成功研制出下濑火药的,是日本化学学者和工程师下濑雅允(1860年—1911年)。这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科技天才,18岁考入日本著名的工部省大学,本科就读期间就与教授联名在世界学界影响颇大的学术期刊Chemical News上发表过论文。30岁时就发明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下濑火药”,1893年成功将其实用化并被日本海军采用。日俄战争中,下濑火药发挥了巨大作用。1899年,下濑雅允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08年,成为帝国学士院会员,相当于中国的科学院院士。
对马海战时,日本联合舰队所使用炮弹填装的是燃烧性与杀伤力都极强的硝化甘油,而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所使用炮弹填装的是燃烧性与杀伤力都较差的硝化棉炸药。这里要强调的是,日舰所用炮弹填装之炸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下濑火药”,其灵敏度极高,就算是命中十分细小的绳子都能够发生爆炸,且威力极大,除了产生传统炮弹爆炸时的弹片和冲击力,还会引发大火,号称可以融化钢铁。而且,在爆炸时还会产生毒气。因此,日军能够战胜俄军,“下濑火药”功不可没。
日本帝国开始军国主义化
日本之所以能够令人意想不到,取得日俄海战的最终胜利,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日军准备极其充分,且在作战中速战速决。在掌握先手优势后,发动突然袭击,迅速掌握制海权。在登陆位置上也做出了正确选择,同时部队进攻十分灵活,多栖协同作战,还有高昂的士气和战斗素养的加持。再加上,东乡平八郎作为指挥官,既拥有诡异的套路,又有着谨慎的性格。除此之外,奠定日本胜局的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海战中日军使用的自产“下濑火药”。
1905年9月5日上午,3万多东京市民在黑龙会等右翼团体的组织下,齐聚日比谷公园举行集会,他们要求拒绝在《朴次茅斯和约》上签字,将日俄战争进行到底。当这些市民从右翼煽动者口中得知“已签字”消息时,彻底失控了——打,砸,烧!骚乱一直持续到后半夜。那天的东京无法无天,报社、教堂、民宅、电车、警察局、大臣官邸都成了被袭击对象,焦煳的味道似乎弥漫每一个角落。第二天,内阁总理桂太郎(1848年-1913年)发布戒严令,荷枪实弹的大兵开始出现在东京街头。这些镇暴措施的确镇住了安善良民,却没有吓倒极端分子,他们以“爱国”为旗号转战神户与横滨,于是两地分别于7日、12日先后陷入骚乱。
顺便说个冷知识:东乡平八郎是个偶像,但他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那就是中国明代的王阳明。如同自己的老乡西乡隆盛一样,他的一生也受到了王阳明的影响。据资料介绍,他随身带有一枚印章,上刻“一生俯首拜阳明”。
参与集会和发动骚乱者,都是如假包换的当时日本真正的爱国者,他们不满意政府求着俄国谈判停战的表现,更对谈判结果极度失望。这些爱国者怎么也想不通:俄国人不是被打败了嘛,怎么可以不割地不赔款呢?我军明明占领了桦太全岛(库页岛),怎么还要把北半部分归还给俄国呢?一个战胜者低三下四地接受一个战败者的讲和条件,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自古而今,闻所未闻吧!一定是出了非国民(叛徒),对,就是小村外相!这个家伙,大奸似忠啊,还不知道收了俄国人什么好处!还有上边那些当大官的,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东乡平八郎个头矮小,说起话来也有气无力,走路时一直低着头,怎么看都不像个军人,更别说还是一位大将军了。但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小老头,居然一战成名,在40年的时间里,是全日本家喻户晓的超级偶像。这还真是应验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为平息骚乱,更为了顺应民意,桂太郎这位日本有史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被迫辞职下野,提前结束了他的第一个任期。估计当时他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因为除了没拿到俄国的战败赔款,日本通过《朴次茅斯和约》得到的,远比民众所想象的要多得多。首先,日本获得了主体居民为日本人的南库页岛的主权,算是报了明治初年的一箭之仇;其次,俄国承认且欧美默认日本对朝鲜拥有不受干涉的支配权,可以对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指导、保护和监理”;最后,俄国将其在辽东半岛的利益包括煤矿、铁路和财产都让给了日本,还允许其在“南满铁路”驻兵,列强亦对此予以背书。这些都比什么赔款重要多了,所谓“家财万贯不如日进斗金”。试想一下,如果马云给你一个选择,一是把他的银行存款给你,二是让你拥有阿里巴巴,你会选哪个?对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商业社会而言,掌控原料、市场和劳工是多么的重要,更何况新获领地三面环海后通大陆。为日本帝国的强大和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桂太郎,真是觉得冤得慌:这么丰盛的战利品,不偷着乐还穷抱怨,咱这老百姓真是既目光短浅又欲壑难填!
东乡平八郎是日本军事历史上罕见的优秀指挥官。在日本舰队整体军备完全处于不利局面下,能够带领部下在海战中战胜俄国的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这与其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是分不开的。海战的胜利对日本取得最后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也让东乡平八郎成为日本民众心中的英雄和偶像。他在国内的威望得以迅速提升,明治天皇更是多次对他予以褒奖。此后,东乡平八郎分别任海军军令部部长兼海军将官会议议员、东宫御学问所总裁,还被赐予“帝国元帅”称号,并封为侯爵。1934年,东乡平八郎在东京病逝,享年86岁。
取得日俄战争胜利的日本居然上演了这么一出闹剧,着实令人匪夷所思,举国上下居然对战争痴迷,对发战争财上瘾,抢夺他国的东西只嫌少而不怕多,对外扩张和掠夺已经成为日本举国追求的目标。这一切都表明,新生的日本帝国,已经开始军国主义化。
虽然日本海军初出茅庐,但以其惊人的意志力和良好的战术战胜海军强国俄国,开创了近代史上黄种人打败白种人的先河。这一结果也震惊了当时西方的舆论场,让东乡平八郎得到了“东方纳尔逊”的美称,甚至被西方军事专家推崇为整个日本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将军。
1905年8月10日,绰号“鼠公使”的日本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1855年—1911年)率全权代表团与俄国全权代表团在美国东北部缅因州的朴次茅斯军港开启了和谈。把谈判地点放在这个小城市,是应斡旋者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要求。经过10轮讨价还价的艰苦谈判,9月5日,双方以签订《朴次茅斯和约》宣告这场战争尘埃落定。本次和谈,其实质是一个扩张成性的蛮族和一个抢掠上瘾的海盗,在一个掮客的主持下,瓜分了一个农民的土地。为了它,蛮族与海盗都拼尽了最后的力气,几乎要虚脱。在休克之前,他们和平了。他们也只能和平。
日俄两国在对马海峡战斗中的伤亡情况 | 俄国战舰总数战舰击沉战舰被俘损失舰艇阵亡人数被俘人数38艘21艘9艘27万吨4830人5917人日本损失鱼雷艇阵亡人数伤残人数3艘(不到300吨)117人587人
---|
数据来源:二战网
最急着结束战争的,是战胜国日本。归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其一,战争中庞大的资源消耗尤其是人员和物资,已经使得日本不堪重负,实在是耗不起了。此战,日军伤亡人数达到38万人(约是甲午中日战争的20倍),军费开支17亿日元(约是甲午中日战争的10倍)。其二,英美已不再给日本借贷,不准备继续对日输血,因为他们的战略目标——东北亚之均势,已经达到了。战争最需要的就是钱,日本虽在组织上和商业上优于俄国,但若没有英美列强的输血和撑腰,是不可能打赢俄国的。其三,这场战争,对于日本是全面战争,对于俄国则是局部战争。俄国输得起,日本则完全输不起。俄国的综合国力远胜于日本。战争的结果就是日本虽然艰难取得了暂时的上风,但随时有可能被翻盘。从综合国力上看,当时的日本完全无法与俄国相提并论。日本电影《二百三高地》曾这样描述两国的战前差距:“日本全年财政收入是2.5亿日元,而俄国是20亿日元!日本常备军有20万,而俄国有300万,是日本的15倍!旅顺,不仅是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还是控制满洲全境铁路和兵站的基地。旅顺可称得上是‘世界第一要塞’,它是帝俄花了7年时间,投入1500万卢布修筑的,全基地共有646门大炮、52所堡垒、42000名守军。此外,俄国还拥有当时日本所没有的最先进机枪和便携式手雷,这两种武器可以在一瞬间让数十名突击队员命丧黄泉。”实力如此悬殊,日本人居然敢疯狂到对俄开战而且运气逆天地赢了,还不赶快见好就收,那就太蠢了!
1905年5月27日,日本海军进行曲响彻海域上空,东乡平八郎乘坐“三笠号”旗舰,高挂“Z”字战旗,指挥着日本联合舰队与俄国海军在对马海峡一决雌雄。经过一个昼夜的激战,日军仅仅损失3艘鱼雷艇,最终取得了压倒性胜利。
俄国之所以被迫签订割地条约,一方面是因为收到了来自英国、美国方面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战争中因远东政策的失败,俄国的军事实力严重衰减,这也加速了国内的变革。当局统治集团因为战争失败,无法将革命扼杀于摇篮之中。
如果说乃木希典这个日本陆军“军神”多少是掺了点水的,而海军“军神”东乡平八郎(1848年—1934年),则绝对是货真价实并举世公认的。
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日俄战争中损失最大的,是当时的中国。实际上,1840年后对中国损害最大,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干扰最多,为现代中国发展留下最严重后患的,就是俄罗斯和日本这两个国家。
二战后,乃木希典在日本社会舆论中的评价,经历了从“军神”到“蠢货”的演变过程。目前史学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大正、昭和年间将乃木希典奉为“军神”,是为了迎合当局塑造军国主义皇民道德观的需求。那为什么选择乃木希典这个人为“军神”榜样呢?站在日本人的角度来讲,乃木希典身上聚集了古代所有武将应有的美德和气质,而且即使抛开战争,也是近乎道德完美的人,尽管从纯军事的角度看,他最多只有将军的平均水准。
日俄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主要内容为:日本继承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全部权利,获得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长春至旅顺的铁路和附属财产。日本拥有安奉路、修筑长春到吉林的铁路的经营权以及在鸭绿江右岸伐木的权利。此外,增开东三省十六处为商埠。从此,中国东北由一国独占变为两国分据南北。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去世,乃木始终为其守灵。9月13日,天皇殡葬之日,他悲痛欲绝,与妻子商量后,为报答恩情和教育民众,决心一同自杀,追随明治天皇。以身殉主的行为使他成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代表,也让他被迅速塑造成军神,并在包括其故居在内的众多地方修建“乃木神社”,以期通过神化乃木希典来加强宣扬武士道精神。乃木希典的那种精神力思维对日军影响颇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存在着大量的“万岁冲锋”,但是对面可是火力强大的美军部队啊。
1906年1月14日,乃木不顾包括他儿子在内的几万阵亡将士的遗体,轻装返回日本。途中他赋诗曰:“皇师百万征强虏,野战攻城尸做山。愧我何颜见父老,凯歌今日几人还。”在欢迎会上,他说:“吾乃杀乃兄乃父之乃木是也!”与会民众哭声连连,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无穷哀悼。在向天皇汇报战况时,他表示愿以死谢罪。但明治天皇却对他赞赏有加,予以提拔,还将皇孙托与他教育。昭和正是在乃木希典的定向培养中,成为一个热衷拓疆扩土并发动了侵华战争的“另类”天皇的。
漫画《日俄战争》
乃木希典是个过度迷信军人意志力的指挥官。在他的带领下,日本士兵们高喊着天皇万岁的口号,一次又一次地冲向俄军阵地。1904年12月5日,在付出伤亡过半的代价后,日本陆军第三军终于在203高地升起了自己的军旗。203高地海拔203米,是俄军在整个旅顺要塞防御体系中的制高点之一,占领了这个高地,就基本锁定了胜局。之后,日军为了攻下俄军阵地,特意从国内带来28厘米的重型大炮,仅仅用了三天便全歼俄军。1905年1月2日,俄军正式向乃木希典投降。
对于日俄战争,或许当下国人最难以理解的是,一场战场在中国,主角是日俄,葬送大量中国人的战争,在当时的中国,带给中国人的不是耻辱,反而是振奋和乐观。日俄开战时,中国与日本同仇敌忾,中国民众不但向日军提供情报,还提供资金上的帮助,战争结束后中国的媒体也纷纷夸赞日本军队,认为日本为黄种人争光了。多么不可思议,但这就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
他对敌国的军民残暴无情,对自己和自己人也不遑多让。日俄战争中,乃木任陆军第三军司令官,接到的命令是“占领旅顺,驱逐远东舰队”。在进攻旅顺要塞的过程中,他采取了“肉弹攻击战”策略,意在利用日军官兵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对俄军实施连续不断的人海冲锋,试图以这种恐怖的战法使俄军战斗意志崩溃并最终投降。以血肉之躯去抵抗钢铁洪流,无非就是用死尸往俄国人的工事前面填罢了。在场观战的外国武官,都被这种作战方式吓坏了,他们看到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日本士兵默默走过来,冲上去,倒下来,然后又是一轮新的循环。可怕的是,乃木希典并不只是光用别人家的子弟填空,他的两个亲生儿子也被填在了里面。战前他从日本带来的三口棺材,只剩下留给他自己的那一口了。
为什么会这样?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位是被日本陆军尊为“军神”的乃木希典(1849年-1912年)。这个人和三代天皇的关系都不一般,既是明治天皇的亲兵,又是昭和天皇的军事老师。他与中国的渊源也颇深,一个武夫却善写汉诗,曾经当过日本驻台湾的第三任总督,还差点为给日本换取军费而把台湾卖给法国。此外,乃木希典更是制造“旅顺大屠杀”的主犯之一,把整个旅顺的数万中国军民杀得只剩下22个埋尸体的。
其一,是出于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心理。对当时的国人来说,这是一笔很容易算清楚的账,如果俄国战胜,东北必然被俄国吞并;而日本战胜,则只是要一些特权,东北还在中国手里。两相权衡,无论是谁都会做出支持日本的抉择。
此战必定尸山血海,是一场两个国家、两大民族、两批优秀青年的癫狂对决。想象一下,近60万年轻人,操持着现代化武器,在第三国的土地上,进行一场争夺生存空间的命运对决,这是一幅多么壮阔、讽刺而又残酷的历史画卷!限于篇幅,就不展开论述这场战争的全貌了,只着重讲讲日本的几个人物在战争中的表现。
其二,当时的国人大都认为日本人打败了俄罗斯人,算得上是黄种人扬眉吐气的一战,证明了用肤色分高下的种族主义说法是荒谬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当时有过这样的评论:“我们认为俄罗斯败于日本可以被视为东方击败西方。我们视这次胜利为我们的胜利。”就连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之一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也明言:“日本的胜利减轻了我们的自卑感。”
持续了一年多的日俄战争,有不少总体战的特点,双方皆大规模动员军队,并且进行国家动员以满足战争所需的庞大补给,该战形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预演。许多技术创新都首次应用于日俄战争,如速射炮、机枪和射击准度更高的卡宾枪,都是在日俄战争中首次被大规模使用的。
其三,在当时中国的维新或者革命党人看来,此次胜利,是立宪的胜利,是专制失败,更是有力证明了改革和革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一现象还大大刺激了当时的清政府。于是,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向日本学习,清末新政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清政府开始预备立宪,五大臣出洋考察,民间更是兴起了大规模的留日浪潮。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由此得出了“国家强弱之分,不是由于种而是由于制”的结论,合起力来推动自己国家的立宪与改良。
两个军神、一位科学家与一场战争
当然了,站在现在中国人的立场上去看,上述几点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因为黄种人不是一个真实的利益共同体,日本人的扬眉吐气与其他的黄种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说到底,一个强盗打败了另一个强盗,实在看不出被抢的人及其邻居们有什么好扬眉吐气的。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俄战争的结果客观上确实阻止了中国东北立即沦为俄国领土。但26年后的1931年,东北没有被俄国侵占的那部分完全落入日本之手。至于专制,当时的日俄两国,其实是半斤对八两的。俄国是沙皇一人独裁专制,日本则是政阀、财阀和军部三者联合专制。
抱上了世界老大的粗腿,日本人的腰杆直了起来。日本在与俄国的谈判中,直接要求俄国从中国东北地区撤军,毫无意外,俄国断然拒绝,因此在1903年底,这场谈判彻底宣告破裂。次年,日本发出最后通牒,同时终止两国外交关系。2月8日,日本海军突袭俄国驻旅顺部队,翌日,俄国对日宣战,10日,日本对俄宣战,日俄战争正式爆发。
如果非要说日俄战争对中国有积极作用的话,倒是可以说出这样两条。其一是日俄战争加强了中国留学生对革命群体的支持。此前,孙中山的活动重点会党在学生中并不能得到支持,反而被视为“盗寇”。但在日俄战争过程中,支持革命的学生群体越来越多,孙中山的活动重点也就转向学生,因此革命力量越来越大。其二是这场战争的刺激,让鲁迅弃医从文,从疗救国人的身体转到立志疗救国人的精神。中国少了一个医生,多了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对20世纪中国影响至深且巨的思想家。
英国人有自己的小九九,日本人同样有自己的生意经。对于日本人而言,《英日同盟》的签署,无论如何都是一项重大的外交胜利,要知道,在此之前,大英帝国可是一直奉行“光荣孤立”政策,从来不和任何国家结盟的。日本总算彻底地傍上了世界老大。更重要的是,《英日同盟》不只是一本外表光鲜的外交文书,更是一张货真价实的战争合同。自与英国结盟后,日本政府从世界金融中心的伦敦募集到了海量资本,在对俄开战后,它所发行的战争债券更是在伦敦金融市场大卖。对于日本而言,与英国结盟的另一大好处是能在战时孤立俄国。英国在全球拥有广泛的殖民地且控制了国际航道,这使得俄国很难从其他国家获得军事补给。
日俄战争的结果,在世界各地引发的震撼人心的影响,堪称空前绝后。对此,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这样评论:“亚洲一个小王国对欧洲一个强大国家的这一胜利,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1904年,日本在得到清政府的同意以后,派兵驻扎东北地区,发动了“日俄战争”。此处值得注意的是“征得清政府同意”。光有清政府的同意,日本还是不敢贸然与有“战斗民族”之称的俄罗斯开战的。日本敢于大打出手的底气,主要来自与当时世界霸主英国的结盟。对于英国人而言,俄国似乎是一个天然的敌人,俄国在远东的扩张更是威胁到了其切身利益。但与日本人不同,英国人不是那种生性好赌的鲁莽民族,大英帝国的外交传统是使大国之间保持平衡,它一般只对小国和弱国开战。英国人的远东策略是煽动日本对抗俄国,这样就可以同时削弱两个竞争对手,还能顺道发一笔战争财。于是,1902年1月30日两国在伦敦签署了《英日同盟》。
俄罗斯帝国在日俄战争失败后,损失了赖以维持帝国的强大军事力量,自此一蹶不振,国内动荡不安,革命事件层出不穷。1905年,俄国爆发第一次革命,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沙俄被推翻,苏联成立。
日本人此时更急不可待地要报当年“三国干涉还辽”的一箭之仇。在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后,日本高层曾以“卧薪尝胆”勉励国民,希望日后一洗前耻,与俄争锋。俄国人,我们会把对你们的恨深埋心底,就像勾践卧薪尝胆那样。俄国人,你们都已经拥有那么广袤的土地了,随便经营一下就能解决你们的问题,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跑到远东跟我们这些小门小户抢地盘呢?俄国人,不是我们要向你们开战,是你们断了我们的生路!
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此战从根本上改写了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美国就是从此开始在世界上崭露头角的。1906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因成功调停日俄战争,荣获诺贝尔和平奖。这也是首位美国人获此殊荣。美国也就此登上全球舞台,而且一上台就开始担任主角。日不落帝国英国人的接力棒,传入了新兴崛起的美国人手中。
对于日本人而言,必须设法赶走屯驻于朝鲜和满洲的俄军,这不单是面子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日本是一个孤悬海外的岛国,虽然通过武力获得了对琉球和台湾的殖民统治,但仍没有一寸登陆之地。登陆是大和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中国的衰落为他们实现梦想提供了机会,而沙俄的扩张阻断了通往梦想的道路。是接受现实,还是赌命一搏?是沉默于孤岛,还是爆发于大陆?是假意爱好和平,还是真心拥抱战争?日本人的抉择,肯定是要打跑俄国人。
通过日俄战争,日本又一次大发一笔战争财,把该拿的好处全都拿到了,把甲午战争中没有实现的目标全部实现了。尤其是1906年日本在大连建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这个满铁不只是一家铁道公司,甚至不只是公司,它几乎可算是“日本的东印度公司”,具有某种主权性质。其经营范围包罗万象,是以公司面貌出现的国家,它所聘用的雇员最初为1万,最终为40万,用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把中国东北建设成了亚洲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也实现了日本帝国最大程度的扩张。日本政府甚至还配备了一支装备精良的现代化武装,这支武装以辽东半岛之新名“关东州”命名,号曰“关东军”。依照满铁章程,公司每年向民间股东分红,红利约为6%年利。那这些“民间股东”都是什么人呢?是皇族、华族、官僚,是那些制定政策并执行政策的人,当然还包括那些与之沾亲带故的“实业家”集团。未来,包括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端的“九一八事变”,似乎在这一刻已经注定。
在中外达成和议后,八国联军中的七国军队都按照协议陆续撤离了中国,唯独俄国军队虽撤出北京但赖在东北不走。当时的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正垂涎整个满洲。尼古拉二世的野心,来自俄国当时正在修建的两条铁路,一条是由莫斯科通往海参崴的西伯利亚铁路,另一条是从满洲里通往绥芬河、大连的“中东铁路”。这两条铁路建成后,将大大提高俄国向远东投送兵力的能力。在俄国人看来,能征善战而非能说会道的民族,更配拥有这个世界。但东北三省可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这下被沙俄给占了,这还得了!满清政府知道凭一己之力肯定无法夺回,怎么办?只能拉既有野心也有企图的日本来帮忙了。
日俄战争的胜利,象征着一个东方的新兴国家击溃了当时一个西方主要强国,日本将无法避免地被视为世界上一个新的强权。日俄战争是日本挑战西方列强的开始,战争的胜利大大刺激着这个新兴帝国的欲望,让正在冉冉升起的日本更加焕发活力。从此,日本开始形成路径依赖,简直是沉迷于攻打列强帝国和对外侵略扩张而无法自拔。日本将学得的西方技术,结合中国的家国思想,企图中原逐鹿,并且付诸实施。大发战争财,成了全体日本人的共识。日本人的思想里多了这样一个发展公式——西方技术+战争=财富=霸权=发展。
这一年,山县有朋担任日本首相。这位“皇军之父”对参与八国联军异常积极,认为这是彰显大日本帝国国际形象的大好时机,一口气筹集了2.1万人的军队,让日本成了八国中出兵最多的国家。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日本等列强国家看来却是保护外交使节和外国平民、以武力制止暴乱的“国际维和行动”。日本在这次“维和”中,可是赚大发了,虽然没什么损失也没有什么大的投入,但仍然获得了中国3600万两白银的赔款,比上回的“赎辽费”还多了600万。
1914年8月,日本搭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顺风车,跟着英法后面对德国宣战,以微小的代价接收了德国(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的另外一个主角)在亚太地区的全部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同时继续在中国这个老大帝国身上揩油,于是山东半岛落入其手。次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意在加大其从“满蒙”到中国北部、中部以及南部的多项权益,希望通过多项方法提高对中国的投资额和贸易额。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使所有的冲突,像核爆炸一样急速汇聚于北京,然后迅速地扩散到华北平原。1900年的北部中国,似乎成了一片令人绝望的土地。慈禧太后像个疯婆子一样,竟然向全世界宣战,魔怔了的神棍们对着“洋鬼子”乱砍,更有各色人等趁火打劫全面排外。这种非常排外举动,招来了“国际维和部队”八国联军的武装报复。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慌乱逃跑。被列强打怕了的清朝廷无路可走,终于彻彻底底放弃治疗,出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政策,签订苛刻至极的《辛丑条约》。
1918年,日本又出兵俄罗斯远东地区,参与了西方列强武装干涉苏俄的行动。在英国的策动下,同年8月,日本在海参崴登陆并向西伯利亚进军,干涉苏联。1925年5月,在付出不小的伤亡,花费数亿日元军费后,又灰溜溜地撤退了。这是日本帝国在这一时期唯一没捞到什么好处的战争行为。
1904年,日本再一次向一个老大帝国发起了挑战,这就是日俄战争。这是新兴的日本帝国,为抢夺俄罗斯帝国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的势力范围而发动的战争,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岛一带海域是此战的主战场。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场两个强盗国家在第三国打的大战,居然是由一次国际维和行动引发的。
除了好战,日本帝国还疯狂扩充军备。在1919年到1922年这段相对和平的岁月,日本每年的海军军费开支都占国家财政预算的25%以上,再加上陆军军费,军事预算占到了国家预算的将近一半,这完全是战争时期的财政预算。陆军保持了多达17个常备师团的规模,还有相当于英美六成的海军舰队。现在的历史研究者们看到这组数字只能感叹:日本人也真能忍受。确实是这样,政阀、财阀和军阀们挂出来的一个“富国强兵”的画饼,忽悠了几乎所有日本人。他们真的相信有了强大的军队就能创造一切,几乎从来没有人去问一下:为什么要保持一支强大的军队?这支强大的军队到底想要干什么?
“维和”居然“维”出一场战争
可以说,日俄战争是日本帝国军国主义化的恶劣开端,也是日本近代噩梦的开始。战争的胜利让军部的话语权越来越大,日本军队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这给日本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迷信个人意志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还染上了赌瘾,每次都想靠偷袭对手,造成对手短时间内大出血而使其屈服(甲午战争是偷袭,日俄战争也是,“九一八”又偷袭得手,诺门坎战役偷袭苏联被打残后,还没意识到这种赌博的危险性,最后又去珍珠港豪赌一把),整个国家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既要当大东亚共荣圈的领导者,还想征服全世界。从日俄战争挑战列强,到一战进入列强俱乐部,再从“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玩列强游戏,到七七卢沟桥事变深陷列强梦,最后作死般地制造珍珠港事件,撩拨实力最强的列强,这不仅造成了整个亚太地区的一场大浩劫,还让日本把明治维新以来取得的所有地缘成果全部吐出,彻底丧失了帝国崛起的资本。
甲午战争让日本发了第一笔大“洋财”,让穷了上千年的日本人一夜暴富。打败老大帝国如此过瘾,海外扩张这么来钱,这一下子激活了大和民族内敛型海盗的天性,从此战之后便开始了忘我地对外扩张和掠夺。在短短20年里,日本竟先后参与了4次战争,依次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武装干涉苏俄。穷兵黩武,对发侵略战争财上了瘾。这种内敛型海盗的天性,让日本人的道德观也变成海盗式的,即做事只问利害不问善恶。此外,日本人精密、仔细、好计划的性格特征的养成,同样与其海盗天性密切相关。海岛国家在起家阶段变身海盗,日本不是唯一的一个更不是第一个,英国在这方面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鼻祖。较之先发的英国,日本在当国家海盗时有很多的独特之处。
二战后的日本,成为一个被阉割的非正常国家。这一切,都是军国主义惹的祸。军国主义程度的加深,逐渐导致日本政治力量彻底失衡,军部不仅绑架了国家机器,而且挟持了全体国民,用日本战术上璀璨无比的余晖渲染着整体战略上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