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简明日本史 > 第二节 日本“失落”:一个真实的谎言

第二节 日本“失落”:一个真实的谎言

第六,日本GDP增长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国内的资本、技术、工厂不断地在向外转移,中国、美国等国的GDP里,都包括了日本公司创造的GDP,但却不算在日本的GDP统计之中。

第五,日本的近邻,即中国和韩国这20多年来的飞速发展,让日本的发展空间变小了。中日韩三国的产业高度重合,竞争十分激烈。韩国只不过在电子IC和造船等领域比日本有优势,就已经让日本很难受了。而中国对日本可是全产业链的竞争对手,体量又比日本大太多。IMF于2016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显示,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相当于10.98万亿美元,日本经济总量相当于4.12万亿美元,至少从数量上说,中国经济总量当时已经是日本2.66倍。

日本“失落”的谎言

第四,日本文化和社会对个人创业或冒险的包容度与支持力都比较低。在美国,你创业失败了,留下信用污点,个人破产,只要不借高利贷,不和黑手党打交道,基本不会出什么大事。在中国,你创业失败了,留下信用污点,基金倒霉,你不搞得太过分,不借高利贷,不和黑道打交道,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说不定还能咸鱼翻身,万人称羡。而在日本,你创业失败了,所有人都因为耻文化看不起你。日本对弱者毫无同情,还有各种清债法。在日本,你和大家一样,能混得凑合,但是和大家不一样,大家就可以把你搞死。拒绝容忍,不愿意承担责任,这才是其骨子里的问题。尽管美国也阶层固化,但是文化上还是鼓励创业,崇尚冒险和破坏性创新的,在这点上,中国也在追赶中。在日本,失败了,承担大责任;失业了,只能沦为无业游民或者找个破穷山村了此一生。在一个连失业都要早上穿西服去公园装作上班,饿死也不肯受“耻”去领救济的国度,创新冒险实在太难太难!

其实自打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梦碎后,日本国内就开始盛行“日本垮台了”“日本是19世纪的英国”等悲观论调。一贯以“报忧不报喜”为己任的日本媒体,对此更是推波助澜。这20多年来,只要一说到本国面临的经济问题,日本媒体高唱入云的主旋律一定是“好消息难闻一件,坏消息常听八九”。1999年起,一些国际主流媒体上也开始出现唱衰日本的言论。比如美国《时代》杂志曾以“日本综合征”为题撰文,奉劝人们不要在日本复苏问题上面下任何赌注。吊诡的是,面对国内外媒体的各种唱衰和不看好,本来应该急赤白脸地出来驳斥和辟谣的日本政府,非但没有还击或恐惧,反过头来还跟着应声附和甚至多次主动唱衰自己。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早已“下课”的政客,也在大力宣扬日本的黑暗。2001年3月,年逾八旬的日本前首相宫泽喜一,公开宣称日本经济几近崩溃。这样的众口一词,让多数不大了解情况的外人都以为日本的确是真不行了,继在二战中失败后又一次败北。

第三,“无限雇佣+年功序列”这种日本曾经盛行的职场法则,已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这20多年来,日本老龄化问题严重,就是干活的人少,享福的人多,而且日本的大企业中流行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前者就是论资排辈,后者则是为了减少人才流失,这样不可避免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整个公司的体质僵化,创新能力下降。日本有个特殊之处,就是全社会都极为抵触裁员,一旦发生,必然招来所有人的大张挞伐,被打入“黑心企业”名单。在这样的人力资源体制下,特殊人才没有得到激励,才能发挥得不到鼓励,导致日本年轻人创新性低,薪酬只与体系关联,日剧中经常出现“出る杭は打たれる”(枪打出头鸟)和“沈黙は金,雄弁は銀”(沉默是金,雄辩是银)类似的话,警告年轻人,不要试图改变什么,本本分分做事就好。人们放弃了创新与变革,随之而来的只能是盛极而衰。工人没有创造力,企业自然遭遇瓶颈;企业止步不前,泡沫累积不断,经济自然会滞胀。

我也曾以为平成时代的日本的确是失落了,但当我踏上那片土地,穿梭于日本街头时,才发现自己被骗了。日本社会的霓虹与秩序、友善、和谐、干净无不令人舒适,丝毫没有让人感觉到有一点失落的迹象。在亲身感知之后,还又加上了理性认知:这些年日本的失业率始终不高,最高时也就在5.5%,全民享受医疗保险,人口预期寿命全球领先,即使一直诉说“失落”,2015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日本仍然名列全球第三。最关键的是,国家和社会仍能保持稳定,没有发生什么动乱。想想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真的经历了20多年的失落,绝对会导致社会和国家极大的混乱与不稳定,甚至暴乱。看来,日本“失落的20年”这个说法,其中大有蹊跷。

第二,日本的政治体制在关键时刻暴露出严重问题,无法很好地从根本上解决长期性、全局性的问题。1990年代以来,随着“55年体制”的解体,日本的领导集团变化太快,首相和内阁不停地换来换去,除了小泉纯一郎和安倍晋三外,日本这30年来,没有一个首相和内阁的任期超过3年的。领导人任期太短,根本无法把一个政策执行到底取得成效。除了国家领导集团的不稳定外,日本“唯GDP增长至上”的官僚体制也无法适应新情势,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饱受质疑。作为后起的现代化国家,日本经济受到中央政府的影响很深,经济一直都受到各大银行和财阀的主导,而财阀们相互持股结为一体,然后在经济金融政策上则服从大藏省的主导,这种体制被称为“护航舰队”体制。虽然2001年大藏省被拆分成了财务省和金融厅,分别主管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但其本质格局并未改变。

多年的学术训练和媒体从业经历,让我几乎本能地发挥了“平衡获取资讯”的媒介素养,结果找到了这样两条关键的资讯:2017年5月26日,日本共同社发布了一条电讯,标题是《日本2016年海外净资产增加2.9%》。其主要内容是:据财务省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日本海外净资产增加2.9%,至349.1万亿日元。26年来日本持有的海外净资产逐年增长,稳居世界第一。其数额远大于位居第二的中国,2016年中国的海外净资产相当于210.3万亿日元。另外一条资讯来自日本内阁府官网,是关于1994年后20年间日本海外投资回报状况的一个统计表格。

第一,泡沫经济破灭带来的后遗症太严重。日本用了10年以上的时间,付出极大的代价才把烂摊子清理得差不多,刚要缓口气又碰上了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可谓是内外交困、雪上加霜。1989年到1995年间,日本经历了一场大起大落的经济洗牌,这洗牌的结果就是将资本转移到少数赢家手中,而大部分高位“接盘侠”们不得不背上行囊负重前行,这不仅为日后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日本社会消费萎缩、经济不振种下因子,而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日本的社会形态,从橄榄形变成了M形。所谓“M形社会”,是指收入分配中,高收入与低收入者贫富差异日益增加。而日本M形社会的衍生,与大量坏账导致的银行和企业破产有关,更与这些破产的后果主要由日本中下层民众来承受密切相关。

日本历公元历海外纯收入总额换算为美元(亿美元)年增长率平成六年度19943892.7353.88/平成七年度19954426.4402.413.71%平成八年度19966384.5580.4144.24%平成九年度19977009.7637.259.79%平成十年度19986786.8616.98-3.18%平成十一年度19996352.4577.49-6.40%平成十二年度20007023.8638.5310.57%平成十三年度20018609.2782.6522.57%平成十四年度20027807.3709.75-9.31%平成十五年度20038530.8775.539.27%平成十六年度20049831893.7315.24%平成十七年度200513135.91194.1733.62%平成十八年度200615094.21372.214.91%平成十九年度200717729.51611.7717.46%平成二十年度200815272.21388.38-13.86%平成二十一年度200913069.91188.17-14.42%平成二十二年度201013258.81205.351.45%平成二十三年度201114756.21341.4711.29%平成二十四年度201215396.21399.654.34%平成二十五年度201317937.51630.6816.51%平成二十六年度2014210471913.3617.34%单位:10亿日元 美日汇率:110比1
日本20年间海外投资回报状况统计表

这两条资讯很重要,但因为太专业,又是一堆干巴巴的数据,没怎么引起过关注和反响。但仔细解读一下,可能会发现其中隐藏着日本经济发展的真相——日本已经连续26年蝉联世界冠军,成为世界上在海外最有钱的国家。这笔钱约合人民币20.55万亿元,比中国的海外净资产12.37万亿元多出了8.18万亿元。日本不仅在海外有钱,海外净资产长期居世界第一位,而且日本公司在海外的投资回报率很好,20年中只有5年是亏损的,其余的15年都是盈利增值的,最高的一年回报率居然达到了4成多!这意味着,在日本本土经济之外,还有一个超级的海外日本经济,其体量至少相当于本土日本的1.8倍。日本“失落的20年”,反映的只是其本土经济增长不大,并不包括其在海外的高速增长。日本的经济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20世纪80年代受限于成本激增,日本把制造企业的生产环节移至第三世界国家,实现第一次战略转移。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一些初露头角的第三世界国家严重侵蚀日本原有市场,借此,日本又快马加鞭实现了包括物流、制造产业的转移。

日本经济似乎陷入了“市场需求不足—创新弱化—市场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当中,长期无法自拔。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失落的20年”吧。为什么一个曾经的世界经济发展优等生,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大略看来,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两次“战略性”转移,使日本在海外还留有一个超级资本场。2015年日本的海外资产已接近10万亿美元,空谈数字没概念,但这个量级是中国GDP的80%。我们真的应该相信落日的幻觉吗?

更糟糕的是,日本错过了世纪之交的一波信息产业革命的浪潮。这里的信息产业主要是指互联网以及围绕互联网的相关产业,日本在这波浪潮里没有及时跟上,相比1980年代的制造业霸主地位,在信息产业革命里日本企业的表现几乎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美国在信息产业革命前经济也是衰退的,但是信息产业革命推动了美国经济的繁荣,从电子产品到国际性的互联网公司,如苹果、微软、谷歌、甲骨文、Facebook等等纷纷崛起。在这个产业里,连中国也出现了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等巨头,但你听说过有几个日本企业?互联网时代,风靡全球的APP有几个来自日本?你听说过日本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吗?手机、移动互联网,日本企业又在哪里?

日本资本、技术、工厂不断向外转移,其他国家的GDP包括了日本公司创造的GDP,但却不算在日本的GDP统计之中,这也就解答了为什么日本本土GDP数值偏低。由此看来,只拿日本本土的数据去看日本经济状况,肯定是片面和失真的。考察日本近2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一定要结合日本海外经济发展的数据,才有可能接近真相。相对于日本高速发展的辉煌时期,从20世纪的最后10年,日本确实遭遇了程度不轻的经济崩盘,但这是转型必然付出的代价,只不过被忧国忧民的日本人过分夸大了。

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都不怎么消费,日本企业的日子自然也就不大好过。1990年时,在“《财富》世界500强”榜上有名的日本企业,超过了100家,到了2015年,只剩下52家。丰田、三洋、本田、东芝、夏普等世界知名品牌,曾经的技术领先者,25年后排名纷纷下降。20多年前在榜单上名列前茅的丰田,如今只能屈居第40名。这些企业还算好的,至少还活着。1995年后,日本最大的百货公司八佰伴倒闭了,第一劝业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等大银行破产了,管理数万亿客户资产的山一证券被破产清算,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的日产生命保险公司居然也倒闭了!相比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巨头的破产,保险公司的倒闭更具象征意义,一签就是一生的人寿保险是一种长期约定,是对经济持续向上的信心表现。保险公司的破产,体现了日本人对经济稳定发展已经失去了信心。

海外投资赚了那么多钱,日本人还满世界哭穷,不停地在嚷嚷日本失落了、日本经济完蛋了。这让我联想到的是当年上学时班上的一个女学霸。她过去总是门门考100分,后来偶尔一次期中只考了90分,便在同学面前叫苦连天地嚷嚷说完蛋了,到了期末考试前,更表现出一副自暴自弃状,说也不复习了,要好好地玩、彻底放松一下,让我等学渣同学信以为真,复习阶段也跑到操场上去疯玩。结果期末考试成绩一出,人家又是一马当先,徒留我等学渣在风中凌乱,回家还挨了老爹一顿胖揍……原来这家伙回到家拼命看书复习,暗地里猛下功夫。普天下的学霸都一样啊……

平成时代的日本,“退而不休”的银发老人成为一道奇特的风景线。许多外国人到日本旅行,遇上的出租车或旅游大巴司机、超市收银员、便利店服务员、机场引导员、停车场管理员等,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人家不少,不禁感叹道:“都一把岁数了,还要出来工作,看着真是心酸。”而这样的感叹,也许有误会在里面。日本老人工作至死的现象,与它是一个超老龄国家、缺乏年轻劳动力有关,更与老人们自己的生活态度、个人从属集体、害怕孤独死等心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生悬命”,这个词里有日本人全部的人生价值。这个词本来的写法应该是“一所悬命”,原意是一块领地。“一所悬命”就是镰仓时代武士不惜生命来保卫祖传的领地,即在自己的职位上,花费毕生精力拼命地努力。正是因为持有这种生活态度,日本老人不愿意放弃工作,他们的理由是“我还能做,而且我还想做”。有了工作,也就有了维系家庭的纽带,有了一个人度日的灯塔。当然,许多人在退休之后,选择继续工作,不仅仅是为了保持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也还需要多挣些钱。为了应对老龄化时代,日本政府把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标准从60岁提至65岁。而有固定收入的退休人员,又更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为了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质量,许多老人也要在能动弹时出来工作。日本65岁以上老人数量已超过其总人口的1/4,他们掌握了七成以上的国民存款额,手里应该是有点钱的。但老人家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却不高。日本的很多厂商,这些年来一直在想方设法做广告、搞促销,企图让有钱的老人家们多多消费,不过一直都收效不彰。

有好事偷着乐、深得闷声大发财的个中滋味,是一个学霸又长进了的标志。毕竟这世上,越是没人惦记的越是要炫耀自己的感情,而日本这个学霸又长进了的主要表现,是其汲取了教训,在着力弥补自身短板的同时,又努力发挥出了自己的长项。

很多中年人在高价位上买了房子,后来房价跌到原值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但是贷款却一分不少,只能节衣缩食,辛苦工作几十年来还贷款。2015年,日本媒体曾采访到的长谷川纯一郎,就是这样一个“接盘侠”。这个52岁的中年男子,干着物业管理的工作,每月到手的工资将近50万日元,这对于一个单身汉而言还算滋润,但他每月只愿意拿出3万日元租住在一个5人合用浴室的简易房里。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他在1988年向银行贷款6000万日元购买了一套二层别墅,后来房价大跌,他买的房子最低时价格只有2000多万日元。为了还房贷,他只得将买来的别墅租出去,自己住着现在这套租来的小房子,拼命地省钱,去偿还当年“脑子一热”借下的银行贷款。他的妻子因为不愿过这样的生活离婚走了,他现在唯一的奢求,就是能在65岁退休之前还清贷款,再走回老路,把房子抵押出去,这次不为投资,只为能得到一笔养老送终的钱。这看似是个卑微的愿望,但能否实现,还很难说。因为房价一路下跌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直到2015年后,东京的房价才因为中国炒家涌入开始小幅回升。

主动“唱衰”自己,就是日本汲取以往乱唱高调教训后的自觉行为。20世纪的日本,有过两次满世界嚷嚷自己厉害、结果悲剧了的惨痛教训。一次是在二战爆发前后,自封为“大日本帝国”,到处挑事,还要建什么“大东亚共荣圈”,除了全面侵华外,居然还敢去招惹美国,后来挨了两颗原子弹,差点亡国灭种,才消停下来。另外一次就是1985年后满世界嚷嚷日本可以说不、日本第一,甚至高调地要“买下美国”,结果是泡沫破灭、一地鸡毛,春梦了无痕。日本人从此明白了,学霸是不能嘚瑟的,尤其是不可以在老师面前乱显摆。吃过高调的亏后,日本人想明白了,还是韬光养晦、闷声发大财的好。这样做,也符合日本人生来低调、忧患意识强的本色。想想也是,生存环境那么恶劣,多山多灾,动不动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什么的,再加上人口众多、耕地贫瘠,历史上又受中国文化很大的影响,谦虚谨慎、低调内敛才是日本人的本色表现。

经济低迷,收入不涨,自然会压抑普通人的购买欲望,多数人都要省着花钱,消费时的第一选择肯定是追求价廉物美。于是,优衣库、无印良品这类奉行“极简主义”的品牌和企业,近20年来在日本兴盛起来。这些企业卖的东西,无论是质量还是样式,都还过得去,至少穿起来看上去整洁舒服,关键是很便宜也比较实用。更会省钱的日本人,现在买衣服鞋子甚至不用去优衣库,而是去名为“百元店”的各种小店买二手的,200日元一件衬衫,500日元就可以买到很厚实的大衣和长靴。日本的很多年轻人,逐步接受了不攀比,将有限的收入花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别人眼光里。实在是想穿名牌服饰的女孩子,多半不是去买而是回家到自己妈妈的衣柜里去“淘宝”。昭和一代当年在泡沫时期疯狂购买的名牌衣服和包包,甩卖都卖不掉,现在有个平成时代的女儿接着用,也算没有完全浪费。

日本这个晚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最明显的短板有两个,一个是物质能源的先天贫乏,另一个则是科技原创力不够,尤其是颠覆性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有鉴于此,最近这20多年来,日本在弥补自身这两块短板方面,着力甚多。

2016年,日本各大电视台滚动播出了日本赤城乳业公司的一条道歉广告,不是为了什么食品安全问题道歉,而是为25年来每盒牛奶首次提价约10日元(折合人民币约6毛钱)而忙不迭地在向消费者真诚道歉。有点莫名其妙吧?但如果我告诉你,日本的普通工薪阶层已经有25年没涨过工资了,你就不会觉得这广告播得奇怪了。如果从23岁工作算起,可以说日本大部分年纪在50岁以下的职场人士,这辈子就没体会过什么叫涨工资。工薪阶层的工资25年原地踏步,其实意味着经济萧条和全面的通货紧缩。

日本的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注定了其在自然资源上是先天性贫血。地质年代太年轻,才3万年上下,陆地面积又这么一丁点,不可能蕴藏多少自然资源。怎么办?只能变他国资源为日本资源,要变则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出去抢,这条路从甲午战争到二战时,日本走过,开始走得还算顺利,但后来还是证明此路不通。另外一个则是花钱买,实在买不来的就拿东西去换。平成时代的日本,就是采用后一个办法。日元升值后日本人更有钱了,拿钱到全世界去买矿山、买油田、买各种资源,碰上人家不肯卖时,就拿对方需要的工业制成品去换,靠着日本产品质优价廉的好名声,很少有换不来的资源。世界上最优质的铁矿,在澳大利亚和巴西。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澳大利亚24座最主要的铁矿山中,8座由日资控股,另外16座有日资参股。石油蕴藏量最丰富的地方是中东,在西方发达国家俱乐部(G7)里,日本是与中东各产油国关系最好的。因此,本身不产一滴原油的日本,如今的“国家石油储备”是世界第二多,超过6亿桶,核算储备天数超过200天,和美国在一个档次(中国大陆石油储备按天数核算,是35到40天左右)。稀土,素有“工业维生素”的美称,也是战场上的本命。小小岛国本没有多少稀土,却是全球稀土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要知道,日本早已从中国廉价购买、储备了50年以上的用量,但仍然大张旗鼓地继续在全球寻找稀土原料的廉价供应商,而本身为稀土原料生产大国的中国,稀土储备量只够自己使用30年左右。

GDP增长数据,太宏大也太干巴,离普通人的切身感受太远。那我就再说说接地气、和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

日本在“失落的20年”里,实现了从模仿抄袭向自主研发的转型。表面上看,日本在电脑、通信、电子消费等领域不再出类拔萃,但其实这只是日本转变了创新的方向而已,并不能说明日本创新能力的衰退。日本在当初经济危机时,依靠科技创新,成功地完成了产业升级,已经不再单纯追求最终产品的Made in Japan,而是全面地向产品的上游站稳脚跟,包括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加工设备专利技术等。就拿我们都熟悉的iPhone手机为例,仅从日本采购零部件的成本就占到了34%,所以说新iPhone上市时间的决定权在日本的元器件厂商手里,代工厂富士康甚至苹果CEO说了都不算。

从这个表格可以知道,1994年后的20年间,日本的GDP增长速度大幅下滑,从1960年代最高时年增长20%以上,1970年代年均增长10%,1980年代年均增长5%以上,下滑到了平均不到1%的年增长率。其中还有7年居然是负增长。这成绩,真是退步得有点太大了。

目前,日本在诸多尖端技术,如光纤技术、半导体、智能机器人、燃料电池等领域均居世界领先地位。而在软件处理、雷达、通信网络管理、微电子和特殊材料等军事领域,更是有着连美国都无法比肩的优势。在美军现役的武器装备中,潜艇用的高强度钢材是日本生产的,坦克装甲车、战斗机引擎用的特种陶瓷材料是日本研发的,就连美军曾经最引以为豪的杀手锏F-117隐形战斗机的“外衣”——雷达吸波涂料也是日本研发的,别忘了当年曾卷起千层浪的特斯拉电动汽车,其电池是由日本松下提供的。

日本历公元历国内总生产(支出侧)相比上年增长平成六年度1994495,612.20/平成七年度1995504,594.301.81%平成八年度1996515,943.902.25%平成九年度1997521,295.401.04%平成十年度1998510,919.20-1.99%平成十一年度1999506,599.20-0.85%平成十二年度2000510,834.700.84%平成十三年度2001501,710.60-1.79%平成十四年度2002498,008.80-0.74%平成十五年度2003501,889.100.78%平成十六年度2004502,760.800.17%平成十七年度2005505,349.400.51%平成十八年度2006509,106.300.74%平成十九年度2007513,023.300.77%平成二十年度2008489,520.10-4.58%平成二十一年度2009473,996.40-3.17%平成二十二年度2010480,527.501.38%平成二十三年度2011474,170.50-1.32%平成二十四年度2012474,403.700.05%平成二十五年度2013482,430.401.69%平成二十六年度2014489,623.401.49%(单位:10亿日元)

数据来源:日本内阁府网站

证明观点的客观存在还是离不开数据,我们就看一下最能反映国家创新能力的专利数量吧。2007年日本在美国专利授予率达到42.9%,远超德国(11.64%)、英国(4.23%)和法国(4.03%)。截至目前,日本一共获得了22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其中有17个是在过去20年中获得的。日本囊括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已赶上德国、英国和法国。可以说,日本事实上已成为自主创新的国家。从科技创新这个方面看,消失在了日本社会的表皮,却在肉体骨髓内茁壮成长着。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方面取得突破,与其建立了推动科技创新的举国体制密切相关。

这个消息让日本网民议论纷纷,要知道,1995年时中国的GDP刚探头到日本的一成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面对日、中两个邻国15年间经济发展的强烈反差,难怪有日本网友悲叹道:“深深感到落水狗的悲哀!东京大街小巷飘浮着忧闷。”

日本这个学霸,其最大的长项,其实是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日本人把工匠称为“匠人”,作为匠人最典型的气质,就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且对自己的作品拥有一种近乎自负的自尊心,极力追求完美。匠人精神,几乎是日本人国民性的一部分。日本的工业优势,大多都是建立在匠人精神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匠人精神的实质,就是敬业与认真,永无休止地做量变性质的改善。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在那些可以用死钻牛角尖方式来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业领域,地球人几乎都不是日本人的对手。日本所擅长生产的产品,在基础技术层面很少有自己原创的,但日本人凭着原材料纯度更高或配比更优,或者结构更优化,或者加工精度更高,或者工艺控制更精确等量变改善措施,最终获得了产品竞争优势。例如,很多国家能生产汽车,但没有哪个国家对车的质量控制能追上丰田。镍氢充电电池的原理结构都很简单,很多国家也都能生产,但日本三洋电池才是其中的王者。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能生产碳纤维,但唯有日本生产出的,才是性能最高质量最好的。

2011年2月14日,日本共同社的一条电讯引发了轰动效应。这条电讯称,2010年日本名义GDP降至全球第三,而中国取代日本位居全球第二。自此,日本终结了二战后40多年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奇迹”。看起来,日本这个学霸真的失落了。

梅原胜彦,就是千千万万个日本工匠中的一个。他1939年生于东京,小学毕业就到当地的工厂做了学徒工,30岁的时候成立了精密仪器公司A-one,公司生产线极其单一,只生产一种产品——弹簧夹头,就是自动车床夹取切削对象的零部件。梅原胜彦的信条是:只生产排在首位的产品。他和他的员工,几十年如一日地精益求精,做到极致,拥有1.3万家国内外客户,在日本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60%,其毛利润一直保持着不低于35%的水平。正是这样一个算上老板仅有13名员工、简直只生产一种产品的小企业,居然被生生做成了一个上市公司!日本“工匠精神”的传承,是从娃娃们开始抓起的。日本小学生去上学,仅鞋子就得准备3双:用来通勤的运动鞋、迈进学校玄关后穿着的白色布鞋以及专为体育锻炼准备的体操鞋。除了鞋子,还得有配套装备:缝纫课得用定做的缝纫套盒,绘画课要用专用的颜料套盒,即使在学校吃个午餐,也得准备日式午餐帽和白布饭兜……老话说得好,三岁见大,七岁见老,正是重视小时候对事物的细分与归类,长大之后才能培养出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严谨和有序。

日本“失落”的真实

因为有这样一种深入全民骨髓的“工匠精神”在,加上对产权的健全保障,日本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世代传递的长寿企业。这些长寿企业不见得尽人皆知,却从未停止为人们提供小而美、专而精的产品或服务,构成了日本社会生活中悠远的传奇。创立于公元578年的“金刚组”建筑公司,是世界最长寿的企业,日本很多寺院、神社等建筑均由该公司建造。而当年一休和尚曾经最爱的喝茶之地“通圆茶屋”,更满满都是日本历史上许多重要人物如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人的故事,店内的物件极具历史的沉重感,连一个普通的茶壶都有400年以上的历史。如果有机会到京都,可千万不要错过这家千年老店。

自打股市折腰和地产崩盘之后,日本的经济彻底陷入了长期低迷的态势。经济的持续低迷,让日本政府财务恶化,已无力全面保护国民。企业面对欲振乏力的经济环境,也无法对雇员再做出终身雇佣的承诺。战后第一次,社会风险被直接分担到个人身上。日本发生了巨变,“失落的20年”和“失落的一代”,成为描述这种巨变的热词。但只要仔细去考究,你会发现:日本“失落”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该怎么看待这种匠人精神?有些浅薄之辈鄙视匠人精神,认为在标准化时代,机器人生产线才是制胜大势,还说什么追求极致完美的匠人精神限制产能,过犹不及,得不偿失。这些人只看到了匠人表面的苛求完美,精雕细镂,只看到了匠人身上的自负、苛刻、超出物品使用功能的过度雕琢和低性价比。殊不知,匠人的精髓不在物品,而在心态和精神。工匠精神的本质,是认真、敬业和负责。其最核心的价值,不是追求奇技淫巧,也不是刻板教条,更不是食古不化,不思进取,而是弘扬认真、敬业和负责三种精神,形成一种被全社会认同、接受、发扬的常识性社会文化。当静下心来认真负责地做事,成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主流风气,这个国家必定潜力无穷,绝对不会“失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