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江湖 > 第18章 大宋人民的现代化生活

第18章 大宋人民的现代化生活

汴京的居民用水,主要取自穿城而过的河渠。大中祥符初年(1008年),宋政府“决金水河为渠,自天波门并皇城至乾元门,历天街,东转缭太庙,皆甃以砻甓,树之芳木,车马所度,又累石为梁。间作方井,宫寺民舍皆得汲用。复东引,由城下水窦入于濠。京师便之”。意思就是用金水河的水。

城市,越来越热闹,吃住等方方面面的资源都非常好,我们通过某些细小的地方也能考验城市治理的智慧。我们说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汴京城这么多老百姓总得用水啊。

当时杭州的居民用水,主要取自西湖。苏东坡治理杭州的时候,想了很多办法,让老百姓用水方便。

到北宋中后期,宋政府对市民的侵街建筑,也很少有“过当拆屋”的行为。这意味着,北宋政府已经承认既成事实,在自发生长的市民社会面前,克制住权力的冲动。《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繁荣景象,就是这样形成的。

除了河水,居民用水也用井水。汴京政府也在城内开凿水井,供市民取水饮用。除了官井,还有私井。当年老北京和天津有很多私井,这口井是谁家的,你上人家水井里打水还得给人家钱,人家指着这口水井吃饭呢。

到了北宋元丰六年,也就是1083年,开封又搞了一次拆迁,开封城要向外拓展,需占用120户民房。为此,开封府起草了中国第一部“拆迁补偿条例”。宋神宗签字批准,条例规定政府对拆迁户要有实物的安置和货币补偿。史书上记载,经过与拆迁户的协商,120家拆迁户获得了20600贯的补偿,平均每户领到171贯。

除了井水河水,两宋的城市还出现了商品化的供水服务,这些“打水者”以卖水为职业,并划定了各自的服务区域。当时水价极便宜,一担水才需几文钱。

还有一位宋仁宗,他“车驾行幸”,当时街道狭窄,按正常思维,皇上从这儿过,你这小商小贩的算什么,拆了呗,但宋仁宗没有下令拆迁、封路什么的,而是简化了仪式,意思就是既然车过不去,那就少来点人吧,咱们悄悄过去,别给老百姓添麻烦。在等级森严的皇权时代,这是不可想象的事,请记住这位可爱的皇上,他叫宋仁宗。传说宋仁宗死的时候,消息传到番邦,不少外国的王子都哭得不行。可以说,宋仁宗担得起“仁义”两个字。

开篇咱们说宋朝人民的现代化生活,但咱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的人一说用水都是自来水,咱们的供水系统很发达。难不成宋代的城市也有“自来水”吗?

对皇城扩建、皇帝出巡可能导致的拆迁,宋代君主表现得比较克制。如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欲广宫城,诏殿前指挥使刘延翰等经度之,以居民多不欲徙,遂罢”。皇上想扩建皇宫了,于是让刘延翰去外面量量,刘延翰去外面量地,跟百姓说让挪地。结果老百姓大多不愿意搬。皇上一看不愿意搬那就不盖了吧,这能做到皇权让步。

最早建成“自来水网络”的城市应该是唐代的白帝城,有杜甫的《引水》诗为证:“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云安沽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瞿塘峡山石坚硬,无法打井,人们便以成千上万的竹筒连接成一个引水网络,将城西的长江水引入城内。这种“接筒引水”的技术流传至宋代。

其次,对侵街的升斗小民,宋政府一般能够考虑到他们为生不易,而顾全他们的生计。如元祐五年(1090年),给事中范祖禹上书宋哲宗,说,虽然“百姓多侵街盖屋,毁之不敢有怨”,但“有司毁拆屋舍太过,居民不无失所”,所以,他请求皇帝下旨,“除大段窄隘处量加撤去外,无令过当拆屋”。就是说当时的老百姓确实有不少私搭乱盖的现象,很正常。即使拆了他们也不敢有什么怨言,毕竟他们侵街了。但是政府拆得太过了,老百姓也没法活,所以求皇上下圣旨,除了一些特别必要的地方拆除,其他的地方别那么过分。

北宋绍圣年间,苏轼被贬岭南惠州,听人说起广州“一城人好饮碱苦水,春夏疾疫时,所损多矣。惟官员及有力者,得饮刘王山井水,贫下何由得”。广州知州王敏仲正好是苏轼的朋友,苏轼便给他写信,提了一个建议:城外蒲涧山(白云山)有泉,可在“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又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为小石槽,以便汲者”。这个供水网络,跟白帝城的“万竹蟠”一样,有点像今天的自来水管道。

宋政府“搞拆迁”的做法可圈可点。首先,对侵街的权贵不手软。权贵掌握着权力资源,北宋初期,一说开始发展了,这条街以后卖服装,那条街以后开饭馆,这两条街是夜市……权贵们一听这个,首先把地儿占上。比如,当年宋朝有个八作使(相当于城建局局长)段仁诲在家门前修筑了一道垣墙,侵占景阳门街,结果怎样呢?史书上记载:宋太宗大怒,“令毁之,仁诲决杖”。意思就是皇上让拆了,对段仁诲处以杖刑,所以说当时的宋朝廷很有作为。

苏轼还做了一个预算:建成这个供水网,“不过用大竹万余竿,及二十里间,用葵茅苫盖,大约不过费数百千可成”。他又建议,政府可以在循州购置一部分良田放租,作为养护供水网的基金:“令岁可得租课五七千者,令岁买大筋竹万竿,作筏下广州,以备不住抽换。”还可以在广州城中建一批公租房,“日掠二百”贯房租,“以备抽换之费”,并“专差兵匠数人,巡觑修葺”。大伙看看,苏轼这个方案,设计得多周全,多具操作性!

作为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城市化比较迅速的宋朝,坊市制所代表的严厉管制已经失效,商业的力量引导着人们往热闹的地方会聚,竞相开设商铺、侵占街道,各种“违章建筑”层出不穷,在当时,这叫作“侵街”。

知州王敏仲听从苏轼提议,真的将这个供水系统给建起来了。苏轼很高兴,又给王敏仲写了一封信,捎去一个更细致的建议:“闻遂作管引蒲涧水,甚善。每竿上,须钻一小眼,如绿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道远,日久,无不塞之理。若无以验之,则一竿之塞,辄累百竿矣。仍愿公擘画少钱,令岁入五十余竿竹,不住抽换,永不废。”

宋朝常常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巅峰时期。世界上许多主流学者甚至断定,宋代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中国最早的城市化就发生在宋代,最典型的特征是大量的技术发明得到应用,工商业突飞猛进,城市经济日益发达,大量人口脱离农业,进入各种商业市镇。从数量来说,城市越来越多,城市人口出现大幅度的增长。那么,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必然要引出一个问题:拆迁。没错,宋朝也有拆迁。

如果居民再从家中铺设管道,接通苏轼设计的供水网络,或者连接其他水源,那么这个供水系统就非常接近于近代城市出现的自来水系统了。宋人是不是已经这么做了呢?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今天大多数历史学家都相信,大约在11世纪发生了一场“唐宋变革”,中国历史从“中世纪的黄昏”转入“近代的拂晓”时刻。宋朝人过着“宋瓷一样精致的生活”,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法政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接近于现代。

是的。王桢《农书》介绍了一种叫作“连筒”的供水设置:“凡所居相离水泉颇远,不便汲用,乃取大竹,内通其节,令本末相续,连延不断,搁之平地,或架越涧谷,引水而至。又能激而高起数尺,注之池沼及庖湢之间。”意思就是水源离得比较远,便拿大竹子打通,连好了连绵不断,能够连到家里来,直接接到厨房,还有的接到浴室。这就是北宋的自来水了。

对我们说书、说相声的人来说,历史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你说个《水浒传》,你不了解宋朝历史,那说的基本也都是假的。虽然说艺术大多是假的,但“玩意是假,力气是真”。什么叫“力气”,就是你得下功夫去研究、去琢磨。

这也体现了宋朝百姓小资的生活,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关于生活上的追求,咱们下期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