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江湖 > 第17章 陈世美:千古渣男标签“撕是不撕”?

第17章 陈世美:千古渣男标签“撕是不撕”?

这个故事在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豫剧、晋剧、川剧、秦腔、粤剧,几乎所有数得上来的地方戏曲中都出现过,只是剧目名字不尽相同。如果这出戏中花脸戏份重,唱花脸的演员知名度高,这出戏一般就叫作《铡美案》;如果这出戏中青衣的戏份重,知名度高、腕儿大,这出戏就叫作《秦香莲》;在海派戏剧中,经常被叫作《包公铡驸马》。

“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欺君王,藐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杀妻灭子良心丧,逼死韩琪在庙堂。”

虽然名字叫什么的都有,但故事却是同一个故事:有个叫陈世美的,家里挺穷,有个媳妇叫秦香莲,两人过得不错,生了一儿一女。到后来,陈世美进京赶考,文采出众,一下中了状元,皇上把他招为驸马,这秦香莲在家里等着,左等右等等不到人。公婆也先后去世,因为当地天气不好,收成不好,再加上二老思子成疾,最后死了。秦香莲便埋葬了公婆,带着一儿一女进京寻夫,来了之后,陈世美却不认,不但不认,还派家将韩琪半夜追杀他们。韩琪知道整个事情后,心里难过,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诬陷成了凶手,被抓了起来。

一说起这个案子,一般爱听戏的人没有不知道的。

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途中官差奉命要杀死她,幸好遇见一个好人,就是《三侠五义》中的南侠展昭救了她。展昭对这事不满,到处寻找人证,为秦香莲打抱不平。结果发现,人证也被人杀了,中间又经过各种复杂的过程,包拯才找到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来阻挡,但最终包拯还是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男一号就是包大人,平反冤狱,为民做主。舞台上为什么会出现包公这样的形象呢?其实就是因为老百姓需要一个清官,比如我们都知道的“狸猫换太子”“牛舌案”“乌盆案”“铡包勉”“铡判官”“智斩鲁斋郎”等,都是包公断的案子,这里面有一个案子,就是“铡美案”。

当然,这故事比较复杂,因为有的剧种还有秦香莲临死之前被神仙用风刮走了,刮走之后上山学艺,最后以武将的身份出来挂帅出征,回来审问陈世美,这叫“女审”,好像淮剧里是这么唱的。故事还没完,多年后还有《秦香莲后传》,在皇宫又见到秦香莲,秦香莲为了孩子的婚事又有各种纠葛,包公再出现已经是白胡子了,年岁已大。

故事很简单,主要是写北宋仁宗年间,包拯,就是开封府的包大人,在众位侠义之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以及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书中穿插了大量侠客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行为,这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不管故事怎么说,陈世美千百年来就被当成一个负心人,不过,也有人说了:“抛开戏剧不谈,陈世美这个人物是被冤枉的!”

《三侠五义》这本书大家很熟悉,作者是清代著名评话大家石玉昆。这本书的文学地位相当高,是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也能说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您就说这本书的影响得有多大吧!

陈世美是被冤枉的吗?

“陈世美”这个名字和这个人物最早出自《包公案》,在《三侠五义》的故事里又完善了一下,最后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表现出来,便是《铡美案》,也有的叫《秦香莲》。

关于陈世美的故事,在各地戏曲中广为流传,大家就此各种考证,各有各的说法。

不管现实生活,还是影视剧,哪个男的要是对不起媳妇了,就有人说,这个人是“陈世美”,杀千刀的陈世美,缺德的陈世美。也就是说,“陈世美”这三个字已经成了负心汉的代名词了。

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个人,但不叫“陈世美”,叫“陈熟美”。这人是清朝的一个官员,均州人,均州就是现在的丹江口市。陈熟美清初的时候到北京上学,顺治八年(1651年)考中进士,后来做了知县,得到了康熙的赏识,一路高升,升为贵州省思仁道道员,兼布政使司参政。

有时候,名字其实就是一个符号,比如咱们今天要聊的这个话题,有一个名字已经成为代名词了,什么呢?陈世美!

在这些记载中,陈世美的原型都被锁定为顺治年间的进士陈熟美,他还有个名字叫陈年谷。当地民间传说以及1992年在丹江口市发现的有关陈熟美的碑文记载均表明,陈熟美是一个好官,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体察民情,与戏剧形象相反。这个人清得不能再清了,据传说,他跟自己的管家说:“除非是我告诉你,明天有谁要来拜访我,你才可以放他进来;其他任何人来拜访我,只要我没提前通知你,你一律都要挡回去。”

说这么多,其实是说名字很重要,名字起好了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我们也知道很多港台的大明星,一查他们的原名,大伙就乐了,原来的名字怎么听都不像是大明星。

他刚跟管家说完这个要求,第二天就出问题了。他有个同窗好友来拜访他,这个人姓胡,叫胡梦蝶,两人当年一起学习,交情很深厚,胡梦蝶想着过来看看老同学。谁知他这大老远来一趟,陈熟美也不知道啊,管家就把他挡回去了,胡梦蝶心里恨得慌,想着我当年对你不错,你现在怎么这么对我呢?

纲常一般又说“三纲五常”。还有“五伦”,“伦”是秩序,也可以说是类别,“五伦”是五种不同的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君臣之间注重的是义,父子之间注重的是亲,夫妻之间注重的是有别。再是亲属之间、朋友之间,还得有信。同时还强调长幼有序。

回去的路上,胡梦蝶看到有戏班子唱戏,这戏便是《琵琶记》,《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一出著名的悲剧,创作于元代,说的是河南书生蔡邕辞别父母和妻子,进京赶考。经过几番应试,终于高中状元。此后,又被牛丞相看中,成了相爷的爱婿。蔡邕只顾贪图荣华富贵,把媳妇和父母全忘了。后来家乡遭了大旱,父母双亡,妻子赵五娘生活无着落,只有怀抱琵琶沿街卖唱,乞讨要饭。后来终于见到蔡邕,但蔡邕不愿相认,憋着坏想把媳妇弄死。

还有郭德纲的“纲”字,左边一个绞丝旁,右边也可当渔网讲。什么叫“纲”呢?中国古代有纲常,“纲”是主体,是根本;“常”是固定不变,是正常的状态和秩序。您看“纲”左边一个绞丝旁,右边是一个“冈”字,其实就是个渔网,意思是不能大把抓,它有一根绳子,“纲”的本义便是渔网的总绳。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撒网逮鱼时,最后这根总绳得抓住。包括咱们骑马拉牲口,都有一个“纲绳”,人都说叫缰绳,实际上应该叫纲绳。有个东西搁到马或骡子嘴里,叫嚼子,控制马或骡子,不让它咬东西,让它听话,同时有个绳子弄出来,在手里攥着,这条打嘴上拉出来的绳子,控制它的命脉,这叫“纲”,只有吃东西时才把牲口的嚼子撤下来。控制它的便叫“纲”,控制它往左走往右走。

胡梦蝶看完这个戏后就把这个戏改了,把怨气发泄出来了。他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换成了陈世美(陈熟美),女主人公则换成了秦香莲,编造了一出他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所以后来叫《赛琵琶》,又名《秦香莲抱琵琶》。两出戏的内容差不多,只是把名字换了一下,还把陈世美说成了驸马。改编后的《琵琶记》在河南、陕西、湖北一带不断传演,还真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共鸣。

“德”字除了主体上对自己各方面的规范要求,还有如何对待别人的胸怀修养,这就是咱们总说的“有容乃大”。孔圣人有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德”是中国人很看重的一个字,我很荣幸,名字里占了这么一个字。

又有人问了,包大人可是宋朝的官,这清朝的事怎么出现在宋朝了呢?这是因为在演戏的时候,戏班子先安排演了一出《秦香莲抱琵琶》,后面再演一出《陈州放粮》,《陈州放粮》的故事就是“包公斩国舅”,铁面无私!扮演包公的角儿就站在后台,等着前边这出戏演完了,自己好上场演。可这个时候,韩琪死了,躺在那儿了,秦香莲娘仨一哭,大戏一落幕,这戏就演完了。

还有人问,郭德纲的艺名叫郭德纲,他本名呢?我本名也叫郭德纲,我们家祖籍山西,当然说的是明朝的时候了,后来从山西汾阳迁出来,我们这一支落到天津这儿了,“德”字也是我们家谱里传到我这辈,赶上叫“德”了。这个“德”字构成也特别有意义,您记住了,凡是中国字里带着“双立人”偏旁的其实都是表示一种“进行中”的意思,“德”表意又表声,从会意的角度说,“从直从心,直心为德”。

底下的观众可不干了!多可怜的秦香莲,多了不起的义士韩琪!大家觉得陈世美应该恶人有恶报啊!怎么演完了?就没他什么事了?底下的观众很生气,开始闹,这底下一闹,戏班收不了场了,怎么办呢?有人就出主意,下一场不是“包公斩国舅”吗?咱们让包公别忙着斩国舅,先把这陈世美斩了吧!戏班班主一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再者他也奔着想挣点钱,就到后台跟“包公”商量,大家先把“陈世美”凑合着斩了吧。于是“包公”就上台,把陈世美的扮演者押解上来斩了,底下的观众看到此处,一下就解气了!

这一说,他就乐了,说我还以为你们找高人给看过呢,起这个名字能火。我说当时我们就是一个很普通的相声小社团,就是喜欢这门艺术,当年是真没指着它如何如何。因为你若真指着它升官发财有名望,估计也就成不了。

戏院老板也非常满意,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结局很好,票房也不错。那就这么定了,今后就这么演!就这么着,大家把陈世美这戏生生地给搬到宋朝去了。

我说那你太难为我了,我这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还去找个人起个名字什么的,没这么复杂,“德云社”这个名字很简单,因为我的名字里带个“德”,我徒弟名字里带个“云”,所以就叫德云社了,我也没去找别人。

《琵琶记》就这样一步步演变成了《铡美案》。

“不对,您看德云社这名字多好,谁给起的这个名字,您把他介绍给我。我们准备开公司干生意,也请他来帮个忙。”

对这个传说,还有几个可以作为佐证的事件。据说陈熟美的家乡均州城从来不演《铡美案》。相传清末一个河南剧团到均州演出此戏时,陈熟美的一个后人看了,气得当场吐血,陈熟美第八代孙还组织家族众人,当场砸了该剧团的衣箱,并殴打演员,致死伤数人,演出被迫停止。

“我也不认识什么起名字的人啊。”

陈年谷的第十代孙陈吉棋生活在武汉。晚年的陈吉棋大概说过这样的话:“小的时候我见过我家的神龛上供奉的祖宗牌位上有陈一奇、陈年谷。那时父亲说,在我祖父年轻的时候,河南有个剧团到我们县来演《铡美案》,祖父四兄弟邀约了些亲朋好友,到剧场砸了戏箱,打了演员,把剧团撵出了均州县,这出戏在我们县再没有演出过。”

“您给我介绍一个起名字的人。”

古时候文人之间很少直呼其名,一般都以字号相称。所以陈熟美应该是同窗好友对陈年谷的日常称呼,而陈熟美和陈世美仅一字之差罢了。至于秦香莲,她的原型真名叫秦馨莲,是陈熟美的第二个妻子。

我问:“介绍什么人啊?”

反正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有人说陈世美没有被冤枉,就是负心汉;有人说陈世美就是好人……说什么的都有。不过您也别太钻牛角尖,反正这些说法也都是人们从野史当中推测出来的,甭管哪个真哪个假,反正有一出好戏看,我觉得比什么都强。

跟朋友聊天,有一个兄弟问我,说:“我们家开了一个生意,您能给我介绍一个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