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江湖 > 第16章 国民“瘾”品:专注喝茶两千年

第16章 国民“瘾”品:专注喝茶两千年

从这里可以看出,茶不仅仅用来提神解渴,还用来待客、祭祀等,逐渐变成一种表达精神、情操的手段,也就是说茶已经进入了精神文化领域。

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他还提出来八个字:“天下贵贱,咸同此制。”意思就是在这天底下,不管你有多少钱,都得跟我一样,简简单单地入土为安。这就体现了这位皇帝的开明。

东晋、南朝时,江南很富庶,使得当时的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聊天、作诗。很多玄学家喜欢演讲,一般的文人也喜欢高谈阔论。当时很多人不喜欢喝酒,为什么呢?喝完酒就兴奋,喝多了净胡说八道,举止失措,有失大雅。喝茶喝一天能保持清醒,没有说喝茶喝晕的,除非是没控制度,喝的浓茶,那是另一回事。

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不单单是喝着玩,已经有了精神作用和社会作用,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符号。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粱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茶”在此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

在那个时代,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了。

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当时民间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三国志·吴志·韦曜传》里有这么一个记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招待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大的酒量,朝中就有个大臣韦曜,他有两个特点,第一博学多闻,第二喝不了酒。可是这么多大臣在那儿,韦曜喝不了酒就难以下台,所以,每当韦曜在的时候,国君孙皓便“密赐荼荈以当酒”,意思就是给韦曜偷偷拿杯茶,以茶代酒。这就说明那会儿饮茶已经很普遍了。

那时有个笑话,在《太平御览》引《世说新语》中有记载,说当时有一个人,叫王蒙,他爱好喝茶,尤其家里来朋友了,让大伙喝,玩命喝。原文是这么说的:“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意思就是跟他交往的朋友,无论是做官的还是平民,都怕他这点。每次去他家串门,走之前都说今天有水厄。什么是“水厄”呢?水厄原本指溺水而死,大家知道王蒙好喝茶,就开玩笑说,上他家还不得让茶水淹死啊。

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城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西汉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这个王蒙是晋代人,做官做到了司徒长史,所以在《世说新语》里留下了这么一个小故事,那会儿可能还有些人不太习惯喝茶,便出现了这么一个小笑话。

西汉就开始有人“喝”茶了。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了。当时的人采摘茶的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橘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解毒药品,还成为待客的饮品。另外,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能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佛家说,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时,中国的茶文化已经初见端倪。

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品,经过了食用阶段的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二是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卯茗菜而已”。《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方法有所进步,人们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功用。

到了隋唐时期,喝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那时,茶叶被做成饼及很多其他形状,还出现了贡茶,这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

后来,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将鲜叶洗净后,置于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但滋味浓郁,大家都觉得这茶无论在风味还是功效上都比含嚼强得多。时间长了,人们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品的开端。

尤其到了唐代,喝茶蔚然成风。为了改善茶叶的苦涩味,人们开始在茶中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人们已经开始使用专门烹茶的器具,论茶的专著已出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的结论。在此之前,茶叶的功能还是主要发挥在食用、药用上,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唐代的陆羽,善于煮茶、品茶,被后世称为“茶圣”,他写的《茶经》流传千古。他在《茶经》里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王褒《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录,一般都认为“买荼”之“荼”即为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已饮茶,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1世纪。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所以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种植茶树,制订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还有一种说法——“西汉说”,清代学者郝懿行在《证俗文》中写道:“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到了宋代,茶业发展更是势如破竹,喝茶成为一种风向。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他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还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成为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外国使节。

三国时代东吴有饮茶的风气,这一点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自元朝以后,饮茶的文化进入曲折发展期。虽然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但慢慢地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已经没有了唐朝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了,过于精细的茶艺让喝茶成为“喝气派”“喝礼儿”“玩茶”。

第三种说法是“三国说”。《三国志·吴书·韦曜传》中有“密赐荼荈以代酒”的说法,“荈”指的是茶的老叶,也就是粗茶。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开始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元朝时,虽然说北方少数民族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让他们喝个茶水磨叽三天,他们可受不了,对文化层面上的品茶一事他们并不感兴趣。一直到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危亡,加上开国便国事艰难,便用茶表示自己的苦节。

常璩明确指出,进贡的“芳蒻、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种之园林。“芳蒻”是一种香草,“香茗”即指茶。此说法表明,生活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才是中国最早用茶、种茶的民族。按照这个说法推算,中国至少已有3000余年的用茶、种茶的历史。

当然,现在喝茶又跟过去不一样了,我打十六岁到北京,尤其干曲艺这行,对喝茶这块儿还是很熟悉的。唱戏的、说书的、说相声的,都爱喝茶。现在我到哪儿去,总有人问我喝什么茶,我喝红茶、绿茶、乌龙茶、普洱等。

第二种说法是“商周说”。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巴子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芰,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

记得几十年前,我很少喝这些偏南方的茶。当然了,中国人过去喝茶很讲究,福建、广西、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喝乌龙茶、红茶等,到了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的人都喝绿茶、黄茶等。四川、陕西、甘肃喝的是花茶和绿茶,天津、北京、河北,包括东三省等地都喝北京花茶等。还有内蒙古、西藏、新疆牧区等地的人习惯喝奶和普洱黑茶一起煮的那种奶茶、酥油茶什么的。

神农就是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部落首领。然而据今人考证,《神农食经》成书在汉代以后,因此“饮用茶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足为信。

北京一带的人喝茶一般喝香片,香片就是花茶。喝茶喝香片,喝酒喝白干,一般家里都会备着几个茶叶罐,尤其过去老北京人常说:一睁眼先沏茶,沏完茶后再吃早点。我跟老北京人聊天时,他们也说早上起来不喝点茶总感觉胃口没涮开,用茶冲开了,这一下才觉得痛快了。但是北京人好像喝不惯绿茶,我跟前这些人都觉得差点,觉得寡淡。花茶四五泡过后还觉得很香,所以好多北京老百姓,对这花茶是低头不见抬头见,要是哪天没有,那不成。我问过北京的一些老字号店,还是茉莉花茶的销量比较大。

“神农说”最早出自“茶圣”陆羽,他根据《神农食经》中“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他在《茶经》中表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咱们看老舍先生的《茶馆》里,老北京人喝茶喝的是小叶茉莉双熏,所谓的“小叶茉莉双熏”是江浙、安徽、福建一带的茶商把小叶种绿茶用运粮水道,比如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到北京,然后用茉莉花混在一起,高级的是拿嫩的春芽儿加上茉莉花两回。这便是老北京人最爱的了。

一个习惯的养成总是有一个源头的,对不对?关于国人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神农说、商周说、西汉说、三国说这四种说法。现在轮到郭德纲说这事了。

这种茶对茶坯的选择要求很高,从选料、制坯、选花、养花、窨制到成品得十几道工序,光窨花这个环节就得反复八次,人家行话说“七窨一提”。这茶坯选的是从福建春分时开始采摘的,花是拿花粉浓度最高的、三伏天午后摘的花,那个才好,回味无穷。

中国人喜欢喝茶,“茶”不仅可以解渴,还能修身养性。这一喝就喝了两千多年,为什么中国茶文化能够延续这么多年呢?水有源,树有根,中国人爱喝茶的根源,得从古时候说起。

过去老北京人爱喝的就是北京花茶。如果按花坯和香味来分,第一种是绿茶类的花茶,包括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白兰花茶、柚子花茶、桂花茶,我有段时间特别爱喝柚子花茶,很对我的胃口。第二种是红茶类的,比如玫瑰红茶、荔枝红茶。第三种是乌龙茶类的,桂花铁观音、茉莉乌龙等。

但是,这七样里面有一样,用了几千年了,那就是茶。

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有的人爱喝“冲的”,有些人觉得略微回甘就行,有的人觉得“杀口”的好,有的人觉得清新淡雅的好,老北京人爱拿盖碗泡茶聚香,把香味聚起来,也有人说用搪瓷罐泡就好。我印象中老北京人有人喝茶卤,就是用小茶壶沏茶,沏三分或一半后闷着,这种茶便叫茶卤。等要喝的时候,在茶卤里加上开水,这讲究喝个烫嘴的,意思就是喝茶,水必须得烫!不烫不行,最腻味温暾水,拿起来一口喝下去不烫嘴,马上就吐,不往下咽,说这个是温暾水。现在有个口头语,说某个人不成,温温暾暾的,其实跟这水的意思是一样的。

这老话说的便是日常过日子离不开的几样东西。但现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的柴就渐渐用不上了,好多地方都用煤气,很少再点柴火了。

还有一种茶叫“高碎”,就是高档茶叶里剩的碎茶叶,但有人爱喝这个,说这种的“杀口”,但高碎茶有一个问题,不能沏多道,一般都来一大壶,“哗”一大壶沏下去,结结实实地喝,这茶也叫“满天星”,高碎没有续茶的,那得再沏了。

咱们中国人讲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中有大文章可做,每天喝杯茶,清心明目,是个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