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江湖 > 第14章 那些让朕忘不掉也放不下的厨子和美食

第14章 那些让朕忘不掉也放不下的厨子和美食

张东官在皇宫里给皇上做了二十多年的菜,直到乾隆最后一次南巡,行至灵岩山,乾隆让和珅和福隆安传旨,说膳房苏州厨役张东官,因年迈腰腿疼痛,不能随往应艺矣。最后到了苏州之后,这才放七十多岁的张东官回家了。

乾隆皇帝喜欢吃张东官做的菜已经到了魔怔的地步,首先他有自己的专属厨房,“苏造铺”,就是苏州厨子主理的厨房。不仅如此,乾隆每日膳单的打头菜都是张东官做的,膳单中还经常出现乾隆在用膳的时候,指明张东官添菜的记录,出门也带在身边,张东官随营共膳,所以这么喜欢的一个厨子,皇上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刚才咱们说了,乾隆出巡的时候喜欢吃地方菜。传说,福建的北部,顺昌洋口一带,每到农历正月初一,家家都得摆一盘很普通的菠菜豆腐端上桌。这个风俗其实跟乾隆出巡也有关系,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因为他是私访,不能跟往常一样,换了换衣服乔装打扮,变为一个富商的模样,没带守卫,太监都没带,独自一个人,就到了一个叫洋口的地儿。他久居深宫,哪儿看过农家美景啊,越看越开心,到了吃饭的点了,周围农家炊烟四起,饭菜香浓,乾隆饿坏了,突然间想起身上没带钱,这怎么办呢?这是个皇上,皇上也得吃饭,那就找别人要呗,派头还挺大,找谁呢?也没人搭理他,走了一圈,只有一个老婆婆看他怪可怜的:“来吧,您在这儿吃吧。”

乾隆吃这些个江南美食之后是赞不绝口,南巡回朝的时候就把张东官和苏州织造府的其他家厨,一起带回了紫禁城,他们也是不负圣望,在御膳房这个墨守成规的厨房里进行创新,不断改良出更美味的苏州菜。你看张东官的苏造肉、苏造肘子,苏造就是苏州制造。苏造肉非常有名,包括后来北京城的有名小吃——卤煮火烧,也跟这个苏造肉有关系。这是有个厨子学会了苏造肉,流入民间,但是,普通老百姓也吃不起那么讲究的东西,就用苏造肉的做法,买了猪下水,做成了卤煮小肠什么的,跟这个御膳里的苏造肉还是有渊源的。

他一看这个老太太,家里的饭桌上只有一盘菜,心想说太寒酸了,走吧,但是实在太饿,勉强坐下来吃。吃第一口啊,没想到这么好吃,这是什么菜呢?其实就是菠菜烧豆腐。老太太乐了,心想说这位没见过啊,瞧这表情,还是很认真地问,就说:“您不知道啊,这是我们这儿的名菜,这叫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老太太还挺有文化,你想啊,金镶白玉板,豆腐是白的,用油煎完之后带着黄,像黄金镶的白玉,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菠菜是红的根,红根上面的菜是绿的啊,所以说这是我们这儿的名菜——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

皇上出游这么多地方,怎么偏偏苏州菜这么讨皇上欢心呢?当时的江南苏州,那是富庶之地、鱼米之乡,苏州织造一职本来就是负责皇室织品的督造,同时定期替皇上张罗各种好用好玩的东西,一般都是由皇帝的亲信才能任职,那么府里的厨子也是当地有名的、身怀绝技的厨子。

乾隆就记住了,这叫一个念念不忘。回宫之后就跟御膳房说,赶紧给我做饭,我就吃那个“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这要了命,没人会呀,皇上越琢磨越馋,派人到洋口,召那老太太进宫做菜。正月初一天一亮,这个菠菜豆腐就摆在皇帝的团圆席上,宫里人吃完都觉得新鲜,民间的菜嘛。

乾隆出行,各州府文武百官,都得给皇上筹备吃穿用度的物品,讨皇上欢心。其中有一位苏州织造,很会揣摩皇上的心思,知道皇上喜欢吃,对吃有讲究,所以这位苏州织造在皇上圣驾到苏州的那天,就让自己家里的厨子张成、宋元和张东官三个人做好了准备,等皇上圣驾抵达宝应县的时候就献上了苏州名菜:糯米鸭子、万年青炖肉、燕窝鸡丝、春笋糟鸡。摆上来呈给皇上品尝,皇上吃完后心情大好,当场就赏给做饭的厨子一两重的银锞子,每人两个。

打这儿起,每年正月初一洋口人在团圆席上都摆一道“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不为别的,就因为这道菜得到过皇上的赞许,大伙图个吉利,皇上吃的菜,搁到过去也是有明星效应的。

乾隆皇帝喜欢出巡,一生六次南巡,我们单口相声、评书啊,都有这个故事,咱们就不细说了,在第四次下江南的时候,乾隆就爱上了苏州菜,并且得到了心爱的江南第一名厨——张东官。

乾隆说完了,咱们再说说乾隆的孙子道光,道光皇帝在历史上有一个特别有名的特点——节俭。我们看电视剧里,其实都有所体现,那么说为什么要节俭呢?因为到了道光时期,清朝已经是明显在走下坡路了,鸦片进入了国门,白银大量流出,导致国库空虚,道光皇帝面对这样的问题,想到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节衣缩食。道光元年(1821年)刚登基那会儿,道光皇帝发布了一个《御制声色货利谕》,也就是道光皇帝的施政纲领,倡导全国官民集体节俭度日。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做到了节俭的典范,一年四季的菜品都是以“五品”也就是五道菜为最高标准。咱们现在吃饭还讲究个四菜一汤呢,道光皇帝膳食的最高标准也就是五道菜。

后来雅喀穆入宫之后专门负责烹调满族的传统美食,全羊宴、山八珍、满族饽饽、烤肉什么的都带到了清宫里。说到名厨,清朝的时候,宫廷菜三大菜系之一的苏州菜里也有一位传奇的名厨,好多人通过影视剧也都知道了这位的名字,这人姓张,叫张东官,是乾隆时期特别受喜爱的一位御厨,那他是怎么被乾隆看上的呢?

道光皇帝还规定除了太后、皇帝和皇后,其他人非节庆不得吃肉。不仅如此,按照从前的规定,到了夏季,皇后每天都要吃西瓜解暑,但是道光皇帝觉得吃西瓜很奢侈,所以在最热的三伏天明令,说明日取消西瓜,只供水。这有点儿意思了,西瓜太贵,太贵怎么办呢?你们就踏踏实实喝水得了,这个其实有点过分啊。他节俭还有一个典范,道光皇帝爱吃鸡蛋,据传说是清朝历史上最爱吃鸡蛋的一个皇上,顿顿不能离开鸡蛋,每天吃两个鸡蛋就觉得很奢侈。

努尔哈赤有一个御厨叫雅喀穆,相传在萨尔浒战役中,他让雅喀穆宰羊慰劳官兵,把羊肉炖给伤员吃,自己把羊排骨煨烂之后吃。雅喀穆一看不落忍,就想这个羊骨能不能做得更好吃一点,于是就把羊骨剁成小块儿,先卤出来,然后在锅里面放辣椒、葱段和白酒,再继续翻炒,直到把骨头里的水分炒干了,香料入了味。这道菜得到了努尔哈赤的夸奖,后来给它命名为“火燎葱香羊排”,之后,每逢幸事都会做这道菜,表达对官兵的爱惜。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原因咱们之前也说过,内务府好些人专门吃这碗饭,会给皇上报上极高的物价,反正咱们知道道光皇帝吃鸡蛋、吃热干面,都贵得不像话。

咱们先说满族菜的厨师,这个满族菜的厨师都是随龙伴驾、入关带进来的满族厨师,清朝前期就成为了御厨的核心。他们大多是子承父业,传男不传女,父亲在宫里干到六七十岁,就可以退休了,带着儿子进宫看自己做菜,培养接班人。如果没儿子呢,这个菜没人继承就失传了。

溥仪作为清朝的末代皇帝,十分具有传奇色彩。溥仪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吃西餐,也是众所周知的,这个跟皇后婉容还有外国老师庄士敦有着很大的关系。

既然是皇上,什么都得是天底下最好的。御厨的技术当然也得是数一数二的。清朝皇帝的御膳,主要由这几种菜组成——满族菜、山东菜和苏州菜。满族菜不用说了,清朝的皇帝就是满人,入关之后当然爱吃自己本民族的菜。清朝先祖入关之后,清宫就沿袭了明代宫廷的饮食习惯,因为明朝宫廷里主要是以山东菜为主,所以清朝的御膳也逐渐以山东风味为主。直到乾隆年间,由于乾隆皇帝数次南巡,苏杭菜点受到了乾隆的赏识和喜爱,之后也就开始在宫中流行起来。由于菜系逐渐固定,所以厨子的选拔肯定也是在这些菜系的厨子里选。

婉容是溥仪西餐的启蒙老师,带着溥仪吃了他生平的第一顿西餐,此后溥仪的洋老师庄士敦就正式开始规范地教导溥仪如何正确食用西餐。打这儿起,溥仪就爱上了西餐。1923年8月25日的《实事白话报》刊登了一条题为《清室添设番菜厨房》的新闻:“清帝宣统喜食大餐,现在养心门外设立番菜厨房,由某番菜馆延得庖师四人进内。”

大伙都知道,皇上吃的东西,那些个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原料是上好的。但是话说回来,光是原料好,手艺不行也是白搭,这个御膳好吃不好吃跟厨子是脱不了关系的,一个厨子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这个饭好吃不好吃。

这里说的就是宣统帝爱吃西餐,不但在养心殿外开设了西餐菜馆,还找了四个厨子。这个新闻就是报道溥仪建西餐厨房这个事。紫禁城里,溥仪每天都要跟婉容一起吃西式的早餐。之后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来到天津,家里也配了二十个厨子,其中有六个做西餐的,溥仪很少在家吃饭,多数时候,都是拉上婉容开上宝石蓝色的别克轿车,到租界下馆子。下午偶尔也出去找个咖啡厅喝咖啡,听西洋音乐。有时候也会讲一讲喝咖啡的学问。

老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不管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还是吃饭是为了活着,反正人这一辈子不能离开吃,小孩一落地,抱到妈妈怀里吃奶,也没人教他,就知道自己吃,所以说吃饭是每一个人的本能。上一期的时候咱们聊了皇上吃饭的规矩,今天我们可以讲一讲皇上后厨的故事。

天津有一家特别著名的西餐馆叫起士林,在天津乃至全国都是排上号的。我们小的时候在天津,到起士林吃一点什么,都开心得不行,在起士林的VIP名单里,就有这两位帝后的名字,据说德式糕点、奶油冰激凌、果料刨冰都是他们俩的心头爱。

中国人有一个特点,一见面就是:“您吃了吗?”

说完了清朝皇上吃饭的事,想想咱们现在大家伙儿的生活也都富裕,想吃什么有什么,也不用羡慕皇上的满汉全席。咱们现在吃的有些好东西那比皇上吃的好得多,而且有一些东西皇上都没吃过,最重要的一点是咱们也不用每道菜吃三口,是不是?挺好!不管怎么着,吃,也不必非得花多少钱,也不必特意节省,吃得开心、吃得舒服、吃得健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