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当你又忙又累,必须人间清醒 > 奋斗是一种心态,与年龄无关

奋斗是一种心态,与年龄无关

直到今天,他虽然已经不再上网课了,但他在学校里依旧十分受学生欢迎。虽然现在他的学生已经是“00后”了,学生们都说听他的课像是在听一位大哥哥讲话一样,没有违和感。

出乎意料的是,在那次课结束后,许多学生都叫他哥哥,各种夸奖之词不绝于耳,我十分惊讶。我之所以惊讶,是因为他并不是什么哥哥,而是一位四十五岁的教授。他的声音很年轻,只要不露脸,学生根本猜不出来他多大。

我曾经问过他:“你都这么大年纪了,是怎么保持激情的?”

我想起了一位挚友,是一位很厉害的英语老师,我很喜欢听他的课,不是因为他的那套考试技巧多么迷人,而是我总能在他的课里听到一些改变。比如他又在哪里忽然用了个我都没听过的网络红词,他又在哪里讲了个只有年轻人听得懂的故事。每次他们学校开他的选修课,总是人山人海、座无虚席,我认识他许多年,最感叹的就是他这套不停迭代的课程体系,受每代人欢迎。于是我提出邀请,请他来公司上一次网课。他同意了,但他的要求很简单:不露脸,不用真名。

他说:“别瞎说,我还年轻呢。”

但我们仔细想,其实无论是十九岁还是二十九岁,都是人为地给时间的刻度。时间在没有钟表和日历的前提下,本身是没有刻度的。换句话说,每个年纪,都可以是十九岁,都可以是二十九岁,只是看你怎么想。每个年纪,都可以让自己爆发出惊人的潜力,前提是,我们能否在内心深处选择归零,选择在这一年真正做到有所不同。

我说:“你好好说话。”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丹尼尔·平克的《时机管理》,书里说了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人们一旦到了带“九”的年纪,比如十九岁、二十九岁、三十九岁、四十九岁时,往往会去跑马拉松,去蹦极,去看极光……这是因为每到了一段年纪的结尾,人们总会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从而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他说:“好,我好好说,因为,我真的很年轻啊。”

三十岁无非是一个年龄而已,每一天都跟过去一样,跟未来相同,你怎么过这一年的每一天,往往就意味着你怎么过这一年。

再后来我才知道,他是真这么想的,他从不觉得自己是个四十五岁的大叔,他每天都在接触最新的事物,在学习他不懂的知识,接触他不理解的圈子。

三十岁是个伪概念,就像其他年岁一样,没有什么特定的意义,只是人们习惯把这个年纪的焦虑放大,但并不代表这一年对我们会有多么不同。我不信一个人三十岁跟二十九岁在身体上有很多不一样。

他在三十九岁那年,去报班学习法语。我问他为什么要学,他说,在学习面前,我们都只是孩子,这个跟年纪无关。直到今天,他已经会三门外语了。

但如果你上网搜索一下“三十岁逆袭”这个关键词,能看到无数的励志故事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年龄是一个生理概念,它只告诉我们一件事:我们这身皮囊,在这个世界存活了多久。除此之外,它根本不能决定我们的大脑、认知、灵魂和未来。

你或许会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想,对于那些正在浪费时间的人,我们可以换个思维:我们可以把每一年都当作二十九岁、三十九岁,把每一年都当成青春年华中的最后一年,让自己充满动力,热爱学习,期待改变,感受到一点儿紧迫,这样是不是和“到了什么年纪就怎么样”的宿命论比,更好?

我不是很想举例说明,人到了三十岁能爆发多么强大的动力。

另外,对于那些到了三十岁就无比焦虑的人来说,我想也大可不必,因为你完全可以把这一年当成二十九岁,重新开始。

2.

3.

一切都会有,大不了大器晚成;大不了,岁月在几年后把一切都给你。

我曾读过一句令我感动万分的话:“没有就着泪水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人。”这句话的作者,是德国的一位大文豪,名叫歌德。

所以,对于那些愿意进步且一直在进步的人来说,三十岁才刚刚开始。

歌德年少时一直郁郁不得志,失恋,失去朋友……

回到现在,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一生看成一条曲线,如果一个人三十岁之前一直在平均值之下,谁说后几十年的高度就一定要维持原判?

他想跟自己心爱的女人夏绿蒂表白,可是夏绿蒂最终还是嫁给了别人。

根据一本书里的描述,据计算,一个2007年出生的“00后”,活到一百岁的概率将是多少呢?答案是50%。也就是说,你身边的“00后”小孩,每两个人里面就可能有一个是百岁寿星。以后像“10后”“20后”的这些孩子,搞不好每个人都是百岁老人。他们的时代,我们可能不会参与,但我们一定会见到他们的三十岁。他们的三十岁会是什么样子的,我现在还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些孩子的三十岁,一定和我们不一样。而在那个时候,立的标准一定又改变了。

于是他觉得灵魂被捏碎,生命毫无意义。

另外,谁说一个人三十岁不成功,就一无是处了?

我猜,那个时候的他,一定觉得生命是多么没有意义,一切是多么无聊无奈。我曾在一本书里读到过,歌德甚至在那段日子想要自杀,他找到一把锋利的短剑,想等到一个完美的时机,自我了断。可是,他很幸运,找到了另一种抒发情感的方式,他把自己关进书房,用笔戳向了那受伤的伤口。惊奇的是,血止住了。不到一个月,歌德写出了《少年维特的烦恼》。

这也给了我们另外一个启发:谁说一个人三十岁就一定要事业成功?一定要结婚生子?一定要家财万贯?一定要万人敬仰?人拥有这么长的岁月,应该怎么支配?还要说自己三十而立吗?

我想你也读过这本透着鲜血的书,在此之后,歌德成名了,三十几岁的他,被赐予贵族的身份。而他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歌德最后活到了八十二岁,他一生的创作很多,但值得一提的是,他用了六十年,才写出了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于一体的作品《浮士德》。

加利福尼亚大学等研究机构的最新权威数据显示,从1840年开始,人类的寿命就在以平均每年大约三个月的速度递增。换句话说,也就是每过十年人类就可以多活三岁左右。在进入21世纪以后,这个趋势还在更快地加速,从2001年到2015年,短短十五年间,人类的寿命增加超过了五岁。

我常会想,如果歌德在痛苦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就没有《少年维特的烦恼》了?但好在,这一切都不存在,于是我们才能有机会看到这些文学史上美丽的篇章。

我读过一本书,伦敦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写的《百岁人生》。书里说,五十岁你可能是当干之年,更别说三十岁你在做什么。现在越来越少的人在过什么六十大寿,因为六十岁人还在奋斗,原来二十多岁的姑娘可能都是几个孩子的母亲了,但现在,二十多岁的人,还没谈过恋爱,你让人三十怎么立?

4.

所以,时代变化太快,我们不必着急。

我也曾在极其劳累的时候这么想过,干到多少岁,从此“退隐江湖”。但只要我在家待着超过三天,什么都不干,我就会自动去纠正自己的想法:奋斗是终生的,和年龄无关。

而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已经不一样了,随着科技和医疗的进步,我们或许可以平均活到一百岁,那么三十不立很正常,因为立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奋斗的人,不会彷徨,更不会太担心年岁的增长。

古人寿命短,五六十岁就已经算是高寿了,所以他们三十必须立,立不住,也要成家立业。

我很害怕遇到一种人,他们喜欢说这样的句式:我都这个岁数了,就别跟年轻人抢工作了。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和以往任何时代都不一样,首先信息爆炸,然后是科技为王,我们的时代变到让整个年龄段都在往后移。

说实话,我很不喜欢这句话:第一,工作讲究能力,跟年纪无关;第二,倚老卖老跟仗年轻卖嫩一样,毫无意义。

因为我不知道他问的是什么。

这世界需要的是能人、是高手、是持续奋斗的人,需要的不是特定哪个年纪的人。每个年纪都有高手,也都有废人,但人们常常搞错。我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找到了一位老师,我说想和几个朋友一起做点儿事情。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他说:“记得啊,你的合伙人不用是什么名人、牛人,只要是能做事的人,这比什么都重要。”

我都会说,我没有。我还早着呢,我才刚刚开始。

这给了我特别大的启发:人到了一个阶段,总容易躺在成绩上睡大觉,总觉得一切都该理所应当地安定下来了。

所以每次有人问我,你立了吗?

其实并不是,你拥有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因为新的一代也有人在孜孜不倦地奋斗着。

因为我很不喜欢拿古人的价值观来指导现在的生活。孔子的时代有了这种说法后,从此不知多少代三十岁的人因此迷茫。“三十而立”流传到了今天,所有人都认为三十了,就应该立起来。但可怕的是,每个人对“立”的标准又是那么不一样,有些人认为“立”是要百万年薪,有些人认为“立”是结婚生子,有些人认为“立”是前两者的总和。

很多广告都在告诉人们如何变年轻。其实我们这身皮囊阻挡不了岁月的蹉跎,但有一种方式能让我们忘记年纪的增长,就是保持做事的动力。

我说,我没有。

永远在路上,不停下前进的脚步,无论多少岁,都提醒自己:我才刚刚开始。

我在三十岁生日前后,时常被人问起,古人说,三十而立,那么,你立了吗?

更何况,不仅每一年是个开始,每一天也都是个开始。

但仔细想想,无论这句话多火,想想背后的逻辑,也是有漏洞的。虽然我承认,它是那么博眼球。

所以如果再有人告诉你,你都四十了还有疑惑,你都三十了还没立,你都二十多了还没结婚……转身走就好。

这个时代所有火的文字,都具备两个特点:要么引起了焦虑,要么引发了共鸣。

因为对生命最大的诅咒,就是随意用不同方式定义别人。

我大概能理解这句话的逻辑:因为人到了三十岁,其实已经在职场奋斗了八年(假设二十二岁大学毕业就开始工作),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干了八年,还没有很好的起色和成就,的确说不过去。何况,三十岁,又是一个令人焦虑和害怕的年纪:你要买房买车,你要结婚生子,怎么可能在工作上还无所建树?你对得起谁?所以这句话火起来,完全可以理解。

包括,用年龄来定义。

我在网上读到一段话:人到了三十岁,如果还没上到管理层,或者在某个领域没有取得成就,那一辈子基本也就这样了。

人的生命应该像春天的花朵,就算枯萎,也总有一天会有机会重新绽放。只看你是否相信,你的一生还有春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