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这些意见,不难看出李鸿章的无奈与挣扎。
五、北洋海军"现有新旧大小船舰共二十五艘",之前上奏得到批准的 《北洋海军章程》已说得明白,仍须购买一批军舰"乃能成队”,醇亲王当年 也是这个意见。如今海军要停购军舰,防营就更不能随便裁撤了。,3
回奏的末尾,李鸿章说:眼下各处炮台尚未竣工,臣与前任山东巡抚张曜m 刚刚对勇营士兵遍加抚恤,"方蒙激励之恩,忽有汰除之令”,才表彰完毕就 要将之裁汰,恐怕不是"圣朝慎重海防作兴士气”的正确方式。臣我仔细阅读 了部臣们的奏议,"既日自相商定,又令察酌情形”,里面既说已自行商议有 了定论,又让各处体察斟酌具体情形,显然是深知外面的事情各有特殊性,断 难在政策上搞"一刀切"。所以,臣我遵令再三筹算,"目前饷力极细,所有 应购大宗船械,自宜照议暂停,至裁减勇营一成,应俟各处台工竣后,再行 酌办"九
四、户部的奏折说要裁撤军队至少一成,直隶的淮军勇营驻扎在东至奉天 旅顺口、大连湾,渡海南至山东威海卫等漫长的防线上,淮军勇营虽足额并无 空饷,也是捉襟见肘,近年来已不得不"一营分扎两处"。勇营枪炮以西式枪 炮为主,从炮目到勇丁;每个人都有自己在队伍里的"应管之物,应做之事, 缺一不可”。而且,这些年经营渤海门户,各种工程建设都是勇营兵丁在做, 如果换成民夫,还不知道要消耗多少钱粮。
无可奈何的李鸿章,只能在给友人的私人书信里,怀念着醇亲王奕谭还在 世的时光:
三、舰艇和船坞里的机器,都是西式的,零部件坏了就要修,就要对外购 买,不购买就等于报废;鱼雷、水雷、雷筒、电信这些是消耗品,有缺额有损 坏就要对外购买添置,不够买的话舰艇和电报线路也等于报废。所以,这些东 西“万难停缓”,每年仍须开支10万两白银。
回忆十二年奉陪醇贤亲王巡阅,犹如目前,楼船方新,旌钺已往。当时威 海卫、大连湾两处尚是荒岛,连年布置,始有规模,足与旅顺重门相倚。现议 接办胶州澳,则北洋形势更觉完密,而农部适有裁防勇及停购船械之议,正 与诏书整饬海军之意相违。宋人有言,枢密方议增兵,三司已言节饷。国家之
二、北洋海军购买外洋机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购买本国没有的新机 器,一是购买配套消耗品和维护更换的零部件。历年所拨经费,各省其实都还 欠着没给。所以即便停购,这一块也是"仍无余款可以腾挪”,也没有钱移交 给朝廷。
事,固有如此各行其是而不相谋耶? 16
一、“北洋向来购买船械,本无专款存储",从来就没有专门款项,每一 笔购买舰船火炮弹药的资金,都得向朝廷专门申请,所以如今朝廷决定让海军 停购船械炮火,海军这边"仍属无银可解”,并没有资金可以移交给户部。
其实,即便奕谓仍然在世,北洋海军某些制度上的问题也是不可能得到解 决的。比如前文提到的军队统一指挥的序列问题。在传统国家,军队的指挥权 与皇权的安危紧密相连,历来都是朝堂政治统治的一部分。咸丰时代倚重僧格 林沁的带兵能力,却要在他上面任命一个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就是 如此。海军衙门成立后被交付在醇亲王奕谭手中,奕谭也写信给李鸿章,要他 努力做好"新时代的僧格林沁”",不过是对咸丰权术手腕的忠实继承。被困其 中的李鸿章,自不免常常陷入畸形制度的牢笼。
所谓"户部停军火十年之奏",指的是1891年6月,户部上奏建议南北洋 的枪炮、船只与机器采购暂停两年。亲政不久的光绪皇帝,随即在帝师翁同稣 (翁是户部尚书)的怂恿下批准此奏,并下旨褒奖李鸿章,说北洋海军“连年 布置,渐臻周密” \实在是值得表彰。李鸿章自然明白皇帝的表彰是假,让他 没机会张嘴再说北洋海军存在诸多硬件缺陷是真。没有了奕谡的支持,李鸿章自 知无力改变中枢一一也就是光绪与翁同解的决定。他在9月10日给朝廷写了近两千 字的回奏,细说了五点意见:
琅威理的愤然离职,就是一个颇为典型的案例。
前文提到的《北洋海军章程》里的五点不足,前四点如要改革,必然会对 清廷的整个军事体制造成冲击--海军制定了关于军队指挥权序列的新规矩, 其他军队要不要跟进?海军制定了新的舰船退出战场机制,其他军队要不要跟 进?海军制定了新的赏罚明细,其他军队要不要跟进?海军制定了新的伤亡抚 恤标准,其他军队要不要跟进?如果朝中有人支持,这些冲击旧体制的改革, 多少还有付诸实施的机会。然而,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仅两年,最支持海军建 设,为《北洋海军章程》里各种迥异于传统清军的制度建设大开绿灯的醇亲王 奕谓,就于1891年1月1日与世长辞。奕谭的去世,直接导致"朝廷最高决策层 中能真正理解并支持李鸿章建设海军的人,竟没有了"1。。醇亲王之死让李鸿章 “哭之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自此失去了在朝中最有力的奥援,从此“独 力难支,致户部有停军火十年之奏" "。
1890年,北洋舰队巡访东南亚返程途经香港,提督丁汝昌因事离队,右翼 总兵刘步蟾即将提督旗降下,换升总兵旗。此举遭到琅威理的激烈抗议。当 时,琅威理的身份是“水师副统领” “赏加提督衔”。在琅威理看来,提督离 开,自己这个副提督尚在;刘步蟾改升总兵旗,这分明是对自己的藐视与挑 衅。清人姚锡光后来在《东方兵事纪略》里说,刘步蟾此举是刻意为之,目的 是羞辱琅威理迫其离开,原因是"琅威理督操极严,军官多闽人,颇恶之。右 翼总兵刘步蟾与有违言,不相能,乃以计逐琅威理……琅威理去,操练尽弛。 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 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识者早忧之”。18
答案自然也再次回到赫德对严复说过的那段话,即"徒苛于海军,未见其 益也",真正掐住北洋海军命运咽喉的,仍是清王朝的土壤与风水。
说刘步蟾"以计逐琅威理”,其实是以后果推断前因而得出的阴谋论,有 矛盾并不意味着冲突是有预谋的行为我。琅威理离开北洋海军的主因,是他的抗 议与诉求得不到李鸿章的支持。升旗冲突闹到李鸿章处后,李态度模糊,既未 申斥刘步蟾做得不对,也没说琅威理的抗议不成立,而是发电报给左翼总兵林 泰曾(刘步蟾是右翼总兵),让他另给琅威理做一面旗帜:"琅威理昨电请示 应升何旗,章程内未载,似可酌制四色长方旗,与海军提督有别。"2。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直到甲午海战,《北洋海军章程》里的这些问 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所谓"章程内未载”,其实是章程内不便做规定。北洋海军身上的淮系色 彩,已让朝堂侧目,也是中枢的一块心病(所以海军衙门章京专用满人,昆明 湖水师学堂也专招满人学生),李鸿章自不敢在海军章程里再将琅威理的副 提督之职坐实,让他拥有与丁汝昌同升总督旗的地位--让洋人做真正的副提
不过,《北洋海军章程》终究是让传统军队"北洋水师"蜕变成了近代军 队“北洋海军" o转型之初的种种不完美,实应视为常态。极少有后进国家在 模仿先进体系时,可以做到完美移植。关键是转型的方向是否正确,方向对 了,缺陷不妨慢慢改掉,不必有一步到位的心态。
督,只会给李鸿章招来更多的攻击。事情出来之后,李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 法,就是给副提督单独做一面“四色长方旗”。这种迁就现实政治的特色处理 方式,与世界各国海军的惯例格格不入,自然无法让琅威理满意。稍后,琅威 理北上与李鸿章当面讨论此事,二人不欢而散。用李鸿章的说法是:"琅威理 要请放实缺提督,未允,即自辞退。" 21
五、对各舰艇炮弹的基数,也就是弹药的日常充足度,没有明确 规定。9
李鸿章暧昧模糊的处理方式,既谈不上对琅威理“舰队副提督”身份的尊 重,也谈不上对刘步蟾升总兵旗行为的支持,实属息事宁人式的和稀泥。李鸿 章有自己的不得已。朝廷赏给琅威理的"副提督"已明言只是虚衔,李断不能 将之弄成实授,所以不能让琅威理升总督旗,但北洋海军需要琅威理的专业能 力,所以只能另制旗帜以做安抚。然而,这种安抚在琅威理看来,却等同于对 尊严的侮辱。琅威理愤然辞职后,天津的英文报纸.《中国时代》(The Chinese 力加es)刊文说,琅威理虽然拥有皇帝赐予的提督职衔,"但并非服务于中国政 府,而不过为一总督的奴仆” \此说准确道出了琅威理离开北洋海军时的心理 感受。,
四、虽有抚恤条款,但对海战中官兵伤亡的抚恤没有明确规定。
琅威理的离开,影响的不仅是北洋海军的军纪,还直接影响到英国在东亚 的政治天平向何处倾斜。琅威理来华的背后有总税务司赫德的运作。自琅威理 任职北洋舰队之后,中英关系日趋融洽。北洋海军安排学生留英,英国政府允 许他们进入皇家海军学校就读,并前往英国海军舰队实习。对清廷在英国的购 舰活动,英国海军也愿意派人提供查验、试航方面的帮助23。赫德希望借此机 会推动"中英结盟”(自19世纪60年代起,赫德即在试图推动此事)。琅威理 离职事件发生后,几乎所有英文媒体都在抨击清廷排外,认为北洋海军将会坠 人旧官僚体制的深渊,将会与清王朝的大多数官僚一样成为腐败与堕落的代名 词。英国政府不再允许中国海军派学生留英,且撤回了在北洋海军中(包括海 军学校)任职的其他英国军官。对"中英结盟”抱有极大期待的总税务司赫德 也灰心丧气,在给金登干的信函中说:
三、对海战中的各种具体行为,没有制定具体的赏罚条款。这导致海军官 兵“找不到依据而失去了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准确预判"。镇远舰管带林泰增的 自杀、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殉国,均存在这方面的因素。丁汝昌在战后对李鸿 章说,邓世昌奋勇击敌后与军舰一同沉海,“业已被人救起,自以船亡不能独 存,不肯出水,仍复溺毙",这做法虽然壮烈,却是重大的人才损失,他希望 能够“明定章程",制定具体的赏罚条例,"以示常守之法而全有用之才" 8, 让海军官兵可以依据条例预判自己的命运,免去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中国不听劝告,遭到不幸才会吸取教训。如今我要和海军离得远远的。"
二、对海战中作战舰船"伤重而不能战”时是否可以退出战斗的问题, 没有做明确规定。直接导致甲午海战中方伯谦率济远舰、吴敬荣率广甲舰退 出战斗后,无法进入正规的司法程序,只能依据高层政要的好恶来做“政治 判决”。
此后,英国在亚洲与清廷越走越远,与日本越走越近。甲午年,日本发动
一、对海战统一指挥权的序列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后来的甲午海战 中,提督丁汝昌所在定远舰的信号装置被摧毁,其他将领因没有依据可循,而 无法出面接替丁汝昌指挥作战,全军因此失去了有效的统一指挥。
对清廷的战争的底气之一,就是获得了英国政府"不反对"的默许。
比如有学者批评该章程,说它〃最大的缺陷在于缺乏战时规定”。具体 包括:
没有好的土壤,花是结不出果实的
《北洋海军章程》绝非完美。
终于,甲午年彻底压垮了北洋海军。
海军停滞,李鸿章怀念醇亲王
1894年旧历七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上奏朝廷,比较了中日两国海军的实力 优劣:
严复说,赫德的这番话,道破了北洋海军的"盛衰之故这朵近代之 花,只是被机械地嫁接在了传统帝国正日趋干枯的枝条上。
查北洋海军可用者,只镇远、定远铁甲船二艘为倭船所不及,然质重行 缓、吃水过深,不能入海汉内港。次则济远、经远、来远三船,有水线甲、穹 甲,而行驶不速。致远、靖远二船前定造时号称一点钟十八海里,近因行用 日久,仅十五六海里。此外各船愈旧愈缓。海上交战能否趋避,应以裕行之 迟速为准,速率快者胜则易于追逐,败亦便于引避,若迟速悬殊,则利钝立 判。西洋各大国讲求船政,以铁甲为主,必以极快船只为辅,胥是道也。详考 各国刊行海军册籍内载,日本新旧快船推为可用者共二十一艘,中有九艘自光 绪十五年后分年购造,最快者每点钟行二十三海里,次亦二十海里上下。我船 订购在先,当时西人船机之学尚未精造至此,仅每点钟行十五至十八海里,已 为极速,今则至二十余海里矣。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增 一船 O 25
然而,正如每一朵花都得开在一棵具体的树上,只有树的根干枝条坚实繁 茂,那花才能开得璀璨,那花才能结出果实,那树的寿命才会绵长。欲让海军 强大,犹如求树开花,须先有相宜的政治土壤,造就相宜的政治环境,眼光只 放在海军上,而不从“根本求之”,是不会有结果的。
与李鸿章的审慎不同,此时清廷的中枢决策层、台谏系统和督抚群体,均 对清廷的军事实力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自信。
赫德深度参与了北洋海军的成军过程(比如帮助采购军舰),他自然了 解,不管存在多少缺陷,就硬件而言,北洋海军已是一支近代化舰队--船舰 主体基本购自西方,威海、旅顺是远东第一流的海军基地;还有练饷局、支应 局、军械局、水师煤厂、工程局、征信局、医院等一整套较完备的后勤机构; 且建设有数千公里先进的海防电报通信;中法战争后,认识到军事运输能力在 海陆联防中的作用,铁路事务也被归入海军衙门;海军学堂也大体建设了起 来。此外,北洋海军的将官们,也大多接受过西式的近代海军训练。
身为帝师,同时也是清流领袖的翁同稣自不必说,他对日本素无研究,却 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战事爆发前夕,王伯恭自天津前往北京拜见翁同稣。新 科状元张骞在翁同稣跟前力言“日本最尔小国,何足以抗天兵",深得翁的赞 许。王伯恭也是翁的得意门生,但因在北洋做事多年,又在朝鲜待过,对中日 两国海军的实力有较为准确的了解,于是对翁同稣“力谏主战之非",结果却 被翁嘲笑为"书生胆小”。王伯恭回应说“器械阵法,百不如人",不宜草率 从事。翁同就则说:“合肥(李鸿章)治军数十年,屡平大熬,今北洋海陆两
海军之于人国,犹树之有花,必其根干枝条,坚实繁茂,而与风日水土, 有相得之宜,而后花见焉。由花而实,树之年寿亦以弥长。今之贵国海军,其 不满于吾子之意者众矣,然必当于根本求之,徒苛于海军,未见其益也。7
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王伯恭说知道了自己的实力不如对方却还一味主 战是不明智的,翁的回复是:“吾正欲试其良格,以为整顿地也" 26。翁这番 话,既说明他自信过了头,也显示他对李鸿章成见较深。
这种补救只是聊胜于无,远不足以改变北洋海军在清廷政治秩序中的“局 外人”身份。1918年,池仲祜撰《海军大事记》,请严复作序。清末时,严复 曾赴伦敦皇家海军学院求学,归国后长期服务于北洋水师学堂。此时的他已垂 垂老矣,回首前尘往事,念及所教导的海军学生,在中法、中日两战中,“为 国死绥者殆半",不禁悲从中来。痛定思痛,严复想起了30年前,自己与清廷 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一番谈话。严复在谈话中对赫德说了许多海军的弊端,赫 德则告诉严复:
围绕在翁身边的诸多台谏清流中人,如文廷式、余联沅等,均在对日作战 问题上抱持着不可理喻的自信。比如余联沅奏称,中日之战的上策是直取东 京。翰林院侍读学士准良,则奏称"倭人所恃铁甲战舰,仅有大小二艘”。翰 林院编修曾广钧,则奏称日本海军只有一艘铁甲舰,其余全是木船:"彼国只 有铁甲一艘,名日扶桑……(速度)并不算快。此舰尚不足畏,其余各舰悉系 同治年间所造木质旧船,更不足数……若以交战大洋,直同儿戏”。江南道监 察御史钟德祥的奏折,与曾广钧的说法几乎一模一样:“日本倾国兵数不当中 国之一,又弱不经战,虽有甲船,而能与吾定远、镇远较坚厚,仅有名速力者 一艘差可强颜耳,诸下者或不及向时船政之木船。" 27底层士绅言有章(]903年 做过新安知县)也在给盛宣怀的书信中说:"北洋讲究武备近三十年,以中视 西,或未可轻敌,以剿倭奴,足操胜券” 28,希望通过影响盛宣怀的立场来贡献 绵薄之力,将李鸿章推向主战派。
这种“局外人”的状态,是李鸿章没办法解决的问题。他只能在《章程》 里做一点有限的补救。手段之一,是给北洋海军将士制定远高于绿营的薪俸, 通过提升他们的经济待遇来彰显他们的政治地位,进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 海军。手段之二,是在海军《章程》里对“升擢"与"保举”问题略作变革, 将那些应该升职却无职可升的海军将领“开缺当差,薄予官俸”;也请朝廷在 每三年一次对海军实施大检阅时,对这些海军将领“酌加奖叙” ,
中枢与台谏清流如此,号称老成谋国的督抚重臣如刘坤一、张之洞等,也 是相似的心态。刘坤一身为湘军领袖,初时将甲午之战视作李鸿章淮军之务, 袖手旁观,且认为日本绝非中国对手,故其身为两江总督,江苏沿海一带防务 却迟迟未做规划。张之洞则素来认为,日本乃海权国家,中国乃陆权国家,彼 此无利害冲突,不妨结盟对付俄国。战事爆发后,张也极为乐观,认为只要中 国闭关绝市,即可使日人屈服,他对日军的战力和目的,可以说几无了解。29 刘、张二人尚且如此,余者可想而知。
海军军官"自成一新阶级”这句话,显示克宁汉敏锐地观察到新式北洋海 军与清廷传统官场的格格不入。这些海军将官接受过西式教育(很多人到过欧 洲或留学欧洲),会说英语,喜吃西餐,给自己建造的房屋也带有欧式风格。 他们是清廷统治集团里面视野最广阔的一群人,但他们的视野无处安放,因为 他们是统治集团里的异类,而非被推崇的对象。这一点,与同期的日本海军将 官的境遇截然不同。明治时代的日本海军将官,在本国政治秩序中有着非常重 要的地位,他们经常就国事发出强力声音。反观北洋海军,除了北洋大臣李鸿 章之外,几乎所有海军将官在晚清政坛上都是失语的。这群视野广阔之人失语 的核心原因,正如克宁汉所言,是“他们是(中国官场的)局外人"。
这种不切实际的自信,反馈到具体战事上,让北洋海军无所适从。
中国的海军,在提督丁(汝昌)指挥之下,质料上远胜于陆军。军官们大 都是受过欧式训练,当琅威理做他们的领袖时,更是彻底地训练过。中国战舰 上的水兵,都是在沿海招募来的,自然是很好的水兵。他们是经过本国的军官 和西洋的教官训练过的,即使在他们赌性发作时,纪律偶然松懈些,但他们是 受过很好的训练而且知道怎样使用他们的枪炮,那是日本人也承认的。在大吏 们吞剥所余的财力的限度之内,满清帝国的海军是模仿美国式的,海军军官是 自成一新阶级的,没有一个对他们稍为敬重的人把他们来和陆军军官相提并论 的。就教育和实用的知识而论,他们是远在中国官吏之上的。从中国的官场观 点而言,他们是局外人,只因为海防需要海军,他们才被容忍着。5
1894年7月26日,李鸿章电报指示丁汝昌:"汝即带九船开往汉江洋面游巡 迎剿,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要。仍盼速回。" 3。8月1日,李鸿章再次电 报指示丁汝昌:“总署催汝统铁、快各船,往仁川附近,截击其运兵船,机不 可失……速去速回,保全坚船为要。” 3i这两份电报,显示总理衙门给李鸿章施 加了很大的压力。总署一再强调“机不可失",要求北洋海军向日军发起攻击。 但深知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硬件差距和软件差距的李鸿章,对出击一事并无多少
英国记者克宁汉(Alfred Cunningham)曾深入报道过中日甲午战争。战 后,他出版了《水陆华军战阵志》(The Chinese Soldier and Other Sketches ) 一 书,对北洋海军在清廷内部的尴尬处境,有一段入木三分的描述:
胜算,所以他在转达总理衙门的指示时,给丁汝昌的命令,在措辞上非常微妙: 一面命令丁汝昌抓住机会率军出击,一方面又指示他要“相机进退” “速去速 回”,要将"保全坚船”当成最重要的事情。
但第二项缺陷,却是无解的。
光绪皇帝很快就觉察到,丁汝昌汇报中的"未遇敌船",其实是不想与敌 船展开正面交锋。遂连发谕旨,严词命令李鸿章,要他调查丁汝昌是否存在刻 意避敌的行为。其中8月5日的一道谕旨是这样说的:
国水师之制,战舰尤嫌其少,运船太单,测量、探信各船皆未备,似尚未足云 成军。”按《章程》的保守规划,北洋海军至少还需要再添补:大快船1艘、浅 水快船4艘、鱼雷快船2艘(以上系基本补足战船的战术需要)、鱼雷艇6艘、练 船1艘、运船1艘、军火船1艘、测量船1艘、信船1艘。要有这样43艘舰船,才能 勉强算是一支结构完整的海军。4
丁汝昌前称追倭船不遇,今又称带船巡洋,倘日久无功,安知不仍以未遇 .敌船为诿卸地方?近日奏劾该提督怯懦规避,偷生纵寇者,几于异口同声,若 众论属实,该大臣不行参办,则贻误军机,该大臣身当其咎矣! 32
1888年的北洋海军,共计有:镇远、定远铁舰2艘;济远、致远、靖远、经 远、来远、超勇、扬威快船7艘;镇中、镇边、镇东、镇西、镇南、镇北蚊炮 船6艘;鱼雷艇6艘;威远、康济、敏捷练船3艘;利国云船1艘。总共是25艘军 舰。2艘铁甲加上7艘快船,即所谓"惟铁甲快船九艘可以驰骋大洋"。3艘训练 船加上1艘运输船,更是明显不足。所以《章程》里说得明白:“然参稽欧洲各
谕旨里威胁说要拿丁汝昌"身当其咎",实际上敲打的是李鸿章。无奈之 下,李鸿章只好命令丁汝昌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四度率舰队出海,以应付皇 帝。但中日海军之间没有大战,光绪绝对不能满意;北洋舰队不能击败日本海 军,光绪也绝对不能满意。9月17日的黄海大战,北洋海军受创颇重,但根基尚 存。两天后,光绪再发严旨,催促修复军舰再战,李鸿章无可奈何,只能指示 丁汝昌,要他尽快将船只修复到能行驶的程度,再将其开上洋面威慑日军,以 应付朝廷的严责,同时要注意不可与日本军舰交战,要理解此中“虚虚实实" 的真意:
要想弥补第一项缺陷,就必须继续出资购置军舰。
定、镇、靖、济、平、丙六船必须漏夜修竣,早日出海游弋,使彼知我船 尚能行驶,其运兵船或不敢放胆横行,不必与彼寻战,彼亦虑我蹑其后。现船 全数伏匿,将欲何为。用兵虚虚实实,汝等当善体此意。蜂
第二,海军人才短缺,海军将官地位尴尬。清廷的传统军官体系里,没有 海军将官的位置;旧制度也不足以吸引人才进入海军。欧美各国建设海军,都 以建设海军学校与配置大量练船为核心工作,且有一套按资历提拔海军人才 的制度,所以各国海军人才辈出,"未有不学而能任海军者”,绝无不经过正 规学习就加入海军者。反观大清,"风气未开,士绅争趋帖括,议论多不着痛 痒,目前仅以公款设一二学堂",士绅们对海军一窍不通却又乱发议论,导致 现在只有一两所海军学堂,造就不出多少人才。3
闭目塞听带来了盲目的自信,盲目的自信带来了混乱的指挥。这混乱的指 挥贯穿了整个甲午战争♦,直至北洋海军消亡。
第一,北洋海军虽然号称成军,实际上舰船严重不足。不但聘用的英国籍 军官琅威理"每谓船不足用”,军内凡有过出洋经历、见识过欧洲强国海军阵 容者,也“皆以添置战舰为请”。目前的情况是:中国海岸线极长,与日本、 朝鲜和海参微处处相接,一旦有事北洋海军只能“分守辽渤",没办法援助其 他地方;眼下除了守港口的蚊船、炮船之外,“惟铁甲快船九艘可以驰骋大 洋”,这区区九艘船在旅顺:大连湾、威海卫驻扎巡逻"或可抵御”,若要开 往其他海域,那就“势弱力单” To简言之就是《章程》里最核心的“船制” 是不完整的Q
土壤贫瘠的另一个表征,是清廷的军事改革以一条腿走路,只改革了海 军,将之拖入近代军队的大门,却几乎没有改革陆军,更没有改革其他相关体 制。所以,甲午年的海战颇为激烈,陆战的规模却可以用"微小”来形容。
李鸿章还向奕谡指出「北洋海军仍存在着两大缺陷。
"微小”二字的评价,来自日本学者藤村道生。他的理由是:日军在陆战上消 耗的弹药非常少,且绝大部分人员损失来自瘟疫,而非与清廷陆军交战。藤村 道生说:
在给醇亲王奕谓的信函中,李鸿章说,这份《北洋海军章程》"大半采用 英章,其力量未到之处或参仿德国初式,或仍遵中国旧例",主要内容采用了 最先进的英国海军章程,力所难及之处,或仿效德国以前的办法,或仍遵循清 军的旧例。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日军所消耗的弹药为:步枪子弹1241800百发,炮弹 34090发。派往海外的士兵,每人约放步枪子弹8发,每门大炮约放炮弹100发。 看看十年后日俄战争中的南山战役,它以三个师团为骨干的第二军,在两天的 时间内,就消耗了大约♦同等数量的弹药。如果仅限于同清国陆军作战,就可知 日清战争的军事规模,是微小的。
籍路途远近发放路费。下面的千总、把总和外聘人员,如有这种状况且服务满 20年,也可以得到一年俸禄作为补偿。此外,北洋海军官兵还有医药费、阵亡 病故慰问金等待遇。以上这些,绿营官兵从来不曾享有。2
日本士兵的真正敌人是瘟疫。因为没有建立预防体制,卫生设备很差,所 以许多人病死了。在出征期间,入院治疗的达17万.人。其中因重病而被送回国 内的,约占派往海外士兵人数的1/3,达67600人。在17万入院患者中间,因战 争而负伤的不过4519人。其余则是或患赤痢、疟疾、霍乱等传染病,或患脚气 病。忽视卫生带来的结果就是大量的人命牺牲。乂
三是薪饷方面,北洋海军的制度也与传统清军大不相同。首先是北洋海军 的俸饷更为优厚。军官方面:绿营提督一年的薪俸共计约2605两白银,绿营总 兵约2011两,绿营副将一年约1177两;绿营参将一年约743两。北洋海军提督一 年的薪俸是8400两,总兵3960两,副将3240两,参将2640两。士兵方面:绿营 兵分三等,第一等马兵每月2两银子加3斗米,第二等战兵每月1.5两银子加3斗 米,第三等守兵每月1两银子加3斗米,以上这些还只是纸面数据,士兵极少能 按标准拿到。北洋海军士兵的月饷,电灯匠是30两,鱼雷匠24两;一等炮目20 两,一等水手io两,最低的刚入伍的三等练勇也有4两。其次是北洋海军的俸 饷构成更为合理。绿营军官的薪俸由年俸、生活费、办公费和养廉银四部分组 成,非常复杂,有廉、薪、蔬、烛、炭、心红、纸张、案衣、什物、马干等诸 多名目。名目越多,意味着潜规则容身的空间越大。反观北洋海军,其军官薪 俸主要由“本官之俸"(由官职大小决定,占四成)和”带船之俸”(由船只 大小决定,占六成)两部分构成。其余办公经费和船只修理经费,则全部纳入 "行船公费" 一项。再次,北洋海军提督以下、守备以上军官,因公事受伤致‘ 残或供职超过15年积劳成疾者,可于开缺后得到一年的俸禄作为补偿,并按回
简言之就是:日军人均8发步枪子弹,即击溃了清廷陆军。而且这还是一支 遭受严重瘟疫侵袭的军队(主要是霍乱、痢疾与脚气病),过半数士兵与随军 夫役因病入院,逾三分之一的海外派遣士兵因重病不得不被送回日本。据藤村 道生的统计,整个战争中,日军战死者(包括受伤后死去者)共计1417人(其 中,964人死于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5月30日,余者死于1895年5月31日至 1895年11月30日),因疾病而死者共计11894人(其中,1658人死于1894年7月 25日至1895年5月30日;余者死于1895年5月31日至1895年11月30日)。后者是 前者的8倍有余。
二是引入军官退役制度。《章程》规定,海军军官自“授职守备之日"算 起,“总以二十年为限"。也就是说,如果14—17岁进入海军学堂学习,25岁 学成进入军队任职,约在45—50岁,即应退役。这项制度可以保证军官团队的 年轻化,防止出现八旗、绿营之中将领严重老化、70多岁的老人还在领军饷的 荒唐弊病。此外,北洋海军还引入军衔制度,并规定军衔与军职的对应关系。 军衔是区分军人等级、彰显军人身份的一种标志和荣誉称号。北洋海军中,不 但军官有相应的军衔,士兵也被包括了进来,有一等练勇(水手)、二等练勇 (水手)、三等练勇(水手)之分。
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长(管西局)小川又次,1879年被派往清朝,从事谍 报侦查,明治二十年( 1887年)向当局提交了一份《征讨清国策案》。由这份 《策案》,不难窥见清廷陆军的战斗力为何如此之差。
出身,懂得判断天气、地形的优劣,拥有枪炮、鱼雷、水雷等军事技术常识, 还必须精通“战守机宜",也就是对近代海军战术要有充分的认知。后者指的 是各船的管轮官,相当于专业技术军官,必须"由管轮学堂学生出身”。也就 是说,北洋海军的军官,将来自受过专业海军知识教育的军事学堂,而非自行 伍之中提拔。这是在效仿英国海军和德国海军的官制,对晚清军队而言,是一 种前所未有的创举。
对清廷陆军的总兵力,《策案》的评估是:八旗兵大约30万人;绿营兵大 约47万人。此两者之内,练军约10万人,蒙古兵大约10万人,勇兵大约30万, 人,合计大约117万人。其中,防勇、练军40万人,战斗力较强,但“由各省总
一是官兵被区分为军官与士兵两个独立的系统。士兵分弁目、士兵与练 勇。弁目略相当于军士长;士兵包括水手、炮兵和各种技术人才(如锅炉匠、 电灯工、鱼雷技术员等);练勇则是候补兵员。军官则分战官和艺官。前者指 的是各船的管带以及大副、二副、三副,相当于作战指挥官,必须由水师学堂
督、巡抚分而辖之","教育之法各不相同",虽然多聘请外国教练,但“可 惜者,并非举而全然委任于外国教师,而是采用半洋、半清式之战术”,非但 无益,徒生烦杂;“更为可怜者,乃是将校为文官,虽有武官,但也一概不知 兵学为何物,皆是惟有利己之谋";何况,“以此四十万之兵员,布于我十倍 之土地面积,特别是道路粗糙恶劣,交通甚为不便,故而假令一方有事,也难 以直接调遣邻省之兵"。小川又次在《策案》里说,直隶与山东地区,清廷的 练军与防勇总数仅5万人;吉林、盛京与黑龙江地区,练军与防勇总计不过2万 余人。这与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向光绪汇报“陆海兵数”时给出的数据颇为 吻合。李的数据是:沿海陆军分布直隶、山东、奉天三省海口,扼守炮台者, 合计仅2万余人35。甲午战争期间,其他省份的陆军,确如小川又次所预料的那 般,无法迅速集结开往前线。
较之传统军队,北洋海军有如下几个新的特点:
至于余下的77万军队--朝廷之八旗,地方镇台之绿营,皆是“携带家眷 之兵",其薪饷本极有限,且"长发贼大乱以来……又减少官兵俸禄钱粮”, 已到了 "不从事贱业,则不迢以糊口”的程度,“今查清国军备金额,大约 七千五百余万圆",数额虽大,“但用于八旗、绿营者,恰如救助贫民", 仅算勉强养活,至于军备训练,完全无从谈起,"实乃有名无实之兵员”。 虽然中法战争后,鉴于地方勇兵坐大,而八旗衰败已久,清廷为维护其满人统 治,曾命地方“减少防勇人数,每年节省二三十万两,以充作训练八旗兵之费 用”,但这种以弱易强的做法,反使其实力"又有几分退步”。36
所谓没有“成例可循”,所谓“参用西法”,均是指北洋海军的制度建 设,已抛弃了清廷既有的军队制度,采用的是西方近代海军的体系。
《策案》的最终结论是:清廷"近来虽然虚张声势,频繁谋求扩张军备。 但尚未达到杜绝百弊之源、布设铁路、采用义务兵役之日,决不能称作真正之 强国”。意思就是清廷陆军并不是一支近代化军队,架构上没有陆军部(也没 有海军部,只有一个四不像的海军衙门,海军衙门五大臣全是兼职,既无人专 门研究与建设海军,也无人出身海军或受过海军训练),体制上没有最基本的 义务兵役制度;训练与改革更是政出多门,彼此无法兼容。反观日本,自明治 维新后即设立海军省与陆军省,统一筹划管理海军、陆军事务;其后又设立军 令、军政机构,以完善统一指挥体系;再颁布征兵令,实行普遍义务兵制,进 而确立现役与预备役结合的近代常备军制度;为适应出洋远征,陆军还效仿德 国,改成了师团制。
海军系属初创,臣等此次所拟章程,本无成例可循。且因时制宜,间有 参用西法之处,与部章未能尽合,应饬部免其核议。]
按藤村道生的说法,"北洋陆军装备毛瑟枪和克虏伯炮,所以在武器方 面,它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的日军优越"。但对战的结果,却是日军 所向披靡。原因是清军虽然装备了近代武器,但无力去执行一场近代战争。比 如,大多数清军将领的作战经验仍来自与“长毛"对垒(清廷朝野弥漫着一种 对“宿将”的迷信),没有接受过近代战术的培训,根本不知如何部署步兵与 炮兵,往往将炮兵阵地安排在"第一线步兵阵地内或其间隙",使"火炮成为 显著的目标,在战斗的初期阶段,屡次被日本炮兵破坏”"。而参加甲午战争的 18位日军旅团级以上军官中,有一半曾到欧美留学或考察,深知与火炮相关的 各种战术。再如,清军士兵普遍训练不足,多数时候只要求“演走各样阵法, 步伐既甚整齐,释放连环枪炮,声响亦均连贯"即可。战争爆发后临时招募的 新兵,更几乎没有训练,只是学习"一齐将矛举起向前一冲,口中就喊一声 杀”"。反观日军,步兵不仅训练有素,且已有了独立的工兵与辎重兵,清军则 尚不知工兵与辎重兵为何物(按李鸿章1891年给光绪皇帝的奏折里的说法,其 辖下淮勇全部长期兼职工兵,在修筑各种工事)。日军将领也观察到,清军进 攻时"没有整然的秩序",“经常用的队形是在散开的一队中挥舞大旗开火, 开火为随意射击”;清军射击出去的子弹"多从(日军)头上通过,达到很远 的距离。他们不考虑利用地形地物,从不用跪射、卧射,一律站着射击”羽。清 军士兵开炮前,先要摇动大旗,恰好成为日军射击的靶子。
在请求慈禧批准《北洋海军章程》的奏折里,醇亲王奕谡写有这样一段 文字:
其实,李鸿章自己也知道,北洋海军这朵花,被嫁接在清王朝日趋干枯的 枝条上,是难以结出果实的。甲午年后,李闲居贤良寺,回首前尘往事,曾对 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说过这样一番话:
与大清格格不入的近代化军队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 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 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 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 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 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4°
也是在10月,经李鸿章与海军衙门共同拟定的《北洋海军章程》获朝廷批 准通过。这意味着传统军队"北洋水师”正式升格为近代军队"北洋海军"。
纸糊的房子没有根基,一如缺失了土壤的花朵无法结果。
1888年是风平浪静的一年。清王朝既无外患,也无内忧。这年5月,耗费 670余万两白银的三海修缮工程竣工,慈禧太后多了一处颐养天年的好所在。7 月,太后下发懿旨昭告天下,光绪皇帝将在明年举行大婚。10月,康有为来到 京城参加恩科考试,向朝廷呈递了一份请求变法的奏章,奏章的主要内容来自 广学会的报纸与书籍。
1896年8月,李鸿章出访欧美,抵达伦敦时与琅威理有过一次长谈。李再次 邀请琅威理前来中国,琅说自己"或多或少”愿意接受邀请4J可惜的是,北洋 海军已成过眼云烟,李鸿章的政治生命基本上已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