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奏折大谈国家的危机之深,与开设数学天文课程的重要性。为给倭仁 制造压力,还附上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意见。末尾,奕诉还将了 倭仁一军:"既然该大学士认为此举不可行,会招致亡国,想来定是别有强国 良策。若该大学士确有良策可以制服洋人,使国家不受欺侮,臣等自当追随该 大学士竭力效劳。若没有其他良策,仅大谈忠义与礼仪,说这些就可以制服洋 人,臣等不敢相信。" I8
总理衙门出具了一封相当长的奏折,来回复倭仁。
倭仁针锋相对,上奏回复奕圻:"若该王大臣确有把握,认为让夷人来教 中国人算学,必能使学生算学精通,进而将精巧的机器造出来,而且中国的读 书人也绝不会被夷人蛊惑利用,最后必能歼灭那些夷人丑类,那自然是再好不 过。如果做不到这些,却先败坏了人心,那就不如不开设天文算术课程。"]9
张盛藻遇挫后,在读书人中有着崇高声望的士林领袖、八旗出身的大学士 倭仁亲自登场。他上奏朝廷,明确反对科举出身的读书人向“夷人”拜师,理 由是这样做会“变夏为夷”,动摇国本。U倭仁是有影响力的理学家,他的奏折 不能直接驳回了事。于是,在奏折呈递的当天,两宫太后就召见倭仁谈话。可 惜谈话不愉快,没能达成共识,问题又抛回给了恭亲王和他领导的总理衙门。
倭仁要奕诉做出一种绝对性质的保证。奕诉不傻,自不会往陷阱里跳。他 在回奏中说:"倭仁说的那种把握,臣等不敢保证,只能尽力尽心去做应办之 事、能办之事。至于成败利钝,即便是诸葛亮也无法预料,何况臣等。"然 后,他抓住倭仁奏折中的具体言语展开攻击:"该大学士上次的奏折中说,天 下之大不患无才,要学算术不必师从夷人。那么,该大学士肯定知道哪里有超 越洋人的算术人才。臣请择地另设一算术馆,由该大学士负责聘请教师,招生 授课,以观其成效。" 2。随后,奕诉取得两宫太后的支持,以谕旨的形式,命令 倭仁向朝廷保举精于算术的本国人才2\
导火索是监察御史张盛藻的一封奏折。他在奏折里指责说:让科举出身的 "正途人”去学洋人的奇技淫巧,还用金钱与官职来诱惑他们入学,这是重名 利、轻气节,是要把天下的读书人引入歧途。"在奕祈的运作下,张的奏折被驳 回,没有进入朝堂讨论。谕旨驳斥说:天文与算学不是奇技淫巧,是儒家读书 人应当学的知识。16
被难住的倭仁不得不据实上奏,说自己并不认识"精于天文算学之人”, 不敢随便推荐22。奕诉不依不饶,继续借谕旨命令倭仁须随时随地留心访查,一 旦找到精于算术的本国人,须立即保奏23。
此议一出,便引爆了朝野舆论。
论战结束后,朝廷还下旨给了倭仁一份新工作,要他去总理衙门做"行 走"。这大概也是奕诉的主意。据总理衙门大臣成林向美国传教士丁魅良(Wi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 )透露,将那些顽固的反对者引入总理衙门,是奕 诉推动改革步伐的一种高明策略:
在不断地试探性接触西学之后,奕诉等人渐渐察觉到一个基本事实,“洋 人制造机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 m-洋人制 造洋枪洋炮洋船,使用洋枪洋炮洋船,全得用到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这 些近代科学。意识到这一点后,奕诉决定让同文馆步子迈得更大一点,不再局 限于培养翻译人才。1866年12月,他奏请在馆内增设天文、算学二馆,招收满 汉科举正途出身之人入馆学习。
中国的怪事,最奇怪的莫过于总理衙门吸收新成员的方式;据衙门大臣 成林向我解释,其策略是以内部摩擦避免外部反对。他说:“你知道,由于 外来反对,总理衙门的筹划有时会搁浅。聪明的御史或有势力的总督向皇帝
1862年6月,同文馆正式成立。最初只设英文馆,有八旗学生10名,英文 教习年薪3 00两白银(次年增至1000两),汉文教习年薪则长期不足100两。次 年,同文馆添设法文馆与俄文馆,各招收八旗学生10名。至1865年,馆内只有 英、法、俄三馆,教授三门外语。
进谗言,从而破坏了我们最明智的计划。这种情况下,恭亲王有他自己的办 法来应对困难。他奏请皇帝给他的反对者在衙门中安排位置。亲王知道,反 对者一旦入了衙门,不久就会发现,他的政策才是应对外国的唯一可行办 法。毛(昶熙)和沈(桂芬)正是这样进入衙门的。"毛从左副都御史升任 吏部尚书,沈从山西巡抚升任大学士和中堂大人。二人都成为恭亲王的忠实 同僚。24
真诚勇敢的无知顽固者
奕祈的这番用心,倭仁自是不愿配合。对高倡"夷夏之防”的他而言, "行走"虽是闲官,办的却是夷务。接受总理衙门的职位,即等于接受羞辱。
但他的期望落空了。
于是,倭仁以生病为由拒绝了这个职务。25丁题良后来感慨地说:"假如他(倭 仁)不拒绝接受调职,谁晓得这个老翰林会不会同样彻底地转变过来呢? "26
识、不合格者推上要职是很危险的。所以,他也希望满人们能够走在改革的 前列,积极报名去同文馆学习。只有满人多多成才,清廷才能永远是满人的 清廷。
击退倭仁,并不意味着奕诉取得了胜利。
奕诉想要尽可能重用满人,来扩张满人的权力版图。但他也知道,将无知
1867年6月,又有一位患有口吃症的小官员杨廷熙,借着朝廷因大旱下诏 让群臣提意见的机会,写了一篇长达五千字的奏折,猛烈抨击朝廷不该设立同 文馆。在送出这份近似于"暴走形态”的奏折之前,杨廷熙让家人买了一口棺 材,以备后事,
于是,京师同文馆成了典型的旗人学堂。稍后成立的广州同文馆也是如 此。1872年,两广总督瑞麟上奏汇报说广州同文馆里“旗籍诸生,咸皆踊 跃”,建议以后该馆“专用旗人,毋庸再招汉民""(本来招收的汉人学生比例 已极小),奕诉批示同意。只有李鸿章创立的“上海广方言馆「没有实施旗人 优先原则。
奏折开篇,将当下的旱灾定性为苍天对朝廷设立同文馆的警示。杨廷熙 说:自春至夏,一直干旱无雨,常常阴霾蔽天,连御河的水都干了,京城里还 出现了瘟疫。本月初十又刮了一场昏天黑地、长达两个时辰的大风。这种不祥 天象,定是因为施政出了问题。京城中街谈巷议,都说是设立同文馆的缘故, 说朝廷向洋人求学,是走上了 "师敌忘仇”的歧路。28
内有需求,外有压力。1862年,由恭亲王奕诉、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牵 头,清廷终于决定在总理衙门内设立同文馆,来培养自己的翻译人才。奕圻那 强烈的“满人本位意识”也同时迸发。他一方面担忧汉人学好了英语,会去帮 助洋人欺骗愚弄清廷;一方面也希望八旗子弟能够成才,以掌管清廷的各处要 津。所以他颁布了一项规定,"选八旗中资质聪慧,年在十三四以下者,俾资 学习” \意思是同文馆学生须优先从满洲八旗中选取。
杨廷熙不反对派人去学点英文与法文,但他无法接受向外国人学数学与天 文。他在奏折中说,孔孟不重视天文与数学,他们"不言天而言人,不言数而 言理",可谓立意深远。如今朝廷花巨资请洋人来同文馆教天文与数学,我思 前想后一个多月,还是想不通。我有十条大不解之处,要与皇帝、两宫太后及 众大臣说上一说。
I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迫使清廷签订《北京条约》,条约中再次重 申交涉皆使用英文,若词义有分歧须以英文为准。此外还新增了一项条款,就 暂时附汉文条约一事定下3年期限,要求清廷在3年内选派学生去学习英文,待 首批学生的学业完结,英方即停止向清廷提供外交文件的中文版。
第一条大不解:洋人乃不共戴天的仇敌,先皇(咸丰皇帝)就是因为洋人 入侵不得不逃往热河并在那里去世的。总理衙门以“不知星宿”为耻,却不以 向不共戴天的仇敌求学为耻,这种"忘大耻而务于小耻"的做法,我实在不能
自1840年以来,清廷在对外交涉中屡因翻译问题陷入被动。因翻译造成的 外交纠纷太多,1858年清廷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时,写入 了一项规定,大致内容是:一,英方文件,此后"俱用英文书写”;二,照 顾清廷缺乏英文人才这一现实,"暂时仍以汉文配送",继续附带一份中文版 本;三,待清廷培养出英语人才后,英方即不再提供中文版;四,《天津条 约》签订之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 一一双方以后再因 翻译的原因对文件内容产生理解上的分歧,一律以英文版本为准。"
理解。
所谓同文馆,顾名思义是一个培养翻译人才的地方。这是微小的改革,几 乎不会冲击现行官僚系统;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改革,是清帝国首次被逼至万不 得已的程度,终于承认洋人的语言也有学习的必要。
第二条大不解:天文、数学、方技艺术这些东西,明明是中国最厉害、最 先进(历代之言天文者中国为精,言数学者中国为最,言方技艺术者中国为 备);西学里那些轮船机器,在"幽深微妙”方面,未必比得过我们的太元、 洞极与潜虚。而且“中国为人材渊薮",不可能找不到超越洋人的天文学者与 数学专家(岂无一二知天文、明数学之士足以驾西人而上之者哉?)。朝廷如 此这般“自卑尊人、舍中国而师夷狄",纤尊降贵跑去跟洋人求学,我实在不 能理解。
设立京师同文馆是同治元年最引人瞩目的改革。在这件事情上,奕诉同样 “满人本位意识"强烈。
第三条大不解:轮船机器是洋人赖以压制我们的工具。向他们学轮船机器 制造之术,不过是以轮船对抗轮船,以机器对抗机器,这胜不了他们。宋史里 说,水贼杨太拥有"其行如飞"的大船,结果却被没船的岳飞剿灭了,"可见 轮船、机器不足恃也"。再者说,中国几千年来没有轮船机器,疆土也是一代 大过一代。本朝康熙时代,不准西洋轮船靠岸,洋人也只能"俯首听命不敢入 内地一步”。最近这些年,大清被洋人各种欺负,全是因为沿海将帅督抚“开 门揖盗”,朝中大臣听风是雨"先存畏惮之心"。不去解决这些问题,只顾着 向洋人学如何造轮船造机器,我实在不能理解。
万,绿营兵约为64万。10
第四条大不解:朝廷上下,到处都是贪污腐败与玩忽职守,当务之急应是 改革人事,让政治回归清明。如今,“善政未修于上,实学未讲于下”,却大 力招人学天文数学,我实在不能理解。
被慈禧责备的奕诉,“满人本位意识”同样强烈。同治元年(1862)有一 项改革举措,是选派一些军人出洋接受新式军事训练。奕诉挑选了450名八旗, 兵,10名绿营兵,满汉比例悬殊到了45比1的程度。而此时清廷的八旗兵约为25
第五条大不解:谋求自强是没错。但自强的办法是皇帝兢兢业业,官员各 尽其职。如今却是宰辅、台谏、吏部、户部、兵部、工部全在消极怠工。不解 决这些人和这些问题,“徒震惊于外洋机器、轮船"多么厉害,我实在不能 理解。
但肃顺时代那种压制满人的做法,也必须扭转过来。毕竟,满人才是清廷 最核心的统治基础。努力扩张满人的权力与影响力,是新执政团队的基本方针 之一。慈禧后来与奕诉正面冲突,有一句责备之言正是"这天下,咱们不要 T,送给汉人吧” 9,可见她有着强烈的“满人本位意识"。
第六条大不解:科举出身的读书人是忠君爱国的骨干,洋人是我们的世 仇。让读书人去拜洋人为师,若洋人心怀鬼胎对他们“施以蛊毒、饮以迷 药”,将他们的"忠义之气”全给消了,那岂非大事不妙?我不能理解。
(慈禧)听政之初,军事方亟。两宫仍师用肃顺等专任汉人策。内则以文 祥、倭仁、沈桂芬等为相,外则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将。自军政吏 治,黜陟赏罚,无不咨询,故卒能削平大乱,开一代中兴之局。8
第七条大不解:洋人既然用机器轮船打败了我们,“断不肯以精微奥妙指 示于人",定不会将里面的真学问传授给我们。而且,即便我们学到了精髓, 也不过是与洋人并驾齐驱,仍无法打败他们。不想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与李鸿章这些汉人,自然该用还是得用。不用, 就解决不了太平军这个现实问题,还会生出新问题。正如印鸾章在《清鉴》中 所言的那般:
如人和”的古训,不想着走别的路去出奇制胜,只知学洋人依样画葫芦,这种 做法我实在不能理解。
平衡满汉关系也是"和解”的重要内容。
第八条大不解:让尊贵的科举出身的读书人,去向洋人学天文数学,这些 人被洋人污染之后,再成为公卿大臣与地方督抚,必会与洋人"联合响应” 一 起作乱。所以,向洋人学知识这件事,"疆臣行之则可,皇上行之则不可; 兵弁少年子弟学之犹可,科甲官员学之断不可”,李鸿章这些地方官可以做, 皇上绝对不能做;地位卑贱的士兵可以学,科举出身的读书人绝对不能学。如 今,总理衙门却诱导皇上去干这种事,我实在不能理解。
肃顺既死,最高权力对官僚集团的高压也随之消失,奕诉、慈安与慈禧组 成了新的执政中枢。慈禧太后不再关心科举考试的公正性,也不关心官员们是 否贪污腐败。她关心的是如何重塑官僚集团的向心力。所以她的施政风格是 “博宽大之名"。派人担任科场搜检工作时,慈禧的指示是“勤慎当差、莫要 多事,,6—好好干,别像肃顺那样整出一堆事来。见到御史弹劾自己的亲信, 慈禧的第一反应是“此无他,不过我所用之人总不好”,要弄死这个对自己没 有向心力的御史,而当获悉该御史做此类弹劾,不过是因循官场陋习,想要敲 打别人多收几份炭敬时,她的反应就成了 "大笑" \
第九条大不解是不满同文馆以优厚的待遇招生,并在学成后提供优越的 职位。
凡此种种,都是对官僚集团的侵害。所以,处决肃顺的消息传出后,京城 的官僚们欢欣鼓舞,囚车经过之处,“其怨家皆驾车载酒”前往围观,还有人 指使儿童朝囚车扔泥土瓦块,痛骂"肃顺亦有今日乎! " 5
第十条大不解是抨击朝廷不与众大臣商议,仅凭"总理衙门数人之私 见”,就决定了开设同文馆这样的大事,让国家的“夷夏之防“陷于崩溃瓦解 的危境。
旗俸饷”,理由是“满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要钱耳"、他认为满 人不足以充当清廷的统治基础,反要消耗清廷许多财政收入。
最后,杨廷熙还说:"同文馆”是宋代奸臣蔡京当权时用过的监狱名, “同文馆狱"是个专门残害忠良的地方。所以,必须请皇帝与两宫太后下旨 “收回成命",废除同文馆这个坏东西。
在整顿官场腐败一事上,肃顺表现得相当积极。咸丰八年( 1858),他查 办“戊午科场收贿案",杀了包括大学士柏浚在内的五位中央官员,数十名高 官与新中举人被革职或者流放。咸丰十一年(1861),户部为逃避肃顺对“宇 字五号案"的追查,纵火焚烧户部档案,大火持续了十二个小时,相关文档字 据全部付之一炬。户部被逼到这种程度,可见肃顺反贪是在玩真的。大火之 后,该案仍有数十名高官被革职抄家。3此外,肃顺在倒台前夕,还曾“奏减八
这十条大不解中,有些是在胡搅蛮缠扣帽子,比如谈什么“大耻” ”小 耻”。有些是逻辑有问题,比如人事混乱、各机构的消极怠政确属事实,但这 些问题的存在,与同文馆开设算学、天文课程是两码事;前者没能解决,不意 味着后者就不能去做。有些是见识短浅的虚妄之语,比如完全不懂近代天文学 为何物,想当然地将之等同于中国传统的"星宿学”;再比如完全不懂近代数 学为何物,反认定千余年前关于数学的基础认知更加"幽深微妙";再比如他 还相信洋人可以通过下蛊、下迷药来控制人的思想。
咸丰皇帝在世之日,内政上非常倚重肃顺。肃顺是满人,颇有政治理想, 很愿意结交和重用汉人。《奴才小史》里说,肃顺当政之时,对待满员"恣睢 暴戾,如奴才若”,对待汉官却“颇为谦恭",理由是“咱们旗人浑蛋多" \ 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这些人在咸丰时代得到重用,都与肃顺有直接关系。 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是肃顺的建议;左宗棠遭人弹劾,也是肃顺维护褒奖; 郭嵩煮等汉人知识分子,也是肃顺着意结交的对象。2
但是,无知之外,杨廷熙的焦虑是真实的。他的"顽固”发自肺腑,是超 越个人利益的。他是一个完全游离在核心决策层之外的边缘人物。如果不是清 廷因大旱下诏让天下官员给朝政提意见,他这个小小的"候补直隶知州”未必 有机会呈递这样一份奏折。如果不是这份长达五千字的奏折,他自己也很难在 史书中留下半点踪影。杨廷熙呈递奏折时,倭仁与奕诉的辩论早已尘埃落定, 同文馆也早已陷入举步维艰之中。为个人前途计,写这篇五千字的雄文是很蠢
内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皇权与官僚集团达成新的和解。这也是"同治" 这个年号最核心的含义。
的行为。尤其是这雄文中,还有许多针对当朝权贵的犀利指责。同时代之人欧 阳昱在读了杨廷熙的奏折后,这样总结其内容主旨:
满人本位意识下的改革
痛言两宫太后过失,不善用人;恭王李相泄泄沓沓,一以和为主。低首犬 羊,绝不顾国家大体,罪皆可杀。29
自这一年开始,清帝国正式进入由恭亲王奕诉与两宫太后共同执政的双头 体制时代。奕祈与两宫太后皆是“庚申之变”的亲历者,皆见识过洋枪洋炮的 威力,皆曾因京城的沦陷与圆明园的烈火而心胆俱裂。这种切身体会,让他们 在19世纪60年代引进西学的改革中,较之内外群臣和朝野知识分子,心态更为 迫切,立场也更为坚定一些。
欧阳昱对奏折的观感,自然也是两宫太后和总理衙门众大臣对奏折的观 感。所以,在呈递奏折之前,杨廷熙先给自己买了一口棺材放在家中。这个真 诚的"底层顽固派”发自肺腑地认为:清廷不需要近代数学与近代天文学,清 廷让读书人向洋人求学是一件大大的坏事。他是一位奋不顾身的无知者。
1862年是同治元年,也是清廷正式启动内政与外交改革的年份。
毋庸置疑,杨廷熙这样的真诚无知者正是清廷封建制度所产。但时代不同 了,恭亲王奕诉与两宫太后都不想再经历惨痛的"庚申之变",他们知道清廷 需要改革。所以,写在杨廷熙奏折上的批复是"啜敷数千言,甚属荒谬”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