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较量发生在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三月,温体仁放风称周延儒曾经对阁臣李标说:“余有回天之力,看来今上是羲皇上人。”所谓“今上”指的是当今皇帝崇祯;而“羲皇上人”指的是伏羲氏以前的远古部落领袖。周延儒如此狂妄,有欺君罔上之嫌。崇祯闻讯后异常震惊。虽然周延儒是无心之言,可为了坐实他的罪状,温体仁又让上林苑典簿姚孙渠、给事中李世祺、前湖广副使张凤翼站出来做证,从而将周延儒逼上绝境。温体仁更狠辣的手段还在后面,当周延儒老泪纵横地向他求饶之时,温不但不收手,反而又向皇帝揭发他收受巨盗神一魁贿赂一事,由此,周延儒不得不引咎辞职,告老还乡。温体仁趁势取而代之,成为内阁首辅。
第二次较量发生在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这一年春天,山东镇守李九成叛变,攻陷登州,并俘虏了巡抚孙元化。温体仁趁机上疏弹劾周延儒用人不当,因为周延儒举荐的山东巡抚孙元化丢了登州城。而周延儒也针锋相对,令自己的心腹兵部员外郎华允诚上疏攻击温体仁与吏部尚书闵洪学“朋比为奸”。崇祯则坐山观虎斗,并没有对周延儒做出任何处置。可以说温体仁和周延儒之间的第二次较量势均力敌,双方都没有能力完全致对方于死地。
在温体仁和周延儒的三次较量中,仕途中人温体仁的狠辣与阴险可以说展露无遗。在当时,周延儒是深得圣眷的首辅,温体仁是受他提拔的次辅,两人的实力并不对等,而且前者对后者有提携之恩,温体仁当知恩图报才是——但官场不相信恩情,也不相信眼泪。温体仁为达目的,接二连三地向周延儒发起挑战。这一幕幕,颇有些官场厚黑学的意味。温体仁作为腹黑之人能笑到最后,似乎说明他对官场潜规则的精通程度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在组织人事上,温体仁先是令手下揭露吏部尚书王永光参与锦衣卫卖官鬻爵一事,致其罢官,然后让同乡亲信闵洪学执掌吏部,又让心腹高捷、唐世济和张捷等人进入要害部门,从而完成对周延儒的权力包抄。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春天会试,温体仁针对周延儒的第一次较量开始了。这件事情的由头还是周延儒担任主考官后,让自己的姻亲(连襟)陈于泰会试廷对(口试)第一,老友吴禹玉之子吴伟业(梅村)考中状元。温体仁对此颇为不满。虽然没有明显的舞弊证据落在他手里,但温体仁还是上疏称新科会元吴伟业携带妓女来参加会试,德行有问题;状元陈于泰的文章写得太差,名不符实。同时,温体仁指使手下大造舆论,称周延儒秘密嘱咐各分场考官在呈卷以前就偷看密封的号码,以便识别吴伟业的卷子,从而让他得以高中。温体仁的舆论操纵工作做得很成功,一时间朝廷内外议论纷纷,对此次会试多有非议。温体仁认为周延儒需要为此引咎辞职了,但没想到周这个人却在崇祯得知此事之前,抢先一步将吴伟业的试卷送给皇帝御览。崇祯皇帝看了卷子后提笔批了八个字“正大博雅,足式诡靡”,由此肯定吴伟业是“货真价实”的状元,因此,温体仁白费功夫,他和周延儒之间的第一次较量以失败告终。
此时的温体仁,终于笑傲权力顶峰了。
在温体仁入阁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细究起来,便会发现周延儒其实是有恩于他的。周延儒较先入阁参与机务,随即他就向皇帝极力推荐温体仁入内阁。虽然周延儒这样做也有自己的政治目的——引温体仁为自己的左右手,以为党援。但起码,他没有过河拆桥。但温体仁的仕途理念却是过河拆桥——当桥完成了它的使命时,温体仁便会毫不留情地予以拆除。对待周延儒,温就是这样的一种心态和做法。特别是在周延儒成为内阁首辅后,温体仁就开始了取而代之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