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布衣天子朱元璋 > 第七十二章 平江战役

第七十二章 平江战役

书生闻言后,继续说道:“我当时即使有话你也听不进去,为什么呢?你的弟弟和亲戚都是将帅,罗列内外,锦衣玉食,歌妓舞女,整日饮酒作乐,身穿天下最美的衣服,口中喝着天下最甘甜的美酒,还是没有满足。带兵打仗的人自以为自己是韩信、白起再世,出谋划策的人自以为萧何、曹参,傲慢无比,放眼天下,总是觉得自己天下第一,无人能比。在那个时候,你每天处在深宫之中,吃了败仗不知道,丢掉城池也听不见,即使知道了,你也不会多加盘问,因此才会沦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

张士诚听得是目瞪口呆,叹息道:“您当初怎么不说,今天跟我说也来不及了。”

张士诚闻言后,满脸尽是悔恨之色,说道:“我现在也很后悔,您教教我,现在到底该怎么办呢?”

书生说道:“您知道天命吗?从前项羽叱咤风云,百战百胜,最终失败于垓下,天下的人最后都归附于汉高祖。那是为什么?这是天意啊。您最初以十八人在高邮起义,后来元朝百万大军围困您,您就像老虎掉进了陷阱,危在旦夕。后来元兵溃败,你率军乘势追击,东据三吴,有千里之地,士兵数十万,南面称王,这就是项羽之势呀。如果你能在这个时候不忘高邮的危险,苦心劳志,招收豪杰,好好衡量他们的才能,委派职务,安抚人民,训练军队,驾驭将帅赏罚分明,有功劳者赏赐,有过错者惩罚,使军队号令严明,百姓乐于归附,就可以夺取天下了。”

书生说道:“我有一个主意,恐怕您不会答应。”

张士诚闻言后,说道:“怎么了?”

张士诚满脸黯然之色,说道:“大不了一死罢了。”

书生看了看张士诚,缓缓地说道:“我是来给您说一说兴衰祸福的得失,希望您能安心听一听。”

书生说道:“如果死有益于国家,有利于子孙,那么死亡是应该的,只是仅仅苦了你而已。难道您不知道陈友谅吗?横跨荆、楚两地,手下雄兵百万,与江左之兵在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县)大战,在鄱阳湖鏖战,陈友谅想用火攻烧毁江左的船只,结果老天爷不作美,刮起了逆风,却将陈友谅的船只烧掉了,最后陈友谅战败身死。那是为什么?因为这是天命之所在,人的能力是无法左右的。当初你所依赖的湖州、嘉兴、杭州,现在都已失去了。你现在独守孤城,恐怕迟早也会沦陷的,到那时你即使想死恐怕也不能死了。依我之见,你倒还不如顺从天意,派名使者去金陵,说你为了挽救城中百姓,愿意打开城门纳降,如此一来,你应当不会失去万户侯,而且还会被平江百姓称颂。”

张士诚得知后,非常纳闷,于是将那书生请了进来,看了看他,问道:“你想说什么呢?”

书生说到此处,偷偷看了一下张士诚,见他默不作声,似乎有些割舍不下,于是继续劝道:“况且你手中的地盘,也是从别人手中抢来的,好比在玩一种赌输赢的游戏,赢了别人的财物现在又输掉了,对你来说又有什么损害呢?何必如此耿耿于怀?”

当时张士诚被围困了很久,李伯升知道张士诚人困马乏,已是强弩之末,于是他派了一个书生前去劝降张士诚。

书生这番话要是跟陈友谅说,那么陈友谅必然会大怒,临死之前也会把这书生活剐了的。可是张士诚却是心善之人,即使听到了这样的话,他也不曾想过要杀此人。

张士诚也不例外。从此以后,他觉得这平江城不是吉利的地方,迟早保不住,不知道如何是好。

张士诚闻言后,抬头仰视屋顶,久久不说话。

大将出征被摔下马,这是不吉的预兆,古代人对此深信不疑。《封神演义》中说闻仲奉纣王之命出征西岐,临行前,纣王亲自践行,结果闻仲的坐骑墨麒麟不知道怎地也将闻仲摔将下去。当时有人说此次出征不吉,请求闻仲择日再出发,可是闻仲不肯,最后他命丧绝龙岭。

过了好一会儿,张士诚这才挥挥手,缓缓地说道:“我会考虑此事的,你且回去。”

一日,张士诚亲自率军迎战,不知怎地马突然受了惊,前脚飞扬,嘶鸣一声,将张士诚重重地摔在水中,他差点丧了命。张士诚爬起来后,想要翻身上马,可是那马一反常态,就是不让张士诚上马背,最后张士诚无奈,只得让部下用轿子将他抬回平江城。

张士诚谢客之后,犹豫再三仍然没有投降,率领部队继续坚守。

可是,张士诚不为所动,决心死守到底,于是信也不回了,屡次率军突围,结果又被打败,不得不退回到平江城中。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七月,平江城被围了整整八个月,被朱元璋完全割断了与外界的联系。这时,平江城还在张士诚的手中,手下告诉他,城中的粮草已经不多了。

张士诚拿到信后,拆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古之豪杰,都以敬畏上天、顺从民意为贤能,以保全自身及家族为明智,汉代窦融、宋代钱俶就是如此。你应当三思,不要自取灭亡,为天下人耻笑。”

老实说,这八个月来,他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现在又听说粮草不足,更是愁云满面,不知道如何是好。

朱元璋为了避免无谓的伤亡,特地写了一封招降信,派人送予张士诚。

这时,有个人给张士诚出了个主意,说我们被围,粮草不足,为今之计只能杀人相食了。

言归正传,徐达得到朱元璋的回复后,开始每日对平江城进行大炮轰炸,一打就是几个月。

“杀人相食”,就是要把城中百姓杀了,然后煮熟吃掉,那是多么残忍的事情啊!大家还别不信,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

王翦的催要地产和徐达的临阵请示是一种极为高明的伴君之道。徐达是明朝开国的第一功臣,但是他却没有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此人十分低调,处处谦卑,让朱元璋十分放心。至于民间流传的徐达最后被朱元璋用蒸鹅毒死是很不靠谱的事,容后再叙。

明末的时候,大凌河城被清兵围困了三个月,城内的粮食吃完了。当时的守将是祖大寿,命人杀马充饥,后来马也吃没了,就杀百姓来吃,据说大凌河城百姓都被杀完了。每回读史到这里,我心情都十分沉重——战争会让人疯狂,会让人性扭曲。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说得一点也不错。和平真好,真心希望世界一直和平下去。

现在徐达贵为总指挥,手中握有精兵二十万讨伐张士诚。一路上攻城略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军中威望极高,朱元璋难道就一点也不担心徐达某一天突然会起兵造反吗?又或者徐达会不会被手下将士逼得黄袍加身呢?

张士诚是个厚道的老实人,干不出杀人为食的事情,最后决定率领绰号“十条龙”的上万亲军(御林军)冒险突围。

王翦闻言后,笑了笑,说道:“大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所有部队尽交到我手中,我如果不多多讨要田宅为子孙作产业,来表示我只要金钱,别无他求的话,大王反而会更加猜疑我。”

他率领“十条龙”出城后,抬头一看,只见城左西吴的军队刀剑林立,战旗飘扬,声势十分浩大。张士诚心中有些发虚,不敢与之对战,于是只能调转方向,来到了舟门。

王翦出征后,又连续派人五次讨要良田宅园。有些部下看不过去,于是跟王翦谏言道:“将军讨要财物会不会太过分了?”

这正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偏要来,张士诚千挑万选,竟然经过了第一煞星常遇春的驻地。

秦王闻言后,大笑。

常遇春一见张士诚想要突围,不假思索地率领全营将士气势汹汹地杀来。

王翦说道:“担任大王的将领,即使日后立了功也不会得到封侯的奖赏,倒不如趁着现在大王信任我,讨要些良田宅园,留给子孙后代作产业好了。”

按照往常来看,张士诚的部队军纪涣散,对方只要装出一副拼命的样子,两军一触,张士诚就会败退,然后常遇春再一路掩军冲杀,就能大获全胜。

秦王笑了笑,说道:“将军还是出发吧,你难道担心以后还会贫穷吗?”

常遇春本认为这次和往常一样,只要装出凶神恶煞的模样冲杀一阵,对方就会败退,结果他发现自己错了,今天张士诚的部队像是吃错了药,越战越勇,丝毫没有败退的迹象。

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王翦率领秦军六十万攻打楚国,秦王亲自将他送到霸上。出征之际,王翦向秦王讨要良田宅园。

因为他遇到的是“十条龙”。这是张士诚的贴身卫队。他们武器铠甲先进、战斗力暴强。

朱元璋得知情况后,特地下诏给徐达,诏书里说道:“将军谋略绝伦,因此能够遏制各地兵乱,削弱群雄。今日的事情,你还特地派人请示,等到允许再实施,这表明了将军的忠诚,对此我感到非常高兴,也十分赞许。不过,将领在外带兵打仗,君主是不应该干涉的。军中之事也分缓急,将军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利时机直接采取各种行动,我不会干涉的。”

张士诚是个厚道的老实人,就是因为太过老实,所以对部队管理不够严格,追责不严厉,以致军纪涣散,战斗力下降。

计划未实施前,大家一致赞成这个打法。按理说徐达身为大元帅,直接下命令便可,但是徐达却没有那么做,而是派了一个人向朱元璋请示,这样的作战方案是否可以实施。

但是凡事都有正反两面,因为张士诚是个厚道的老实人,底层士兵还是非常拥戴他的,尤其这个“十条龙”的部队对他更是忠心耿耿。他们见张士诚陷入危难之中,今天一个个想要拼死为张士诚杀出一条血路,所以任凭常遇春如何勇猛,他们也不败退,反而越战越勇。

徐达的做法刚好捏住了张士诚的七寸,令他动弹不得。

常遇春有勇有谋,乃是身经百战的良将,虽然搞不清对方为何会一反常态,但是两军相逢勇者胜的道理他还是懂的,于是他咬紧牙关,挥兵向前,与“十条龙”苦苦厮杀。

虽然平江城中备足了粮草,但是他们切断了平江城与外界的联系,总有一天平江城会弹尽粮绝的,到时候再一口吃掉它。

厮杀同时,他突然想起了一个猛人,连忙找到他,拉住他的手臂,说道:“军中都称你为猛将,你能为我击败强敌吗?”

徐达搞这么多部署,战略意图很明显。张士诚若是想要突围,那么徐达就用部队招呼他,打个落花流水。若是张士诚缩在城中不出来,便命令部队每天在吃饭睡觉的时候,朝城中放放炮,骚扰一下城中守军,搞得他们寝食难安,像猫玩耗子一样,慢慢消耗平江城的粮草和实力。

常遇春拉住的这个人叫作王弼,定远人,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的时候,主动归顺朱元璋。他善使两把双刀,十分勇猛,被人称作“双刀王”,也是元末排行榜上有名的猛将。

面对着铺天盖地的红巾军,城中守军内心崩溃极了。他们每天站在墙头防守,还要时不时地防空,一不小心对面的木塔上大炮便会随时轰炸过来。据说当时大炮不仅威力不小,所击之处被炸得粉碎,而且声响很大,震耳欲聋。每次轰炸,城中守军和百姓都感觉到大地为之一震,犹如地震一般。这种大炮最厉害的地方并不是爆炸的威力,而是它的响声,对守军精神方面造成了很大的震慑力。据说炮声一响,守军们吓得直哆嗦,有些胆小之人还会尿裤子。

王弼,其先定远人,后徙临淮。善用双刀,号“双刀王”。(《明史》)

徐达命人在城外搭建木塔,足足有三层楼那么高,人站在高台上,可以俯视城中的一举一动。这还不行,他还在台上装置很多弩弓、火筒和大炮。有道是架得高,射得远,大炮架得那么高,人站在木塔上,看哪个人不爽,双手一指,大炮一点,炮弹就能打到哪儿。

王弼是个刚出茅庐不久的年轻猛将,没有想到大明第一猛将的常遇春竟然会亲口夸赞自己勇猛,那是何等的荣耀啊!听完这话之后,不免心潮澎湃,于是爽快地回答道:“行!”

徐达是个不世出的名将,他巡视了一遍平江城后,心中惊叹不已,知道贸然进攻不但攻不下平江城,而且还会损失惨重,于是想了一个办法。

说完,他两腿一夹战马,毫不畏惧地挥刀冲了上去。王弼身后的士兵见主将如此拼命,一个个精神抖擞,如潮水般地涌向了吴军。

不过,朱元璋可是军事奇才,好不容易到了第三步合围平江城的阶段了,自然不会轻易放弃,于是采用了叶兑的锁城法,对平江进行团团围困的战略部署:徐达驻扎葑门,常遇春驻扎虎丘门,郭兴驻扎娄门,华云驻扎胥门,汤和驻扎阊门,王弼驻扎盘门,张温驻扎西门,康茂才驻扎北门,耿秉文驻扎城东北,何文辉驻扎城西北。

吴军和常遇春的部队酣战已久,相持不下,没有想到路边突然有小股部队气势汹汹地冲来,心中不免有些发愣。

当时的平江城被张士诚修得如铁桶一般,说它是固若金汤,还真一点也不夸张。

常遇春乃是久经沙场的名将,一见对方有些发愣,攻击稍缓,便知道机会来了,于是连忙挥军冲锋,结果吴兵抵受不住,开始有些败退。

老实说,你若是主帅,率领大军攻打这样的城池,命令敢死队直接冲锋的话,尚未靠近城墙,就已经有大半士兵倒在了对方的弓箭之下,还有一小半敢死队就算到了城角下,架起云梯,那么高的城墙,上面士兵还拿着明晃晃的长矛等着你,试问还能攻得上去吗?

有道是兵败如山倒,尤其是这样的胶着战,一旦败退,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史书上说张士诚的部队很多溺死在沙盆潭,就连张士诚自己也连人带马落在水中,差点丧命,被亲军救起,这才仓惶逃入城中。

当时平江城一共有八个门,分别是葑门、虎丘门、娄门、胥门、阊门、盘门、西门、北门等。张士诚命令手下将每个门的城墙都加固加高,城墙上间隔一定距离,就设置一个弓弩位,城内粮仓中还储备了大量的粮食。

经过这次战斗后,王弼立下大功,回去后常遇春将此事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大喜,赏赐了他很多东西,从此以后他名扬天下。

他在平江期间,大力开展平江城的城防建设,大大提高了平江城的防御指数。

我们陆陆续续说了许多元末排行榜上的猛将,下面我给大家总结一下,这个排名以勇猛为参考依据,跟战功并无关系。(如徐达虽然战功大,但是勇猛算不上,所以没有位列榜单。)

张士诚本是个胸无大志之辈,一直没有争霸天下的野心,只是想要做一个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一般来说,这种人都会担心有一日敌人会兵临城下,因此会十分注重城市防御。

第一是张定边,第二是常遇春,第三是花云,第四是李文忠,第五是傅友德,第六是王弼,第七是邓愈,第八是赵德胜,第九是丁普郎,第十是赵普胜,第十一是朱文正,第十二是薛显,第十三是冯胜,第十四是朱亮祖。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了朱元璋,张士诚便如断了左右两臂。平江城面临南、西、北三面合围之势,成了一座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