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不封赏朱文正呢?难道在鄱阳湖大战中,朱文正没有什么表现吗?
鄱阳湖大战后,朱元璋一一封赏手下将士,尤其是常遇春、廖永忠、俞通海等人,却唯独漏了朱文正。
平心而论,在鄱阳湖大战中,我觉得朱文正应该是记首功之人。那朱元璋为什么不封赏呢?
那一次,朱文正没有得到赏赐,虽然心里头有些失落,但是也没有太在意,时间一久,也就过去了。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让他直接哭晕在了厕所。
其实还是朱文正当年那句话惹的祸:“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
可是,朱元璋这人却不懂朱文正的心思,拿到球之后,也不回传,直接把球按住了,弄得朱文正没有机会空中扣篮,直接跌落在地。
虽然朱文正嘴上说说而已,但是朱元璋却听进去了,一直记在心里。他认为这个侄子识大体,顾大局,自己也一直没把朱文正当外人,就没有好好封赏朱文正,让他继续留守洪都城。
朱文正把这球传给了朱元璋,然后腾空而起,希望朱元璋再把球传回来,自己再来个空中扣篮,最后才缓缓落下,众人顿时掌声四起,喝彩声不断。
封赏过后,文武百官无不满心欢颜地退了下去,只有朱文正一人傻了,心想:朱元璋啊朱元璋,你还真不当我是外人啊,这次要不是我朱文正率领手下众人打赢了洪都保卫战,你能赢得了鄱阳湖大战吗?我功劳这么大,你却唯独我一人不封赏,你脑袋被门夹了吗?你封赏我,我可以不要,但是你不封赏我,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但朱文正嘴上说自己不想要当官,只是场面话而已,他心里头巴不得朱元璋说:“你小小年纪,就懂得礼让,实在太难得了,不过这赏罚要分明,你既然有功,即便是自家人,那也要好好赏赐的。”
朱文正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怎么也想不通,从此以后整日借酒浇愁,不理政事,开始纵容手下掠夺他人妻女,结果被按察使李饮冰揭发,说他骄侈觖望。
朱元璋闻言后大喜,觉得朱文正年纪轻轻,懂得礼让,做人如此低调,实在太难得了,也就不再封赏朱文正,心里头也更加喜爱这个侄子了。
朱元璋得知后大怒,派遣使者前去洪都责骂他一番,朱文正十分害怕,于是想要造反,当时能与朱元璋对抗的只有张士诚了,于是他暗通张士诚,可是一不小心泄露了消息。
朱文正说道:“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
没过多久,按察使李饮冰再次揭发朱文正,说他有异心,暗通张士诚。
前文我们说过,某天,朱元璋碰到朱文正,便问道:“文正啊,你想当什么官?”
朱元璋得知后,大惊,连忙放下手中的工作,亲自来到洪都,想要清理门户。
前面我说过朱文正天生就是个将才,打起仗来,总是冲锋在前,勇猛异常,跟随朱元璋渡江作战时,攻下金陵路,立下战功,被提拔为枢密院同佥。
朱元璋到了洪都城下,坐在船窗之中,让朱文正前来拜见。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朱文正性格上的缺陷。
朱文正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造反事宜,结果听到朱元璋从天而降,当时就吓懵了,于是仓促出城迎接。
朱文正为什么要投靠外人,反对自己的亲叔叔朱元璋呢?
朱文正小心翼翼地进了船窗,拜见过朱元璋后,立在一旁。
关于邵荣、赵继祖和谢再兴的背叛,朱元璋还是能想得通。但是对于朱文正的背叛,朱元璋一直想不明白,朱文正是自己的亲侄子,也算是自己人,况且自己还待他不薄,他为什么却胳膊肘往外拐,心向着外人,竟然暗中勾结张士诚,想要造反?
朱元璋问道:“小子,你打算干什么?”
自己最为心爱的人背叛了自己,这是多么大的痛苦啊,估计也就只有朱元璋自己能够体会了。
此言一出,朱文正知事败,吓得面如土色。
不过前两次的痛苦加起来也不及这一次。毕竟朱文正的军事能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他还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朱元璋一直十分喜爱这个亲侄子,待他如同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结果最后他却背叛了自己。
处理这种事情,朱元璋算是一个经验丰富之人,而且他还十分擅长快刀斩乱麻。史书上记载:
前两次的背叛,我相信朱元璋是痛苦的,毕竟大家曾经都是亲密无间的战友,结果到后来却成为了仇敌。
“皆诛之,及部下随从、头目五十余人,尽皆断其脚筋。”刘辰(《国初事迹》)
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手下大将谢再兴叛变,当时朱元璋忙于与陈友谅决战,幸亏处理及时,镇压了叛乱,没有酿成什么严重后果。
朱文正也被朱元璋押回了京城,朱元璋本来打算杀掉他的,可是这个时候马皇后出来说话了。
朱元璋不愿意因为赦免邵荣而失去常遇春,最后含泪派人赐邵荣毒酒,将其处死,从此之后,朱元璋更加倚重常遇春。
马皇后劝道:“文正止是性刚,恐无此心。文正母见存,当念其母子之情,用曲赦之,且见亲亲之义。”
常遇春得知后,十分不满,秉直地说道:“为人之臣有了谋反的罪名,还有什么可以原谅的呢?我决不与他共生。”
意思是说,朱文正只是性格刚强罢了,恐怕没有造反的念想。况且他的母亲还活在世上,你应想想他们的母子之情,用婉转的方式赦免他,让他们母子相见。
朱元璋抓了邵荣之后,想起他往日的功劳,舍不得下令杀他,还想要赦免他的死罪。
朱元璋闻言后,想想也是有些道理,最后看在嫂子的份上,饶了朱文正的性命,将他囚禁起来,直至他郁郁而终。
在他起义之初,朱元璋手下有个将领叫作邵荣,地位跟徐达、常遇春相当。此人非常善战,是个人才,但是却也非常骄横,而且有野心。在至正二十二年,他和参政赵继祖一起密谋,想要发动兵变,谋害朱元璋,结果被人告发。
有些人认为朱元璋是个过河拆桥、心狠手辣之人。他屠杀功臣的时候,根本不念这些功臣们昔日的功绩,即便是自己的侄子,也不例外。但是从朱文正事件上来看,可见他对亲人还是会手下留情的。
这些年,朱元璋一路走来,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确实不易,其间也经历过一些手下将领的背叛。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了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为靖江王,就藩桂林,后来一直传了14代,这是明史上唯一一脉并非太祖皇帝血统的王族。
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时,像是一个晴天霹雳,痛不欲生。
毕竟臣子造反,那是不忠的表现,所以我觉得错误还是在朱文正这边。
有密探暗中禀告他,说他的亲侄子——军事天才朱文正暗中勾结张士诚,准备造反讨伐他。
历史上有很多军事天才,立下赫赫战功,到头来却悲惨收场。他们的悲剧都源自他们性格上的缺陷。性格决定命运,此言不假啊!
有道是“福兮祸所伏”,正当朱元璋最为春风得意之时,却又有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重重地打击了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