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布衣天子朱元璋 > 第十七章 攻打太平

第十七章 攻打太平

那天,老天又帮了一次朱元璋,刮起了大风(顺风),朱元璋的战船借助风势,箭一般地扑向采石江面,没过多久便到了对岸。驻守采石的元兵看到江面上浩浩荡荡的船队从天而降,大惊失色,一个个呆若木鸡。过了好一会儿,这才反应过来,纷纷进入战斗岗位,仓促应战。

公元1355年,也就是至正十五年,六月,朱元璋率领徐达、冯国用、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等人,指挥上万水军,战船千艘,自和县浩浩荡荡地东渡大江。

渡江作战其实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在渡江的时候,对手在岸边可以猛烈地攻击你,而你却不能很好地还手,只能被动防守。在刚刚登岸的时候,首尾不能相顾,队伍比较混乱,又是敌人最好的攻击时机。

朱元璋是个很有战略眼光的人。他认为攻打金陵,就必须要先拿下采石,因为采石是南北喉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倘若红巾军得到采石,那么金陵便会不攻自破。

所以,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孙子曾经提过“半渡而击”的作战方式,就是说等敌人开始上岸,首尾不能相顾,队伍混乱的时候,发起猛烈攻击,乃是取胜的最佳时机。倘若对方全部渡河站稳脚跟,那么就没有取胜的机会了。

话虽如此,那么到底该怎样攻取江南重地金陵呢?

然而,实际上朱元璋渡江攻打采石的战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仔细分析至少有两个原因。

朱元璋得到俞通海一万水军,可谓如虎添翼。他望了望滚滚的长江,又望了望那一望无际的水军,意气风发。从这一刻开始,他开始相信依靠自己的实力,攻取金陵不是难事——若得到金陵,那么半壁江山就会到手。

第一,老天爷帮了他一次大忙,刮起了顺风,渡江速度奇快,出其不意,起到了突袭的效果。

然而人一旦鸿运当头真是挡也挡不住——老天爷又一次帮了他大忙。不久,天降大雨,一下就是数日,那干涸已久的港口竟然水深一丈多。俞通海见机不可失,连忙率领部队出湖,抵达和阳。

第二,在刚刚登岸、首尾不能相顾的时候,有一个猛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就是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三军易得,一将难求,还是有点道理的。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场战役的经过。

俞通海的船只都是小船,根本干不过元朝的大型楼船,撞都会被撞死,而另外一个港口干涸很久,无法通行,朱元璋为此烦恼不已。

这场战役可以说是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的个人表演赛。当朱元璋的战船离江岸还有三丈距离的时候,元军趁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红巾军虽然骁勇,一时之间却也无法登岸。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迎面飞速驶来一艘战舰。朱元璋定睛一看,见是常遇春,大声说道:“你说过渡江之日,愿做先锋的,还不快登岸。”

原来那个港口干涸很久,没有水,船无法通行,根本不用驻防。

常遇春应声拿起手中的长矛,脚踏矶石,想一跃而上。元军见了,连忙挺枪刺了过来。常遇春艺高人胆大,一个华丽转身,巧妙地躲了过去。敌人见此,想要收回长枪再刺。

元军是不是傻子,为什么偏偏留下一个港口不驻防呢?

说时迟,那时快,常遇春双手抓住了敌人的长枪,并顺势一跃,登上了岸。元军见了,蜂拥过来,杀向常遇春。

朱元璋平白无故得了上万人的水军,还有上千艘船只,心中自然十分欣喜,于是亲自前往巢湖招抚军队。这时,他又发现了一个难题:当时元军用大型楼船扼守住所有的重要港口,只留了一个港口没有驻防。

常遇春大喝一声,握紧长矛,一个横扫千军,顿时打趴数人。余下的元军见他如天神一般,吓得不敢欺身上前。身后的红巾军们见状,顿时士气大振,蜂拥登岸。元军见大势已去,无心作战,纷纷四下逃窜。此次渡江作战,朱元璋大获全胜,元军死伤一半。

俞通海乃是庐州巢县人,当时有个叫做金花小姐的妖人,以妖术惑众,造反江淮,百姓纷纷响应。俞通海父子见此,也顺势造了反,投靠到金花小姐的徒弟李普胜部下。后来金花小姐兵败,俞通海父子、赵普胜、廖永安等人便率领残兵败将来到巢湖安营扎寨,以求自保。俞通海虽然拥有上千只船只,上万之众,但是他们与庐州的左君弼处理不好关系,处境艰难,现在听说朱元璋来到和县,几个人一合计,于是准备投靠朱元璋。

朱元璋率领部队,第一次渡江作战,竟大获全胜,可是这时,有人进来禀告说,军中粮草已经不多了,还望朱元璋定夺。

朱元璋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其貌不扬之人,竟然送了自己一支水军,他更想不到,这个人为日后大明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鄱阳湖水战中,此人立下了大功。

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粮草不足,那么接下来还怎么打仗呢?周边的将士们闻言后,无不忧心如焚,纷纷向朱元璋建言,说如今已经大获全胜,不如先回和县再做定夺。

朱元璋闻言后,心道:“老天爷啊,你真是太好了,老朱我一直没有米下锅,这会儿你就给我送米来了。”

朱元璋闻言后,默不作声。他是个非常有胆魄和战略眼光之人,在这里他又一次体现出这种优秀的品质。众将士见他沉默,不知其意。突然,朱元璋下令砍断绳索,众将士闻言后,无不大惊失色,但是谁也不敢阻拦。没过多久,江面上的船只全都顺江而去,一只不剩,众人心中叫苦不迭。

“我愿意率领巢湖水军前来归附。”

前面我们说过,此次渡江作战之所以那么顺利,一是老天爷帮了忙,二来常遇春作战勇敢,锐不可挡。倘若现在放弃,那么势必前功尽弃。战机稍纵即逝,他让人砍断船缆,就是断了全军将士的退路,鼓励全军将士奋勇向前,这就是兵法上讲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当年西楚霸王项羽也用过这招。

“你找我所为何事?”

朱元璋看了看面面相觑的将士们,朗声说道:

“我叫做俞通海,乃是巢湖水军的统领。”

成大事者,不觊小利。此去太平甚近,舍此不取,将奚为!(《明太祖实录》)

“你是何人啊?”

意思是说,做大事的人,不要总是惦记那些蝇头小利,这里离太平很近,我们不去攻取的话,还能做些什么呢?

朱元璋令人将那人唤进来。

“奋勇向前,直取太平。”将士们闻言后,全都断了回家的念想,抱着必死的决心,一鼓作气,攻下了太平。

这时,有人进来禀告说,门外有个人求见。

在全军将士进城之前,朱元璋让文书李善长写下一张告诫全军将士的榜文,贴在城门口的墙壁上。榜文中要求将士入城后,不得抢掠,不许杀人,违令者斩,以肃军纪。全军将士缓缓入城时,看着城墙上写得明明白白的榜文,心中肃然,谁也不敢违犯军纪。

这一天,他望着对面的太平和芜湖,又看看这波涛汹涌的长江,不住地哀声叹气。

这时,当地一位老儒生名叫陶安,亲率城中父老夹道欢迎朱元璋的军队,令朱元璋十分感动。陶安说:

朱元璋驻守和县一段时间后,发现粮食供应是个问题。这时,他想打和县对面,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芜湖的主意,但也只能想想而已。因为和县和两地隔着长江,而朱元璋却恰恰没有船只,更没有水军,只能望洋兴叹。

海内鼎沸,豪杰并争,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明史》)

两人关系又变得微妙起来。所幸朱元璋有些度量,也有战略眼光,不搞内斗,因此,双方矛盾才没有升级。

意思是说,海内鼎沸,豪杰纷争,明公(指朱元璋)渡江,所向披靡,却不滥杀无辜,令人心悦诚服,您顺应天道人情,凭吊逝者,征伐有罪之人,天下就不难平定了。

郭天叙跟朱元璋关系密切了一阵子,但是老头子郭子兴病故,他荣升为军队最高领导,可是军队实际掌控权却在三把手朱元璋手中。郭天叙一定也不舒服。

元朝末年,群雄四起。起义军打着反元的旗号,到处抢掠财物,随意杀害百姓,更有甚者,杀害百姓充当军食。唯独朱元璋的部队鹤立鸡群,不仅战斗力极强,而且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拥有不一样的战略眼光,从不关注财物,而是放眼天下,而且此人管理手段十分高明,部队军纪严明,从不抢掠滥杀。这样的部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元力量,才能得到民心、得到天下。

后来郭子兴在濠州被人排挤,去滁州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不但热情相待,而且还主动让出了帅位,这一次是真的感动到了郭子兴父子。

朱元璋见陶安见识不凡,引为知己,问道:“我想取金陵,如何?”

之前我们说过,在濠州城的时候,有人在郭子兴旁边离间朱元璋,导致朱元璋有一段时间被抓入大牢。当时向郭子兴进谗言的人就是郭天叙。暗中命令狱卒不要给朱元璋送食物的也是他。

陶安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金陵乃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先攻取此地,再以此地为都城,四处征讨,还怕得不到天下吗?”

军队的实际控制人是朱元璋,但郭天叙才是军队的最高领导,处处受一个不如自己的人辖制,朱元璋心里不会好受。那郭天叙呢?

朱元璋闻言后,大喜,将陶安拜为参赞幕府。

郭子兴病故后,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而朱元璋被封为左副元帅(在右副元帅之下)。也就是说,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是军中的第三把手。可是这支部队其实是朱元璋一手拉扯起来的,所以这支部队的实际控制权一直在朱元璋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