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 第9章 行动顾虑

第9章 行动顾虑

做决定总是很难,因为这个过程包含了太多变量:时机、难度、回报、风险、其他选择以及各种期待等。此时此刻,如果你需要在写故事、做运动和弹吉他之间做出选择,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大脑面临着非常艰难的任务,需要找出决定某一选择是“最佳选择”的关键因素。而且,问题还不止于此。

快速决策

你可能会评估出,此刻弹吉他是最好的选择,但你还记得之前我们讨论过在思考与实施的两个步骤中,完美主义者是如何纠结于“完美选择”而犹豫不前的吗?如果你一直犹豫不决,完全无法进入实施阶段,那你很可能又会回到第一阶段,陷入无数复杂的变量细节中无法自拔。更糟糕的是,这很可能成为你的习惯。

快速决策这一技能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但其实它非常有用。与其他技能一样,只要练习,你就能熟练掌握,快速消除妨碍你做出重大决定的狭隘顾虑。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快速做出决定吧。

事实上,你完全不必陷入过度思考的怪圈,相反,可以培养一种速战速决的习惯,设法快速进入实施阶段。我们做的所有决定,最终都是为了实施。实施就意味着行动,行动就意味着学习和进步,而只有学习和进步才是通往成功的路。

如果无法摆脱行动顾虑的困扰,培养哪些方面的技能才能对这一问题有直接的帮助呢?之前我们讨论过,拖延症患者总是无法从过度思考阶段脱身,因为他们不仅对自己的想法存疑,而且还担心它不是眼下最好的选择。针对这种症状,以行动为基础的办法最简单易行——快速决策。

我并不是在鼓励莽撞行动,而是在分辨在什么情况下沉迷于思考对我们是无益的。

如果你被任何形式的顾虑阻碍了行动的脚步,那么你的人生将失去意义。相反,如果你拼尽全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会想到解决办法。尝试并犯错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进步途径。

只要你意识到做某事的好处大于坏处,就应该立刻开始行动。只要你不是在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你就应该立刻行动,千万不要想着先吃个零食再说,也不要去看社交媒体。这些事属于心理残渣,会让你完全忘记最初的想法,迫使你重新进行一遍思考。

你遇到的各种情况越多,你的外壳就越坚硬,你对疼痛和恐惧也就越不敏感。对每五年才被女孩拒绝一次的人来说,痛苦感要比每星期都被拒绝的人强烈得多。对经常做演讲且每次都做得很糟糕的人来说,内心的消极感触比起第一次演讲的新手要弱得多。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运转的,正如心理学家尼克·弗里查(Nico Fridja)所说,“持续的乐趣会逐渐消退,同样,持续的苦难也会让人逐渐失去痛感”。

这就是克服拖延症的关键办法,但要说清楚也并不容易,因为整个过程都是在你自己的大脑中进行的。你很可能会想,“哦,太好了,我应该花时间去健身”。于是你做了决定。如果你有时间健身,而且也确实打算去做,那过度思考并将它与你可以做的其他任何事比较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最近,我一直在练习快速决策的技能,也确实能做到比以往更快地采取更多行动。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脑子“关掉”,没必要的时候,不要任由自己过度分析。

我们一直像追寻梦寐以求的圣杯一般对待正确决策,但不完美决策者之所以成为最后的赢家,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决策有多正确,相反,不完美决策者比完美决策者犯的错误多得多。但如果你犯的错误不会对你造成永久的伤害,就会反过来给你很大的帮助。IDM经历的每一次拒绝、每一记耳光都为他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教会他该如何展示自己,让他未来的交流更加自如。回头审视,他做的那些糟糕的选择,到最后都成了最好的选择。假设如此,现实生活也是如此。

大部分决策无关紧要

非常可能。在PDM忙于筹划完美计划的时候,IDM已经用实际行动积累了许多经验。完美决策者的最大问题就是:就算是一台完美决策机器,也不可能用不完美的数据做出完美的决定。要想做出完美决策,所用的数据必须绝对精确。但最重要的数据只有通过不完美的实验才能获得,这是每个一心只想做正确决策的人必然会遇到的难题。

想象以下情景:三个人各自拿枪指着对方的脑袋,陷入对峙的僵局。你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应该尽快采取行动吗?或许不应该。如果其中一个人抢先开枪,那他的这个决定将会带来巨大风险,而且可能没有任何好处,至少有一个人会丧命。在这种情况下,审慎的思考是必要的。

第四回合:PDM……喂,稍等一下,怎么回事?这一回合竟然是IDM赢了?这怎么可能?

回到我们生活中的场景,我们经常做的决定无非是关于读书、写作、报税、运动以及和朋友聊天的,而这些事的共同特点就是风险都很低,机会成本也十分接近,也就是说,根本不可能做出错误选择。我从来没有在洗衣服后痛哭流涕,更不需要花好几天的时间来平复悲痛。可是即便这样,我们还是很容易在这些事情上犯拖延的毛病,为什么呢?

一个女孩走近PDM,对他说:“嗨,我也是弗吉尼亚大学的,你是哪年毕业的?”整个对话过程中PDM特别紧张,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跟女孩聊天。之前,他在心里做过上千次的演练,可是这次跟他之前想象的都不一样。由于紧张,他说了很多本来不会说的话,整个过程中都显得局促不安。后来她说要离开,因为还有个会要开。真有才怪了。

综合考虑我们之前讨论的所有因素,答案已经不言自明:我们(习惯性地)以为,既然我们的大脑是一部强大的分析机器,我们就应该用它去做一切无关紧要的决定。

一个女孩走近IDM,对他说:“嗨,我也是弗吉尼亚大学的,你是哪年毕业的?”他们聊了一会儿。IDM认真总结了过去失败的经验,没有直接请求对方做自己的女朋友,也没有开任何不得体的玩笑。他只想展现真实的自己,而现在他也已经能自如地和女孩聊天了。她给了他电话号码,他们的第一次约会就很棒(周围环绕着《阿凡达》里那种飘来飘去的东西)。

在做一些重大决定,比如考虑结婚对象、权衡按揭贷款的方式以及选择职业方向时,我们具有强大分析能力的大脑确实很有用。但在做简单决定时,大脑并不能给我们多大帮助。

第四回合

如何运用这一发现打败拖延症

三个回合下来,让我们看看结果:哇!PDM是绝对的胜利者,相反,IDM则犯了太多尴尬的错误。比赛到此结束。什么?我听到有人吵着说要再来一个回合。奇怪,我们不是已经知道谁输谁赢了吗!PDM没有做出任何糟糕的决定,不是吗!不过好吧,我们再来一个回合。

我们的精力应该被用在那些一旦做出错误选择就会带来真正风险的事情上。该洗衣服还是弹吉他这样的小选择根本就没有所谓对错之分,除非你已经没有干净袜子穿了。如果你纠结于晚餐是该吃牛排还是三文鱼,那我建议你选三文鱼,不过无论如何你都不该在这样的事情上浪费决策的精力。如果你要选择一种方式来消磨时间,在你觉得不错的主意中任选一个就可以。

第三回合:PDM胜,胜在没有被扇一巴掌。

但是,如果想做到这一点,你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PDM看到一个女孩,朝对方微笑。发现女孩也看着自己,PDM将目光移开。“她发现我看她了,”他心想,“或许她对我也感兴趣,但是如果我盯着她看,她一定会拒绝我。我还是等她先看我的时候再行动吧。再说了,这里是杂货店,根本不是一个浪漫的地方。”

● 接受不完美。

IDM走到一个女孩身边,面带微笑。对方也对他笑了笑,两个人对视着。IDM对她说:“嗨,你好吗?”对方回答:“很好,你呢?”“看到你就好多了。”他傻笑着说。结果对方扇了他一巴掌。

● 思考错误决定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后果(通常情况下风险是零,那你也就没有任何压力非要做出“正确选择”了)。

第三回合

● 简化思路,不要过度思考每个选项。如果该项活动=好事,那就去做。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像原始人的一样简单,但非常有效。

第二回合:PDM胜。他避免了说错话,也不用面对女孩匆匆离去的尴尬。

当你当机立断地做出决定,迅速进入行动模式,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让你做更多喜欢的事。大脑中负责决策的部分是前额皮质,而决策本身又是一个耗费精力的任务,所以如果我们能加速这一过程,就能节省大量精力。

“你第一次来这里吗?”——这话听起来像一个变态跟踪狂会问的问题,绝对不能问。

拖延到最后一刻

“今天天气真不错,是吧?”——绝对不行,这种无趣的闲聊怎么可能打动对方。

你可能会考虑存在一个截止日期的情况,这时,你对时间节点有明确的认识,但在很多时候,你还是会拖到最后一刻,这种现象与之前我们讨论的情况并无二致。虽然你已经非常清楚在某个特定日期前你必须完成目标,但没有明确要从何时开始,于是这项任务就被淹没在众多其他活动之中。

“我喜欢你的鞋。”——不行,这太刻意了,明摆着是要献殷勤。

下面我将介绍两个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PDM看到一个女孩,内心盘算了好几段聪明的开场白:

方法一:短期的解决办法是制定分阶段计划,这个办法简单却有效。

IDM走到一个女孩身边,对她说:“你好。”她回答说:“嗨。”然后对话就结束了。她飞快离去,就像要赶着去见总统。

方法二:要想永久解决这一问题,你要对自己进行改造。每当你感觉应该开始做这项任务时,你就要真正行动起来(彻底结束思考阶段)。千万不要翻来覆去地想,要付诸行动。这样反复训练足够多次,你就能养成一种全新的做事习惯。这样做还会带给你一个额外的好处——快速决策的习惯会让你给他人留下一种自信、无畏的印象。

第二回合

如果你能降低行动的标准,快速决策就会变得更容易了。我们在第五章(过高期待部分)讨论过降低标准的问题。我最近读了一篇博文,整篇文章是作者在手机上完成的。他当时在公交车上,到了该发博客的时间,但他没带笔记本电脑,于是就选择了手机。大部分博主——包括我本人——都有一个共同标准,即“我如果没带笔记本,就没办法发表博文”。但这位博主降低了行动标准,从而在不理想的条件下也做出了一个高效的决定。如果他固执坚持旧有标准,很可能会纠结该不该用手机写博客,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第一回合:PDM胜。首先,他没有遭到拒绝;其次,他在内心憧憬了一次美好的约会。

两分钟原则

PDM远远地观察着一个女孩,想象着一个浪漫的情境:他叼着一支玫瑰,攀着一根藤蔓荡进花园,邀请对方与自己共舞。女孩开始思考他是谁,然后招呼真人乐队奏乐。他们纵情舞蹈,完全忘记了时间,直到太阳收起它那最后一道余晖。落幕。

要想缩短无效的思考时间,一个可行的好办法就是戴维·艾伦(David Allen)在《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Getting Things Done)一书中提到的“两分钟原则”:如果做一件事只需要两分钟甚至更少,那就根本没有思考的必要,做就是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所谓思考只能耗费更多(前额皮质发挥分析作用时需要的)认知能量,从而导致效率低下。这是个聪明的办法,因为对那些两分钟之内就能完成的事情,过分思考根本毫无意义。

IDM走到一个女孩身边,问对方可否做自己的女朋友。对方退后一步说:“不行。”

花两分钟甚至不到两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包括:

第一回合

● 打扫你房间的地板

我想给你讲两个人的故事,一个是完美决策者(PDM),另一个是不完美决策者(IDM),两个人都想找女朋友。我们分别看看他们会遇到什么情况。

● 给洗衣机下达清洗、烘干和分类中任一指令

完美决策者的痛苦经历

● 倒一杯水

你在各个阶段都可以接受自己不完美的表现,任何理由就都无法成为你拖延的借口。同时,你也不必再害怕失败,因为失败不过是过程的一部分:“我知道前路并不完美,但是我愿意勇敢前行。”

● 写一封邮件并发送

如果你愿意在不完美的条件下做出不完美的决定、采取不完美的行动,你就能够克服拖延症的毛病。

● 完成一个微习惯

这不就是人生的关键吗?行动起来,随机应变,转危为安。比起原地不动,非要等到有了十足把握才有所作为,随机应变才更令人兴奋,成效也更显著。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快速决策的要点:

詹姆斯·邦德(他肯定不算不勇敢)的心理活动可能是“嗯……或许,我们应该……不对……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吗?不,他不会这样。他一定是还没等我写完这几个字,就已经快速、自信地做出了决定。有时,他的决定也是错误的。(不完美),可能让他被三个人用枪指着头,但你猜他接下来会怎么办?他总是会被编剧救出来。好,不说编剧,还是来看看邦德本人吧。他总能随机应变,转危为安。如果你成了一名真正的不完美主义者,随机应变也会成为你的武器。也就是说,你会努力让自己化险为夷。

1. 审慎对待真实存在的风险。

电影中主人公无畏的气概与当机立断的行事风格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2. 面对一项任务,要尽量做到当机立断,以尽快结束思考阶段(你需要降低行动标准,放弃对“最佳选择”的执着,寻找“可行”的办法)。

来自好莱坞的经验

3. 遵循两分钟原则,减少无谓思考。

要想把事情做好,有一个办法就是向已经做得很好的人学习。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在面对死亡时,总是能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勇气,你是否也发现了他们是如何做到从不拖延的?

4. 实践上述三条建议,你就能克服拖延的毛病,凡事做到当机立断,迅速行动。

虽然我们都知道要想有所成就,必须经历艰苦而并不风光的奋斗,但我们对工作和人生的完美的幻想还是挥之不去,因为那是我们出自感性的渴望(而非理性的需求)。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工作条件还是工作结果都不可能完美。就在我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猫一直在我腿上和身上磨蹭。这对创作效率来说肯定是个不完美的因素,因为猫抓得我很痒,让我哈哈大笑,但是我还是坚持(尽我最大的努力)继续写作了。

信息越多,问题越多

拖延症(即滞留在思考阶段的状态)的虚假好处是,它维护了完美的幻想。你只有迈出实际的一步,说“我要开始动手写书了”,才会开始接受一系列不完美的状况的洗礼。这一阶段的不完美可能包括许多状况:精力欠佳,思路匮乏,没有写作动力,不在状态,或是不管什么原因导致的创作信心不足等。行动之前,似乎要万事俱备后,你才会进入完美的状态,获得完美的思路,产出完美的结果。只有行动起来,你才会被现实所打败,直至发现一切并不简单。

顾虑会让人们去寻找更多信息来支持自己的决定。在灰色地带,更多的信息会帮助你找到方向,这种情况似乎给了拖延以借口,有时会让拖延行为看起来很有收获。

我们之所以说完美主义可能毁了你的生活,是因为它会让你丢了西瓜拣芝麻。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它和拖延症的关联。

如果你感觉需要获取更多信息帮助自己做决定,你很可能就暂时不会做决定。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许多人都把完美主义当成借口,把它作为掩饰自己恐惧的面具。面具下的那个你害怕面对我们其实事事不完美的现实。(注意:我这里说的不是那些患有临床意义上的强迫症的人群,那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

1. 你确实可以获取更多信息,而且在它们的帮助下轻松做出了选择。

鉴于我们面对的大多数重要任务也是最令人恐惧的,恐惧往往会驱使我们选择零风险或无意义的替代任务来把时间填满(即让我们轻重不分、本末倒置)。到时候,你会把时间放在打无聊的游戏或浏览社交媒体等没用的事情上,好像这些事非做不可一样,而把真正重要的事放在了一边。

2. 你根本无法获得更多信息,或即便得到信息,它们也不会对你的决定有任何帮助。

完美主义和恐惧谁引起了谁,取决于不同的人。如果你感到害怕,那么你脆弱的心态就会迫使你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或者干脆放弃)。如果你一直追求完美,凡事皆期待最好的结果,这种压力就会导致你产生恐惧心理。完美主义和恐惧心理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当你发现自己又顾虑重重,迟迟不采取行动时,问问自己属于上述哪种情况。事实上,暂时不做决定永远不是好选择,因为即使你真的需要更多信息来帮助自己做决定,你也可以在当下迅速做出寻找新信息的决定;如果新增的信息也无法帮助你,那你应该在知道这一点后立刻下决定。无论是哪种情况,你都在积极行动,而不是在被动等待。

完美和恐惧导致本末倒置

比如,你想修一座菜园,这不是什么刻不容缓的事,所以你总感觉自己有大把的时间去准备,不必急于一时。再说,还有许多关于园艺的准备步骤和注意事项需要你了解。在信息不足和时间充裕的共同作用下,你的小菜园很可能只是梦一样的存在了。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需要面对另一个问题了:为什么拖延症患者总是在重要问题上拖延?

我比较喜欢的方法是行动起来,边做边学。

这段话说得有点绕,其本质是在说,拖延症患者无法投入地采取一种(有价值的)行动。他们始终无法摆脱谨小慎微的心态。你可能会说,那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其他活动,但那依然意味着他们没能投入之前那项有价值的任务,而是选择了其他来代替。

2011年,我就遇到了这个问题。那时,我想创建一个网站或博客来发表我的文章。当时的我有大把的时间,但缺乏相关信息以及知识。我决定立刻开始,边做边学。我知道第一步要注册域名,于是就注册了deepexistence.com,这便是我行动的开始。我开始不断学习、试验,发表了第一篇博文。四年后,当时的决定已经改变了我的人生。

从第一个心理阶段过渡到第二个阶段,需要我们结束思考的过程,开始根据选择来行动。[……]哲学家约翰·希尔勒(John Searle,2002)曾经详细讨论过二者的区别。他认为,理性分析需要一定程度的自由意志(或对行为的有意控制),因为如果我们不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行动,那理性分析就失去了实际的作用。希尔勒进一步强调说,人们可以为某种行为找出无数个该做的理由,但可能还会选择毫无作为,这一点就说明,思考和选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步骤。

风险、回报与可能性

如果你能下定决心去完成一项任务,你就会从思考模式转换到实施阶段,开始行动。凯斯琳·沃斯(Kathleen Vohs)和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曾经表示:

普遍来讲,真正能够协助我们做决定的信息根本不像我们主观以为的那么多。如果有人不停地寻找信息做支撑,很可能是因为缺乏自信。自信是指一种能勇敢进入未知境地并相信自己能全身而退的状态。自信是对自己的肯定,自信的人相信自己虽然不能永远做出最佳决定,但始终能做到随机应变。

我们做决定时,都是先思考(权衡利弊)然后才实施(做出行动)。我们会对行动产生顾虑,并不总是因为行动起来不划算——更多的时候是决定这一过程本身的问题。选择做一件事就意味着同时要放弃另一件事,想到这一点,有些人就感到为难,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没能做出最佳决定。

在极少数情况下,你确实需要做更多功课,获取更多信息;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你只需要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拖延症有很多定义,但对我们来说最有帮助的定义是:迟迟无法进入实施阶段的状态。

1. 最糟的结果会是怎样的?有多大可能性事态会演变成最糟结果,如果最糟结果出现了,我还能恢复吗?

陷入考虑阶段无法自拔

2. 最好的结果会是怎样的?有多大可能性会得到最好结果,能好到什么程度?

各人有各人的情况,拖延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列举具体原因不一定能帮我们有效解决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拖延症的内在机制,找出其根本原因吧。首先,我们知道拖延症是指无法及时做出决定去行动,或是无法根据决定采取行动的情况。既然都是先有决定才有行动,那我们就先来讨论一下做决定这件事。

3. 最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怎样的?

● 那是因为我们玩手机游戏上了瘾

你可以用10分制来评估可能的结果,10分为最高分。如果好结果的可能性可以达到10,而糟糕结果的只有4,那么去做就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这个办法能让你更直观地看到风险和回报,能帮助你获取足够充分的信息做出决定。

● 那是因为我们要做的事已经把时间都占满了(帕金森定律)

以修建菜园为例。

● 那是因为那项工作令我们害怕

1. 发生最糟情况的可能性:7/10——辛辛苦苦工作了几十个小时,结果一场自然灾害或病虫害就可能让你的辛苦付之东流。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我想建个菜园,但发现自己并没有足够的时间照料花草。可能性:很小——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性很小,即使出现,我也能接受,还可以为日后积累更多的经验。

关于拖延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论。

2. 发生最好情况的可能性:9/10——我将拥有一座美丽的菜园,里面种满了新鲜的绿色蔬菜,一切都如我心意!可能性:很大——只要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到位,成功的概率就很高。我真的无法抵抗自家种的南瓜的美味诱惑。

如果你对行动有顾虑,你会如何应对?很可能什么也不做。拖延症就是人们针对顾虑最常使用的对策。

3. 最可能的结果:一座偶尔会受天气或病虫害影响的菜园,依然能提供不错的蔬菜。

完美主义与拖延症的关联

大部分人并不清楚一个决定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回报,所以很难判断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于是就努力寻找更多信息以确保自己的决定正确。但这样做的最大问题就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你从来没有犯过错误,这只能说明你从来没有尝试过新鲜事物”。每次尝试新事物,你都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犯错。

你的某些预设确实可能成真,如果是这样,那你至少可以了解自己的真实情绪,比如说(像我就是)真的特别憎恶割草。或者,如果你真的讨厌运动,但出于健康考虑又觉得有必要,那你已拥有足够多的信息帮助自己解决这一问题了——找出关于运动你不喜欢的因素,然后制定一个计划,尽量减少相关内容的影响。

数量重于质量

有时候,你的预设并不清晰,你可能只是感觉自己不会喜欢做某事,或做某事可能会引发不好的结果,至于哪里不好,你也不清楚。这种模糊的预设最糟糕,因为模糊的问题通常比具体的更难解决。但你还是可以将自己模糊的预设与现实结果做比对,看看它们是否准确。

数量和质量哪个更重要?要看具体情况了。很多情况下,人们都想当然地认为质量更重要,但如果说的是做决定或采取行动,数量则更重要。

如果你实在不愿意写下来,那就留意你做过的预设,思考一下你是如何看待你生命中某些重要领域内的任务的。要是一时不知从哪里开始,就从你平时会抵触的事开始,比如运动、工作任务、家务活、回复邮件、读书、人际交往、写作、学习语言、练习乐器等。这些让你产生抵触情绪的事情都会给你很大的预设空间,因为你越是感到阻力,就意味着你的潜意识越不愿意做这些事,因此它才会在你的脑中种下怀疑的种子,让你对可能的结果产生偏见,最后使你按照它的意愿放弃尝试。

最终成功的人(不论你如何定义成功)都不是那些第一次尝试就成功的人,而是那些经历过挣扎但善于总结经验的人。

要想对预设有深刻的认识,你可以先把自己的预设记录下来,采取实际行动后再把真实的结果写下来。我保证,经过对比,你一定会有所发现。

几乎所有成功的商业人士都能与你分享一段失败的经历:业务失败,想法愚蠢,还有其他各种糟糕的问题。以下这些人都是在经历过破产后才达到其名利与成就巅峰的:沃尔特·迪士尼(Walt Disney)、亨利·福特(Henry Ford)、戴夫·拉姆齐(Dave Ramsey)、H. J. 亨氏(H. J. Heinz)和拉里·金(Larry King)。

预设很容易做,也很常见,但其实它不过是你用来逃避采取实际行动来找出真相的一个蹩脚的借口。

人们一旦功成名就,外界所有的注意力就都集中在他们的成功上,对其成功的经历却存在许多错误认识。我们总觉得他们能成功,是因为智慧超群,但或许只是因为持之以恒。就连天才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都说过,“我并不比别人聪明多少,我只是能够做到屡败屡战”。

如果你假设“我永远无法靠[在这里填进你理想的职业]养活自己”,那你可能都不会尝试一下。如果你已经做出尝试并经历了失败,请记住,你需要做的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仔细分析偶然和失败的因素占比。大部分追求理想的过程都包含了大量的偶然因素,需要多次努力才可能成功,也就是说,以“体验过一次就可以了”为借口,失败一次就彻底放弃,实乃大错特错。

先从数量做起,然后再进行完善

你以为我最初会预想到自己的第一本书能成为国际畅销书吗?当然不可能。虽然我对书的内容价值本身很有信心,但撰写的过程中我也要克服许多消极预设,比如:我投入几个月的精力去写这本书,结果出版后可能根本没人愿意买,而且,如果我再不找一份正经工作,我恐怕就要露宿街头了。我知道最好的验证办法就是用心把这本有价值的书写好,认真做营销,最后才能知道其结果。于是我就这么做了,并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坚持不懈需要的不仅仅是不断尝试的勇气,还有完善与改进。

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之所以能从害羞内向转变成擅长交际,就是因为会强迫自己与人交往,并从中获得经验。过程中,我们慢慢发现,事情并不像预想中那么可怕。

就人生中的决策与进步这件事来谈数量和质量,“从量变到质变”这一说法更为准确。如果你能在尝试中不断完善自己,通过重复来改进行为,就会比希望第一次尝试就做到完美无缺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这一点很耐人寻味,因为它意味着为了实现最终目标,你不该纠结质量,而应该寻求数量。

每次运动后,我都会把真实的结果和我最初的预设做比较。时至今日,我发现真实的结果每次都要好于预设。如今,每当我不想锻炼,又开始预设的时候,我就会拿出过去的经验来与之抗衡。我的亲身经历是,我的预设总会以为即使在运动中,我的精力也会维持现有水平;但事实上,一旦开始运动,血流就会加速,运动本身也就成了一件更轻松的事,因为你的身体“模式”已经从静态转换成了活跃。这类因素在预设阶段往往会被人忽略,但即使知道真相如此,我们还是很难在预设时想到这点。

这种质量与数量的对比与完美主义思维模式与不完美主义思维模式的对比如出一辙。完美主义者关注的是质量:他们不想犯错,希望一次就成功;如果不能一举成功,他们就不会去做。而不完美主义者的目标是数量:他们完全能接受不够成功的第一次,即使第五次尝试才能成功,他们也会欢欣鼓舞。只要有机会做,即使表现不好,他们也愿意尝试。

预设的问题是它过于理论化。你可以做一辈子的预设,但要想知道事情究竟会怎么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亲身实践。一旦开始实践的过程,你就会发现,最初的预设存在很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后,未来的你就可以尽量避免被错误的预设蒙蔽。

毋庸置疑,说到最终结果,大家都会更关注质量,但过分纠结质量反而会影响最终结果,因为这会打乱(或令人忽视)关键的改良过程。

从经验中虚心学习

有经验的作家都知道,要想成为语言大师,唯一的途径就是坚持不懈地写作并修改。很少有作家的初稿内容就能一鸣惊人。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说过,“写作的过程就是修改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其他例子。

让完美主义者做预设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因为他们的预设总是会夸大行动的难度,完全不切实际,和他们的完美理想相比是另一个极端。就算他们的预设能从实际出发,对他们来说也是个问题,因为他们期盼、渴求的永远是完美,这就会导致他们迟迟不愿采取行动。不论是对决定还是行动的结果进行预设,总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行动。

● 根据身体对不同训练方式、重量、运动量的不同反应,我们会对运动计划做出相应调整。

潜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对变化的反感,不仅如此,它还会想办法影响你的意识,让你认同它的立场,其中一种方法就是让我们对还没发生的事情产生不准确的预设。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希望每天完成30分钟健身任务的时候,当时我感觉这个任务完成起来实在太艰难、太痛苦了,似乎也看不到什么回报。相反,当我设定的目标是一天一个俯卧撑,最后再慢慢加码成每天30分钟的运动,那我就会发现自己最初的预设根本不准确,运动这项任务不仅难度不大,而且令人心情愉悦,运动后会产生很强的满足感。

● 通过观察谈话对象对我们各种不同言论、玩笑、提问、话题和肢体语言的反应,我们会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

预设是人们对某些行动产生顾虑的主要原因。所谓预设,就是对可能结果的预判或想象,但预设往往并不准确。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做某些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之前,你已经在潜意识里把它定性成了难度极大、令人心烦的任务?你之所以有这种想法,背后是有原因的。

● 语言本身也是经过许多年的使用才不断发展演变,从而变得更加丰富和庞杂(出现各种网络新词等)。

假如你对自己未来的打算或即将做的事情有任何顾虑,你该如何应对?自然是延期行动,直到有了十足把握再说。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我们几乎永远不会步入所谓“圆满”的阶段,相反,我们总是处在前进的过程中。如果有人想减重25千克,成功后他们会怎样呢?会让体重反弹吗?应该不会,因为那与他们最初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说,他们真正的目标是达到标准并维持。要想做到这一点,一个持续30天的简单、完美的计划是不够的,他们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过程中的行为可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始终是朝着目标方向在努力的(比如坚持每天至少做一个俯卧撑这样的微习惯)。

拒绝预设,重在体验

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关注重复行为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就会形成一种惯性。这有助于习惯的养成,而习惯是个人成长的核心。如果你听取了我的建议,让某种行为成为习惯,你的潜意识就会向往它,而不是抵触它,这就是胜利。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何看到许多人认为可以靠外在动力实现目标,我会不屑一顾了吧?要想获得最终的胜利,我们需要的是持久的习惯,而不是动力的三分钟热度。

乔治·S.巴顿(George S. Patton)

你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告诉你,要有远大的梦想,但梦想远大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要设定宏大的目标。在我认识的人中,我算是梦想最为远大的了——我的一个梦想是给娱乐产业带去革命。而现实中,我却只着眼于一个又一个微小的目标。当我将自己从完美的宏大目标中解脱出来,我才从健身、写作、阅读等小领域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梦想前进。梦想远大,不代表必须要设定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一言以蔽之,追求远大梦想最可行的办法是大量攻破一个个小目标。

一个下周开始的完美的计划,不如一个即刻开始的不错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