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完美主义者会选择哪种思维方式呢?他们绝对会挤满模拟思维的阵营,因为他们追求的是所有细节的完美。但数字任务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你可以完美地完成这些任务。要想成为一个不完美主义者,摆脱对犯错的恐惧,你就要为自己设置一些数字任务,因为你可以轻松地做到“完美”。
把典型的模拟任务转变成数字任务:想象一下,你的任务是在5000人面前演讲,大部分人都会把这个任务视为模拟任务,因为你的演讲肯定是介于尽善尽美和一无是处之间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你把所谓的演讲成功定义成“走上了讲台并传达了信息”呢?我们就这样试一下。如果你走上台,说了该说的话,你就成功了。这样一来,你唯一可能失败的方式就是一句话也不说。即使你的演讲中出现了很多失误,你所得的分数也是1而不是0。非常成功!
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鼓励完美主义者说,要想改变,就要接受不完美,但更现实可行的办法是重新定义所谓“完美”。采用数字任务这个办法,你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到这一点。能在5000人面前做演讲,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能勇敢去做,不在乎结果,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把典型数字任务转变成模拟任务:想象一下,你的任务是按开关,但你只有用某种特殊方法完成后才算成功。比如,你要求自己的手指必须与开关绝对平行,而且在快速按下开关的瞬间,你必须在空中完成一次劈叉,同时还要以钢琴上第七个八度的高音喊出“面条”(如果你做到了,请一定把视频发给我)。这样一来,你就把这个典型的数字任务变成了模拟任务。即使你成功打开了灯,但只要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不论大小——那你的工作就不算完美。但是,如果你想完成上述所有夸张的要求,你很可能根本无法按下开关。
“完美”是用来形容事物的,所以当有人说自己是完美主义者时,他们是想说他们在很多领域都追求完美。但即使明确了具体的领域,比如“完美主义作家”,这种说法还是模糊不清。是完美的语法吗?还是完美的句式?完美的叙事方式?如果想说“一切都要做到完美”,你必须列举出“一切”具体都包括什么,不然没法设定目标。而这种对完美的模糊追求正是完美主义者常见的矛盾表现,必然会造成荒谬的失败结局。而二进制思维把完美的标准具体化,使其变得更具可行性,也就简化了对完美的追求。它因此令人满意——你可以因为完美地实现了可行的目标而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上述两个例子反映了人们对这两类任务的“刻板印象”,但如果我们把这两种情况换过来,事情又会怎么样呢?请认真阅读这一部分,你会发现,我们怎样界定任务的本质,完全是我们个人的选择(你会看到,这一点对我们大有帮助)。
二进制思维的应用
常见模拟任务:如果你的任务是发表演讲,想做到彻底失败或毫无瑕疵都是不可能的,你的表现一定介乎两者之间。你可能说错了一个词,摆了一个尴尬的手势,或是中间有一个太长的停顿。你可能说吞吞吐吐地讲了一些发人深省的话,也可能行云流水地发表了一通老生常谈。你的演讲可能进行得还算顺利,也许不是特别令人满意,总而言之,不管中途出现了什么问题,你的演讲表现都是优缺点共存的,是一种模拟的效果。请注意,我们此处关心的问题和上面开关的例子截然相反:你在乎的是你演讲的表现,而不是你是否做了演讲。
下面,让我们换个角度分析一下我曾用来解决认同需求的策略,即“个性化制定标准”(我把能和女孩打招呼作为自己的标准)。其背后的理由是:我害怕在女孩面前犯错,因为我一心想获得她们的认同。
常见数字任务:想象一下,此刻你的任务是按下开关,打开房间里的灯。你只要按一下,任务就顺利完成了。即使过程中你绊了一下、撞了膝盖、跌了一跤,但你只要按下开关,就成功完成了开灯的任务,没有所谓只完成一半的概念——开关要么开,要么关。在二进制的角度,开关向上就是“1”,向下就是“0”。记住,我们关心的是你是否完成了任务,并不在乎过程中你做得好不好。
那些想摆脱完美主义的人遇到的一个麻烦就是,他们本身就喜爱完美这个概念。既然完美主义者如此渴望完美,我相信他们也会喜爱二进制思维的,它正好可以利用我们对完美的渴求去对付完美主义的这个表现形式——过失担忧。如果我们用电视的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来给任务分类,我们就会发现,“模拟任务”是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的,而“数字任务”及其概念却可以。要想得到完美的模拟图像,模拟信号也必须是完美的,但即使数字信号不强,图像依然可以完美。我们来看两种表现形式的例子。
现在你已经了解了认同需求和过失担忧之间的关联。提升自信可以同时帮你解决这两个问题:自信会让你不过度追求认同,也会让你对你自己的能力更有把握(同时,你也不会过于在意犯错)。在实际操作中,调整你的自信标准和建立数字目标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主要区别在于关注的焦点不同——前者是为了提高自信,而后者是为了减少恐惧。
数字/二进制信息是有限而明确的信息,模拟信息却覆盖了多种无限可能。这一点又与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关系呢?
我的情况是二者兼而有之,接下来我就讲讲我是如何用二进制思维解决自己的问题的。
电视接收的信号有两种: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现在的新型电视和广播使用的都是数字信号),其中数字信号就是二进制数据,可以被转换为图像。数字信号即便很弱,只要能够传输,最终图像就都是完美的;但模拟信号如果很弱,那么图像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以前的我,在女孩面前总是畏首畏尾,总想追求完美,担心出错——说错话,表错情,冒犯对方,外形不好,等等。我之所以能有所突破,就是因为我转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开始用二进制思维想问题。我甚至知道转变是具体从哪一时刻开始的。
二进制思维的名称来源于计算机术语“二进制”,是一种只由两个数值——0和1组成的算法。当今世界上的主流数字技术都以二进制为基础。
有一天,我在杂货店看到一个特别漂亮的女孩,属于以前我完全不敢搭话的那种类型,因为我觉得风险实在太高了,我一定会把事情搞砸。但那时我已经开始考虑二进制思维一段时间了,知道自己应该实践一下,于是,我便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可以做到的二进制目标。
数字与模拟
如果我能张口跟她打招呼=1。
二进制思维是我继微习惯后总结出的最了不起的概念,对我个人的人生起到了积极深远的作用。我这样说也许抬高了你的期待值。我们现在就来深入了解一下二进制思维吧。
如果我什么也不做=0。
要想减少你对犯错的恐惧,你首先要转变思维模式。当然,思维模式不是说变就能变的,“不要害怕犯错”这种建议一点儿用也没有。如果心态这么容易就能转变,那我们早就不用为此困惑了。二进制思维这个办法不仅理解起来像“不要害怕犯错”一样容易,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微习惯》一书已证明,即便是简单易行的办法,也可能带来非常显著的效果。
那种体验真是太好了,因为那个任务真的非常容易(只要说一个字就行),而且我毕生第一次因为没有强迫自己做到妙语连珠而感到无比轻松。只要完成打招呼的任务,我就可以跑出商店了。就这样,我硬着头皮朝对方走过去,捕捉到她的眼神,挤出了一个“嗨”。她似乎有点惊讶,但也回了我一句“嗨”。我接下来什么也没说,径直走向下一个货架。很奇怪吧?没错!她是不是一头雾水?当然是!我是否依然成功完成了任务?是的。
这是整本书里我个人最喜欢的办法。
我知道就其本质而言,我这次任务表现一点儿都不完美,但没关系,我成功了。就如同即使数字信号再弱,只要能成功传输就能呈现完美画质一样,我虽然只是弱弱地打了个招呼,但对我来说这就是完美的成功。
二进制思维
我假装查看食品货架,但内心却在为自己这个小小的胜利感到雀跃。有趣的是,她不久后就走到了我身边,我想一定是我们那只有一个字的对话引起了她的兴趣,于是我问她今天过得怎么样,和她进行了一次短暂而令人愉快的交谈。我没有向她要电话号码,我当时也很紧张,但是整个对话对我来说已经是额外的惊喜了。如今,我搭讪和要号码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该感谢二进制思维。
我先来看看二进制思维模式:这个办法不仅效果明显,而且容易操作,最重要的是,它实施起来乐趣十足,可谓你看过这本书后能收获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为了进一步说明什么是二进制任务以及它的益处,我再来举几个例子。以下这些曾被我们视为模拟任务,但只要我们能转为一种二进制视角,就能获得巨大收益。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轻视恐惧。我们要尊敬恐惧,就像战士尊敬势均力敌的对手一样。我们要做的不是增加欲望,而是减少恐惧。我要介绍一个三步走的办法,有了这个办法,你就可以解决恐惧的困扰,训练自己变得更勇敢。
发表演讲:你发表了一次有史以来最烂的演讲,是否还能将其视为一次成功呢?当然可以,只要用二进制思维就能做到。为什么不呢?毕竟,这世上没有多少人天生就是能言善辩的演讲高手。没有练习,谁都很难做到。
如果有些因素会阻止你行动,而另一些会给你力量,那最明智的做法是增加能给你力量的因素吗?不,当然不是。大多数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是消除障碍。如果你不去解决内心深处的恐惧,它们就会一直出现,破坏你的人生,不管你获得成功的动力有多大。
我一直都说,比起演说,我更擅长写作,确实如此。但是每次遇到视频采访的邀约,我几乎都会接受。每次同意采访和接受采访之后,我都觉得自己取得了成功。如今,经历了十几次采访之后,我敢说,我的表现比起第一次(痛苦的)糟糕经历已经有了几百倍的提升,当然,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是很多。
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应该努力减少恐惧,增加欲望,甚至是否要同时做到这两点才能给出人生更好的答卷?换成其他书,作者可能会试着激励你(增加欲望),或者告诉你要勇于正视自己的恐惧,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事实证明,这些做法毫无用处。“正视恐惧”完全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企图用肤浅的手段解决根深蒂固的思想问题根本不可行,动力总是稍纵即逝。
如果我一开始就用模拟思维看待这些采访任务,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够好,那我一个采访都不会接。或者说,就算我不小心接受了第一个采访,我肯定也会在之后纠结于自己的糟糕表现,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受后续的邀约了。
那我们这些无法与爱因斯坦同日而语的人该如何克服对犯错的恐惧,从而减少相关焦虑,信心满满地采取行动呢?
参加考试:有很多办法可以把参加考试也当成一个数字任务。考试需要的就是好好准备,所以你完全可以把复习多少小时或是每页复习多长时间作为目标(而不是担心自己能记住多少内容)。至于考试本身,“尽力发挥,把题答完”的态度乃是制胜的方法。如果你每道题都尽力而为,就已经算是成功了。但如果你还是没能及格呢?如果真是那样,担心也于事无补,所以不要担心了。
我们的行为都源于我们对恐惧和欲望的反应。对那些恐惧大于欲望的人来说,采取行动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是很难的事。相较而言,爱因斯坦对犯错的态度则非常清晰,他对世界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探索世界的强大欲望远远超过了他对犯错的恐惧。这就好像在林中看到的迷雾:迷雾后可能隐藏着危险,但神秘的诱惑却令好奇的人无法停止探索的脚步。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爱因斯坦那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开辟新天地的欲望。
提高社交水平:交际算是我们从事的活动中风险最大的一个,因为一旦失败,我们就会感到孤独,好像无法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然而大千世界,只要勇于尝试,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
再回到爱因斯坦的例子上,想想他做了多少工作。他似乎并没有被过失担忧拖慢工作的脚步。虽然步入晚年后的他明显染上了冒牌者综合征的毛病,但至少在工作的岁月里,他没有这个困扰。就算有,它也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工作效率。不怕犯错是实干者的特质,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事实上,他对犯错的态度是:“如果你从来没有犯过错误,这只能说明你从来没有尝试过新鲜事物。”
如果你天生害羞,我可以再给你加一条规则:每当你觉得自己应该与人交际但又心生恐惧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站在对方面前,对着他/她说话。你可能结结巴巴的,显得很傻,但你做了重要的事——练习。害羞的人总希望不用通过练习就找到让自己健谈的“绝佳方法”。其实“面向对方,开口讲话”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你越勇于尝试,就越能通过反馈学到表达和与人沟通的方法,与人对话时也就越自在和纯熟。
正如过失担忧是完美主义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冒牌者综合征则是过失担忧的一个表现形式。接下来,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过失担忧这个问题。简单说,过失担忧就是对错误引发的后果的担心。其他的先不用说,犯错至少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所以单纯因为这一点而想避免犯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失担忧之所以是个问题,是因为它容易让你变得被动、无聊,甚至一事无成。
我之前就说过很多次,我是个一见到女孩就脸红的人。但接下来,你将看到二进制思维给我的想法带来的改变。
把你的成就记录下来,这包括你做过的最了不起的事、获得的最高的荣誉等。你可以用纸质记事本或以电子形式把你的成就写下来。每次感觉自己名不副实的时候,你都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记录。花点时间列这份清单是有意义的,你只需花上几分钟,却会因此而受益终生。即使你没有冒牌者综合征的问题,总结一下自己的成绩也是有好处的。当你有了新成就,把它们补上去。这份清单也可以被视为一份进度报告(记下获得成就的具体日期,这样一来,你就能对自己的人生轨迹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
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我要先跟她说什么呢?她知道自己很漂亮,恭维她的相貌会让我看起来和其他人没什么不一样。但我又想说些好听的,让她知道我对她的好感,那样会不会显得我太着急?或许我应该跟她开个玩笑?开什么玩笑呢?我不想用那些老套的台词。但那些话的确很有趣,她没准会喜欢。……我还在想主动搭讪会不会太尴尬的时候,却发现她五分钟前就走了。
冒牌者综合征的具体疗法
作为一个不完美主义者:只要开口,我就赢了。说声“嗨”就行。
应对冒牌者综合征,除了认清真实的自己外,最好的办法是内化你的成就,你可以把它们用白纸黑字记录下来。在内化的过程中,请时刻记住,你并不完美。只有这样,你的成就感才能不降反升。
什么是自由?就是你走向一个女孩,哪怕被自己绊了一下,紧张到咳嗽了三次,结结巴巴说出第一个字,但只要你开口了,你就成功了。
有些人仅仅因为被他人爱着便会产生冒牌者综合征。他们觉得自己不配获得别人的爱,总是担心自己如果犯错,就会暴露缺点,并因此失去爱。他们可能觉得,只有自己成为完美的伴侣、伙伴或父母,才能拥有别人的爱,而他们是不可能一直保持完美的。
这种做法的另一个好处是关注点的改变。很多时候,我们慌张的原因是考虑了太多的变量,担心出错(即模拟思维模式)。我应该跟她说什么?要是丢脸怎么办?要是她已经名花有主,我不就是在浪费时间?这些细节我们都不得而知,所以在我们行动之前,它们真的无关紧要。让我们停止内心的各种假设,采用二进制思维尽快行动起来,在实践中去发现细节的真相吧。
哈维(Harvey,1981)表示,任何无法内化其成就的人都可能把自己看成一个冒牌者,这种症状并不专属于在社会上功成名就的小部分人。
错误有大有小
虽然我们在分析冒牌者综合征时用的都是成功人士的例子,但事实上,并不只有成功者会患上这种病。
洗衣服是一个绝佳的二进制任务,这听上去或许有点奇怪。洗衣服这件事,我特别不在行,每次把洗好的衣服拿出来时,我总会掉一两件到地上。前不久的一次,洗衣机刚开始转,我想把洗衣篮放回原处时,却发现我漏洗了一只脏袜子。可以说,我犯了一个错误。
冒牌者综合征是成功人士专属吗
漏洗一只袜子这样的错误并不会给我们的心理造成多大的伤害,为什么?因为错误有大有小,对人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但这是为什么?
你不要妄想通过无视缺点或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只有真正接受自己的缺点,把它们当成朋友一样对待,你才可能真正彻底摆脱它给你的自信和思想带来的影响。
令人困扰的并不是犯错这件事本身(如漏洗袜子、没碰到开关之类),我们之所以感到恐惧,是因为错误意味着我们是怎样的人。当然,这种担心没有任何道理,希瑟·德尼登就用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即使犯了错,她也能夺冠。所以错误并不能定义我们,也无法决定我们的未来,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我们对错误的反应。
患有冒牌者综合征的人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成就与心目中的理想模板进行比较,因此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的成就。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看清真实的自己。接受自己的缺陷,并忘记自己所谓的完美形象。真实的你才是你的根本,即便是错误,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犯错误很正常,根本无须大惊小怪。
虽然不是所有错误都会给人带来同样的感受,但我们对待所有错误的态度应该是一样的——吸取教训,继续前行。或许有一天,我能做到一只袜子也不漏掉;但即使做不到,我也不会因此放弃洗衣服。
● 完美主义者不遗余力地维护自己的完美形象,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在他们眼中都不值一提。
简化可消除完美主义和恐惧心理
● 不完美主义者能看见并且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无论取得什么成就,在他们看来都十分难得。
数字任务会简化我们的目标(打开开关=1,发表演讲=1,不作为=0),而完美主义者的恐惧则导致他们终日纠结于复杂的想法中无法自拔。在脑中把所有可能的犯错方式过一遍,会耗费我们很多心力。这种胡思乱想对他们很有用,因为对各种错误的假想给他们造成的巨大的压力和恐惧会驱使他们只从事自己有把握的活动,因为只有这些事才能让他们找到心理安慰,直到下一个循环开始。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我说完美主义是拖延症的罪魁祸首了吧?
问题的关键是,你关心的是什么?你关注的重点决定了你看问题的角度。
导致拖延症的深层原因不是懒惰,而是过于复杂的目标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惧心理,而二者正是源自完美主义心态。
——苏斯博士(Dr. Seuss)
二进制思维是不完美主义的核心理念,可以有效缓解你对过失的担忧。在这种思维下,错误不再给你一种错误的感觉。二进制思维可以赋予你强大的力量,因为它剥夺了你的“借口”,让你远离各种拖延行为,如看电视。因为行动目标已被简化,你再也没有任何借口去逃避,只能勇敢去做。
活出真我,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介意你表现的人对你而言并不重要,而对你真正重要的人根本就不介意你的表现。
拿运动为例,你不需要以万事俱备为前提。如果你认同这一点,你就自动放弃了各种借口,比如没精神、设施不好、时机不对、地点不当,等等。既然是借口,就是说它们并不代表你的目标不可能实现,只是意味着条件不够理想罢了。如果你叫停自己对“完美”运动的需求,那你的运动就变成了对借口免疫的活动。这样一来,“只要做了就是胜利”的心态就成了推动你前进的巨大动力。
如果在外界眼中你是个成功人士,那请记住一点,人类的成就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我们都非完人(否则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若你能以这样的视角看待人生,你就不必因为要匹配完美形象而再给自己施加任何压力了。如果你之所以这么做,是担心别人期待你做到完美,那请你放轻松,因为事实上大部分人根本不在乎你的表现。
二进制思维只在乎事实——发没发生?而模拟思维却更为主观,关注太多方面——质量、影响、感受、过失,以及最主要的,是否接近完美。多多尝试二进制的方法,经历不断的学习和锻炼,你就一定能够心想事成,完全无须担心过多的细节因素。
他们还会尽力掩饰自己的不完美之处,具体做法就是拒绝出席可能暴露自身缺陷的场合。冒牌者身上的这些特质与完美主义者的问题很相近。完美主义者同样过分敏感,也有强烈的想要掩饰自己错误的想法,目的都是彰显自身的完美。(弗罗斯特等,1995)
通过简单化来消除阻力
冒牌者会参照他人在某个领域设定的标准(但往往有所夸大),然后感到自己相形见绌。我们来看看冒牌者综合征对我们的行动力有哪些消极影响。
总体来说,人们把犯错看成一种倒退,但是对拥有二进制思维模式的不完美主义者来说,在向“1”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犯的所有错误都可以接受。我希望大家能记住这个可以改变你人生的概念:只有把目标简单化,才能容易获得成功,走进“成功的良性循环”。
汤普森(Thompson,2000)等研究者发现,与非冒牌者相比,冒牌者对消极评价有更强的恐惧,所以他们成功的一大动力就是达到他人设定的标准。
环顾周围,你经常能看到人们陷入类似抑郁-消极-抑郁-消极、内疚-暴饮暴食-内疚-暴饮暴食、疲惫-怠惰-疲惫-怠惰这样的循环。这些恶性循环之所以比比皆是,是因为为它们是阻力最少的默认路径。我们很容易走上这样的路径,因为我们喜欢省力的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自从我改变目标的设定,让成功成为家常便饭后,我的人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读过《微习惯》的读者或许也有同感)。
冒牌者们有一个奇怪的特质——他们会向他人揭示自己的缺点。比起呈现给外界的总体形象,他们更关心自己的每次具体表现,他们甚至故意想要推翻自己被高估的公众形象。
虽然人类有很多优点,但不可否认,我们都喜欢走阻力更小的路。诚然,我们有时也会选择艰难道路,但那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意志力!我生活在美国,我们的整个社会就建立在把困难的事情简单化的基础上。我们把衣服扔进洗衣机这个神奇的盒子里,衣服会干干净净地出来。我们把脏盘子放进另一个神奇的盒子里,它们也会干干净净地出来。微波炉是另一个几分钟之内就能准备好餐食的神奇的盒子。电视机是让我们可以换位体验其他人的精彩人生的神奇的盒子。这些神奇的盒子之所以广受欢迎,就是因为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
人们为何会对爱因斯坦的大脑奉若神明?为何他的成就如此不同寻常?人们之所以一直对他的成就有很高的评价,正是因为他和我们一样并非完人。如果所有人,包括爱因斯坦,都是完美的,如果我们都可以轻松地了解整个世界,那爱因斯坦的成就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不是吗?如果我们内心以为完美是外界对我们的要求,那任何成就都不足为奇。
我们都喜欢轻松,强迫自己做艰难的事并非长久之计,因为我们内心是抵触的。所以更好的办法是把困难的问题简单化。只要有了这个认识,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当我开玩笑般定下每天做一个俯卧撑的目标后,我的健身计划(和我的人生)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因为我的目标很容易做到,简直太容易了,即使我想不坚持都难。这个目标颠覆了我对健身的认识,没过多久,我就彻底放弃了对所谓完美健身的追求。
想一想社会给你贴了哪些标签,冠了哪些名号,不管是直白的还是隐晦的,想一想它们如何影响你对自己努力获得了成功这件事的认识。回想我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日子,我的问题正好与冒牌者综合征相反。我总是自恃过高,感到凭我的才华不应该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工作,至少不会连回复都没有。在出版了《微习惯》一书并热卖,收到不少读者的积极反馈后,我才产生了冒牌者的感觉。
要想一直成功下去,秘诀之一就是将无数小目标与二进制思维结合起来:每天一个俯卧撑=(二进制的)1=成功。二进制思维给成功下了一个新的定义,让你重新认清所谓完美,而无数个小目标又让成功变得唾手可得,也就因此打消了你所有不作为的借口。
爱因斯坦的“完美形象”不是他自己打造的,而是社会赋予的。大众的视角下的自己令爱因斯坦感到很不安,这往往就是冒牌者综合征的第一步。他知道自己犯过错,有许多问题,但外界并不在乎这些,他们依然对他强大的大脑和伟大的成就佩服得五体投地。正是外界这种不切实际的印象让当事人感觉自己名不副实,让他对犯错充满了恐惧,担心整个世界因此识破真相。
富人会更富,懒人会更懒,自信者会更加自信,健美者会更加健美,肥胖者会更加肥胖。世间的事大多如此。如果你正在为陷入抑郁、焦虑、暴饮暴食、羞愧这样的恶性循环而苦恼,那么你已经懂得负能量的巨大危害。哪怕是再强大的人也会被它折磨得万念俱灰。我要告诉你的是,让人们陷入恶性循环的原理同样也可以让你进入通往成功的良性循环。
就连伟大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表现出了冒牌者综合征的征兆,人们在他名字前面所加“伟大的”可能就是原因之一。在他临死前一个月左右,他曾对比利时王后伊丽莎白说:“人们过度尊崇我的工作成果,对此我十分不安,感觉自己不知不觉间成了骗子。”
只有把目标简单化,让成功变得比失败更容易,你才能走进“成功的良性循环”。
研究显示,这种定义下的“冒牌者”对过失特别敏感,错误引发的焦虑也更为严重。患上冒牌者综合征,并不是说你真的名不副实——只是你内心产生了这种感觉。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或声望,你就患上了冒牌者综合征。有些非常成功的人士正是因为太成功才会出现这个问题。
视进步为成功
如果你对犯错这件事过分担心,你可能患有冒牌者综合征。冒牌者综合征一直被视为完美主义的同胞兄弟。在心理学中,冒牌者综合征指的是有些人看起来非常成功,但内心深处却“有强烈的蒙骗他人的感觉,仿佛成就都是虚假的”。这样的人表面上成就显赫、风光无限,却总感觉自己名不副实。
从完美主义者转变成不完美主义者的过程中,你会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如何不让自己有降低标准、委曲求全的感觉,毕竟,我们都觉得这样是不对的。二进制思维是重新定义成功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办法也能帮助我们增加行动、减少恐惧,最终提高生活质量。
冒牌者综合征
从某种特殊意义上说,不完美主义者其实也是完美主义者。
在找出解决办法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人们为什么会担心犯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被称为“冒牌者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
不完美主义者期待的不是完美的结果,而是完美的进步和持续发展。你每天都能有所进步,这不算完美吗?你能每天记录下自己不间断的进步,这不算完美吗?只要坚持,哪怕每天只有很小的进步,哪怕这些进步存在瑕疵,累积下来,也会产生惊人的效果。
上述研究和数据无法帮助我们判断过失担忧的心态在行动之前的影响,只能让我们了解它在行动后展现的效果。这让研究变得更有趣,但这似乎并不能解决我们大部分人的问题,因为对我们来说,更大的问题是过失担忧导致的不作为。致力于研究完美主义的休伊特和弗莱特曾经一语道破问题的实质,“完美主义者对几乎所有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情,都选择敬而远之”。
大部分人都已经意识到,人生的关键是做正确的事。这不是说让你成为一个工作狂——人生并不止于此。所谓正确的事,可能是指在需要“充电”的时候放松地去看一部电影或补个午觉。放松是和谐、幸福人生的重要部分。与此相对的是毫无主见、终日随波逐流的消极生活方式。
对过失的过分担心会增加你的焦虑和对行动的恐惧。前面提到的研究是关于被试做出某些行动的,比如让篮球运动员罚球、让学生考试等,但现实生活中,过分的担忧甚至可能让你我做出彻底放弃的决定,从此不再尝试某件事。
进步即成功
研究证明,对过失的担忧会令我们对当前的情况有更多意识,可能会增加我们犯错的频率。不过,这并不是我最担心的问题。
即便我绊了一下,摔了个嘴啃泥,我也还是比原地不动前进了一些。一次行动——不管多么不起眼,多么问题重重——只要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就是有益的。可是这个无比简单的道理在完美主义者心中却遭到了严重的曲解。我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我之前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这是我本人的切实感受。
与比赛中节奏最慢的罚球时不同,每次当球队大比分落后,队员在抢篮板时根本没有时间担心犯不犯错。在全场比赛中,他们别无选择,只能依靠本能和下意识的反应。另一个原因是,没有抢到篮板不会被看作一种搞丢机会的失误。
因为完美主义者对成功的定义有误,即使当天已经做了80个俯卧撑,他们还是因为没有达到设定的100个而沮丧。他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但他们未来的进步空间却因为这种想法而受到了损害。如果你总是因为做不到完美而自责,短期内你确实会有进步,这也正是许多人这样做的原因,但是长期来看,你是在摧毁你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认同。即使伤害不大,你也可以把它和珍惜自己的每一点进步的思维相比,看看情况会不会有所不同。
对篮球运动员罚球的数据统计更可以说明问题。数据显示,主场球队队员在压哨时刻的罚球表现更差,而在抢进攻篮板方面却很有作为。主场球队能够感受到更多来自球迷的支持,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每次命悬一线时,他们就会告诫自己不能犯错,不能让球队和球迷失望。他们内心越是这么想,越是想把比赛打好,就会分散越多精力,从而导致在罚球时表现失常(因为罚球需要的是精细动作技能)。
自我惩罚带来的动力很难撑过一个晚上,但是自我鼓励的力量却可以延续一生,而这种力量可以通过一个巧妙的办法轻松获得。
对犯错的担心会导致我们犯更多的错吗?对此,科学研究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第三章中提到的研究显示,完美主义者在完成创意写作任务时表现欠佳,其中部分原因就是他们对犯错的担忧影响了他们发挥创意的表现。但另有两个研究显示,对犯错的担心并未导致学生在学业中犯下更多错误。话虽如此,其中一个研究也发现,“对犯错的担心会导致学生对课程难度的过高估计、更强的焦虑感以及更多的消极情绪。”
通过应用微习惯策略,我发现懂得珍惜一切微小进步能让你活得更幸福。当然,同时我也发现,很少有人能有这样的正确心态。只要愿意接受这样的想法并多加练习,我们就会逐步摆脱“不够好”的心理障碍。这种策略不是让你降低标准,而是让你重新定义成功,成功应该是进步的过程,你提高的应该是关于坚持多久的标准。
对犯错的担心造成的影响
一旦对这个想法有了深入理解,哪怕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你也能感到满足。当然,我们一辈子都在为“正常目标”而努力,可能不适应这样的想法,但是,只要你行动起来,你就一定会喜欢上那种每天都能收获成功的幸福感。
当然,她的成功绝不是比赛中摔的那一跤的结果,但成功很多时候都离不开百折不挠的坚持。
点滴式成功更宝贵
请认真想想,一场比赛下来,冠军却是那个在比赛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的人,而那些失利的人在比赛过程中却并未出现明显失误。太多时候,我们都以为犯错就自动意味着失败,但事实上,犯错只是让我们陷入了一种会导致失败的心理心态。如果希瑟跌倒后放弃比赛而最终失利,那我们可能都会认为摔跤是她失利的原因。但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她在摔跤后依然获得冠军,就足以说明我们之前的想法是错的。如果希瑟跌倒后放弃比赛,那她失败的原因不是跌倒,而是丧失了继续努力的勇气。我相信她自己也非常欣慰能够坚持到最后,她的胜利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之前那些过早放弃的行为。
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社会标准便训练我们要追求大获全胜的感觉。读书时,我们学习一整个学期就是为了最后的期末考试,希望能取得A。走出校园后,我们接受工作面试,也总是以最终能找到一份出人头地的工作为荣。因为看到有人将目标设定为减重25千克,又总能听说有人做到了,我们就天真地以为那才是所谓成功——前期的大量投入就是为了最后能一举获得丰厚的回报。
但这件事不仅给我带来了鼓舞和感动。我们仔细想想这一事实:一个犯了更多错误的女孩反而赢了那些犯错误没她多的。
只要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就能理解上述想法的不足:不论做什么事,如果每次只做一点点,那你是不是会想做更多?乐事薯片有这样一句广告词“你不可能只吃一片”,这是因为人性使然,在体会到成功的快感后,我们是不会舍得停下来的。我们对成功的欲望就如同鲨鱼嗜血!乐事明白,品尝到一片美味的薯片就如同体会到了成功的快感。(回报),你一定会想要体会更多,不想就此停止,这就是点滴式成功背后的逻辑。
她能坚持完成比赛就很令人钦佩了,但事实是,她不仅完成了比赛,而且赢得了比赛。从视频中看,整个过程令人难以置信,有人说非常激动人心。当我们看到希瑟在跌倒后立刻爬起来,并毫不气馁地再次全力以赴投入比赛时,我们心中会响起一句慨叹:“这就是人性的伟大之处。”
有些人认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设定一个够大的目标,比如想每天做20个俯卧撑,那一开始就要把目标设定到20个。截至今日,已有好几千人采用微习惯策略证明了这一理论的错误所在,也已有好几百人与我分享了不断超越最初目标的快感。
刚开始,所有参赛者都并驾齐驱,等第二圈快结束的时候,希瑟占据了领先优势。但她在与第二名争抢卡位时,不小心摔了一跤,顿时成了最后一名。她爬起来,继续比赛。解说员也对她的失利感到十分遗憾。“万幸的是她没有受伤。”一位解说员说。“好在她的队友跑到了前面,所以她们队可能还有机会。”另一位解说员说。
虽然社会文化给我们造成了误导,但事实上,成功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成功的本质就是点滴进步的积累。即使有人体会过一举成功的兴奋,这也绝不足以激励他们迈向更高的巅峰,毕竟,我们每天都需要燃料来支撑我们当天的进步。
在2008年的十大室内竞技锦标赛的600米比赛中,希瑟·德尼登(Heather Dorniden)夺冠的呼声相当高。600米的比赛需要跑三圈,参赛队员各就各位后,发令枪一响,比赛正式开始。
在这里,发挥作用的还有另一个因素,那就是自主性(自由)。所谓自主性,就是你能掌控自己的决策,并愿意承担相应的后果。如果你设定了一个过于宏大的目标,你就把主动权交给了目标本身,而丧失了自己的掌控力。面对高高在上的目标,你完全臣服,俨然成了它的奴仆。更可怕的是,你制定目标的过程可能非常武断,或者只参考了社会规范,却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你的目标是减重25或50千克,你每星期都去健身房好几次,要完成一个健身计划,等等。这样一来,目标就成了你的家长,每天监督你不能偷懒,而理由就是“计划如此”。而你也只能硬着头皮,遵照一个月以前制定的、你已经感到乏味的目标,痛苦地坚持。
一场不够完美的比赛
你有没有发现,其实这是一种隐性的自我惩罚?与所有的自我惩罚一样,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奏效,但很快你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潜意识随时会高呼着跑出来揭竿而起。对儿童来说,叛逆会表现为一时的情绪激动,但对成年人来说,叛逆的做法就是放纵自己看电视,无谓地在网上浪费时间,或是找出各种办法回避目标。
艾尔·弗兰肯(Al Franken)
重新定义成功,将其视为进步,点滴的进步就会成为成功的标准。这样一来,你将源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为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过失是人类无法摆脱的特质,请务必接受你的过失:毕竟,最宝贵的经验往往都需要付出痛苦的代价。即使是致命的过失,至少也可以为他人提供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