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番茄工作法: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然后再重复该模式。
● 注意力计时器:在接下来的规定时间内,你只能专注于一项任务(对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事进行严格的限制)。
● 劳逸交替法:工作1小时,放松1小时,然后重复该模式。
● 决定倒计时:倒计时结束之时,你必须做出明确的决定。
认同需求(4种对策)
● 任务倒计时:只要时间一到,你必须立即开始工作。
有认同需求意味着你无法接受自己或对自己缺乏自信(特别是在社交场合)。你可以用以下四种办法提高自信。
要积极行动起来。不论你在为何事纠结,积极行动都是解决之道。你越是积极投入当下生活,就越没时间纠结,因为你需要用更多时间思考那些值得的事情(而不是纠结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笼统地说,最佳行动策略还是每天坚持贯彻微习惯。要是你愿意做出更多改变,建议你采用第六章(纠结不放)中我们推荐的计时器策略。
1. 化学法:在任何需要自信的场合,提前用“充满力量的姿势”站立两分钟,即伸展身体,伸直双臂或保持叉腰的姿势。如果是坐姿,你可以伸出两臂扣住后脑勺,肘部朝外。
5. 计时器介入法:每天至少使用一次计时器提醒自己做一件事,这件事要么能直接带来进步,要么能让你忘记纠结。
在任何需要自信的场合(面试、社会活动、约会、开会、演讲、展示等)之前,保持这些姿势两分钟左右,你就可以用化学方式来提升自信。这听起来有点疯狂,但是得到了科学证明。你可以努力使用更加自信的身体语言,在长期获得更大的改变。
友情提示:人生问题?其实你面对的人生问题并不“艰难”,甚至称不上问题——它们不过是挑战。如果你能这么看待问题,就会迎难而上,如同迎接一场乒乓球比赛一样,虽然内心紧张,但也充满乐趣。
2. 假装自信: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必须保证每天至少假装自信一次(哪怕你当时的感觉完全相反)。
“本应该”反映的是你对过去愧疚的心态,而“本可以”则预示着未来还有其他机会。你的自我对话对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一种最容易实现的改变,却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你的人生。
即使感觉不自信,也要“假装”自信,用自信的方式行事。有时在你装出自信的样子以后,你会真的有自信的感觉,真正找到自信。假装自信绝不意味着你是一个虚伪的人,这种假装不过是在训练某种你尚未掌握的技能而已。
4. 改进自我对话方式:你如果对某个问题纠结不放,就要从内心深处改变“本应该”的心态,用“本可以”取而代之,相信其实还有其他可能性。如果你现在没有纠结的对象,就请找出当下遇到的困难,主动将它视为人生的挑战,清楚它并非什么无法逾越的艰难处境。
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假装自己是个自信的人。你可以做得夸张一些,你会惊喜地发现,对方会认为你就是这么自信。如果你每天都要去某家店买东西,试着在面对收银员时表现出绝对自信的状态。就算在过程中感到紧张,你也不必担心——长此以往,你就不会感到紧张了。
要想消除纠结心态,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持续尝试。认识到偶然与失败的差别,不仅可以帮助你找到有效对策,而且可以帮助你调整情绪,从而理性地应对不好的结果。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的“失败”不过事出偶然,那你就会放自己一马,让自己放下包袱,从头再来。
3. 调整参照标准:对你望而却步或感到力不从心的任务,把参照标准降到你能驾驭的水平。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运动等时候努力想要达成一个目标——如果这个目标未能达成,那多半要算是失败,因为要不要去健身房这件事完全是你自己决定的。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微习惯才会帮助你成功。它彻底颠覆了之前的办法,比起传统的“智慧”,它能更有效地帮助你实现目标。
要想变得自信,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自信的标准。不要期待自己能像詹姆斯·邦德一样潇洒自如,先把标准定为和人打招呼,这样你就有足够的自信达到标准了。人们之所以不自信,就是因为他们预先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不切合实际的评判标准,一旦你放弃预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标准,那你就能更好地做自己,自然而然地散发出自信的气息。
所谓失败,指的是责任完全在于你自己的情况——比如绊了一跤、调制饮料时放错了比例、拼错了单词等。而所谓意外,则包含了他人的因素,特别是当决策权在他人手中的时候——比如请客吃饭时出了问题、向上司要求加薪未果、参加《美国偶像》比赛失利、写作成绩不理想等。
不要跟你跑马拉松的朋友或是猎豹赛跑,如果非要设定一个标准的话,可以用乌龟。在社交场合,不要用电影里的人物来做标准,真实生活中的交流并没有剧本可循,不会像电影中那么理想。
3. 分清意外与失败:如果你对消极结果或过失纠结不已,就花上一分钟判断一下,这结果到底是偶然因素作祟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如果纯属失败,那你就要另想办法重新尝试,如果只是偶然,那就应该立刻重新尝试之前的方法。如果两种因素兼而有之,那你不但需要继续尝试,还要及时调整策略。
4. 叛逆练习:每天至少做一件违背社会默认规范或预期的叛逆行为(以不违反道德和法律为前提)。
习惯可以有效地防止我们被灾难击败。我们都需要养成良好习惯,树立简单目标,这些小的习惯与目标能在我们痛苦时给我们一些轻松、微小的成就感。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从人生最惨痛的低谷走出来。
叛逆是一种与认同需求相反的表现,你如果有认同需求的问题,可以尝试通过叛逆练习来解决问题。叛逆练习有很多安全、合法的方式,最容易的一种就是在公共场合做出非同寻常的举动。大多数人都不好意思这么做,但偶尔在杂货店大声唱一次歌也无伤大雅,周围的人只会笑你而已。
这个周三晚上,我的孙女因车祸去世,她当时还抱着只有18个月大的儿子。他幸免于难,但无论如何,这对我们全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多亏你介绍给我们的微习惯以及那个“快乐仪式 ”应用,我才能继续像之前一样生活,继续实践我在那次车祸前培养的良好习惯。要不是有这些宝贵的财富,我不可能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我想听到我这些话,你一定感到很欣慰。你可以把我的经历用于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关于日常习惯能如何帮助我们走出悲惨经历,之前有人做过相关的研究吗?
如果你总是需要某个特定的人的认同,并想对此做出改变,你可以想出一种有象征意义的叛逆小举动来摆脱这种控制。不一定要做得特别夸张(正如即使你有认同需求,你也不太可能做得多过分一样)。关键在于练习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直到有一天你完全不再需要他人告诉你该怎么做为止。这些有象征意义的小举动包括大声唱歌、在公共场合卧倒、主动与陌生人攀谈等,这些动作都可以告诉外界和你自己,你的生活,你可以自己做主。
《微习惯》的一位读者格兰达·林恩曾经给我发过一封邮件,内容如下。
过失担忧(4种对策)
改变想法的最好办法是按照你希望达成的目标采取行动。如果你纠结过去,现在就采取行动(特别是针对纠结的事)就是消除纠结最有效的办法。比如,如果你对自己面试时糟糕的表现耿耿于怀,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立刻投更多简历。如果你为失去的感情困扰,那就走出家门去认识新的朋友,这才是放下过去的最好办法。如果你无法走出过去的灾难,那最理想的做法就是下定决心充实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微习惯在这些方面可以为你提供巨大帮助,因为其行动目标很低,心理上已经精疲力竭的人也能尝试。
1. 成绩日志:你需要清楚要在什么地方记录自己的成绩(可以使用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电脑或手机),如果你想不起来自己都做了哪些事,至少保证每天记录下一条你的成绩(或是一个优点)。
2. 采取行动:直接针对纠结心态采取行动(最好通过培养相关微习惯)。如果你纠结的是失去了一个客户,那就走出办公室再找一个,或者打个电话拓展业务。如果你纠结的是跟谁吵了一架,那就主动与对方和解,或者跟别的朋友出去高兴地玩上一天。如果你对已经无法改变的悲剧始终无法释怀,那就通过一些微习惯来化解,或找到其他继续前行的办法。
做这件事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只需要几分钟,你就能记录下自己做了哪些好事,有了哪些成长。那些受冒牌者综合征困扰的人很难从内心认可自己的成绩,把成绩写下来的方法可以有效帮助你在内心切实认识到自己的长处。
你可以每天提醒自己,过去无论发生了什么,都已经无法改变,这样你就能学会接受过去。只有先从逻辑角度接受了这一点,你才可能从感情上认识它。否认这一事实,必然会导致内心的纠结。
2. 二进制思维:你如果特别担心自己在某个领域犯错,可以培养二进制思维来应对。接下来你需要做的就是走出去收获胜利。要想坚持每天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建立一个可行的数字模式,或是在你制定的数字模式下得分。你可以用开始的几天建立这一模式,而后将其用于实践。
1. 接受现实:花上一分钟时间,认清过去已无法改变的事实。
如果你担心犯错,那你恐怕一辈子都要提心吊胆了,因为不论对谁而言,犯错都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二进制的思维模式可以轻松转移你的注意力,让你不再担心犯错,而把精力放在更多可以尝试的事情上。你将不再用1到10来衡量你面临的境遇,而是用0 (不作为)和1(行动起来)的二进制模式来进行评判。如果你把专注行动视为成功,那你在人生中将获得更多进步,并能以更轻松的心态完成任务。
纠结不放(5种对策)
下面是一些例子。
努力关注过程,忽视结果。这个目标也可以通过微习惯来实现(这些微习惯堪称针对完美主义的瑞士军刀)。你一旦有了不切实际的期待,就意味着你内心渴望的结果要么根本无法实现,要么需要巨大的毅力和大量的付出。这个办法最妙的地方是,关注过程反而总能让你获得积极结果;相反,过分关注结果会让你根本无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帮你获得结果的过程中去。只有过程的好坏能导致结果的优劣,所以如果你特别在乎某些事情的结果,就培养几个微习惯,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过程上。
● 与心仪对象打招呼=成功。
4. 关注过程:每天开始时,思考一下当天的哪个任务是最让你头疼的,然后把它拆分成一个又一个具体可行的步骤。在每个时间节点,想办法提醒自己要完成哪个具体步骤。这样一来,最初那项高不可攀的任务已经不再令人望而却步。
● 发邮件或某个具体请求给(业务或社交上的)相关人士=成功。
如果你已经养成了一些微习惯,或者想培养能解决过高期待问题的微习惯,设法在一件重要事项上降低你的行动标准吧,例如,学着用手机写作,在夜晚健身,在雨中跑步,在疲惫时锻炼,等等。不过,这种练习很难保证每天都做,因为降低标准总是要依具体情况而定,也正因如此,我建议你最好想一些能立刻落实的微习惯。
● 写出一个故事大纲(不用写得多精彩)=成功。
降低标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培养微习惯,这种训练可以让你明白任何行动都有其意义,不会因为太小、不够完美就毫无价值。这种思考方式还可以从更深的层次影响你的期待,因为长此以往,你在潜意识中就能开始慢慢接受小的进步和成功。过高期待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让你不作为,因为要是不能保证自己旗开得胜,你就不愿勇敢尝试。而微习惯能帮你突破这一障碍。
● 出版一本书=成功。
3. 降低标准: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性地培养微习惯。
● 做一次演讲=成功。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卡梅隆对“足够”的标准的把握。所谓够与不够,都是个人判断,完美主义之所以有问题,并不是因为其致力于卓越,而是因为它提出的目标总是高不可攀,并非依据个人实际情况做出的现实决定。如果你总是设定无法企及的目标,那或许是因为你过于担心他人对你的看法。
与人打招呼可能被无视,发邮件提案可能被拒绝,可能只写了一个关于企鹅进监狱的蹩脚故事,出版的书可能卖不出去,做演讲可能在听众的嘘声中全程结结巴巴。尽管如此,上述五种情况依然算是成功的,因为你的抗压力得到了锻炼,勇气得到了培养,你从各种尝试中收获的力量以及各种反馈都会让你拥有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而上面的五种情况已经是最糟糕的了,几乎不可能同时遇到。即便是失败也比什么都不做强,这也正是二进制思维的难得之处。
——詹姆斯·卡梅隆
3. 从小的成功做起:创建并坚持微习惯,让日常的成功简单到无法拒绝。如果成功比失败还简单,那你就总会成功了。
别人说我是个完美主义者,但我并不是。我只是崇尚正确,无论做什么事,我都要做到正确,之后便转向下一件事。
4. 分阶段成功:每天早晨一起来,不要想着当天要取得多大成就,想想你可以如何取得进步,而且不论多小的进步,你都应该好好珍惜。每天花上一分钟来强化这一观念。
要用负责的心态对所谓“足够”做出判断,只有你自己知道对你而言多少算够,不要让周围盛行的“永不满足”的心态成为你的座右铭。当然,针对具体事情,你也可以做出“不够”的判定,这样一来,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在生活的某些方面,你需要的其实很少。我的公寓虽然只有14平方米,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就像我之前引用过的话:
不要把成功定义为一个完美而清晰的里程碑式的成就,比如减重50千克。想象着用一把大锤将宏大的目标敲成小块,再从千百块碎片中拾起最小的那些。要是没有这些细碎目标的完成,之前的宏大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要把成功视为一步步实现的成就,所以你应该给成功下一个新的定义:一个个进步的累积。一旦你赋予成功新的定义,就会转变过去旧有的认识,成功不再是一个不允许犯错的里程碑的事件,而是你实实在在的下一步前进。
2. 正确判断是否足够:这个观念既可以应用在具体事情上,也可以指导你的整体人生。在你受到完美主义困扰的具体问题上,判断一下今天做到什么程度就足够了;或者,你也可以将目前的人生状态定为满意的标准。要想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其变成微习惯,每天花上一分钟的时间来培养知足常乐的心态。
用这种追求进步的心态努力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向往的远大目标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达成了。
你对自己行程中的各项活动抱有怎样的期待呢?如果预期过高,请把它们降低;更好的选择是彻底放弃预期,保持随机应变的心态。这样做并不会影响你享受生活中发生的好事,只会帮你为消极结果做好心理准备。请在整体上保持乐观态度,不把希望寄托在任何具体事项上——只有这样,在遭遇不完美时,你才能做到随机应变。
行动顾虑(3种对策)
你可以提高自己的总体预期,降低自己的具体预期。这意味着在整体上你对自己和自己的人生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但在具体问题上,不管是从宏观还是微观层面上,出现的结果很可能不尽人意。比如,在与别人的对话中,你可能会说一句让自己后悔的话,甚至对整个谈话过程都很后悔——这些都是“具体”问题。正因如此,你不要让自己对任何个体事件或行动做出具体的预期,你要学会从容面对失败,懂得它们不过是全局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
1. 拒绝预设:如果你对要做的事情有顾虑,并预设出了消极前景,那么就把它们逐一记录下来。一定事先就想好在哪里做记录,否则这件事就会不了了之。完成这一步骤后,你就可以开始行动了,并在实践中把真实的结果与预设进行对比。在选择从悬崖上跳下之前,你可以先做一些更安全的尝试,比如主动与陌生人攀谈、疲惫的时候去健身房、请求帮助等。
1. 调整自身预期:花上一分钟时间仔细审视你自己的预期。
预设时要谨慎,要尽可能多地借鉴先前的经验。我们总会对新鲜事物有顾虑,因为对其缺乏把握。在尝试之前,你确实不知道情况会如何,但是我们的预设常常是错误的,特别是对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每当我们潜意识里想要逃避做一件难事时,我们的预设往往都不够准确,而且还会存在消极偏见。
过高期待(4种对策)
2. 快速决策:每天,为自己的各种活动——比如中午或晚上吃什么,当下先做哪件家务或工作,可以给谁打电话,等等——列出四个选项,写在纸上。在思考选项时可以多花些时间,但把选项写下来后,要用最快的速度圈出你觉得最合适的那个。你可以通过排除法,把其他选择逐一划掉,做到在10秒钟内完成选择。不管你圈出了哪一项,当天都要坚持执行。坚持这样做以后,你就会发现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进行快速决策是一项了不起的技能(有时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一些重要的事情)。
不完美主义思维的第五个步骤非常关键。正是有了它的存在,前面所有的不完美都变得无足轻重。做完运动,除完菜园里的杂草,或是完成了几页小说的创作后,你会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至于过程是否完美,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
做决定时,我们总是在透彻思考(权衡各种选择)后才去执行(采取行动)。拖延症患者即便已经找到了最佳办法,还是会对其思前想后。如果你能做到快刀斩乱麻,迅速进入实施阶段,你就会发现再多的思考也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快速决策才是正道。
5. 虽然心存顾虑,问题频出,最后连脚都肿了,但我还是完成了运动计划,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壮,更加健康。
3. 分析风险、回报与可能性:对那些你有顾虑的行动,你可以按照下面提供的思路来分析。
4. 哎呀!我失手掉了哑铃,砸了自己的脚。下次我不会再做这个训练了。
最糟糕的结果:想象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结果,按照严重程度用1到10为其打分。如果你想修建一个菜园,你不必考虑“在园子里踩到一只黄蜂,同时还被闪电击中”这种过于极端的情况,你考虑的最糟结果应该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
3. 我开始运动了,虽然感觉精神头不足,我还是要坚持完成。
发生最糟结果的可能性:判断一下发生最糟情形的可能性(几乎不可能、不太可能、一半可能、可能、非常可能)。
2. 无论如何我都要去运动,即使这意味着我要错过别的机会。
最好的结果:想象一下最好的情况,判断一下其影响。同样不要考虑那些过于极端的情况,比如“在我收割扁豆时,一位白衣翩翩的美丽姑娘过来与我攀谈”。你能想到的最好结果也应该基于现实的考虑,想想最好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1. 我今天想去健身房运动,但不知道我的健身计划是否理想。我还对在一群好身材的健身者中露出肥肉感到难堪。
发生最好结果的可能性:判断一下发生最好情形的可能性(几乎不可能、不太可能、一半可能、可能、非常可能)。
下面我要讲讲,我是如何将这种过程思维运用到运动健身这件事上的。
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想想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什么,如果发生了你会怎样。
5. 不完美但成功的结果
你需要预估一下发生结果的可能性以及各种行动的后果,比如,从数据来分析,你创业失败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但失败的后果可能属于可以承受的范围,相对而言,虽然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一旦成功,就会改变你的一生。一定要做到信息明确,否则你就永远无法结束思考,进入实施阶段。
4. 不完美的转变
这么做并不难,一旦把想法写下来,你就可以轻松地对决定做出判断,看看你的顾虑是否明智。当然,分析结果同样重要,因为它关系着后续影响以及潜在可能。
3. 不完美的行动
例1:你玩滑板能遇到的最糟糕的情况就是摔断胳膊,糟糕的级别可以达到9。最好的情况就是你从中感受到乐趣,级别可以达到6。但如果骨折的概率非常小,而从中感受到乐趣的概率非常大,那么虽然糟糕结果的等级很高,冒点儿风险也是值得的,每次只要多加小心就可以了。
2. 不完美的决定
例2:买彩票的时候,最坏的结果就是用于买彩票的一两美元打了水漂。(级别不过1/10),而最好的情况是你得到一笔意外之财(收益级别可以达到10/10)。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只看风险和回报,那买彩票的确是一个无可比拟的买卖。但是要记住,你遭遇最坏结果(即一无所获)的可能性是板上钉钉的事,也就是,虽然风险回报率很高,但这种冒险确实一点儿都不明智。
1. 不完美的思维
应用说明
2. 遵循不完美主义者的过程思维:每天花一分钟,用不完美主义者的过程思维思考当天的计划,想象一下,如果你在过程的五个阶段都能接受不完美的结果,那你当天的整体计划将取得怎样大的进展。
本书介绍了许多解决完美主义的办法。我之前读过的不少自助类图书的最大问题就是,它们提供的许多解决办法都缺乏具体的选择标准或是应用手段,而对我而言,要想解决人生中的困难,这些细节必不可少。你必须建立一个分步骤的计划,以便更好地接受并实施新的策略和目标。
● 忽略所谓时机,多想想任务本身。
第一个问题是:你一次想要达成多少目标?
● 忽略失败,多想想成功。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主要是因为每个目标的大小不同。计划每天喝一杯水与每天练琴一小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再说,我们经常同时想做几十件事。解决这种问题的标准做法就是把所有事分出轻重缓急,再估计一下你能同时应对多少问题。不过,我们总是容易过高地估计我们的应对能力,而正是这个原因让很多人频繁地放弃目标。
● 不纠结于是否做得正确,重点是做了就比不做强。
在《微习惯》一书中,我就说过,同时尝试的微习惯最好不要超过四个,而我提到的上述办法都属于微习惯策略(微习惯策略的核心就是用“不完美主义者的方式”来对待目标,所以才会成为有效改变我们行为的最佳办法)。鉴于我收到过许多读者的积极反馈,我将继续推广这一办法。诚然,的确有人可以同时兼顾五六个微习惯,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他们面临的失败风险也要高一些。对大多数人来说,一次实践两三个微习惯是最好的做法。
● 忽略他人看法,关注内心真实想法:你到底想成为谁,想做什么。
你知道完美主义者会怎么做吗?他们总想即刻解决所有的问题,做到一劳永逸。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失败。不完美主义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耐心。你或许无法一夜之间改变人生,但可以开心地体验变成不完美主义者的整个过程。
● 忽略问题,关注自己在问题条件下取得的进步。如果你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就把重点放在解决过程上。
如果你读过《微习惯》这本书,并已经养成了几个微习惯,那我建议你千万不要急于增加微习惯的数量。让自己忙得不可开交绝不是提高效率的最佳办法,简单化才是解决之道。毕竟,这些解决办法与养成良好习惯还是有些许差异,鉴于它们的性质,你还需要增加一个新的微习惯策略,那就是专项微习惯。
● 忽略结果,关注自己的投入。
专项微习惯
1. 改变你的关注重点:每天花上一分钟的时间思考及想象以下内容。
按原计划,我会在《微习惯》系列的新书中推广这个策略。微习惯指的是我们在一些重要方面需要养成的习惯。但如果有人已经养成了重要的习惯,只是想在其他领域做些尝试或试验,那该怎么办呢?对这种情况,你可以采用专项微习惯策略。
整体上的完美主义(2种对策)
微习惯涉及的通常都是长期行动,目的就是养成一些行为习惯,但专项微习惯相对灵活,可以相互调剂,主要差别在于专项微习惯重在培养一系列相辅相成的技能,而不是要养成可以改善生活的单一习惯。针对完美主义,本书共介绍了22种解决办法,但要说应用起来最可行的就要数专项微习惯策略了,因为:
很自然,我开始对这句说错了的话纠结不已。我们之所以会纠结,就是因为我们在乎。我在乎爱情,在乎两性关系,所以希望自己在喜欢的女孩面前别说蠢话。但好在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立即停止了纠结的举动,成功地做到了向前看。换句话说:成长的路上偶尔出现完美主义(及它的那些表现形式)并不要紧,重要的是你应对的态度和办法。
1. 通过试验,你可以找到解决完美主义最有效的办法,如果你只选了三个办法长期实践,那很可能会错过其他或许更为有效的策略。
其实,我说这话时完全是一番好意,但听上去却不可能像好话,很可能被理解成一个男人在遭到拒绝后刻薄的讽刺,甚至有不合适、怪异的性暗示之嫌。总之,我有一种搞砸了的感觉。
2. 要想解决完美主义,最好的办法是多管齐下,因为我们要改变的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造成完美主义的根源有许多,只有全面出击才能有效遏制。
最近我又在纠结一件事,虽然亲自动笔写了关于纠结的那一章,但我还是犯了纠结的毛病。不久前,我在健身房看到一个迷人的女孩,便走过去问了她的名字,介绍了自己,还跟她聊了一会儿。结果在我向她要电话号码的时候,她说她已经有男朋友了。分手时,她对我说有机会再见,我竟脱口而出“祝你和你的男友幸福”。说完这句话我就后悔了。
某一时刻,你可能感觉自己有过失担忧的问题,那你就需要练习二进制思维;下一时刻,你可能又发现自己在认同需求方面有困扰,那你就需要加强叛逆练习。具体的做法不是要你每天在不同思维模式间转换,而是要同时练习两种技能,获取同时有效应用两种思维的第一手经验。
永远不要将内疚作为前进的动力。
这与本·富兰克林提出的“13种美德”有异曲同工之妙。富兰克林一直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但有趣的是,他也一度想要事事做到完美。他提出了13种美德,希望自己能将其逐一收入囊中,一个星期培养一种美德。他的做法是,每个星期他会用全部精力去培养其中的一个美德——可以是真诚、正义或谦逊——在其他方面则可以有所松懈。有时,他在某一方面做得很好,但在其他方面却有所欠缺。不过据他表示,整个过程中,他还是感觉到自己总体上在进步。虽然他的目标是做到十全十美,但他努力的方式却是不完美主义者的办法——并没有追求同时实现全部目标。
在介绍具体方法之前,我想再向你强调一下,你在消除完美主义的道路上也不必追求完美。这一点不言而喻,毕竟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不完美主义。但是,如果你发现自己又在纠结过去的事,又在渴求完美,你也千万不要苛责自己甚至灰心丧气。不完美主义就包括善待自己,给自己时间和耐心。具体做法如下。
如果我们无法从思维方式上成为一个“十足的不完美主义者”,那也无妨。富兰克林的方法加上微习惯促成行动的力量,一定能让我们距离实现内心自由的最终目标越来越近。具体操作如下。
针对上述思想上的转变,我建议你每天花一分钟的时间来完成一个微习惯(每天越早完成越好,这样它就会影响你一天的心态)。鉴于思想运转速度之快,一分钟足够长,能让你好好考虑一件事;一分钟也足够短,可以让你不费吹灰之力地完成一个微习惯,并将其纳入你的每日生活。总结下来,这种办法效果明显,操作容易,成本极低。
我喜欢用一本大日历来记录自己的微习惯,每天在完成的项目上打勾。如今,我已经执行微习惯长达几年之久,已经完全克服了最初的心理阻力,微习惯俨然成为我打发时间的首选(而不是迫使自己合理使用时间的艰难选择)。眼下这一刻,我可以写小说,也可以写散文,可以写书,可以写博文,也可以写客座文章,总之,我可以有很多选择。我可以选择读书、冥想,或同时进行两件事。我也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对这种新思维方式有越来越深的体会,并最终将其内化为你的默认模式。如果你每天坚持按某种方式思考,那么你就非常有可能根据它来行动,从而有所收获。这些收获反过来又会强化这一观念,最终让它成为你思想中的一部分。
用一本日历来监督专项微习惯的执行是最简单易行的办法。你只需要把当天要执行的微习惯写下来,然后开始实施。比如:
要想将思想转变落实到行动上,你只需要每天花上一分钟(甚至不到)的时间来思考。比如,解决完美主义的总体对策就是改变你的关注重点,如果你接受这个建议,就请你每天花上一点时间来提醒自己这件事。这个办法特别有效,因为这样一来你就把思想转变——它很重要,但因为无形而很难落实——变成了直观可行的目标。
5月22日:写50字书稿,读两页书。
本书中提到的很多办法都要求我们转变思维方式,但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毕竟,想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态度谈何容易?像任何改变一样,这需要你进行足够且可行的练习。
当天以及之后的每一天(直到完成改变),只要完成了那些微习惯,你就可以在日历中标出。但是,如果你刚刚读到这本书,想从下个月开始再练习不完美主义,那你可以在6月1日的位置写上:
策略总结
1. 实施一次叛逆行动。
从今天起,我们做的每个选择都将是不完美的。既然如此,就让我们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允许自己有不同的选择,不被不必要的愧疚和自责绑架。
2. 花一分钟时间思考一下不完美主义的关注要点。
之前我就讲过,我成为作家的道路并不平顺,如果当初我只接受最显而易见的路,我不知道我现在会做什么,反正不会是写作。
3. 针对一项目标,采用二进制思维模式。
我并不是在说,我们应该莽撞地冲向最令我们感到痛苦的事情,我只是想告诉你,一切路径都是有价值的。也许有些选择明显优于其他,但寻找最佳路径并不是我们人生的目标,向前发展才是。更准确地说,你最不该做的选择就是毫无作为。完美主义者通常都会有这种症状,原因就是面对无数选择,真的很难确定哪个最完美,过多的纠结只能令我们踌躇不前。有了前进的目标,你就知道了自己的目的地。但在路径的选择上,请给自己多留一些余地。如果你在选择时更懂变通,能够百折不挠,你就能达成更多的心愿。
这三项行动就是你的新微习惯,将持续帮助你做出真正的改变。从6月1日开始,你如果完成了这三项微习惯,就可以在日历上打勾(这个勾记录的是这三个新微习惯,而不是5月22日开始记录的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这个例子可以非常直观而清楚地告诉你,该如何在不同的微习惯中自由转换。虽然来回转换会影响习惯的形成,却可以让你在更宽的领域锻炼多种技能,比如,你可以用各种方式训练自己成为一个不完美主义者。
一旦你从痛苦中涅槃重生,并变得更坚强,你就会明白,要想定义最佳路径绝非易事。除了受虐狂,这世上没有任何人愿意经历痛苦,但痛苦却是教会我们最多本领的老师,能让我们获得脱胎换骨的成长。
这个办法还适用于那些对自己是否想要养成某个习惯没有十足把握的人,他们或许只想尝试或试验更多不同的行为。另外,这个办法还能帮助那些把人生视为一个又一个项目的人(例如企业家)。如果你已经用每天写50个字的微习惯策略完成并出版了一部作品,你就可以转换到下一个项目,把这项策略变为每天研究一个新问题。
我认为如今的自己已经长成了一个具有很强抗压能力的人,这是因为在2011到2012年期间,我经历了一场毫无征兆的、毁灭性的精神崩溃。我记得最严重的时候,我会坐在床角,身体毫无理由地抖个不停。当时我被一股莫名的恐惧笼罩,那是一段悲惨的经历。不过事后想想,正是那段经历让我成了一个更坚强的人,因为它打破了我对最佳路径的幻想。
在专项微习惯中,你可以充分利用日历这一辅助工具,纸质或电子的都可以,只要能每天打勾就行。习惯类应用在协助微习惯转换方面可能不是最佳选择,因为这些应用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你养成习惯,而我介绍的这一策略更重要的意图是尝试并完成某个项目,是要通过反复演练相关的微习惯来克服那些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问题,比如完美主义。至于多长时间转换一次微习惯,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人生之路并不是只有一个方向的单行道,相反,它四通八达,对所有人都免费开放。如果你的目标是从A到B,不一定非要走很多人走过的那条直通的大路。对你而言,那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而困扰完美主义者的问题就是,他们总认为会有一条最佳路径,其他任何选择都不能与之相比。
如果你是一个整体上的完美主义者,那我就建议你每个星期专门应对完美主义的一个表现形式行动,然后再花上一个星期练习整体上的不完美主义,也就是说,整个项目的总时长为六个星期。这样进行一个周期后,你就可以体会到具体哪个解决办法对你最有效。如果你感觉自己受某个表现形式的困扰比较强,那么就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花两个星期来解决纠结不放的问题。
放弃对最佳路径的幻想
尾声之末
我希望你读完这本书后,会感觉到无穷的力量,相信自己能成为一个不完美主义者。在探讨解决办法之前,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一下我们采取的策略。
这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希望这个结尾预示了你人生改变的开始。如同书中描述的所有例子一样,我本人真切感受到了这些改变带给我的力量,我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
感谢你一路陪我走到最后。虽然这本书是非虚构作品,但我努力想让它在提供帮助之余还能兼顾趣味性。这也是我在每一章开始时加入插画的原因。
不完美主义者并不会嘲讽完美人生,他们只是更快乐、更健康、更高效。完美主义代表着限制,而不完美主义则预示着自由,所以不妨尝试一下书中介绍的方法,让自己变成一个不完美主义者。相信你一定不会后悔自己的决定。
是结束,也是开始
祝你并不完美的旅途一切顺利!
服装设计师马克·雅可布(Marc Jacobs)
斯蒂芬·盖斯
我总能从奇怪或不完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它们才是真正耐人寻味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