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 第6章 纠结不放

第6章 纠结不放

具体做法:每次你要纠结一件事,就先给自己30秒的时间想一想你当时为什么会那么做。人做事时,总是会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做。想想当时你的动机是什么,接受自己并非完人这一事实。如果此刻你对“之前的自己”有了充分的理解,那么你在评价自己之前的行为时就不会那么苛刻了(这就像减轻对他人批判的关键在于增强对他们的理解一样)。我们如果不花些时间认识自己,就很容易苛责自己。

要想改进糟糕的自我对话方式,可以采用那些旨在改善与他人不良关系的谈话技巧(毕竟,“自我关系”也是一种关系)。史蒂芬·科维(Stephen Covey)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写道,“首先要寻求理解他人,之后才能被他人理解”。这条宝贵的建议不仅能改进你的人际关系,也能帮助你与自己内心那个纠结者达成和解。

对某些不良事物上瘾的人很容易谴责自己不够坚定,但是如果他们花些时间来了解成瘾的本质以及人性的脆弱,可能就会对自己多一分同情,少一分责备,这样才有可能走出因愧疚而再次上瘾的恶性循环。

1. 寻求理解

2. 要说“可以”,而不是“应该”

如何改进自我对话方式

如果你不小心锯掉了自己的手指,你可能会后悔自己没能更小心一点,或者是用一个更安全的工具。这样想很好,对你很有帮助。但纠结的最大问题在于时间。思考另一种做法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这件事本身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到了纠结的程度,原本的好处就会被浪费的时间以及反复出现的消极情绪抵消。

你可能会觉得“与自己相处”这种说法有些奇怪,但人与自我的这种关系的确存在,你能从那个流浪汉对自己的粗暴辱骂中看到这一点。对一件事纠结不放时,你是在因为这件事对自己进行评判,就像你会对他人进行评判那样。即便你本人就是做出行动的人,每次纠结时,那个擅长分析的你就会跳出来批判,仿佛他/她是另一个人似的。纠结不放的人也能学会善待自己,不过他们首先要改变的是自我对话的方式。

我们使用的语言与我们花多少时间反思过去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我给他买了苏打水和巧克力。当他发现我确实没给他买烟时,他皱起眉头激动地说:“我可真蠢!一个不折不扣的蠢货!”想必,他是在恼火自己没能成功说服我给他买一包烟。他鄙视他自己。

我们完全可以用“本可以”的表达替代“本应该”,因为“可以”只是指出一种可能性。“应该”总是有一种确定和必须的感觉,而“可以”则代表着开放与自由。用开放的心态看待人生才是正确的选择,毕竟漫漫人生路,本就是柳暗花明的。

我在夏威夷的时候,有一次遇到一个流浪汉,他靠墙坐着,看上去需要帮助。我问他,需不需要我从附近小店给他买些吃的,他回答说他想吸烟。我差点就去给他买了,因为我确实想让他的那个晚上好过一些,只是不该以那种方式。于是我问他能不能要点儿别的,在坚持说只要烟后,他终于说来瓶激浪饮料也行(没比烟好到哪儿去)。

● 跳舞时,我本应该多跳一会儿=没有多跳是可耻的

不过,你如果碰巧说了一句“我本该点一份奶酪来搭配这个贝果”,也不必过分解读。这里的“本应该”是没有任何害处的,所以根本不需要任何更改。再说,奶酪确实很美味。在此我要说的是,你自我对话的语境和语气很大程度上能揭示出你与自己相处的态度。

● 跳舞时,我本可以多跳一会儿=我意识到自己当时可以多跳一会儿

“本应该”充满了罪恶感和羞耻感。纠结的人每次回顾往事或其后果,总是在想自己当时能如何做得更好,而往往忽视了自己已经做得很好的地方。

如果非让我选出我人生的最大遗憾,我可能会说是读了大学,因为我个人觉得,大学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用。但是读大学让我走上了一条成为今天的自己的道路,而我对今天的自己很满意。这么一想,我就没什么好遗憾的了,因此我不会说“我本不该去读大学的”。

“应该”这个词特别危险,因为一旦用来指过去的事(“本应该”),就意味着你认为之前自己做错了,本应该用其他方式做的。这个词带有遗憾的意味。

比起“本应该”,“本可以”呈现的心态更为开放,因此也是个更好的选择,因为谁能准确预测我们的决定和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未来会产生何种影响呢?断然说“本应该”或“本不该”是非常短视的做法。

我们使用的语言也常常会影响我们纠结不放的频率和程度,所以要想摆脱这个问题,可以先从这个最容易“改进”的地方入手。

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时,我在面试时犯了一些错误,可能正是它们让我失去了几个工作机会,但是正因如此,我才努力开创了自己的事业道路。要是放在以前,我可能会说,“面试时,我本不该那么说”。但是,如果我按照原来的计划,一毕业就找到工作,我高度怀疑自己还能否写出一本被译成十几种文字的书。

“应该”式自我对话

在大脑里标记出那些你认为“本应该做某事”的后悔时刻,每次发现自己纠结不放时,就重新审视它们,尝试着用“本可以”替代“本应该”。

正确看待这一切,你就不会像以前那样纠结不放了。如果结果不尽如人意,你可能还是会感到沮丧,但你会很快看开,因为此时的你已经对下一步要做的事有了明确的想法,无论是尝试新方法,还是用旧方法重试一遍。

活在当下

明确意外和失败之间的区别,对于达成人生目标而言至关重要。它能保护你免受被拒绝的伤痛,鼓励你坚持不懈,让你更为专业地适应生活中的风浪。

在前面关于接受现实的部分,我们讲了为什么采取行动是很重要的一步,接下来,我将提供一些具体的办法。

看到他们还是会发表其他人的投稿,我认定这属于切实的失败。鉴于没有任何答复,我决定向一位稿件曾被录用的朋友请教,询问他的建议。后来写文章时,我不再一厢情愿地写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而是对他们点击率最高的文章做了深入的研究,并选择了一个此前还无人触及的话题,写了一篇稿子。终于!我的第四篇投稿被采用了,之后,他们又接受了我几篇文章。

纠结者的最大问题在于他们不敢再次尝试。

我之前曾经向一个非常知名的博客“身心健康”投过一篇文章,我写得非常用心,自我感觉也非常好,但是稿件投出后就石沉大海,甚至没得到一个明确的拒绝。之后我又投了一篇,还是没有动静。我又投了第三篇,我自认是我当时写得最好的文章了,结果还是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 面试惨败,便总是纠结自己在面试中的错误表现,而不是放下包袱继续前行,申请其他工作(甚至再次申请之前拒绝自己的公司)。

如果你怀疑某件事的消极结果属于意外和失败的结合,那你也不要放弃,这一次,你要根据失败成分的多少来调整做事的方法。

● 晚餐场合说错话,就不再继续聊天,缩进自己的壳,一门心思纠结自己本不该说的话,却不行动起来去补救过失。

如果失败了,就换个方法重新来过。切实的失败和偶然导致的失败不同,可以让你吸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爱迪生那些失败的灯泡就是这个道理的最好证明)。

● 曾经被女孩拒绝,于是就一直活在失败的阴影里,不再主动邀约,错过一个又一个机会(而后再为此懊恼)。

如果有些事依赖偶然因素,一定要固执地坚持尝试。如果尝试一件由偶然因素决定的事不需要你付出任何代价,不会产生任何成本,你没有理由放弃。投稿一篇文章、邀请异性共进晚餐、申请梦想中的工作、和老板商讨加薪这些事都没有什么成本,但一旦成功,就会带给你很多好处,所以不必感到抱歉,请立即采取行动。一定要有行动力。

● 在运动受伤后便对自己的不幸耿耿于怀,没能第一时间去看医生,寻找康复的办法。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你如果能学以致用,一定会过得更幸福。

● 考试失败后只会郁闷,却不为下次更好表现而努力。

有时,一些陌生人会给我写邮件,请我帮忙。像许多收到大量邮件的人一样,我当下做出的决定就是拒绝,对方也就不会回复了。但是,如果他们再次发邮件给我,问我为什么不回复,甚至问我他们哪里做得不好,那么我就会告诉他们。如果你真心请求获得反馈,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愿意给你真诚的答复。

如果你一直为小事纠结,也会为大事纠结的,因为纠结不放已经成了你应对不幸的方式。它成了你习惯性的反应,而且还会愈演愈烈;严重时,你甚至会对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前发生的事耿耿于怀。

意外和失败可能会有部分重合,因为如果你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去碰运气,很可能每次都会遭遇失败。很多时候,很难判断到底是失败还是意外,所以你如果受到了挫折,需要问问原因。受挫后询问对方的反馈是需要勇气的,但是你如果能做到,就将受益匪浅,因为下次你就知道该如何改进了。

针对纠结这一问题,我们前面提到了一些解决办法:认清过去已无法挽回这一事实,了解意外和失败并没有多可怕,以及建立良性的自我对话方式。这些办法都可以帮助我们为采取下一步行动做好准备。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

与意外不同,失败是完全可以预知的结果。失败其实是件好事,我真心这样认为。失败甚至比意外更令人释然,因为失败的原因比意外更容易解读。如果你摸了10个不同物体的表面,却不知道是被哪个烫伤的,接下来哪怕摸的是塑料,你也会心有余悸。如果一件事你在任何条件下都做不好,这种情况就是失败。

如果你发觉自己又在为某事纠结,就请重新体验一下上述过程。你走完整个过程以后,就会发现接下来的步骤容易得多。比如,当你陷入纠结的怪圈,立刻放下过去、专注现在并非易事;但如果你先做到接受现实,对意外和失败进行分析,并调整了自我对话的方式,就更容易达成这个目标。

● 失败是赤手触摸火炉而遭到烫伤的愚蠢行为。

一旦你已经通过上述步骤做到对纠结的事情释然,那么就可以采取行动了。我特别推荐用计时器提示这种办法。

● 失败是努力追求能力尚不可及的目标的必然结果。

如何用计时器行动起来

● 失败是托马斯·爱迪生成功发明灯泡之前无数次的曲折尝试。

计时器不仅可以提醒你采取行动,还能温和地促使你前进,建立一套工作和回报架构。下面的这些技巧对我都非常有效。

失败与意外不同,失败对我们来说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任务倒计时:每次计时器提醒时间到,你必须立即开始行动,完成任务。

任何存在偶然因素的目标都是如此。也就是说,如果发生不幸,并且是偶然因素决定的,那么你就无权(更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这标志着你个人的失败。了解了这一点,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解脱,我们再也不必纠结于以前曾经拒绝过我们的工作、异性、各种机会和奖励。只要谁会获奖,谁会加薪,谁的书会出版是由他人决定的,那就一定存在偶然性。你只要有了这种认识,就可以立即将那些曾经令你失望的偶然性结果抛诸脑后了。(不过最开始的时候,你还需不断提醒自己才能做到。)

如果你需要开始一项任务,但因为缺乏动力而拖拖拉拉的时候,可以采用倒计时的办法。这种办法每次对我都很有用,不过最好还能将它与微习惯策略结合起来,明确最开始你可以用哪些小行动来促使自己前行。例如,你对做运动有抵触心理,就可以先换上健身服(或者更具体点儿,穿上运动短裤)。必须保证自己在计时器铃响之前完成换衣服的任务。

对一个想要出版作品的写作者,统计学家会给出什么样的建议呢?他一定会说,把你的手稿投往各处,并一定要表现得充满自信。当然了,如果你的作品太差,投给谁也不可能发表(除非你的作品里有吸血鬼)。但是,如果你写得不错,甚至水平很高,那你投的出版社越多,出版的可能性就越大。有史以来销售速度最快的图书是《哈利·波特》的后四部,但要知道,它的第一部在出版以前先后遭到了12次拒绝。《哈利·波特》的最终成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J.K.罗琳本人并没有失败12次。

这个办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清晰的时间点,督促我们按时开始某项任务。如果你总觉得什么时候开始都无所谓,那你就很容易拖延。至于你可以给自己多少时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我每次用这种办法的时候,如果当下没什么其他事要忙,那我就给自己60秒——60秒已经足够让我放松下来,为具体行动做好准备。

正是因为这一点,持之以恒才成了“意外”最好的朋友,如果你能坚持从事某种结果由偶然因素决定的活动,很可能有朝一日就会成功。

决定倒计时:你必须在限定时间之内做出决定。

向陌生人问路有很大的偶然性,他们可能很忙或心不在焉,可能很友好或处于某种情绪下。找工作呢?也有很大的偶然性。请别人帮忙?也是如此。结果或许会受到你的行为与选择的影响,但绝不是你能够完全左右或掌控的。

倒计时可以给你轻微压力,督促你尽快对某事做出具体的决定,或至少弄清“具体需要采取什么行动”的问题。坚持每天使用倒计时的办法,给自己施加点儿压力,你就能有效地提高自己做决定的信心以及速度。的确,压力会让人不自在,但只要处于合理范围内,它就可以有效帮助我们行动起来。

意外与失败的区别

你需要确保自己有足够长的时间想好自己的打算——但是也不要考虑太久。对我个人来说,最舒服的状态是3~10分钟,具体时长取决于决定的复杂程度。

——一位拥有本专业特有怪异幽默感的统计学家

注意力定时:你可以用这个计时器来规定自己在多长时间内必须专注于你选择的任务(严禁分心做其他事情)。

等等,哦。(窃笑)你说这世上有70亿人口,你基于三个人的样本就得出了如此确定的结论?哈哈哈!你统计出来标准差是多少?啊哈哈哈!天哪,再给我讲一个类似的笑话!”

我给自己规定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后,经常会超时,因为我已经全身心投入任务,忘了时间。

要么是陌生人都不太友好,要么是别人都不喜欢我,他想。那么我恐怕又要提到统计学了。世界上有70亿人口,他与其中三人打了交道,从统计角度看,即便是最招人喜欢的人在最友好的城市也可能碰到这种接连三次被拒的情况。如果他把自己的结论拿给一位统计学家解释,对方可能会这样说。

提示:你如果有一台苹果笔记本,可以采用全屏模式,这样你就能屏蔽其他程序,全心投入设定的任务中。你可以要求自己:只要没到规定时间,就不能打开其他程序。相信我,即便是像“我就看一下邮件”这样的小事也会严重影响你的效率。小的违规也会造成分神,就像小的进步也会带来巨大产出一样。无论出于什么理由,你都不要打破自己对注意力定时的规定。

想象一下,一位男士向一位陌生人问路,而对方却把他挤到一边,一言不发地径直离去。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这位男士在另外两个人那里也遭受了同样的冷遇,一连三次被拒,对此他该如何解读呢?

如果你觉得长时间投入地做一件事太难,你只是需要练习。从规定自己专注5分钟开始,然后慢慢增加时长。不论什么事,只要能每天坚持练习——分心也好,专心也罢——你都会做得更顺手。现在的大部分人都非常善于第一时间对短信或即时消息做出回应,而对重要事情的集中力却有待提高。只要多练习,我们一定能有所改进。

这样的错误我们每个人都会犯。我们常常忘记从统计的角度审视失败。

番茄工作法: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然后再重复该模式。

没想到两位统计学家也犯了相同的错误。

这个方法非常有名,也非常有效。我个人的问题是,当我专心于一项工作时,25分钟是不够的。不过我相信,不一定非要工作25分钟,每天都可以对时长做出调整。我的做法就是随机应变,有时候,我的专注力可以长达一个小时,有时候,我感觉那天最多能坚持20分钟(至少在那20分钟开始前我是这么认为的)。

最后,他意识到自己犯了个错误,因为样本太小,结果不具有参考价值。他虽然精通数据统计,但还是按照传统、凭借直觉(而非数据统计的原则)选取了小样本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想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是否具有普遍性,于是便对另两位撰写过统计专业教科书的著名统计学家进行了类似测试。

话虽这样说,这种模式背后的道理是没错的,这种方法比毫无章法地工作要好得多。以下就是我从番茄工作法的网站上找到的步骤。

诺贝尔奖获得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做过几项相关的研究,但结果却是矛盾的,这令他感到困惑。虽然他从各个角度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但他无法理解矛盾之处。

1. 明确任务

关于失败的统计数据

2. 用计时器设定25分钟

简言之,意外的结果不能被视为失败。如果严格按照词义分析,一次意外的结果可能也相当于一次“失败”(即不成功的结果),这样说也无妨。但问题是,大部分人都把失败看成自身表现欠佳造成的过失或行为缺陷。这样一来,失败的外延就远远超出了它“未能成功的行动”的基本含义。要知道,我们根本无法左右意外的结果,所以不应该将失败与意外画上等号。

3. 认真完成任务,直到铃响

如果你能够稍微改变一下自己对失败的理解,你的人生就会好过很多,至少我的情况是如此。纠结者——甚至可以说所有人——常常混淆意外与失败这两种情况。如果你能分清二者,你对过往的纠结就能立即、显著地减少。

4. 在纸上做出标记,以示完成

分清意外与失败

5. 休息一会儿(3~5分钟)

针对纠结的毛病,最关键的解决办法就是把注意力引导到更有意义的地方去。如果过失不可修复,那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更有兴趣的地方;如果过失可以修复,那就对自己纠结的事情采取新的行动。但是,我们如何能培养出毅力,在犯错或失败后继续坚持努力呢?我相信那些容易因失败丧失信心的人特别需要了解这部分内容。

6. 重复四次后,可以进行一次长时间的休息(15~30分钟)

我们其实有超级强大的选择能力,但在纠结不放时却放弃了这种能力。纠结的杀伤力极大,但很容易成为一种习惯。解决办法就是继续尝试、练习、改进,这样下去,随着时间的积累,你就会发现自己纠结于那些可以修复的错误的做法是多么愚蠢。

劳逸交替法:工作1小时,放松1小时,然后重复该模式。

假设说,我此刻正在纠结如何把这句话写得更漂亮。我的做法是,可以把它放下,先写下面一句,这样,我暂时不纠结于我写得不好的那句话,而可以把精力用来思考同样写得不怎么样的第二句话。以此类推,我会一直这样跳过,直到写出自己满意的一句为止。这样做的好处是,此时此刻的我是有产出的,并没有纠结于之前写得不好的语句,停滞不前。

这种一张一弛的办法能让你在每次认真工作后都可以享受充足的放松时间。

如果你把摩托车撞坏了,知道有人能修好它(以及你那骨折的胳膊),你只需花时间和钱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之后便可以重新全速前进。如果你向老板提交了一份报告,她说“这简直是我看过的最糟糕的提案”,你可以听听她的意见,重新修改后再交一份。人类纠结的几乎所有问题都能找到解决答案。

但一小时休息时间实在太长了!

纠结可以修复的过失:接受现实,重新来过

——某位读者

只有接受了现实,你才可能放下顾虑,认真寻找出路。当然,“接受现实”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你只有经历过才能有所感受。有些事接受起来可能更难一些,但我相信,只要每天坚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过去已无法改变,你就会加快看开的过程。

如果你也觉得放松时间太长不是件好事,你可以这么想:2012年,希腊人的平均工作时间是2034小时,而德国人的工作时间是1397小时。虽然希腊人工作时间长,但从每个小时的GDP产出来看,德国人要比希腊人高效70%(虽然德国人平均每人少工作600多个小时,但其总体效率却更高)。这组对比并不完美,因为两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有着很大差异,但其间的差距已经足够说明问题——工作时长并不是衡量产出的唯一标准。

在犯错之前就给自己划定一个容忍边界并不是一件好事。换句话说,不论你犯下什么错,你都得原谅自己,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否则你便需要平衡自己的错误和对这一错误的低容忍度,这种不兼容会让你崩溃。(就像让计算机去处理除数为零的计算一样,你的大脑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

有时候,专注、投入地工作1小时后,哪怕休息2个小时也不为过。你肯定有过类似经历:有时“工作”了4个小时,却没什么成效;而有时虽然只工作了20分钟,却有大功告成的快感。

如果你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你必须扩大之前划定的“可以接受的过失”的边界。

帕金森定律提到,工作会根据你分配给它的时间自动压缩或膨胀。如果你给自己更多时间放松、更短时间工作,那按照帕金森定律的逻辑,你就会努力提高效率。另外,别忘了,因为有充足的时间休息,你就会拥有更充沛的精力以更专注、更高强度的状态完成接下来的工作。

至于究竟哪些过失可以接受,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偶尔打破一个杯子,我们完全能够接受,但如果是不小心开车撞到行人呢?我知道第二个例子很是极端,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会经历,但对任何开车的人来说,这毕竟是一种可能。我个人觉得,这种事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已经超出了“可以接受的过失”的界限。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要做的是与一个不可饶恕的过失和解,原谅自己。自我原谅是更好的选择,但具体该怎么做呢?

你是应该选择这个办法还是番茄工作法呢?你可以两个都试试。番茄工作法背后的逻辑是每次给你的身体和大脑短时间的放松,以便它们能重振精神(为完成下面的任务做好准备)。而劳逸交替法背后的原理是给工作更好的回报。理论上讲,这种方法能让你的神经系统在工作与玩乐之间建立积极的联系,毕竟大脑更欢迎那些能够直接带来回报的行动(习惯的原理即是如此)。

所谓接受现实,意味着你要忍受全部痛苦。如果事态严重,必然会造成伤害。但你只要接受了现实,就给了自己一条可以继续前进的生路。你要接受人性存在弱点的事实,这一点至关重要,你可以犯错误——哪怕是可怕的错误——因为你就是个普通人。

计时器工具

放下过去、继续前进并不是对那些你曾经伤害的人的不敬,因为纠结不放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也不能弥补任何过错。自我惩罚并不能弥补你犯下的错误,或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纠结不放是一种绝望而无谓的挣扎。你的反思并不能改变过去,只能让你进一步自我否定,而接受现实才是当前困境的解决方法。

我认为,以上这些方法你可以都尝试一下,看看哪种对你最有用。现在你已经知道具体的办法了,你要做的是选择一个计时器。下面我来介绍几种便宜的计时器。

停止纠结损失的广告费其实并不难。我们纠结的某事也许是悲剧的,而悲剧的罪魁祸首可能正是纠结者自身。但到了某种时候,我们必须明白,事情一旦发生,无论怎么愧疚、悔恨、纠结,都已无法挽回。时间不可能停滞不前,更不会倒退,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前进。否则,那伤人的过往将会永远把我们裹挟在痛苦之中,让本已终止的伤害延续下去。

● 简易厨房计时器(一个简单的机械计时器!):这种计时器最好,因为定起时来非常快捷,要比应用软件的计时器容易操作得多。

我曾经在博客上为我的“微习惯大师”(Mini Habit Mastery)视频课程打广告,成本花了250美元,结果只收回了50美元,剩下的损失就是沉没成本(好在还可以抵税)。

● 厨房数字计时器(Digital kitchen timer,安卓系统):没错,安卓确有这款应用,它提供了三个计时器,可以分别计时。我个人不太明白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三个计时器,不过这提供了一个选项。

所谓沉没成本,就是那些已经无法改变的伤害、代价或不幸。对待它们最理性的办法就是,不管它们的影响有多可怕,你都要接受它们。什么时候算是真正接受了沉没成本?当你不再对其耿耿于怀的时候。

● 终极闹钟(Alarm Clock Xtreme Free,安卓系统):我本人用的就是这个,我把这款应用当成闹钟,但它还有一个按键可以设定倒计时。

纠结不可修复的损失:接受现实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

● 时间栏(http://timer-tab.com):如果你一直挂在网上工作,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正如它的名字显示的那样,所剩时间会显示在你的浏览器上。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对两种事情纠结不放——可以修复的和不可修复的。

● iPhone或iPad:不需要任何应用,iOS操作系统本身就安装有计时器。选择时钟这个应用,就能看到下面有计时器这一选项。设定时间,计时开始,你还可以选择不同的铃声模式。

在这款游戏的大部分关卡,你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也可以往回走,但是有几关是自动朝前滚动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不主动前进,就会被逼到屏幕边缘,继而跌落或撞上水管身亡。我想说,我们的人生更像是第二种自动滚动的方式,也就是说,你如果始终纠结于过去踯躅不前,就会遇到大麻烦。

应对纠结的技巧小结

1985年,任天堂发布了一款新的电动游戏——《超级马里奥》,并由其衍生出很多款游戏及周边产品。可以说,这款游戏不仅为公司创造了几亿美元的净利润,也让其中的角色马里奥成为史上收入最高的水管工。大部分人对这个游戏的了解是,这是一款卡带游戏,玩家的任务是通过上下左右移动光标以绕过障碍物和踩踏敌人,从而通过关卡。

为便于参考,我将在下面总结如何摆脱纠结情绪。其中的一些要点,我会在最后一章中再次强调。

从接受现实到采取行动

纠结不放其实是一个关注焦点的问题——你一直遗憾地纠结过去(甚至希望有时间机器能把你带回去),而忽略了为实现幸福生活眼下该做的事。每当你发现自己又在纠结过去的消极事件时,你可以用以下办法来改善情况。

要想摆脱纠结不放的坏习惯,我们先得解决上述错误想法。在这一部分,我们会探讨如何通过一系列做法来改变纠结不放的心态:接受沉没成本,了解意外与失败的区别,修正错误的自我对话方式,对纠结的问题采取具体行动。

1. 接受沉没成本,毕竟发生的事情已无法挽回。每天(特定时间、地点或习惯行为之后)专门花点儿时间来回顾过去,接受既定现实。这种练习有助于培养出关注当下的思维方式。

5. 希望回到过去(这些人对过去耿耿于怀,希望能穿越回去,做出改变)。

2. 如果你纠结的事情与你的个人表现相关,你要明确它属于意外还是失败。如果是意外,那就再试试;如果是失败,那就要庆祝自己排除了一种错误途径,可以再想新的办法,重新来过。如果你怀疑意外和失败的成分兼而有之,比如反复遭到拒绝,那你就要在找到新办法后继续尝试。

4. 任何偶发的消极结果都是个人失败的证明。

3. 修正错误的自我对话方式。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了“本应该”的思维陷阱,可以尝试使用“本可以”取而代之,因为“本可以”让人感觉多了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仅仅在批判错误。同样,你要努力理解自己当时的决定。不论做什么事,我们总是有做它的理由,既然这样,你就要努力理解自己当时的想法,要像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那样全力以赴。

3. 自己的身份完全取决于自身表现好坏(而非行动和本性)。

4. 积极行动起来。纠结不放带来的最大的问题是无所作为。如果你的想法一直停留在过去,就不可能高效地专注于当下。要想让自己积极起来,你要培养一些每天都做得到的微习惯,不仅如此,你还可以将微习惯的逻辑应用到其他方面,即从小事开始,用计时器作为辅助。如果你对之前吵的架耿耿于怀,那么就定下目标,在什么时间内给某个朋友打个电话或发封邮件,确定一定要按下“拨号”或“发送”键。过不了多久,你们也许就会开始为别的事开心地大笑,朋友会帮助你走出消极情绪的旋涡。

2. 他人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待。

应用举例

1. 要想解决问题,就得关注问题本身。

杰瑞止步于面试第二轮。对招聘者选择了其他人这件事,他耿耿于怀。他一直在想,要是自己在面试时有不一样的表现,或许就不会遭到拒绝了。被拒这件事让他感到十分沮丧。他虽然知道纠结过去已经于事无补,但还是无法释怀,于是,他选择按照本章中介绍的办法逐步尝试。

纠结者(的思想和行动印证了他们)总是抱有以下想法。

1. 杰瑞回顾了求职被拒这一事实。鉴于该职位已经找到合适人选,他明白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扭转这一结果。对这份工作已经不属于他的认识可以有效帮助他在情感上放下这件事。

纠结不放也是完美主义的一种表现。纠结者总是过分关注自身的问题及/或引发问题的原因,并经常对自己过去的表现感到自责。研究发现,纠结不放的行为与社交方面的完美主义有着密切关系,即希望他人眼中的自己呈现最完美的状态。心理学家称之为一种“适应不良特质”——对人生挑战的错误应对。

2. 杰瑞意识到这次求职的结果有运气的成分,而他面试的表现其实还不错,足够他得到这份工作。之前,他之所以纠结自己的表现,主要是因为他想给自己被拒找个合理的解释。现在,他已经接受了这个不好的结果,并放下了对这份工作的感性纠结,他已经可以更客观地看待此事,并开始考虑下一个目标。

纠结者的错误认识

3. 之前,杰瑞一直纠结面试中自己“本应该”如何表现,如今他已改换思路,开始考虑面试时自己“本可以”怎么做,这样一来,他对自己的批判和给自己的压力减少了,这样做还会帮助他给未来的面试积累经验。他针对下次面试可以如何改善做了一些笔记,因为自己从这次经历中得到了经验,他心里也好受了很多。

卡拉·格雷森(Carla Grayson)

4. 杰瑞开始申请其他工作,他现在的注意力已经放到了新的工作机会上,可以说已经完全从之前求职失败的阴霾中走了出来。他意识到,再纠结之前的面试已是浪费时间,因此已彻底释怀。

对过去纠结不放,表面上看似乎对你有所帮助,但实际上,因为毫无作为,你并没有为事情的解决做出任何实质性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