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如果进一步计算高速公路修建之后将给土地质量带来的损害,那么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危害甚至比直接占用耕地更大。因为大批往返于高速公路的汽车会排出大量的废气,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汽车每消耗1万升矿物燃料,将排放22.3吨二氧化碳,不但会损害公路两旁的土地质量,使农业用地失去价值,也会污染城市大气,危害城镇居民的健康。
有两起并购案先后以失败告终,足以说明海外并购的艰难。其一是中石油收购利比亚的石油资产,其二是中石化收购安哥拉的石油资产。从表面看,并购失败似乎是因为公关、谈判技巧等技术性失误,而实际上,这是因为金融霸权在背后操纵。
除沪宁高速公路外,江浙地区还建有第二条沪宁高速公路,现在,第三条沪宁高速公路也将开始动工。原来的江南鱼米之乡的面貌会因此大为改观,“水泥巨龙”将俯卧于粮田旁,其结果就是,粮食安全很难保障。
记得吗?我们前面提到过,到2020年,中国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将达到5亿吨,而中国自身可以开采1.8亿吨,届时将有3.2亿吨的石油缺口。除非中国能控制石油,否则它就将被别人控制。中国也确实意识到了这种危险,于是在发展战略中首先提出走向全球,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但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却是“伤痕累累”。究其原因,中国企业到海外并购是在争夺他国的经济利益,或者说是在与发达国家“争”资源,它们岂能轻易松手?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掌握金融霸权的跨国公司控制了95%的世界粮食储备,定价权在它们手上,而购买粮食则需要美元。别忘了,美国战略家、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人类”。
为了应对国际石油价格剧烈波动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许多中国企业与金融霸权控制的金融机构签订了所谓“对冲风险”的石油远期保值合约。这是一种为中国企业量身定制的诈骗合约。对金融霸权来说,此时不诈,更待何时?只要中国抵挡不住诱惑,迈出发展汽车业的第一步,那么这第二步不走也得走,因为它已没有退路。这早就在金融霸权的预料之内,不然我们怎么会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中国政府制定了确保18亿亩耕地的目标,可截至2006年,中国的可耕地只有18.2亿亩,已逼近了18亿亩的底线。而中国的粮食需求又呈刚性增长趋势,已经对粮食储备的安全敲响警钟。正是这一点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适合发展汽车业吗?
中国适合发展汽车业吗?
你做好准备了吗?
第五,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世界经济从来都与政治息息相关,金融霸权炒高油价原本是为了抑制中国的快速发展,但没料到,俄罗斯却从高油价中获益匪浅,“两害相较取其轻”,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眼里,俄罗斯通过发展经济变强大的危害要大于中国崛起,所以,油价会视西方发达国家的需要忽而被炒高、忽而被压低。
日本“3·11”大灾难使我们终于明白了一个不愿承认的事实:人类最可怕的灾害不是地震,也不是海啸,而是地震、海啸所引发的核泄漏!因为自然天灾造成的后果是可预料和计算的,而核泄漏造成的后果,迄今为止都未见分晓。按悲观主义的说法,如果今后真有《2012》似的大灾难,毁灭人类的恰恰是人类自身的破坏!
第四,石油交易是以美元结算的,当美国需要弱势美元时,油价便上涨。而从长远来看,美国需要强势美元以维护其霸权地位,因此油价会下跌。
目前全世界各国就核安全的问题重新展开了讨论,尽管核电专家一再拍胸脯:核电非但最环保,而且是最安全的能源。但是,日本不断传出坏消息。人们担忧,有些专家本身就是核电集团雇用的,卖瓜的说瓜甜,卖花的说花香,利益所在,立场使然,他们的话绝不能信!
第三,当油价上涨到一定水平,各国将抓紧开发绿色能源。在将来,绿色能源可能会部分替代石油,这也将导致油价下跌。
在新型能源中,太阳能开发技术还远远不够,风能造价又太高,得不偿失。目前唯一有可能取代石油的,就只有核能了。显然,核能还不能取代石油。那么今后我们怎么办?依我看,人类只能屈服于自然,改变目前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
第二,当油价上涨到一定的水平,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小。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开始陷入衰退,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欧美国家不再将订单发到人工成本低廉的国家,比如中国。因为低廉的人工成本的优势无法与高油价抗衡,在太平洋上航行的货轮,集装箱里的货物将变成一桩桩“削弱回报率”的买卖,许多产品将在本土自产自销(除非造成严重污染的工业产品),以保障当地的就业,这符合各国政客的利益。这也是奥巴马政府主张修建高速铁路、巴菲特投资铁路运输业的原因所在。
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能源,主要是石油,特别是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模式,更离不开便宜的能源。现在美国人所有的生活日用品,几乎都在人工低廉的国家生产之后,然后再千里迢迢地运到美国。如果石油供应量充足且一直这么便宜的话,那么谁会在乎一双耐克鞋的产地在哪里,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多少石油?
第一,石油越来越稀少,这是不争的事实,按照经济学的供求法则,任何商品一旦变得越来越少,其价格就应该上涨。但是这一法则却不能简单地应用在油价上,虽然石油是特殊商品,用光就没有了,但由于其定价权是掌握在金融霸权的手中,因此石油价格经常完全违背供求法则,这正是油价忽上忽下的奥妙所在。
可一旦人们投入昂贵的能源成本,从千万里之外去获得商品变成一笔不划算的买卖时,这种状态就会停止,也就是说,这种经济模式不得不改变。事实上,最近好多美国企业已有将工厂从亚洲搬至南美的计划,有的甚至已经开始实施了。
事实上,导致油价上下波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点:
中国正热火朝天搞“城市化”,将城市向四环五环甚至六环扩张,把原先种粮食种瓜果的土地都用来“种房子”。而美国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准备在纽约曼哈顿建造一栋超级农业摩天楼来种粮食。听闻这条消息,中国百姓会作何感想呢?
而中国政府面临汽车制造业销售额的下降,不得不在2008年降低汽车消费税,使中国汽车制造商在2009年1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销售佳绩。由此可见,石油是支撑汽车业发展的命脉。离开石油这一能源,汽车就是一堆“破铜烂铁”;离开了石油,高速公路就是一座座停车场。
为什么曼哈顿人要建造一栋农业大厦?要知道,曼哈顿寸土寸金,美国的粮食又极其便宜,在北京四环用一亩地“种房子”与种粮食的收益差都能超过30万倍,更何况曼哈顿,绝对超出50万倍。注意,不是50倍,是50万倍!难道美国人吃汉堡包吃傻了?
美国汽车业的三大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主要生产耗油的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和小型货车。由于受2003~2008年间能源危机的影响,北美消费者在这类曾经非常流行的车型面前望而却步,他们更倾向于购买优质、低能耗的日本品牌和欧洲品牌汽车,三大汽车巨头因此一度陷入倒闭的境地。
当然不是!这是美国人的忧患意识,正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的发展模式遇到了“瓶颈”,开始尝试新的发展方向。这就好似当我们还在走路时,他们骑上了单车;当我们骑单车时,他们开上了汽车;等我们好不容易也开车了,他们又骑回单车了。而我们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大造楼房时,他们又开始用大楼种粮食了。
如今,中国剩余的可开采原油储量只占全球的2%,大约为24亿吨。按目前1.8亿吨的原油年产量来估算,十几年以后,中国将面临石油枯竭的境遇。随着能源大变局的到来,使用石油制品作为燃料的汽车无论外形多么美观,都只能算是“夕阳产品”。
近年来全球兴起了一个新概念,叫食物公里里程。通俗点说,当我们在食用粮食时,食物的标签上会清楚地标明从产地到销地的运输距离,时刻提醒人们在用餐时,要考虑运输距离。因为如果一袋食物从遥远的地方运来,仅运输工具如飞机、轮船所消耗的能量以及释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巨大,既有害环境又浪费能源。而在当地建造摩天大楼种粮食,大大缩减了食物公里里程,省能源、省空间、减少环境污染。
能源短缺已成事实,而石油资源短缺尤其严重。如果在全球石油资源面临枯竭之际,中国争当石油消费超级大国,那就正中了金融霸权的圈套。
过度依赖石油的“黑色”生活方式必须改变。千万不要以为现在还能吃饱,今后就一定能吃饱。设想一下,我们能否尽量不开私家车,多用公共交通;将热水炉温度调低,将空调调到接近室外的温度,甚至关上;随手关灯;只要能坐火车,就尽量少坐飞机;扔掉一些太费电的电器……
自2003年起,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已由2001年的29.1%上升到2006年的47%。而近年来,中国交通运输领域所消耗的石油超过了全国石油消耗总量的40%,预计这一比例在2020年可能达到60%以上。这完全是因为金融霸权通过大肆渲染,把美国狂热追求物质生活的噩梦带到了中国。今天的美国就像当年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那样,在中国倾销美国人淘汰的各种商品,尤其是推销汽车文化和住房文化。这促使中国的汽车销量在2009年1月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中国已然变成了汽车消费大国。
改变生活方式,你准备好了吗?
小心中了金融霸权的石油圈套
5.5明天的钱能圆今天的梦吗?——借贷消费是个美丽的传说
全球的石油需求增长的速度比油价上升的速度还要快。2008年创纪录的高油价(其中暗藏着炒作因素)似乎刺激了越来越多的石油消耗,从而证明高油价还无法扼杀高涨的需求。
“在政府关门迫在眉睫之际,美国债务上限的警报也已拉响。美国财政部部长雅各布·卢日前已经通报国会,将于10月17日触及债务上限。鉴于美国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如果国会不及时提高法定举债上限,政府将无力支付账单、偿还债务,其后果比政府关门更为严重。用奥巴马的原话说,‘会影响美国的信誉度’。”
一切商品的价格都是供求关系决定的。这儿的“求”是指“有效的需求”,是人们负担得起的需求。如果产品供不应求,那么其价格就会上升;产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自然就会下跌。供求关系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较高的油价应该会吸引更多的供应商来提供石油,同时会扼杀需求。可是在当今的石油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却违背了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则。
还记得2011年夏天,整个世界的神经都被美国债务上限谈判的进展牢牢牵着,尤其是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中国。新闻主持人神情严肃地与前方记者连线了解最新情况。屏幕上触目惊心的倒计时时钟显示着美国距离可能无法避免的国债违约的时间越来越近。最后,由于债务上限谈判陷入僵局,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历史性地调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引发金融市场动荡。而如今,过去两年多了,美国的债务危机依然没有解决,新闻里还是天天在讨论政府何时会关门,未来何去何从。
石油价格高企与石油枯竭这两种因素同样重要,它们共同影响着未来的石油市场趋势。全球经济增长已无法与强劲的石油需求相匹配。在未来两年,世界原油市场上的油价,很可能徘徊于100美元一桶左右。换言之,世界主要产油国很快将用掉自产的石油,不再有足够的石油留给其他国家。就拿美国来说,它用掉了世界各国生产的25%的石油,而它的产出却不超过全球的10%。
“美国债务危机”无疑是个值得关注的坏消息,美国一旦债务违约将影响到每个人。但我们不仅要关注美国这次会不会违约,还要“回归常识”反思:美国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以后要怎么办?
人们或许以为石油枯竭一说有点危言耸听。可如今石油价格又在向上攀升,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呈爆炸性增长是不争的事实。除了金融霸权炒高石油价格外,石油生产国,特别是欧佩克国家无法满足这么大的需求,未来全球面临石油枯竭则是新的威胁。2008年,中国进口的石油中,来自欧佩克国家的比例达到62.9%。
美国国债违约是早晚的事儿
一位巴西评论家针对拉赫曼的话评论道:“这就好比我有几位有钱的邻居,他们一直在吃着大餐,等他们吃完大餐请我一起喝咖啡时,却让我为他们结账。”这显然不公平。正因为不公平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处于弱势的一方就更应该做到知己知彼、未雨绸缪,防范不公平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看一个简单的段子就明白了。说有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了。美国老太太说,我年轻时候一有稳定的工作就开始向银行贷款,住了大房子,然后就买车,我每个月还银行的贷款,我这一辈子舒舒服服,等到我死了的时候,银行贷款正好付完。
正如英国《金融时报》著名专栏作家吉迪昂·拉赫曼所描述的:“中国和印度正变得日益富有,这两个国家的新兴中产阶层似乎想得到我们想要的所有东西,包括汽车、洗衣机,乃至肉制品。而我们这些西方人则必须克制自己,才不至于说出这样的话:‘别!你们不能像我们这样生活。这个地球会受不了的,我们的钱包会受不了的,你们看看油价都涨成什么样子了!’”
中国老太太一听立刻说,那我太冤了,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存钱,存啊存,存到快死的时候刚买了一个大房子,我孩子还用我剩下的钱买了一个很好的坟墓。
然而全球的石油储量在逐年减少。自1966年新油田被发现从而使全球进入产油高峰期以来,石油产量一落千丈。2005年,经过多年的勘探后发现,全球可开发出来的石油共1.6万亿桶,而当时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达7100万桶,随着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发展,每年的石油需要量还将增加8%~10%。石油还能用多少年?除非人类改变目前的生活方式,否则最多只能用40年了!
美国老太太活得可真潇洒!不过,她的儿孙可没那么潇洒了。话说她的儿孙们看到借钱享受是个绝好的主意,于是胡乱申请了一堆信用卡,不但不好好找工作,还贷款买了大豪宅,每天靠刷卡度日。结果金融海啸一个浪头打过来,不但房子被银行收回,还得天天躲着追债的。
全球化经济模式将耗尽能源
这个美国小家庭的遭遇便是美国国家大家庭的缩影。
与咖啡的例子相似,如果油价上涨了,人们便会减少开车的次数。2008年8月,当石油价格上升到147美元一桶时,美国人的行车里程与2007年8月相比减少了150亿英里,是自1942年美国政府开始收集数据以来行车里程跌幅最大的月份。美国被誉为“车轮上的国家”,平均每1000人拥有汽车765辆,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拥有一辆汽车,这一水平居世界之最。想象一下,美国人开着车去上班,开着车接送孩子上学,开着车去超市购物,又开着车前往健身俱乐部,到跑步机上减肥……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汽车,没了车就像没了腿一样。
美国的国债上限16.7万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GDP的100%。事实上,小布什领导的共和党在执政8年期间,肆无忌惮地7次提高国债的上限。因此,只要美国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不改变,无论由哪个党来执政,都会走到这一步。目前两党的纠结在于,民主党要增加税收来开源,遭到了共和党的反对;而共和党要削减福利来节流,民主党又强烈地反对。既不能开源,又无法节流,那怎么办呢?就只能再借钱,一直借到无法归还的那一天——国债违约。
如果哪天油价暴涨,那么制作和运送咖啡所耗费的燃料价格也将上涨,而由于成本上涨了,咖啡的价格也会跟着上涨。当咖啡的价格变得更昂贵时,人们便可能从每天喝三杯咖啡减少到每天喝一杯。因为人们投入昂贵的能源成本从千里之外获得咖啡,所以被喝掉的咖啡与能源的交易就变成一笔不划算的买卖,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削弱回报率”。
集体做梦,集体梦碎
有地质学者指出,对任何一个油田而言,当其储藏的石油被开采过半之后,根据技术上的说法,也就是石油开采量到达“峰值”之后,人们再要开采石油,那就要在每桶石油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而全世界大多数的油田,都已经到达这一决定性的转折点。石油无可替代并且储量日益减少的真相,是油价从2008年的30美元一桶被炒到破纪录的147美元一桶的原因之一。当然,金融霸权是油价疯涨的主要推手,其背后所隐藏的更有政治因素。
借贷消费到底能不能造福人类?
在过去30年,华尔街提倡的消费模式全都建立在低油价的基础之上。只可惜,随着石油资源逐渐枯竭及高油价时代的来临,这套模式已走到了尽头!如今,我们可以用天然气和煤炭来发电。可是,目前世界上的汽车、货船、飞机和机械设备只能靠石油来运转。这意味着全球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无法离开石油。
对于这个问题,也许你还不死心,因为你可能正靠着借款住着房子,开着车子,觉得日子的确改善了。如果只有少数人这样想这样做,真是能用明天的钱来圆今天的梦,因为物价还是今天的物价。但是,如果整个社会都这样消费,都去银行借钱,都用明天的钱,每个人的消费能力就会迅速地提高,拉大需求,而供求关系的变化会使得物价也迅速上涨。
现代人的生活几乎离不开能源,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模式,更离不开便宜的能源。以咖啡为例,西方人一天喝三杯咖啡根本不算什么,就像每天吃三顿饭那样平常。如果能源一直这么便宜,且能源供应量充足,那么谁在乎咖啡的产地在哪里,加工过程需要消耗多少能源,以及咖啡最终被运到超市的货架上又需要经历多长的路程。
经济学有个最根本的概念,就是供和求的关系。这里讲到的“求”是指有效的需求,比如说我们每年挣3万元,不向银行贷款,攒个三五年只能买四五万元的房子。可如果大家都向银行借钱,突然间每个人都有了30万元,需求就立刻放大了10倍,这种情况下,房价也就会相应呈10倍地增长。“用明天的钱”听着很悦耳,但是明天的钱有时候是不确定的,比如突然失业失去收入。
建立在低油价基础上的消费模式难以为继
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刺破了房价的泡沫。很多人工作没了,3个月后没办法继续供款了,房子就被银行收回了。很多人用明天的钱圆了今天的噩梦,这个就是美国当前的悲惨现实。美国次贷危机到现在,有1200万家庭的房子被银行拍卖。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洛杉矶机场,失去房子的人搭了大片棚户区,就像地震之后一样,那是一大景观,全世界的新闻记者都去了。这就是借了钱消费的后果。
意识超前的美国石油专家为何宁愿放弃开车的便捷,用实际行动来号召人类摆脱石油依赖?我们对环境的透支什么时候会到达极限?人类高能耗的生活方式是可持续的吗?
银行利率低的时候,往往放松信贷,美国政府或者美联储故意把银行利息放低,先把你拉进来,但是银行的低利率是不能长期锁定的,在美国叫Floating Rate(浮动利率),你借30年,可能前两年是2%~3%,但是3年一过,5年一过,它立刻回到5%~6%。开始时每个月供款七八百元,但它跳到6%的时候,你就得供1200元,跳到8%的时候,你可能要供1600元。而如果想长期锁定的话,那则是相当高的利率。
他是美国独立石油分析家简·伦德伯格(Jan Lundburg)。简的父亲丹·伦德伯格(Dan Lundburg)是美国零售石油趋势报告“伦德伯格调查”的创始人。简为“伦德伯格调查”工作了15年,在此期间,“伦德伯格调查”成功地预测了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冲击,被誉为美国石油行业的“圣经”。1988年简离开了高利润的家族企业,创立了一系列旨在保护环境和提倡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组织。从1989年起,他坚持不开车,出行只通过骑自行车、步行、航海和搭乘火车。
美国现在的贷款,是很多人在四五年前贷的。现在5年一过,银行要提高利率了,美国开始了第二波破产潮,又有七八百万人或者已经破产或者濒临破产。银行利率是不能锁定的,而且贷款的时候文件写得清清楚楚,是几百页的合同,但一般来说老百姓不会看很复杂的合同,而且那种猫儿腻都是用很小的字去写的,律师都得读四五天,陷阱多多。
就在中国人集体为汽车疯狂的时候,在大洋彼岸“车轮上的国度”,有一个美国人却从20年前起就开始拒绝开车。
用明天的钱来圆今天的梦,那只是一个美好的童话。当它成为整个社会群体性行为的时候,梦就碎了。曾令他国羡慕和追赶的日本和美国至今仍在悲惨世界中挣扎,就是最好的例子。
你从这两条新闻里看到了什么?你也许看到了汽车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机遇,看到了中国道路发展跟不上汽车销量的现实。如何去应对中国人生活、出行、消费方式潜移默化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在将来可能给我们带来的种种问题,这些你想过吗?我们应该拥抱这种转变吗?
经济危机过去了吗?
2010年8月,京藏高速堵车超百里长达10天的新闻震惊世界。在中国大城市堵车之痛的背后是中国人对汽车与日俱增的热情。商业咨询公司艾睿铂2011年6月3日发布的报告称,未来5年中国汽车年销售额增幅将达15%。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危机已经过去5年多了,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导致美国经济出现双底衰退的可能性很小。依我看来,所谓的双底衰退是以股市图形为依据的,而现在的股市已经不反映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起到晴雨表的作用。其实,美国目前的经济问题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楼市为中心,以高负债和失业率为基本点。只要这3个问题不解决,金融危机就远未过去。
5.4低油价时代的终结——你做好改变生活方式的准备了吗?
而这3个问题,就像我们小时候玩过的跷跷板,压下这头,那头便跷起来了。美国财政赤字的最新数据已达到天文数字,总债务(公司债务+私人债务+国债)共欠70万亿美元。而目前美国货币储备和银行储备总计2.7万亿美元,根据上述数据计算,美国的杠杆率超过26倍。相比之下,雷曼兄弟公司在倒闭之前,杠杆率约为31倍,距离不远了。联邦国债已突破14万亿美元,绝不比欧洲债务“逊色”,每年单支付利息就用去财政收入一半以上,这借债的游戏眼看着快玩不下去了。难怪连一向“护犊子”的标普评级也不得不破天荒下调美国国债的评级展望。
因此,GDP的计算方法显然缺乏完整性,不能准确体现出是否真正创造财富;而且,一个国家的高GDP增长并不能代表国家的真正强大。目前许多官员都热衷于高GDP,追求“灿烂”的政绩,老百姓可不能再被GDP误导了。
前些日子,民主共和两党为了财政预算争执,搞得政府差一点停摆。但是如果减少财政赤字,即意味着政府减少开支、减少大型基础项目及减少个人消费。这样一来,失业率就将进一步上升。
清朝时我们中国是GDP的第一大国,从1700年到1820年间,GDP更曾一度占全球的32.9%!即使在抗日战争之前,我们的GDP也远高于日本,显然是大而不强。而美国20世纪大萧条的真正复苏其实是“二战”之后,因欧洲被打成了废墟,美国成了世界工厂,美国的GDP才上升至真正创造财富的体现。
而失业率又是楼市的最大杀手。美国楼市从2006年7月开始,已经下跌快7年了,目前依然“跌跌不休”。如果房价进一步下跌的话,负资产家庭会越来越多,那么法拍屋的数量就将跟着上升,金融机构就将继续沦陷(美国迄今已有600家银行濒临破产或倒闭),各行各业便会连带着进一步受损,金融危机就将向纵深发展。
另外GDP的计算,还包括不产生净值的变化或灾难造成的重建数据,例如战争或自然灾害的重建,提高了GDP的经济增长率。日本的地震海啸也在此列。
假如设法减低失业率呢?现在私人企业举步维艰,就业市场依然冻结。就算一部分企业开始雇用员工,也都是不带有福利的签约职位,大家的眼睛就只能盯住政府了。这两年,政府开支增加、投入了大量的基础项目,成为最大的雇主。但政府又没有钱,就只能继续借债,财政赤字肯定只会继续上升。
最重要的一点,在发展生产过程中给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失,也没有计算在GDP之内。由于GDP夸大了对经济福祉的计算,忽略了外在性的损失,在高度依赖资源开采的国家生态足迹里,其GDP和GPI(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真实发展指数)之间的差距可能非常大。比如清理漏油的费用被包括在GDP的计算之内,但环境恶化的成本却并未计算在内。
因此,前一阶段所谓的经济复苏,事实上是美国政府的大手笔救市,打强心剂的结果。政府认为金融危机的症结就在于流动性短缺和信心丧失,只要注入资金就会止住经济的恶性循环,就会将人们拉回股市楼市,经济就能重回到良性循环中。这在短期内的确“见效”了,但随着救市接近尾声,宽松货币的停止,这短期的曙光也就到头了。而且美国过去那些年的增长,本身就是靠放松信贷、刺激消费,靠多少万亿的负债得来的。
另一个计算GDP价值的错误是来自存在于跨国界商品质量的差别,哪怕经过购买力平价的调整。因为在比较跨国购买力时,会出现寻找类似商品篮子的困难,使这类调整具有汇率的争议。例如,生活在A国的人消费梨子的数量与B国的人相同,但A国的梨子比B国的更清甜。这种材质的差异绝不会出现在GDP的统计数字里。尤其住房是不可能放在世界市场上作交易的。因此,跨边境转让定价的贸易就有可能扭曲进出口贸易的真正价值。
近三十多年来,美国不断地鼓励借钱消费及投资,由此形成了巨大的泡沫,这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当前人们正处于这个巨大泡沫的破灭之中。现在的经济已经全球化,但全球的就业、企业家和消费者的信心都没有真正恢复。这种全球性经济衰退是前所未有的,连制造这个泡沫的始作俑者之一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都称之为百年不遇。
而估算GDP增长的主要问题是货币购买力在不同商品所占的不同的比例。当GDP的数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贬值之后,GDP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所使用的商品篮子,减去相对比例GDP贬值的数字而决定。打个比方,在过去的80年间,如果以马铃薯的购买力来衡量,美国的人均GDP并没有显著的增长。但如果以鸡蛋的购买力来计算的话,就增长了数倍。为此,经济学家通常使用不同的商品篮子来比较不同的国家。
更为艰难的是在衰退结束之后,还没有一个全新的能取代前30年不断造成泡沫的提前借贷消费的经济模式。近两三年来政府使出浑身解数的救市策略——进一步放松信贷,其实是把泡沫越吹越大。事实证明这个旧模式再也行不通了。以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显然是持续衰退的征兆,根本无所谓双底衰退。
再说了,GDP从来不衡量增长的可持续性。比如一个国家可能因过度开采自然资源而实现了高增长,或因为投资错误分配,使GDP高速增长。例如,大量的磷酸盐矿床曾经使瑙鲁成为地球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然而自1989年瑙鲁的磷酸盐耗尽之后,他们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借贷消费模式还能走多远?
有时,高GDP所体现的实际是一种低效率和浪费。比如GDP忽略了对商品质量的考量。人们可能一遍又一遍地购买低价、低耐用的商品,而较少购买贵重的高耐用商品,因此货币价值体现在第一种情况的比率,要高于第二种,因而低估了真正的经济增长。举例说,今天的电脑比以往更便宜,功能也比以往更强大,但GDP却只按货币价值来计算相同的产品,而忽略了商品质量改进后新产品的价值。事实上,新产品的推出也难以准确地衡量GDP,尽管新产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准。
目前,美国政府债务占GDP比例略高于100%,日本超过200%,欧元区17国为90%,欧盟27国约为85%。都属于危险范围内。过去这些年,许多欧美国家人人想要高工资、高福利,还要多度假、少工作,最好政府少收税,但凡好事儿他们都想要。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怎么办呢?唯一的方法只有借钱来享受。
GDP是越高越好吗?
欧美人要房子了,借钱买!想要车子了,也借钱买!要大屏幕电视机了,再借钱买!欧洲人往往每周工作四天半,周五即使上班,也不过是边喝咖啡边跟同事闲聊,计划着周末的度假行程。没钱度假怎么办呢?还是借呗。借贷太容易了,利率又那么低,反正钱进了我的腰包,可就是我的了,不要白不要。如果到期还不出钱怎么办?再简单不过,借新债还旧债。债务就这样越滚越大。
俄裔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1901—1985)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早创建了GNP统计体系的基本框架。他多次告诫美国国会说:“一个国家的幸福与繁荣几乎不可能由GDP表现出来。”但美国控制的世界银行并不听从GNP发明者的告诫,他们要利用GDP至强的忽悠功能,把其推荐到各个国家,使发达国家的经济收入在统计数字上得以减少,而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统计数字,这样就掩盖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巨大的差距,同时还能把发达国家实行的殖民、掠夺经济的本质隐藏起来。
然而政府呢,为了满足选民的需要,不断调低央行的利息,放松信贷,鼓励消费。这样既提高GDP增加政绩,选民又过上了天堂般的好日子,岂不皆大欢喜。债务在如此大幅的扩张之下,预算大笔大笔超支,财政赤字连年增加。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以GNP为主导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被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为了适应人口和企业的跨国流动,从1992年起,联合国规定各国用GDP取代GNP。但除了统计的界限改变之外,统计的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变更。
欧美大部分国家就是这样,在天堂中欢快地过了许多年,直到今天,突然一个个倒下不行了。如今希腊、匈牙利依然在挣扎,爱尔兰危机爆发后,葡萄牙紧随其后,意大利也如履薄冰;而负债累累的西班牙最后一道防线也将冲破……没有源源不断的钱借给他们,天堂般的生活就无法持续。
GDP的前身是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GDP和GNP的主要差别是前者以“国境”为统计界限,后者以“国民”为统计对象。因此,GNP是对一国生产资源的所有者进行识别和统计,而GDP显示的是发生在一国的领土上的生产活动。
这些年来,除了北欧以外的欧美发达国家都有一大共同特点,就是国家都保持着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接近零利率甚至零利率使信贷膨胀。众所周知,利息是借贷成本的体现,一旦实施零利息,等于进入了无法无天的时代。欧美国家这些年的超低利率,无论个人或企业,包括政府都在过度负债,最终引发最高级别的主权债务危机。
将同样的计算方法运用到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上,就可以得出GDP数字。
而欧美各国央行在这次金融海啸中以执行低利息政策进一步放松信贷,企图用导致危机的方法来解救危机,真可谓饮鸩止渴,从而更进一步刺激了资产泡沫。更具讽刺的是,不少欧美国家还将这种回光返照看作危机见底、经济重新得以繁荣的显示。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GDP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如果我们要比较一个人今年的经济生活水平相对去年的变化情况,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计算出他去年全年收入多少(假定为2万元),然后,计算他今年全年收入是多少(比如是2.4万元),再计算出今年物价水平比去年变化了多少(假定上涨了5%)。这样剩下的就是简单的算术问题了:今年的2.4万元,扣除物价因素的话,相当于去年的2.29万元(2.4/1.05),再以这一数字除以去年的2万元,就可以知道此人实际的生活水平,今年比去年提高了14.5%。
目前,接近一半的欧盟国家公共债务已达到难以维系的地步。不知等哪天一觉醒来,欧洲央行信用丧失,只要欧元区17国中的一员拒绝使用欧元,其他成员国的连锁反应终将导致欧元区解体,其债务货币也将被彻底抛弃。当葡萄牙总理宣布辞职后,就已经把葡萄牙推向了需要欧盟拯救的边缘。一旦葡萄牙提出求救,可能需要7700亿港元。巴菲特因此发出严厉警告:欧元站在了崩溃的边缘。欧元区部分成员靠人援助的模式无法长期维持,欧元崩溃并非是杞人忧天。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它涉及的是经济活动,是实实在在的。
然而有欧洲官员跳出来说,是美国在阻击欧元。公平地说,短期内可能有美国的因素,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外因(短期)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躲得了初一躲得过十五吗?欧债危机的“匈”险不是开始证明了吗?
这个笑话虽然夸张,却形象地点出了GDP的某些误区。那么GDP是怎么定义的呢?
与美国及欧洲那些国家一样,由于长期低息,信贷持续放松,加拿大人的负债率超过了国际警戒线的145,已超过150之高点(即每收入100元支出却要150元),比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的147.2还要高,正向着160的极高点挺进。经济学家频频发出警告:加拿大经济危机已无悬念,只是何时爆发而已!
没想到乙教授真的趴在地上吃了一口,眉头一皱,咽了下去。甲教授大惊失色、骇然不已。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便只能开了一张百万美元的支票给了乙教授。可乙教授拿到支票并不高兴,他心想,这要是传出去我吃过狗屎,岂非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他见甲教授一脸的后悔,就说道:“这样吧,你如果也吃一口,我也给你100万美元。”甲教授听罢也毫不犹豫地吃了一口。乙教授也当即给他一张支票。然后两人发誓保守这一秘密。两人在走回宾馆的路上,还继续谈论着这件事,并得出了一个结论:就在前10分钟里,两人创造了200万美元的GDP。
欧美国家只有彻底放弃低息借贷、寅吃卯粮的消费模式,回归勤俭持家、积谷防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天道,才能彻底解决并避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否则经济危机迟早会引发政治危机!
“那当然!不过,我要看你吃下去。”甲教授说。
5.6欲望无休止——谁让我们远离了幸福?
乙教授反问:“真的吗?”
2010年秋,导演奥利弗·斯通带着他时隔23年的华尔街题材新作《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Wall Street 2:Money Never Sleeps)席卷全球。这部《华尔街》续集来得正是时候,贴切地呼应着当前的经济环境,难怪一上映就跃居北美票房第一。
再讲一个听来的笑话。在巴黎一个研究GDP的年会上,经济学家齐聚一堂。休会时,美国的甲教授和英国的乙教授在大街上散步,赫然瞧见地上有一堆狗屎。甲教授说:“仁兄要是吃一口狗屎的话,我就给你100万美元。”
不从娱乐角度出发,单从帮助你看懂财经新闻的角度出发,这也是一部好电影。它可以帮助你了解华尔街的游戏规则,了解华尔街人的话该怎么来听。同样,2010年出品的纪录片《监守自盗》(Inside Job)从独特的角度探讨了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也是一部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财经新闻的佳片。
按此理论得出的结论是:打碎一块玻璃,提供了无数金钱和就业机会,得大于失。因此,所有灾难都可视为一个增长机会。谈到这儿,大家应该已经明白GDP有多么不靠谱。事实上,GDP的误区远非“破窗理论”可以涵盖。
《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在2010年10月15日登陆中国后,首周末票房便突破1500万元。而当《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之风刮来中国的时候,恰逢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新著《幸福了吗》出版。此书上市后一路畅销。这两股热风让每个人不由得都在心里思考:金钱与幸福,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吗?它们是前因后果吗?它们在我的生活中到底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其实这个论调来自所谓的“破窗理论”。这一理论最早出现在法国19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的书里,他假设有人砸碎了理发店的玻璃窗,这一行为虽然造成了破坏,但是理发店老板的“不幸”却是社会的“福音”,因为它将为玻璃生产商制造出商机,而玻璃生产商拿到钱后又去购买其他生产商的产品。于是,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砸玻璃这一行为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给社会带来的机会却是连锁性的。
金钱与欲望的罪与罚
什么是GDP?
揭露人性的影片往往都精彩出众、发人深省,《华尔街》系列也一样。
如此的论调乍一听,似乎以后哪个国家需要GDP大幅增长,只需炸毁几栋建筑,摧毁几座城市即可。这不是荒谬吗?不过,再仔细一想,可不是吗?GDP不就是这样计算的吗?
在1987年那个金钱饥饿的年代,《华尔街》戈登·盖葛的经典语录“贪婪是好的”道出了华尔街这个资本运作圣地的游戏真谛。23年弹指一挥间,华尔街贪婪依旧,这座金钱的不夜城又令《华尔街2》里的人陷入困境。
而有一派则不这么认为,有个著名的经济学家称,如果日本能够控制核泄漏,对其经济可谓坏事变好事,日本经济的衰退将是短期的,从第三季度开始,日本的GDP会大幅上升!因为日本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复被冲毁的城市,这将刺激日本经济全面复苏。
昔日雄霸《华尔街》的股市作手戈登·盖葛,从联邦监狱获释之后,披着“贪婪是合法的”外衣再度出山。他摇身一变,成了财经畅销书作家,四处演讲,讲述华尔街的内幕故事。就在2008年开始的这场金融危机依然阴魂不散的今天,我们禁不住会问:8年的牢狱生涯是否令他“洗尽铅华”,找回道德的良知?
针对日本的灾难,各国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要话题围绕继续核发电还是关闭核电站,一时众说纷纭。不过,当谈到这次灾难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时,经济学家基本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日本自20年前发生经济危机,目前依然在挣扎中,这次大灾难将至少损失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日本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复苏无望,再倒退10年。
曾经翻云覆雨的股市大亨到底不简单,尽管重获自由的那一刻他身无分文,女儿憎恨他,儿子因吸毒而早逝,妻子恐怕早已改嫁,步入豪华餐厅又遭到“街”上昔日同行的蔑视和奚落,但是他骨子里的锐气没有磨灭,言谈举止依然散发着咄咄逼人的个性。不认输的戈登随时准备着重返华尔街再度筑梦。
然而,这不仅只是一条灾难新闻。灾难的背后有太多的东西值得人类深思和反省。读新闻不能只读表面,你有没有想过,从经济角度出发,日本的灾难给了你什么启发?下面,我们举一个GDP方面的例子。
只可惜在只认金钱的华尔街,失去资本就好似在赌场里没有了筹码,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戈登要怎么重回江湖?“姜毕竟还是老的辣”,有经验的赌徒总会为自己留好反戈一击的赌资。进监狱前,他为女儿温妮设立了1亿美元的信托基金,沉睡了多年。为得到这笔巨资东山再起,他不惜利用女儿的男友雅各布·摩尔——一位充满抱负的年轻股票交易员,来修复与女儿糟糕的关系,作为回报,戈登答应帮助雅各布复仇,除掉逼死雅各布导师的金融大师布莱顿·詹姆斯。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令全世界震惊的地震、海啸及因此引发的核泄漏事故。地震海啸的画面触目惊心,与电影《2012》的惨烈场景不相上下,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些都无不提醒着我们,人类何等脆弱,在大自然面前人又是多么渺小。
于是,金钱再一次改变了一切。当年那个贪婪的华尔街恶棍又回来了,虽然已白发苍苍,却还别着丝质手帕,品着洋酒、雪茄,狂傲得无以复加。在那片他心之所属的黄金地所向披靡,每一个吹向天空的泡沫,全都化为金钱(通过“做空”的手段)落到了他的口袋。从女儿那儿骗取的1亿美元,瞬间变成了11亿美元!
5.3看清经济增长的“幌子”——你被GDP忽悠了吗?
道德算什么?畅游华尔街不需要忠诚,不需要负责,不需要信任。卑鄙的人往往游得更远。只要不违法,做什么都行,道德在这条街上不值钱。正如戈登所言:“资本无眠,就像你的女人,不看紧的话一觉醒来,她便跑得无影无踪,你再也见不到了……”在华尔街的博弈中,贪婪正是资本的本色。
意大利是实行混合遗产税制的国家,其征税方法是先按遗产总额征收遗产税,然后再按不同亲属关系征收比例不一的继承税。纳税人分为两类:一类是遗嘱执行人和遗产管理人;另一类是继承人或受赠人。对第一类纳税人统一采用第一种累进税率,对第二类纳税人则根据其与死者的亲疏关系采用不同的累进税率。
身为股票掮客之子的奥利弗·斯通,用他一贯强而有力的戏剧手法拍出了股市内线交易的内幕,同时借戈登的行径来质疑现代人面对金钱诱惑而普遍出卖灵魂的道德问题。这虽是一部电影,却为我们呈现了华尔街真实而残酷的一面。
日本对遗产的课税,采取继承税制,即根据各个继承遗产数额的多少课税,是典型的分遗产税制。对居民而言,不论其继承的遗产是在境内还是在境外,都要对其遗产征税;对非居民,仅就其在日本继承的遗产承担纳税义务。日本继承税税率共分13个档次,从10%~70%。
金钱能买来幸福吗?
美国遗产税制属于总遗产税制,从1976年开始,美国将遗产税和赠与税合并,采用统一的累进税率,最低税率为18%,最高税率为50%,后者适用于遗产额达到2500万美元以上的纳税人。
近几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许多人的美国梦破灭了,房产变成了负资产,投放股市的退休金蒸发得无影无踪,大家的荷包或多或少都缩水了。面对如此沮丧的现实,西方的大专院校、各类研究所甚至经济学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展开调研,课题是:金钱能买来幸福吗,金钱和幸福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附:世界各国遗产税
英国沃里克大学(Warwick University)教授、经济学家奥斯瓦德(Andrew Oswald)在最近一次讲座中公开宣布:“一旦一个国家的储藏室通通被填满了,也就无所谓国家正日益富有,进一步的经济增长似乎也不会使公民更具幸福感。”奥斯瓦德是近来痴迷于研究“什么能使我们幸福”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研究结论是通过采访世界各国不同背景和阶层的人而得出的。
在这里给准备捐钱的富人提个诚恳的建议:真想进天堂的话,所谓“戴相布施”(大张旗鼓地告诉大家我捐钱啦)是不行的,这样功德太小。只有“无相布施”(匿名捐款)才有效果!
前不久,美国国家科学院也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发现在金钱与幸福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联,仅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幸福感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这项研究基于国民幸福指数,对数十万美国人进行了调查,并把幸福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人们每天的情绪状态,另一种是人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更深层次的满足。这份报告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具有魔力的数字。说的是在美国,年收入达到7.5万美元时是最幸福的。而一旦超过7.5万美元,幸福感便不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增。
想想看,要是富人把一半以上的所得都缴税了,我们还好意思要求人家再捐款吗?其实,只要富人依法赚钱、依法纳税、不逃税漏税,就是对社会作出的最大贡献了!
对于这个奇妙的数字,如果在10年前,我绝对会当做听了一个笑话而一笑了之,因为在美国年收入7.5万美元稀松平常,挣够了这个数就满足的话,要求岂不是太低了?但是现在,我自己和周围众多亲友的经历告诉我,这份报告的结论不假。因为,富有的人往往有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他们在工作中往往也享有较高的控制权;与此同时,他们也会有更高的期望值,时不时会将自己与更富有的人去作比较,而比较给他们带来的往往是烦恼和痛苦。
谈到这儿,发现目前中国似乎有一个趋势,就是要求富人尤其是当重大灾难发生时一定得捐款,且金额要巨大,否则就会挨骂,而且还特别以欧美富人爱捐款来说事儿。其实这中间是有谜思的。富人并没有捐款的义务和责任,捐不捐款并不重要。他们的责任是缴税。在北美,美国的最高税率是39%,加拿大是58%;欧洲更高,北欧富人至少要缴70%的所得税,最高可达83%。
比如我的朋友大龙就深受比较之苦。大龙是我在多伦多认识的朋友。十几年前,大龙带着妻儿一家三口移民到加拿大。大龙是电脑软件工程师,太太在国内是英文翻译。出国之后,英文成了必需的交流工具,不再是特长技能,大龙的太太等于没了专业。好在大龙顺利地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没几年,他的工资便涨到了7万多加元,在多伦多这就算是高薪阶层了。生活稳定之后,他们又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大龙的太太便待在家中做全职太太。这真是一个典型的北美幸福之家。
你知道在西方谁最爱捐款,捐款平均数最高的资金又是来自哪儿?答案是——黑社会。据说中国的港、台地区也是如此,这是因为他们做了亏心事,通过捐款得到心安吗?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在做证券交易监控时,必须特别注意的一项就是防止黑社会和某些富人通过捐款,将其黑色或灰色收入洗白。
然而,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大龙可以在闲暇时上上网,跟美国的老同学聊聊天,他因此了解到美国的软件工程师收入很高,特别是纽约的一个老同学,读书时成绩还不如他,收入却比他多50%。渐渐地,大龙的心理不平衡了。待他入籍成了加拿大公民后,便开始在纽约找工作。
以上几点,就是欧美富人为何热衷于慈善事业的最主要原因。与其被政府拿去,不如放在自己的慈善基金里,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事实上,盖茨夫妇将他们的基金像企业般经营着,还获得慈善家的美名,站到了道德制高点上,真是名利双收!
运气还不错,大龙顺利地获得纽约一家电脑公司的聘用,起薪一跳就是8.8万美元,以当时1美元兑换1.3加币,大龙的年收入立马增加超过50%。大龙一家毫不犹豫地搬到了纽约。到了纽约之后,才知道纽约的房价比多伦多贵多了,想买一栋和多伦多一样的大房子,价位则更高,扣除每个月的房贷后,一年下来,发现存起来的钱和多伦多一样多。大龙当然又不满足了。
除了教育捐款,政治捐款就更明显带有政治企图。如世界首富沃尔玛家族,一直涉足政治捐款,在全美所有势力最庞大的公司财团中,政治捐款数目名列第一。这对于沃尔玛成为全球最大企业多少有间接甚至直接的关系。
在纽约,媒体时常报道华尔街年底分红奖金丰厚,大龙自觉技术过硬不比别人差,他的心又活了起来。不久他果真跳槽进了华尔街一家证券公司,底薪又多了1万美元,干好了奖金至少是年薪的30%,如果公司赚大了,奖金是上不封顶的。只是没料到,华尔街非但工作压力大,泡在公司的时间又长,令他跟妻儿聚少离多。不过到了年底时,大龙竟然出乎意料地拿到了跟底薪一样多的大红包,兴奋之情不言而喻,顿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夫妇俩高兴地在郊外买下一栋早先看中的大房子,只是距离办公室所在的曼哈顿更远了。
众所周知,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科技强国,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全世界的人才移民。而科研和私立学校正是美国慈善捐款最大的去处。美国一流大学的奖学金几乎都来自慈善捐款,这便成就了人才竞争的利器。目前美国1/3有博士学历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均来自外籍人士,其中有22%来自中国。有句笑话,清华、北大是美国名校的预科班,道出了些许事实。2010年,有一名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赚了大钱。为了感谢当年耶鲁大学给他奖学金从而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他捐给耶鲁大学8888888美元。
就这样,大龙每天凌晨5点不到就得起床,先开车到附近的火车站赶头班火车进城,到了曼哈顿再换乘地铁,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使用了3种交通工具,每天上下班的路上用去四五个小时,正常工作需要10个小时。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并且由于拿的是年薪,所以没有加班费。象征着美国梦的家,反倒跟旅馆似的。如果半夜三更电脑系统出意外,他还必须开车往曼哈顿赶,生活简直一团糟,几乎没有任何闲暇。
巨额捐款去了哪里?
此时,大龙和太太才意识到,他们的收入虽然多了点,但幸福感却大大地下降。时间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以时间和压力换取金钱,绝对得不偿失。在电话中,大龙对我说:“现在我每天最享受的,是凌晨回家所闻到的草地的芳香……”最为遗憾的是大龙后来离婚了!几个月前,他一个人黯然回到了多伦多。
比尔·盖茨哪有这么多现金?而且他也无法出售股票。按照惯例,大股东出售股票必须经由董事会同意。如果比尔·盖茨一意孤行,为了儿女抛售股票,那么微软的股价就将狂跌,变成垃圾股也是可能的。这样一来,他儿女所持有的股票还有何价值?聪明的做法,就是把股票转赠给一个以他命名的基金。
从大龙的故事中不难看出,假如他不跟纽约的老同学作比较,多想想他自身所拥有的,而不是一天到晚纠缠自己所没有的,他们一家四口或许还幸福地生活在多伦多。他的故事可以用一个金融术语来形容,叫作“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也就是说,不要试图以自己的短板去和人家的长项作比较,幸福感才会常相伴。
众所周知,比尔·盖茨拥有的绝大部分财富是微软的股票,市值约500多亿美元。百年之后,如果他将财富作为遗产传给儿女,按美国法律需要缴纳遗产税。税率几何?50%上下!以转移产权生效之日的收盘价来核算税额,当日纳税。也就是说,在他的儿女接受遗产的当日,需缴纳现金250亿美元的遗产税。
研究幸福的专家说,只有大约15%的幸福与收入、财产或其他财政因素有关,而近90%的幸福来自诸如生活态度、自我控制以及人际关系。几年前,澳大利亚的幸福协会开张。该协会创始人蒂莫西·夏普说:“你真的可以提高你的幸福水平,这是我们要教给你的。我们可以让一个幸福‘存款’为零的人,在其幸福银行账号里有结余。”
此外,不喜欢缴税这一点,从盖茨基金的类别上也能得到印证——非经营性私人基金。这是美国国税局为富人制定的一条税法条律501c(3),普通收入者永远无法触及。根据此条款,美国富翁建立的非经营性私人基金可以完全免税。建立一个这样的基金,既可免去重税,又可获得社会声誉,何乐而不为?
下面这些与钱有关的问题是你应该问一问自己的:
除了坚定的宗教信仰之外,富人们倾囊一捐还有个心理因素,那就是与我们普罗大众一样,不喜欢缴税。巴菲特曾透露,他每年缴给政府的个人所得税比他的秘书还要少。
1.我对我现在的财政状况满意吗?
首先,富人捐赠巨额财富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都把赚钱作为上帝赋予的责任,但同时相信富人进不了天堂。《圣经》说: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和进天堂得永生相比,在临死前将身外之物都捐了,又有什么舍不得的呢!其中最典型的人物当属洛克菲勒。洛克菲勒是美国最伟大的企业家,富可敌国,而他设立的洛克菲勒基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之一。洛克菲勒有写日记的习惯,几乎每篇日记里都提到上帝的信仰,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我相信赚钱的能力是上帝赐予的……我的职责就是赚钱。赚更多的钱,然后听从良心的差遣,用我所赚的钱,为我的同胞的利益服务……我距离见上帝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在剩下的时间里,我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把上帝给我的财富与更多的人分享。大慈善家卡内基更说过一句话:把财富带进棺材的人是可耻的。
2.再多点钱我能活得更快乐吗?
两位巨富的善举令人敬佩。可话又说回来了,任何举动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背后总有潜在的动机,伟大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也不例外。
3.我的脑子里是不是始终有财政的问题?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为何爱捐钱
4.钱一直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吗?
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是全世界最大、操作最透明的私人慈善基金。截至2009年年底,基金捐赠规模达335亿美元。基金会有3个受托人:比尔·盖茨、梅林达·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其主要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提高医疗保健和减少极端贫困,在美国扩大教育机会和获得信息技术。为了保持慈善基金的资格,基金会每年必须至少捐出其资产的5%,也就是说,每年起码得捐掉15亿美元。
5.对钱的追求一直让我感到不安吗?
最后做好的这份合同实在太漂亮了,我想在华尔街也称得上是史无前例吧。在这笔掉期交易中,这位皇室成员在10年内能合法逃税5000万美元,而我们公司将落袋1000万美元。因为股权收益掉期不是证券,完全不受任何监管,也不必向任何人披露,包括税务局。当时听说这笔省下的巨额税金,也将投入到其慈善基金中去。这就令我疑惑了,既然准备捐出,为何要逃税呢?后来,通过巴菲特、比尔·盖茨设立慈善基金的事例,我终于明白了个中缘由。
6.我会舍弃原则去挣更多的钱吗?
我曾任职的公司,某次接了一位英国皇室成员的大单。这位皇家成员是著名的慈善家,她在非洲有几个慈善基金,专门用来帮助非洲国家建立学校和医院。我们公司所要做的,就是帮助这位慈善家通过掉期交易,来免缴政府高昂的税额。公司接到任务后,会计师、律师和分析师全被调动起来,为她量身定做一项10年计划的合约——股权收益掉期合同。
只要你认认真真地回答以上问题,可能就会改变对钱的看法。其实对于财富,先哲培根早在400年前的《谈财富》一文中就已经谈透了。他写到,所罗门曾说:“财富多者诱人渔猎,而对于人生,除了徒饱眼福以外又有何用?”中国古人也说过“知足者常乐”。有些人很有钱,然而还是苦于得不到幸福;相反,另一些人只有很少的钱却也满意地度过了一生,那是因为他们懂得最大限度地享受他们所拥有的。说到底,让我们远离了幸福的人正是我们自己啊!
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欧美富人赶着在生前筹划身后事,就不足为奇啦!
5.7希望在哪里?——中国古代智慧的“远亲”北欧模式
这类故事在美国也不胜枚举。比如铁路大王范德比尔(William Vanderbilt)死后,继承人因缴不起他留下的豪宅“听涛山庄”的物业税,只能将豪宅奉送给美国政府。
2010年8月,《纽约时报》发表了题为《丹麦开始削减令人羡慕的社会保障》的文章。就标题而言,文章似乎想提出疑问:丹麦的高福利社会能维持多久?被失业率和债务危机折磨得焦头烂额的美国人理应反省自己的生活模式才对,怎么开始质疑起北欧模式来了?
可怜的亨利后来搬进了一处窗户正对着卡萨罗马塔楼的小公寓,每天忘楼兴叹。亨利身边唯一值钱的东西只剩手指上的大钻戒了。亨利爵士“弃城”而去后,城堡最终被多伦多市政府收归,如今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
美国模式和北欧模式,哪个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哪个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用常识分析一下,答案不难找到。
这其实不是开玩笑,实际上,这栋豪宅连亨利爵士本人都住不起。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多伦多市政府给卡萨罗马城堡增加了物业税,从每年600加元增加至每个月1000加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亨利爵士不得不拍卖艺术品和家具以支付税款,最后因为负担不起27303加元物业税,他和太太只得搬离了城堡。
目前全球主流所倡导的经济模式是美国模式,其经济理论依据的是新凯恩斯主义。该主义主张:(1)通过减少储蓄增加支出来带动经济增长;(2)“需求”重于“供应”;(3)消费可以带动生产;(4)无须金本位,法定货币是可取的;(5)可以充分依赖政府来调控经济。
朋友们每次参观完都禁不住啧啧赞叹。有一位姐们儿直叹说:“要是这辈子能住上这样的城堡,死也瞑目了。”我笑道:“Are you sure?这样的豪宅,就是送给你,你也住不起啊!”
违背了经济学常识的美国模式已经被证明了是一条走不通的路。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钻进了死胡同,到现在还出不来。把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比作毒品一点都不为过,染了毒瘾的美国唯有靠一次又一次的“吸毒”来暂时挽救经济,拖延死亡日期。
坐落在多伦多上城的卡萨罗马城堡是加拿大最大的私人府邸,是亨利特别为爱妻建造的。城堡外观庄严,有漂亮的大花园和多达98间装饰华丽的套房。建筑内暗藏秘密通道和电梯,还有一个足以烤一头牛的烤箱……
幸好,在这个地球上,北欧模式似茫茫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出了今后的方向。
亨利爵士出生时家道中落,父亲只留给他一个银托盘和一只高脚杯。他从电力行业赚到了第一桶金,财富最多时拥有两个1000英亩的大农庄、珍贵的宝马、十几辆名车、几十个仆人和园丁。他小手指上戴的巨大钻戒光闪耀眼,令人目眩。不过最能体现他巨额财富的,是卡萨罗马城堡。
北欧的高福利社会令人羡慕
我在多伦多定居后,许多在纽约的朋友经常开车过来玩。于是,我当仁不让成了导游。我最喜欢带他们去游玩的景点是卡萨罗马(Casa Loma)城堡,因为城堡的主人、金融家亨利·佩拉特爵士(Sir Henry Pellatt)极富传奇色彩。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纽约时报》的这篇《丹麦开始削减令人羡慕的社会保障》通篇读下来,原本抱怨连连的负面报道,却越看越令人羡慕。在丹麦万一失业,立刻能领取相当于失业前工资的80%的失业补助,前提是必须参加求职培训计划,而失业补助金可以连拿4年。文中说,如今遭遇全球经济危机,丹麦政府顶不住了,因此要削减福利,将领取失业补助的期限,从原来的4年降低到2年!
不捐也得被迫充公
文中提到一位58岁的护士,因病失业在家4年,不仅以一年的时间免费治病,而且还拿着80%的工资进行职业培训,最后获得了电话销售的工作。后来她不幸又赶上这次经济危机,目前又带薪接受秘书职业培训。面对政府削减福利,这位护士只能领取2年失业金,因此而抱怨连连。
2010年,世界顶级富翁沃伦·巴菲特与比尔·盖茨宣布,将捐出自己至少一半的财富给社会。两人不仅已成功劝说40名美国亿万富翁加入到捐赠自己一半以上财富的行列中,还前往中国和印度等国劝说富人捐款。在大家的印象中,欧美豪门多乐善好施,中国富人则多为富不仁。果真是这样吗?
这在我们看来简直就是甜蜜的抱怨嘛。事实上,像丹麦这样的高福利国家,在北欧还有挪威、瑞典和芬兰。可以这么说,这些国家40年前都不如美国。但回头检视,现在情况如何呢?
5.2慷慨背后的秘密——欧美富人为何爱捐钱?
据一位出差到挪威的朋友回来抱怨,他在挪威时,上午10点之前基本上喝不到咖啡,咖啡店最早也要到10点才开门,而下午6点又准时关门歇业。碰到星期日,所有商店一律不营业,这哪能比得上纽约啊,人们早上5点就能喝上咖啡,有些连锁店直到凌晨1点还在营业,顾客进去照样能喝到热咖啡。
美国模式正在扼杀中产阶级。失去中产阶级的消费动力,美国经济复苏将遥遥无期。中国要学美国吗?请三思而后行。
而另一位远嫁瑞典的朋友告诉我,瑞典的政府机关和政府所属单位,每年的6月上旬到8月上旬要放两个月暑假,特别是歌剧院、图书馆、博物馆这些由国家资助的文化机构。民营企业则放3周暑假,到了圣诞节及新年期间再放两周假期。也就是说,在瑞典,一般的上班族一年至少有5周带薪假期,再加上其他法定假、病假、事假等,一年中几乎有半年在休假。
可以这样说,只要企业的高管们以股权作为一大收入,为了确保自己的所得而维护高利润,哪怕纸面的利润再高,在无法提高营业额的情况下就只能裁员,或者将工作职位转移到人工低廉的国家。
我们早就听说北欧国家富有、福利制度好,但从未料到竟然会这么好!父母跟着孩子一起放暑假,悠闲自在地陪孩子去海滩冲浪,到度假胜地去亲近大自然,或者到周边国家去旅行,培养亲子之情。
这股潮流意味着什么?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生在电视访谈上坦言自己就是个地道的穷人。他在一家快餐店打短工,跟很多人分租房子,毕业后唯一的“正式工作”是参加Peace Corps(和平组织)。目前在美国许多大都市,这样的年轻人比比皆是。长久以来人们被灌输,要成为中产阶级必须拥有大学学位,不然何来体面的工作、像样的薪资?但是现在看来,这条途径越来越受到质疑。
北欧信奉传统经济学。传统经济学视节俭、勤奋工作和生产为美德;认为金本位抑制了通胀,并提供了稳定的货币环境,使经济蓬勃发展;政府应努力担负财政责任来平衡预算;国家政策一般应不过分干预经济事务;生产才能带动消费;在供求关系中“供”比“需”更重要,因为良好的“供”创造了另一种“求”。
美国的年轻白领本应是美国未来的希望,然而现在他们的命运令人担忧。就像我纽约的那位朋友,他们的职位或许会被外包转移到价格更低廉的国家。这种状况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大量的“白领”职位被转移到新加坡、菲律宾和俄罗斯等地。
遵循着这套传统经济模式,北欧国家踏踏实实地发展生产,靠储蓄、节俭成为全球社会福利最完善、人均GDP最高、老百姓最富有的国家。
面对高失业率和楼市泡沫,银行开始实行信贷紧缩。而信贷紧缩这个“死循环”对美国中产阶级的影响是致命的,越来越多的原来的中产阶层,目前只能依赖政府和慈善救济来维持生活,美国的中产阶级在迅速消失。说得夸张一点,“死循环”在谋杀中产阶级。因为这次金融危机中,只有华尔街还在发放上亿美元的大红包,只有大中型企业的高管还在拿着高薪。可以预见,当美国经济走出这场危机时,美国的贫富差距将拉得更大,社会也将越来越不平等。
北欧国家各项指标领先全球
美国经济已经陷入恶性循环:越裁员,全社会的购买力就越低,消费信心也就越低迷,企业的真正利润就越下降,于是就只能再继续裁员……
于是一个疑问产生了。丹麦人失业有优渥的失业补助金,瑞典的上班族享有暑假(在北美,只有学校师生放暑假),而挪威人似乎并不把赚钱放在第一位。那么市场竞争体现在哪儿,是不是北欧人都太“懒惰”了?
此外,这些年来美国大企业的高管以股权形式发放的薪酬从20世纪90年代起上升了50%以上,他们的高薪酬是要靠高股价来支撑的,撑高股价是他们获得高薪的终极目标。而股价靠什么支撑呢?利润!因此企业高管美其名曰为股东负责,实为自己的钱袋着想,费尽心机提高账面利润。他们既然无法通过扩大生产增加销售额来“开源”获得高利润,那就只能通过裁员来“节流”了。
丹麦、挪威和瑞典,全都名列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列,实行免费全民健保,国家资助高等教育和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果说北欧人懒惰,那我们怎么理解这一点?
在美国,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大的支出,因此裁员是达到企业“理想”利润的最便捷的途径。然而裁员之后,多出的工作谁来干呢?就只能请企业现有的员工加班加点。像我纽约的朋友,老板请他加班加点,他乐不可支,加班按钟点算,时薪比工资多1.5倍(50美元/时×1.5×4周×8时/周),每个月可多挣2400美元,逢节假日的时薪更是工资的2倍。加班不但为老板省下了另雇全职员工的薪酬及各项福利,如高昂的医疗保险费,还巩固了在职员工的职位。在如此恶劣的经济环境下,似乎是“双赢”的举措。
另外,无论你用哪一项经济指标去衡量,这些国家都能保持在全球前3位。我们以挪威为例。对于GDP指标,挪威并没有刻意地去追逐,但它在很长时期内总能保持人均GDP居世界前3位;并且连续6年(2001~2006年)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HDI)衡量居世界首位;其2008年的人均收入世界第一;过去4年中,挪威一直是联合国评选的全球生活水准最高、最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
人们对上述现象百思不得其解:为何美国股市已非经济“晴雨表”了?其实这种现象很容易解释。企业利润表现良好,第一靠增加销售,这是真正的利润来源,可是这在目前的美国难以实现;那就只有用第二个方法——以降低成本来实现利润。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依照基尼系数排名,全球贫富分化最小的国家前4位是丹麦、瑞典、捷克和挪威。由于社会财富分配相对均衡,北欧这些高福利国家的企业,其CEO的薪酬与工人最低工资一般相差2~3倍,最多不超过7倍。北欧国家不仅每小时劳动生产率及平均小时工资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而且国民总收入,挪威在美国之前排第四,丹麦紧跟美国列第六,瑞典列第八位。
面对如此残酷的调查报告,再回过头来看一看代表着经济“晴雨表”的股市,情况似乎没这么糟糕,道指徘徊在1万点上下;标普500指数也时高时低,并无显著跌幅;各大企业发布的财务报告表现都还不错,甚至利润还有所上升。
别忘了,就在美国家庭为高昂的大学学费头痛的时候,北欧国家人人可以接受良好的免费教育,也因此拥有高就业率。对于北欧人而言,工作似乎已不是谋生的手段,他们可以凭兴趣来选择职业。而对于像CEO那样的顶级高层来说,由于国家征收高所得税(最高可达83%),所以其税后收入实际上只比清洁工高一点而已。显然,他们很在乎体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又为社会作贡献。
洛克菲勒基金会一项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当前美国经济的不稳定性要比近25年来的任何时期都更严重,而且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其中,几近失去控制的失业和高涨的医疗费用是美国民众基本生活结构中最令人担忧的要素,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家庭已没有了维持生活的资金、储蓄和退休金。
有鉴于此,即使在金融风暴过后,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的统计,挪威的人均GDP依然高达7.9085万美元,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仅次于卢森堡,丹麦以5.6115万美元排在第五,美国只有4.6381万美元,排在第九位,挪威和丹麦高出美国一大截。然而失业率呢,挪威仅2.6%,丹麦是4.2%,美国高达9.7%(加拿大8.3%,英国7.8%)。
可是近几次聚会,打招呼时总是少一个人。问起缺席的原因,朋友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加班赚大钱去了。”哇,我为朋友高兴。现在美国失业率这么高,不怕忙,就怕不忙没事做。前两天还读到一条新闻,全美国的各级政府部门从现在到2013年年底,将陆续裁去2000万个全职工作职位。
挪威——环保和理智的典范
在纽约,每到星期六我总会跟朋友聚会,大家聊聊国际形势,谈谈政治经济,再侃侃千奇百怪的趣闻和琐碎,轻轻松松快乐无比;到了多伦多,每到星期六我照样参加纽约的朋友聚会,不过改成了电脑视频聚会。
事实上,挪威土地贫瘠、地貌多变,主要是由山区和高地组成,包含有许多冰川和瀑布;地质多半是花岗岩和片麻岩,板岩、砂岩和灰岩也都很常见。由于挪威属高纬度地区,白天的季节性变化非常大。从5月下旬到7月下旬,有长达20小时的白天。相反,从11月下旬至次年1月下旬,北方的太阳似乎永远低于地平线,日照时间很短。极昼与极夜的天然生存环境,养成挪威人珍惜资源、勤俭节约和爱好户外活动的习惯。
美国股市已非经济“晴雨表”
20世纪60年代,挪威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被发掘,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收入占出口额的45%,只少于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这两个原油出口国,而出口占挪威整个GDP约20%。
在美国,房子支出不能超过家庭收入的1/3,因为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消费,一旦过了这个比例,他们就没有办法支撑了。美国房价在2006年7月达到历史最高位,那时美国平均房价是家庭收入的6.2倍。这个比例在国际上来说就是巨大泡沫了,过了没几月这个泡沫就破了。
挪威石油资源如此丰富,2008年人均收入世界第一,德国又在不远的隔壁,是最有资格发展汽车工业的国家。但挪威政府并不鼓励开车文化。在挪威人的概念里,没有一辆车是“绿色”的(所谓的环保车)。在挪威,汽车广告必须是“告知真相”的广告,国家消费者监察部2008年1月发布了新限令,禁止汽车制造商使用“绿色”、“清洁”和“环保”字样的汽车广告。
在1971年前的300年间,美国的房价保持在家庭年收入的1.6~1.8倍,也就是说一个家庭年收入3万美元,那么它的房价也就是4.8万~5.4万美元。1971年以后,因为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到信贷,房价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涨。收入和房价比从1.6倍到1.8倍,一直到2倍、3倍、5倍,后来一直到6倍。
几十年来,“步行上学”一直是挪威首都奥斯陆市政府的市政规划。为培养孩子积极的生活方式,父母被明确要求不能开车送子女上学。为了确保孩子步行路线的安全性,政府通过立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堵塞,甚至在市中心也不例外。天然的生存环境与政府的正确引导,使挪威人的徒步远足和喜爱滑雪的习惯代代相传。
美国大量信贷消费出现在1971年之后。1971年之前的300年间,包括英国殖民地时期,美元和黄金是挂钩的,按照每盎司黄金发行35美元的比例,不能乱发钞票,到1971年以后,美元和黄金脱钩了。在理论上,那时候开始,美联储可以无限量地发行美元,金融机构包括银行需要钱的话,都能很轻松地从美联储得到钱,得到钱以后它就可以放贷了,所以就鼓励老百姓提前消费,放贷以后它赚利息,这是金融机构最基本的利润来源。
在挪威的马路上鲜有豪华轿车争奇斗艳,人们并不视开豪华车高人一等。奥斯陆的市政当局最近购买了3000辆自行车,供广大市民使用,政府购车的速度还在上升,马路上完全被骑车人和走路的行人所包围,简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仰望城市的天空,蓝天白云。
根据CNN的一个调查,现在美国中产阶级离穷人只有3个月的距离。一旦被炒鱿鱼,领完3个月的失业救济金后,就付不起那些账单了,他立刻就变成了穷人,所谓穷人就是宣布破产。
石油出口为挪威带来了滚滚财源,但挪威政府并没有大手大脚地乱花钱。相反,挪威人非常理智,他们深知总有一天地底下的石油会挖完,未来的石油收入是不确定的。挪威政府从1995年起,便把石油收入储存在一个主权财富基金账户——全球政府养老基金。预测表明,挪威养老基金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基金,据保守估计,到2017年,挪威的养老基金可能高达9000亿美元。合着每个挪威老人都是百万富翁。
除此之外,美国的各个公司也发债。每个家庭就不用说了,大到买房子、买汽车,甚至买电视机也分期付款。买四五百块钱的床垫,他也要去刷卡分期。这些年来,每个美国人平均每赚100美元,要用掉145美元以上。很多美国人每月等着发工资付账。每月四五十张账单,都是分期付款,而且很多人往往只付账单的最低还款额部分。
学习北欧勤俭健康的生活方式
根据世界经合组织的数据,美国的财政赤字、欠债金额的最新数据已达到天文数字,总债务(公司债务+私人债务+国债)为70万亿美元,平均每一个美国人欠债高达2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的话人人都是百万“负”翁。这个欠债,有美国政府的欠债,美国是联邦制,各个州也发债。例如,加州已经欠了280亿美元,加州已资不抵债,濒临破产。
挪威、丹麦和瑞典等北欧国家,几乎做到了保证每一个公民充分享受由他们创造的社会财富。老百姓人人可以接受从小学到大学的良好的免费教育,看病不用花钱,在人人平等的价值观的影响下,社会财富的分配相对均衡,又老有所养,真可谓生活得无忧无虑。2010年,国际经合组织根据加拿大的“商业繁荣潜力指数”,对未来10年经济发展将呈现繁荣景象的30个国家进行了预测。依据各个地区的人口、贸易、能源、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指标,在这些未来将获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中,瑞典、挪威和芬兰名列前三甲。很遗憾,中国不在这30个国家之列。
美国人到底欠了多少债呢?
从排名看,前3位全都是北欧国家,美国排在第12位。尤其是挪威,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相对缓慢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运输技术的发展方向,使它能够免受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生活方式的影响,它的经济发展潜力反而比美国大。因为挪威人的价值观和种种传统深入民心,我们无法想象,这么富有的北欧人,居然节俭到令我们匪夷所思的地步,令金融霸权绝无可乘之机。
美国中产距离穷人仅仨月之遥
在挪威的街头拐角,勤俭商店(中国过去的旧货商店)随处可见。说来不信,生活在挪威,假如有一天你为孩子过生日,拆开礼物盒,看见里面是洗涤干净的旧衣物,千万别大惊小怪,这在当地已蔚然成风。当然,假如把这一场景搬到中国,我们也无法想象送礼之人还有何脸面做人?在当今的中国,夫妇俩赴宴一个座位500元的“市价”已不能算高。
15.美国25%的家庭所有的家庭财富为0,甚至为负值。在2007年,这一数据为18.6%。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节制和劳动是人类两个真正的医生:劳动促进人的食欲,而节制可以防止他贪食过度。挪威人爱好运动的习惯没改变,他们很少开车,政府也不提倡开车文化。挪威人传统的饮食习惯也没改变。挪威的传统食品鱼、肉、土豆和蔬菜依然是餐桌上的主角。即使有钱,外出就餐对他们来说也很难得。挪威的餐厅规模普遍比美国的小,其提供的食物分量也比美国小,在美国为1人份的菜品,到了挪威就变成3人份。直到现在,美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快餐文化根本无法在挪威流行起来。
14.家庭财富减少了23%。美国家庭净资产中值在2007年至2009年间下降了23%。CNN的报道显示美国家庭财富净值中值从2007年的12.5万美元降至2009年的9.6万美元。
有必要在此插一句,原本中国人的饮食很健康,以五谷杂粮为主食,再佐以豆制品、蔬菜瓜果、鱼、蛋、家禽和少许肉类;中国的饮食文化则更是源远流长,八大菜系闻名世界,烹饪技术也最发达,众多传统名菜、地方小吃更是风味独特,不仅深受中国人喜爱,而且也吸引了众多外国人。但我们却丢弃了传统的中国美食,引进美国的垃圾食品。
13.医疗费用引发了60%的美国民众破产。即便是拥有医疗保险的人日子也不好过。美国60%的个人破产是由于医疗费用过高所致,这些破产多发生于已经置业的中产阶级家庭。
目前肯德基在中国的450座城市开设了2000多家餐厅,麦当劳的分店也达400多家。这些典型的美式快餐如牛肉汉堡、乳酪、炸薯条、炸鸡块和可口可乐,富含高脂肪、高油脂、高盐和高糖。麦当劳的总裁在50多岁英年早逝,酷爱垃圾食品的克林顿在50多岁时心血管堵塞了80%,最近刚动完第二次手术,这些都凸显了美国的饮食文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12.在过去10年中,美国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已经从380万增长到520万。
但是,中国好多影视作品却把带孩子吃麦当劳、肯德基的快餐以及喝可乐当成一种时尚进行宣传,这样会把中国的下一代都培养成垃圾食品和垃圾文化的拥趸。在经常食用“四高”食品的饮食习惯下,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增长速度上升到世界第二。以北京为例,北京45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6%,与此同时,一大批糖耐量低减人群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这一患病比例甚至超过了美国。美国垃圾文化就这样一点一点渗透到中国,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排挤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1.美国破产人数增长了100多万。150万美国人在2010年申请破产,这一数据已经连续4年上涨。
根据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收集的数据,在之前的两年中,美国糖尿病患者几乎增加了15%,接近2400万,占人口总数7.8%,特别是超重引起的糖尿病,长期困扰着美国人,令美国濒临崩溃的医疗体系再增负担。而挪威人健康的生活习惯,自然使他们减少了得病的可能性,这样一来,不但政府减少了医疗开支,而且个人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挪威的糖尿病病例在西方国家是最少的,只占所有病例的3.6%。5年前的一项调查发现,整个挪威只有15个成年人因超重引起糖尿病,其中一人还是新移民。
10.美国学生贷款数额达9000亿美元。美国人所欠的学生贷款总量目前已经超过9040亿美元,这是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FinAid.org估计全美学生贷款上涨的速度为每秒2853.88美元。
综观挪威人的生活方式,不正是中国老祖宗留下的勤俭持家、积谷防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以及绝不寅吃卯粮的生活模式吗?正因为按照常识实行传统的经济模式,北欧国家逃过了经济危机,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他们的经验已经向我们证明了什么样的经济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
9.美国信用卡债务总量提高了800%。美国目前信用卡债务总量相对30年前增长了8倍多。原地踏步的工资水平和宽松的信用让美国中产阶级在进行一些基础性的支付时也选择了信用卡。
因此,无论如何也轮不到美国来质疑丹麦这样的北欧国家,面对全球分配最公平的丹麦和挪威,那些说什么高福利必养懒人的经济学家,难道不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结论吗?而中国更应该重新思考一下,究竟是继续向贪欲无度、借债消费的美式生活靠拢,还是向北欧人学习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发展模式,遵从常识,从更高境界上找回自己老祖宗的生活真谛?
8.美国超过半数的雇员每周收入不及500美元。Tax.com的数据显示,美国薪金水平的中值已经降至26261美元,相对2000年的水平已减少了1924美元。
[财经新闻如何看]
7.贫困儿童数量在两年里增加了2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儿童数量在过去两年内大约增长了200万人。这是政府在经济衰退期间的反贫困支出大幅上涨的原因。
新闻案例分析一
6.全美13%的房屋处于空置状态。美国全国房屋的空置率超过了13%,而缅因州则以23%的闲置率名列全美第一。在遭受金融危机严重打击的佛罗里达州和亚利桑那州,房屋闲置率各为17%和16%。
克鲁格曼:美国的经济灾难的确来了
5.典型的遭遇止赎的业主已有一年半未还房贷。今天,遭遇止赎的业主平均17个月未还房贷。两年前,房屋被迫收回的业主平均11个月未还房贷。
2013年9月9日来源:《纽约时报》
4.数百万美国人未能按时缴付房贷。2011年3月的调查显示美国1/3的业主所欠的房贷数额高于他们的房屋价值。
再过几天,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的五周年纪念日就到了。雷曼兄弟的破产标志着一场已经够糟糕的衰退,转变成了某种更可怕的事情。突然之间,我们看到了发生经济灾难的真切可能性。
3.地产税提高。彭博社数据显示,美国一个家庭的地产税中值在2005年为1614美元,现在为1917美元。虽然企业税在全国范围内有所下降,各州和地方税收总量实际上几乎增长了16%。
而灾难的确来了。
2.全美74%的人口将减少支出。由于各项物价的上涨,从谷物到汽油,74%的美国民众将会减少他们的日常支出。
你或许会说,等等,什么灾难?人们不是都警惕地谈及第二次“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吗,而所谓的大萧条也并没有发生,对吧?没错,他们是那样警告的,而且也的确没有发生大萧条——尽管希腊、西班牙以及其他国家或许不会同意第二点。不过,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认识到灾难有不同的程度,经济政策即使出现巨大失败,也可能不会引发全盘崩溃。而实际上,过去五年间政策的失败程度的确十分严重。
1.全美33%的男性在去年处于失业状态。美国人口中男性总数的66.8%拥有工作。这一数据处于有记录以来的最低点,原因是经济衰退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作用。
在某些方面,可以用美元和美分来衡量失败有多么巨大。过去五年中,合理估算的“经济产出差额”(Output Gap)——也就是美国本来可以也应该产出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与实际产出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之间的差距——远远超过了2万亿美元。这可是白白浪费掉,再也拿不回来的2万亿美元啊。
美国中产阶级在过去的这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留在他们身后的是一连串的房屋止牍、无数的失业和遭受摧残的健康。以下数据出自美国《大西洋月刊》,美国中产阶级受打击的范围之广和强度之大触目惊心。
除了浪费金钱之外,对人的潜能的浪费更是一种悲哀。在金融危机之前,63%的美国成年人有工作,这个数字迅速降到了59%以下,至今如此。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懒惰症大爆发。右翼人士声称,美国失业人群因为靠食品券和失业福利过得很滋润,所以找工作不够努力,对这种论调应当给予理所当然的鄙视。就业率的下降有一小部分可以归咎于人口老龄化,但其余部分,正如我所说的,源于经济政策的巨大失败。
美国中产阶级的15个惊人事实
暂且把政治问题放在一边,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如果美国政府的确有意愿做,也做到了宏观经济学课本上提出的做法,过去五年的形势会如何?也就是说,付出足够大的努力去推动创造就业,从而冲抵金融危机和房地产市场崩盘产生的影响,此外再将财政紧缩和增税举措推迟到私营部门站稳脚跟时再实行。我曾经粗略地计算过这一套举措会产生什么效果:其规模会是我们实际得到的刺激规模的三倍,而且会更关注于支出,而不是减税。
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这个本应支撑起美国经济的阶级却正成为“垮掉的一群”。美国中产阶级的陨落将意味着美国梦的幻灭。美国模式错了吗,美国怎么会走到今天的这一步?
然而我还是认为,认识到政策失误之严重,而且错误仍在继续,是很重要的一步。现在共和党人与奥巴马的忠诚者似乎已经把华盛顿分裂了。不管政府做什么举动,前者都会谴责,他们坚持认为所有意在缓解危机的政策和项目,实际上都加剧了危机;而后者则坚持称他们做得不错,因为世界并没有完全崩溃。
占美国家庭总数1%的最富裕家庭目前在美国社会收入中所占份额是1929年以来最高的。根据美国国税局的数据,若计算通胀因素在内,1988年美国纳税人平均年薪为3.34万美元(约22万元人民币),但到了2008年,他们的平均收入不但没有增长,甚至还略有下降,到了3.3万美元。与此同时,占美国人口1%的富人,即年收入达38万美元(247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人群,20年来收入增长33%。
显然,奥巴马周围的人错得没有共和党人离谱。但无论以何种客观标准衡量,自雷曼兄弟倒闭以来的美国经济政策都是一场骇人的失败。
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消息。让我们看看它坏到什么程度。
以上是一篇《纽约时报》专栏文章,“乌鸦嘴”教授保罗·克鲁格曼在20世纪90年代成功预言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作为美国经济学奖得主以及广受欢迎的《纽约时报》专栏作者,保罗的文章往往一针见血,尤其对于经济危机的分析值得读者关注。一看标题我们就知道这属于“坏消息”,美国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消费的模式特别值得我们警惕和学习,了解美国模式为何是错误的,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在谈到就业率时,保罗痛心地指出:“对人的潜能的浪费更是一种悲哀。”人才是社会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根据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三条原则以及我们在前几章中分析的,对人的投资、对教育的投资才是最好的投资,社会的财富需要靠创业者和就业者来创造,而良性的发展模式应该为人才更好地提升自我,从而为社会服务提供土壤,在这一点上政策的支持非常重要。这样的结论用“回归常识”的最后一条原则来分析也不难得出,凡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发展模式必不会长久。
近几年来,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接连报道,美国中产阶级经历了收入增长停滞的20年,但富人腰包却在不断膨胀,导致贫富分化扩大。
新闻案例分析二
5.1“垮掉的一群”——美国模式正在消灭中产阶级
下一个超级偶像
为人类祈福,为中国加油。
2013年2月2日来源:《经济学人》
愿大家能在纷繁复杂的财经新闻中发掘到属于自己的珍宝。愿财经让国强盛、民安康、世界更美好。
如果有来生,你愿意出生在哪里?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择北欧,北欧国家在政府效率、廉洁、经济竞争力以及社会保障和人民幸福指数等多方面都领先全球。不管是西欧、北美还是新兴的亚洲经济体,现在都将北欧国家作为学习的榜样。
在下一场危机到来之前,未雨绸缪吧!在不慎误入歧途之后,悬崖勒马吧!在千疮百孔的地球一息尚存的时候,亡羊补牢吧!在幸福不小心跌落井中后,赶紧打捞吧!趁一切还来得及。
小国家总是能充当改革的急先锋。由于实行撒切尔主义和私有化改革,80年代的英国领先世界,小小的新加坡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国改革者效仿的楷模,现在北欧国家似乎正在充当相同的角色。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在对石油等日渐匮乏的能源的使用上,“省能补贫”是常识。
部分原因是瑞典、丹麦、挪威和芬兰这四个主要的北欧国家运行良好。作为一个资质平庸、收入一般的普通人,如果来生可以选择出生在哪里的话,那么你一定想做一个维京人。北欧各国在各项排名中都处于世界前列,不管是经济竞争力、社会保障还是幸福指数。它们既不像南欧那样经济僵化,也不像美国那样两极分化。发展理论学者愿意把成功的现代化称之为“接近丹麦”。这块曾经被认为是DIY家具和阿巴乐队代名词的地方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片文化热土,它孕育出了《谋杀》、玛诺餐厅以及愤怒的小鸟。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百姓的生活理财方式上,“勤劳致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常识。
之所以这样也许是出于机缘巧合,北欧国家在90年代时明智地控制了他们的债务危机。但是北欧模式流行世界的第二个原因才真正令人着迷,他们为世界各国,尤其是负债累累的西方国家政客绘制了一幅如何改革公共部门,如何让国家运行更加高效、灵活的美妙蓝图。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过度借贷消费的问题上,“欠债还钱”是常识,“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常识。
然而北欧模式也并非完美无缺。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仍然高于本刊期望的水平,也高于可维持水平。他们的税收水平依旧刺激企业家外逃:伦敦就有很多优秀的瑞典青年。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外来移民要靠救济维生。在重重压力下,政府不得不削减支出,而不断加剧的全球竞争势必迫使他们做出更多改变。同新加坡相比,北欧政府仍然比较臃肿,他们也没有对依照家计调查发放福利给予高度重视。
其实,老祖宗早就传授了我们生活的真谛和幸福的真经。可惜,很多宝贝被我们丢了,太多人被一时的繁华和无尽的欲望迷了眼。迷路的时候,不妨想想小时候外婆教的简单道理。
尽管如此,仍然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向北欧学习。像过去的瑞典一样,很多西方国家也在大政府的道路上积重难返。现在欧洲人口只占世界的7%,而其社会福利支出却占世界的一半,就在默克尔对此忧心忡忡的时候,北欧国家给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他们证明了欧盟国家也同样可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成功。正在建立福利型国家的亚洲各国也在向北欧取经:挪威就是中国人特别关注的对象。
中国应该学美国大力倡导举债度日的消费模式吗?北欧人顺应自然、脚踏实地、健康环保的作风是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地球极端天气的频繁爆发和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是人类自酿的苦果吗?在全球经济挣扎摇摆,复苏之路出奇缓慢的今天,照亮明天的灯塔在哪里?你终于住上了豪宅,开起了跑车,吃上了鱼翅,但是——你幸福了吗?
向北欧学习的主要经验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实用主义,这些国家之所以受欢迎,不是因为政府大,而是因为其运转良好。一个瑞典人缴的税确实比加利福尼亚人要多,但是他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免费的医疗。北欧人推行的改革意义深远,不但克服了工会的困扰,还消除了行业游说。事实就是这样,你可以把市场机制引入福利国家,从而提高其运行效率,你也可以在合理的基础上推行社会福利制度从而避免把包袱甩给子孙后代,但是你必须愿意根除腐败和利益团体,你必须做好准备抛弃恼人的左右之争,在各种政见持有者中集思广益。总之未来很多年世界各国都将向北欧学习。
我们在最后这章中要和大家讨论的正是“回归常识”。它可以帮助你删繁就简,拨开迷雾,甚至会让你顿悟真理,感觉醍醐灌顶。
这是《经济学人》杂志2013年2月的一期封面文章,文章分析了北欧模式的先进和实用之处,对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苦苦挣扎的各国来说,特别有借鉴作用。我们看财经新闻,并不能只看眼前的短期信息,关于板块涨跌、利好利差满天飞的股市小道消息,对我们的投资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多看一些分析“为什么”和分享“如何做”的大气的财经读物,对你养成正确的投资和财富观,提升自我的修养和幸福感才有真正的帮助。
在阅读了前4章之后,想必大家对如何看财经新闻的4大招数已经运用娴熟了。正如之前所说的,这4条原则的核心是回归常识。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运用这一条法则,它不需要你有渊博的学识,也不要求你有过人的智慧,你只需稍微多动一点脑筋。
在新的改革政策下,中国正迎来新的机遇,我们要谨慎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根据自身的特色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如文章所总结的:“你可以把市场机制引入福利国家从而提高其运行效率,你也可以在合理的基础上推行社会福利制度从而避免把包袱甩给子孙后代,但是你必须愿意根除腐败和利益团体,你必须做好准备抛弃恼人的左右之争,在各种政见持有者中集思广益。”“北欧模式”恰是我们看懂财经新闻四大原则最后一条“回归常识”原则最好的诠释和应用,还原事物本来的面貌,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掌握健康、成功、财富和幸福的秘诀并非遥不可及。
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