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 > 第四章 资:谁在股市赚到了钱?

第四章 资:谁在股市赚到了钱?

所以,那段日子他一直卖短。其中有一只股票他以60美元一股卖掉(Sell Short),共卖了1000股。不到两个星期,那只股票竟然涨到80美元,他不服,硬是撑着不了断。过了两个星期又上涨20美元,丝毫没有下跌的迹象,他只能忍痛买进了断。好家伙,单那一笔,就亏了4万美元!我劝小刘算了,收手吧。老老实实上班,10多万美元,权当白干两年。

一天小刘终于忍不住承认,几个月下来,他亏了10多万美元,回国发展的计划要推迟了。他气呼呼地说:“真他妈见鬼了,按股票价值分析法,市面上很多网络股的价位都高得离谱,那些公司刚上市,一分钱还没赚,怎么可能卖到每股50美元,甚至100美元呢?”

但那时的小刘却好似输红了眼的赌徒,不服输,继续坚持做空。他甚至不惜将家产抵押给朋友,借来10万美元,加上手头剩下的5万美元,继续卖短,而且还开设保证金账户,加大杠杆做空网络股!可惜呀,网络股不跌反涨,“做空”加保证金杠杆,15万美元源源不断补仓,不到一个月便输得精光。结果,还没等到网络泡沫破灭,小刘早已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更无从谈起回国创业。

事实上,买长的风险是有限的,股票价位大不了跌到底。比如用10万元买股票,哪怕全部输光,也就是10万元;而卖短的话,你们想吧,股票上涨的价位理论上说是无限的,那卖短所亏的钱不也是无限的吗?因此,做空的风险为无限大!我不禁替小刘担心起来。

读者或许会问,“做空”和“麻筋”保证金那么可怕,那么散户输掉的钱都到哪儿去了呢?

但假如我们对某家公司不看好,觉得它的股价或债券太高了,过些日子应该会跌,我们就可以卖短。也就是向你的股票经纪人借来那家公司的股票或债券先卖掉(Sell Short),然后等那只股票跌了之后,再买回来(Cover Short)还给经纪人,股票价位的差价就是所赚利润。这就叫做空。

鲍尔森惊险豪赌美国房价

一般投资者都希望低买高卖,看好哪家公司,买进它的股票或债券(华尔街上叫Buy Long),然后希望它不停地上涨,等卖出时(Sell Long),卖价减去买价就是所得利润,再简单不过。

由美国这次金融海啸演变成的经济危机,像癌细胞般蔓延全球,其始作俑者是次级信贷,害人不浅。然而,多家犯愁却有人大喜。美国有一位对冲基金经理,他与前一任美国财长同姓,叫约翰·鲍尔森。当华尔街各家公司愁云惨淡、人人担心工作不保之时,他掌管的基金却从中大赚一笔,把1.5亿美元变成280亿美元!为此,他“荣获”了一个35亿美元的大红包!这可能是华尔街史上最大的一笔个人收入。

可是不久,我渐渐地发现小刘时常心神不定。华尔街周围的餐馆全都装有电视,直播财经消息。午休吃饭,小刘眼睛不停地扫向餐馆的电视,话也越来越少。那个阶段,股市几乎天天往上升,华尔街人都喜气洋洋,小刘为何愁眉不展呢?我突然意识到,小刘一定在“卖短做空”。

这位鲍尔森先生是怎么做到的呢?非常简单:就是做空。

17年前,学金融出身的小刘雄心勃勃,期望尽快赚到第一桶金,至少100万美元,然后回国创业。来到银行家信托之前,他炒股就赚了不少钱。那时华尔街刚从几年前的熊市恢复过来,新一轮的高科技股正火热。我也时常小玩几把,几乎只赚不赔。小赌怡情嘛。而小刘专攻金融,以他的手笔只需“倒腾”几下,估计实现愿望指日可待。

2006年年初,这位在纽约皇后区长大的鲍尔森灵敏地嗅到了房地产泡沫的异味,于是开始下注做空楼市。他设立了一个“信贷机遇”对冲基金,筹资1.5亿美元,买入信贷违约掉期,做空房屋抵押贷款债务。他当时这样做是与市场95%以上的投资者背道而驰的,但鲍尔森觉得没有一种商品会只涨不跌,既然房子也是商品,自然也不例外,楼市不会永远是牛市。

既然运用了杠杆作用,利弊一定是双向的。你想以一赚四,就会以一亏四。一般经纪人做保证金,都爱买卖上下起伏特别快的小股票。只要稍加留意便可发现,好些小股票在3个月之内可以跌去50%,甚至超过75%。如此这般亏个十几万元,那是稀松平常的。我不禁想起在银行家信托的老同事小刘,就曾因为做保证金再加上卖短做空而倾家荡产。

虽然房价不会永远朝上涨,但具体何时会跌也很难判断。鲍尔森设立基金后的头几个月,美国楼市依然看好,房价一路上升,他的基金因此赔钱。在华尔街,一般的投资都设有止损点,一旦到了止损点,基金经理为了减少损失会选择全身而退。但亏损并没有击退鲍尔森,他意志坚定,力排众议,可那时他的压力非常巨大。为了减轻压力,他每天在曼哈顿的中央公园长跑5英里,每晚都告诉他的太太,目前是“黎明前的黑暗”,成功即将来临。

故事二:小刘做空网络股倾家荡产

鲍尔森赌对了,“真理”似乎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没过多久,美国房价从高位突然下滑,随着房价的下降,他基金里的房屋抵押贷款债务,由于高杠杆效应,价格犹如雪崩般下跌,使得他管理的基金止跌回升,此后疯涨不止。到了2007年,他的对冲基金便狂赚150亿美元;金融风暴期间,又狂赚了130亿美元。

其实,开设保证金账户用来炒股,在购买股票时,只须支付股票总值的25%到30%就行了。如果投入1万元在保证金账户的话,可以购买总值4万元的股票。也就是说,保证金账户有4倍的杠杆作用。当然,那75%的钱是向证券商借来的,利率一般比银行高一些,比信用卡低一点;而且账户里还必须维持你所拥有股票市值的25%到30%。一旦低于这个数,你的经纪人就不客气了,要来“麻筋”Call,就是要你赶紧“输血”进去。

这简直太神奇了!短短十几个月,一只基金由1.5亿美元一下子变成280亿美元,只要看准了,赚钱好像并不难。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为何莉莉的老公和小刘赌输了,更多的人连赌注都不敢下,而鲍尔森却敢放开手脚豪赌呢?关键一点,他的赌资并不是从他的腰包掏出来的,那是广大投资人的钱,赌赢了,他赚;赌输了,他大不了关门大吉。

莉莉说:“我也不清楚。我就告诉他,有一种方式炒股票,不用花大钱。如果做好了,是能赚大钱的。老公问我什么方式,我就学着你说的,什么Options啦、Call啦(都是期权期货的术语),什么什么的。我老公马上给他的股票经纪人打电话,用2万美元开了一个‘麻筋’保证金账户。但是过了没几天,经纪人就说账户里钱不够,必须马上补钱进去,否则就要Call了。我想那大概就是你说的Call吧。谁晓得,后来每隔一两个星期,我老公的经纪人就要他补钱进去,否则前面投进去的钱就全没了。这样,每次经纪人来电话,我老公岂止‘麻筋’,简直要‘抽筋’了。直到前天,我老公实在不想再撑下去,就只好Call,结果算一算亏了十几万美元!”她是越说越气,我是越听越糊涂。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对于市场走势,有人看多,就有人看空。有一定数量的做空者,对平衡市场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益处。假如20世纪末的网络泡沫,或者在前几年的房产泡沫中出现更多的卖空者,可能会给市场增添一些稳定性和理智,使泡沫不至于被吹得如此之大,说不定泡沫会因此早些被刺破。特别对于机构投资者,适当地利用做空可以起到反串对冲,减少投资风险,最终达到避险的作用。

记得初进华尔街的头几个月,懂得了期权期货的皮毛之后,我开始“学艺三天,上山打虎”般飘飘然,逢人便吹“以小博大”、“杠杆作用”、“只赚不赔”。有一次我遇见太太的朋友莉莉,又口无遮拦地吹嘘开了,还加了一大堆英文专业术语。见莉莉听得一愣一愣的,心里特爽。没想到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过了3个月再见莉莉时,她狠狠地瞪着眼说:“上足你的老当了,都是因为你,害我老公亏了十几万美元!”什么!亏了十几万美元!不会吧?莉莉的老公虽然富有,但十几万美元毕竟不是小钱!我赶紧追问莉莉她老公是怎么亏的。

但像鲍尔森那样的“幸运者”毕竟不多,押注于价格下跌来做空的时机非常难掌控。如果美国楼市再晚3个月下跌的话,鲍尔森就不一定还能够撑下去。连他这样的资本大鳄都有可能翻船,那对于散户来说,就更难避免惨败的结局了。奉劝大家“珍惜生命,远离做空”。

华尔街发明了各种金融产品,全都是以财经高杠杆为基础。比如最典型的“麻筋”(Margin)账户,即保证金账户,也称作透支账户或信用账户,是投资者在证券公司开设的一种账户形式。通过该账户,投资者可以用股票作抵押,按账户资产总市值的一定比例借用证券公司资金进行投资。如果市场出现下跌,股票市值达不到抵押的最低标准,投资者必须追加保证金或抛售股票。在美国,透支账户由联邦政府法规管辖;联邦储备局对透支比例作出特别规定。例如,规定账户的保证金比例为65%,意味着商户在购买证券时应立即支付65%的证券价款。余下的35%的价款可以在之后支付,但需要支付利息。利息按证券提供的借款成本为基础折算。

4.7期权与期货:是烟火,还是杀伤性武器?

故事一:莉莉老公惨败保证金交易

我们在上一篇中谈到杠杆作用在金融领域的发挥和应用,比如卖短做空。接下来,我们要说说应用金融杠杆的衍生证券。

财经杠杆能玩出多大的动静?我们用三个真实的故事来告诉你。

售楼小姐“无心”妙用期权

4.6做空是豪赌,散户要远离

衍生证券(Derivative Securities)顾名思义是由普通证券衍生而来,是一种既非贷款(像债券),也非股本(如股票)的金融工具。它们的价值和回报率依赖于被衍生的基础证券(Underlying Securities)——比如资产(商品、股票或债券)、利率、汇率或者各种指数(股票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以及天气指数)的价值。

目前,中国楼市中的价格也已高到让交易无法继续的地步,不过幸运的是,中国还没有像美国那样,在金融领域实行全面证券化。但是中国已经打开了大门,国际金融资本已然大举挺进中国市场,他们将一如既往,在获得利润后转身离去。事实上,国际金融霸权早已在中国房市上掠劫了一波财富,那么在游说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之后,情况将如何?不用我说,大家也应该明白了。

衍生证券分两大类:一种是期权(Options);另一种是期货(Futures)。具体还可细分为互换(Swaps,也可以译为掉期合约)、远期合约(Forward)、认股权(Stock Options)等。一旦购买了衍生证券,便表明你对其指定证券(Underlying Securities)具有某种权利。这些期货、期权合约都能在市场上进行买卖。

可事实上,这些贷款所涉及的风险并没有消失,只是被转移到投资者身上了,换言之,风险实际上已延伸到了更广泛的金融体系。正像前面提到的,次贷本身的总金额只有1.3万亿美元,即便“全军覆没”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次贷进一步变成了次级债务,其金额立刻被放大了40多倍,变成55万亿美元。当房价高到再也没有傻瓜愿意接手房产的时候,房地产市场中的交易便无法继续,人们避之唯恐不及,那把锋利无比的下行利剑,一下子斩断了财富金字塔上的阶梯,底部立刻松动、崩溃。

这里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期权合约。在期权中,买入期权(CallOption)是指拥有权利在指定期限前,用指定的Strike Price(行使价格或称履约价格)购买指定的证券(Underlying Security);而卖出期权(Put Option)是指拥有权利在指定期限前,用指定的行使价格卖出指定的证券。而购买期权所支付的费用称为权利金(Premium)。

如此一来,如果金融机构破产了,那么纳税人不会受损失,只有金融机构的股东和其他债权人会亏损。金融机构便为所欲为,越来越疯狂,甚至毫无顾忌地降低或完全违背传统的贷款标准。这时,银行在保有资产负债表前提下的贷款模式,迅速让位给新模式——将贷款证券化并出售给广大的投资者。银行业的这一新模式被监管机构全面认可,因为银行并不拥有贷款,也就不需要承担风险,这就减少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照样以实例来给大家解释。一次,我朋友老王回国探亲,在上海外滩闲逛,发现那里有一栋兴建了一半的公寓,外观十分大气,立刻被吸引,于是走进售楼接待中心。一位售楼小姐热情地接待老王,向他介绍楼群的种种现况,说是外滩地段好,房价看涨,6个月后公寓完工,一套市值起码1000万元。售楼小姐对老王说:“假如你现在付10万元,我们可以在建成之后以900万元的价格卖给你,即使那时房价涨到1000万元,你还是支付900万元;但是,假如到时你改变主意不买了,那么你之前支付的10万元就归我们了。”

于是证券化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汽车贷款到商业抵押贷款,全都被包装成证券,出售给广大的投资者。正由于最活跃的信用卡债务、房屋净值贷款和住房建造贷款的放贷人并不是银行,是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无须吸收存款,因为贷款已经被证券化。因此,金融机构才不像银行那样受到监管机构的监控。

可能那位小姐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最典型的“买进期权”。如果到时你买了房子,而且房子的市价也确实涨到了1000万元,那么你卖出房子立刻获利100万元,去掉先前支付的权利金(Premium)10万元,你净赚90万元。假如到时候房价大跌,跌破900万元,你完全可以不买,顶多亏损10万元权利金。也就是说,期权赋予你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买卖房子的权利。

由此,一个新的群体——证券投资者出现了,他们变成了贷款拥有人,有权获得利息和本金。仔细想想,一旦对信用卡进行了证券化,那么银行不需要存款就可以放贷,这时就有投资者购买信用卡抵押支持证券,资本已经不是问题,因为是投资者拥有了持卡人的贷款,而不是发卡银行。

必须注意的是,“买进期权”与“卖出期权”并不是一项期权交易的买卖双方,而“买进期权”或“卖出期权”本身就是买卖双方的一个约定。他们中只有买方才有权利选择执行或者放弃这个约定。比如刚才举的例子中,我朋友老王和售楼小姐的这个约定就是“买进期权”。老王是这个约定中的买方,售楼小姐是卖方,而只有老王有权选择届时是否执行这个期权。期权持有人可以按约使用权利,也可以任其作废,还可以在有效期内转售给其他人。

在美国,投资银行家采用证券化手段,首先通过信用卡这一大众市场,利用借款人的信用分数和有针对性的直接营销技巧,使银行得以将信用卡发放给数以百计的中等收入者,甚至低收入的家庭。银行在这一领域面临的唯一限制来自它们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如果缺乏足够的存款或资本,将限制银行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但“证券化”通过将利息和本金以交易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就解除了这一束缚。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买了一份IBM的“买进”合约,履约价格为80美元,就是说你拥有了在规定期限内,以每股80美元买入IBM股票的权利。如果其股价一直低于80美元的话,那你就可以不用执行权利;如果在这个阶段内,IBM涨到了100美元,你就可以执行你的期权。这时卖出“买进期权”的那个人,必须按约以每股80美元将IBM卖给你,那你就可以赚20美元一股。

比如2007年的次贷危机中,次贷总金额仅为1.3万亿美元,数额并不大,但问题出在经过证券化之后,这部分资产先是变成了2万亿美元的次级债务,随即又衍生出信贷违约掉期,最后,尚未结清的信贷违约掉期合约金额高达55万亿美元,这就是个庞大而惊人的数字了。而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指出,截至2008年6月,其他各种用类似方式衍生出来、尚未结算的场外衍生产品,其价值总额为648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这相当于2008年的全球GDP总额78.36万亿美元的8.27倍!全世界人均拥有的此类资产价值为十多万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的话,几乎人人都将是百万富翁。世界财富真有这么多吗?

而如果你买了IBM的“卖出期权”,履约价格为80美元,则是说你在一定期限内有权以80美元的价格卖出IBM。具体情况可根据“买进期权”的例子来类推。

在原先的资本市场中,信贷的基石是信任,市场主体中的一方必须信任另一方将履行承诺。比如投资方必须信任借贷方有能力偿还贷款,投资人必须相信他们能看得见投资回报。货币市场对信任的依赖性极强,因为货币市场的短期交易量巨大。一旦失去信任这块基石,货币市场将立刻陷入崩溃。

注意,以上的例子对购买期权所支付的费用暂且不计。事实上,这笔费用定价是相当复杂的,美国的两位数学金融大师布莱克和舒尔斯为此专门发明了一个计算方程式,名为“布莱克——舒尔斯模型”,还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华尔街采取的证券化是其劫掠财富最主要的手段,而以高杠杆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发明则达到了证券化的极致,演化成了现代炼金术。因为,经过杠杆放大之后,纸面财富被吹大,华尔街捞完钱便拍拍屁股走人,留给全球大众一大片残垣断壁。

这几十年来,带来丰厚利润的证券化、衍生化业务,早就成了华尔街最主要的业务。从上述买房期权的例子,10万元权利金就可以撬动900万元,杠杆比例高达90倍。而华尔街的衍生化证券的实际操作比买卖房子至少复杂10倍,杠杆比例更高,而且花样繁多,像什么跨式交易(Straddle)、宽跨式交易(Strangle)、裸卖看空期权(Naked Put)、蝶式交易(Butterfly)、掩护性买权(Covered Call)、上下限期权(Collar)、铁鹰套利(Iron Condor)等。这些证券的风险被华尔街包装成美丽的罂粟诱人上钩。利用不可思议的杠杆,华尔街投行获得了天量利润!

当今主宰世界的金融体系说到底是华尔街的金融体系,它们可以独享世界资源,使金融大鳄们得以从世界范围的政府、大众手中获得垄断权力以进行投机,开创了一个不平等的全球财富分配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股东权益为幌子,疯狂劫掠世界财富。

希拉里炒期货大赚遭批

用“证券化”避开监管

期货是买卖双方在期货市场上签订的一种契约合同。这种合同定时、定量、定价买卖某种货品,包括各种债券、外汇及某种具体实物等。期货和期权的不同在于:在做期权时,买“买进期权”或买“卖出期权”的那一方有权决定是否真要履行合约,届时要是无利可图可以放弃;而期货就不一样了,合约到期时,则必须履行双方的买卖合同。以上面提到的那个买房期权为例,如果改为买期货的话,还是假定建成之后以900万元的价格卖给你。那到期如果房价涨到1000万元,你还是支付900万元,赚100万元;但是,要是届时这房子跌到600万元,那就对不起了,你也必须以900万元买下来,净亏300万元!

如果说以前是个人大量使用财经杠杆的话,那么现在将是政府大量使用财经杠杆。政府使用财经杠杆的结果,将是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政府的长期债券回报(3.75%)扣除了税收和通货膨胀率以后,几乎没有任何回报。这次美国及世界的财经杠杆减少过程,将会是一个非常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因此,中国在开放金融市场之际,必须先修筑防护栏,以保护国家财产不落入金融霸权华尔街的囊中。

大家可能要担心了,假如买卖合约是实物,比如说买了一万头牛到时候搁在哪儿呢?不用担心!实际上是不会真将一万头牛运到你家门口的。你要是做“买长”(Long)的话,只需“卖短”(Short)一个一万头牛的合同,就可以关闭(Close)你的持仓(Position)了。当然具体操作起来不像我说的这么简单。

现在,美国很多家庭和银行都深受减少财经杠杆之痛,所以只好转向政府救助(Bailout)。政府从全国经济发展的角度,除了救助以外别无选择。美国政府救了贝尔斯登、救了“两房”、救了AIG,接下来还要救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救学生贷款保证金……

打个比方,有个农场主张三,每年收获100吨玉米,正常情况下应该能卖到1000元一吨。他生怕那年玉米丰收而跌价,就卖了一个100吨、每吨1000元的玉米期货。要是那年玉米真的跌了,他的玉米当然没卖到好价钱,但他在玉米期货市场就赚了,正好弥补亏损。张三所做的就是对冲(Hedge)。而和他签订期货合同的买方李四,就像赌场里下注赌“大小”,他购买期货合约完全是一种冒险投机。如果那年玉米的价格超过每吨1000元就赚了,而跌到1000元以下就亏了。注意,为简单起见,买卖期货的费用暂且不计。

而减少财经杠杆就像戒毒瘾一般,极其痛苦。房价跌,房屋净值(Home Equity)消失,拍卖房一上市,房价更跌,房价跌,拍卖屋则越多,就这样恶性循环……因此来说,美国现在面临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并非危言耸听。的确,在楼市景气的年月里,我们听说了无数个房价翻番的幸运者的故事。但房价不会永远朝上涨,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香港、爱尔兰等国家和地区就是明证。火箭般上蹿的房价越高,对于真正想购房居住的普通百姓而言,从银行贷款的金额就越高,他们支付的利息也就越多。而一旦购房者还不起房贷,银行就索性将房产一并收回。他们收得名正言顺,谁叫你欠钱不还?

期货市场需要买“保险”的张三,用以对冲他的收益;也需要投机者李四的参与,赌他的运气。这两方就像是一对欢喜冤家,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方,戏就唱不起来了。张三和李四可谓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期货和其他所有衍生证券一样,是个零和游戏,就像四个人打麻将,有人赢必定有人输,在同一段时间内,所有赢家所赚的钱与所有输家所赔的钱相等。说穿了,期货市场只是财富的再分配,并不创造新的经济价值。

常言道“甘蔗没有两头甜”,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财经杠杆也不例外。财经杠杆可以把回报放大,同样也可以把亏损放大。同样以那100万元的房子作为例子,如果房价下跌了10%,那么5倍的财经杠杆,亏损就是50%,用10倍的财经杠杆,就等于本钱尽失,全军覆没……金融危机以来,美国1200万套房子被强行拍卖,主要就是以前使用的财经杠杆倍数放大所致。

在国际期货市场上,一般要通过上篇谈过的保证金账户来具体操作期货的买和卖。一般证券的保证金账户上至少需要总交易仓位市场价值的25%,即应用了1比4的金融杠杆。而做期货的保证金比一般证券的保证金账户比例更低,只需总价的5%~10%。保证金加上期货,那可是杠杆加杠杆。可见在期货市场中的投机者获利或亏蚀的幅度,可以是本金的数十倍乃至数千倍。

这下该高兴狂欢了吧!慢着。

其实,开辟期货市场最初的立意是很不错的,基本上与做保险的概念相似,但是这种投资工具也极其容易被滥用。比如,若干年前,美国的大报小报以及电视新闻里,曾一度沸沸扬扬议论当时的第一夫人希拉里,焦点是她在克林顿当阿肯色州州长期间下注1000美元炒牲口期货,仅10个月便获利10万美元。

售楼小姐所言或许是实情。这几年,中国的房价似乎只涨不跌,即便“天价房”也照样有人抢购。但绝大多数买房子的人都不是一笔付清的。聪明的投资人(准确地说,应该称炒房者),即便怀揣100万元(假如一套房子为100万元),他会非常聪明地买5套,每套房子支付20%首付款,自然而然运用了财经杠杆的原理,然后等待房子上涨。如果首付款20%,他就运用了5倍的财经杠杆,假如房价上涨10%,他的投资回报率就是50%;如果首付是10%的话,那么财经杠杆就变成了10倍。如果房价上涨10%,他的投资回报就是100%,那可是翻了一番啊!

希拉里的这笔期货交易之所以形迹可疑,不仅是因为发得太快、获利太高,更因1000美元的数字实在太小,在一般情形下根本不足以在牲口期货市场下注。希拉里的解释是,她对期货市场一无所知,对这笔交易的细节也一无所知,买卖是在她的朋友——期货专家詹姆斯·布莱尔的怂恿下由他一手包办的。至于布莱尔是否因此从克林顿州长手上捞到好处,就不得而知了。

“那有什么关系?这房子非常好销,行情见涨。万一付不出贷款的话,卖了就是了,这肯定是一笔只赚不赔的买卖。你要当机立断啊,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总统夫妇被政敌抓住把柄纠缠了好几个月,弄到后来最终不得要领,风波也就逐渐平息。这么容易赚到大钱因为她是希拉里,我们平民小百姓千万不可轻举妄动,不要误以为期货是发大财的捷径。说穿了,期货是一种零和游戏,希拉里能够下赌1000赚10万,普通散户可能会下赌1000亏10万,弄不好还会倾家荡产。

哇,听上去不错!“那我以后要是付不出贷款怎么办呢?”

从希拉里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期货玩得好,可以玩出绚烂的烟花,可一旦失手也会成为杀伤性武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于散户来说,股票的风险就已经够大了,在期货市场上,散户做对冲的可能性不大,做投机的居多,稍有不慎便可倾家荡产。胆儿小的投资者,还是“惹不起躲得起”吧。

想必每个去新楼盘转过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售楼小姐热情洋溢地介绍说:“先生,如果购买一套这个楼盘的房子,只需支付20%的首付款,剩下的我们可以帮你申请银行贷款,你可以先住进来,钱嘛以后一点一点慢慢还。”

4.8期指高风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杠杆原理应用得非常广泛。譬如,打开瓶盖子的开瓶器,使用的就是杠杆原理,起到省力的功效;再譬如,火车、轮船和汽车上的方向盘,也是运用杠杆原理产生的。或许你平时没在意,事实上,目前中国百姓使用的购房支付方式——房屋按揭贷款,使用的也是杠杆原理。它被称为“财经杠杆”或“资金杠杆”,也就是华尔街人常说的Leverage。

由于风险性极高,在西方,大众一般对期货敬而远之。而专业操盘手一旦失手,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华尔街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说穿了,就是要将中国“证券衍生化”。狼群总是跟着肥羊走,目前全球最肥的“羊”就是中国。而“证券衍生化”真可谓华尔街独创的“移钱大法”,财富在“证券衍生化”的掩护下被神不知鬼不觉地转移到华尔街。在揭开这招“移钱大法”的神秘面纱之前,我们有必要来温习一下阿基米德的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华尔街所有金融衍生产品,都是从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发展而来的。

预报股市的“股指期货”

近年来,华尔街多次远赴中国展开游说,寻求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以期将华尔街的资本游戏搬到中国。

2010年4月16日,中国股指期货(以下简称期指)开市了,这标志着中国向证券金融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同年的5月21日,是期指开市以来第一个交割日,就在这一个多月间,中国股市“恰好”暴跌,引发了很多猜测。相对于中国来说,北美的期指与股市的联动关系要成熟许多。

华尔街的“移钱大法”

期指是期货中的一种,而期货又是衍生证券中的一类。期指也是全体投资人都可参与的一种投资工具,散户也可以通过卖空来规避风险。

再说回华尔街。我们若想进一步全面参与华尔街的游戏,那就必须知己知彼。必须认清华尔街是个弱肉强食的原始丛林,想要不被吞食的话,那就要使自己从兔子变成羊,再从羊变成狼;学会与狼共舞,而后成为猛虎雄狮!

期指就好似气象预报,是对股市走向的预测。交易员和基金经理在盘后思考市场的走向,在作出最后投资决定时,都将不约而同去查看期指,以寻找“公平价值”。而公平价值是指股市指数与期指合约之间的关系。如果期指高于股市指数,通常就预示着市场将高开;反之,则是市场将低开的预示。期指的高低,往往会使交易员和基金经理在市后通过场外(OTC)来进货或出货。

比如1914年之前英国版本的国际金本位体系。两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英国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这一体系渐渐让位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再拿中国是其成员国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看,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马来西亚和日本提议成立一个“亚洲货币基金组织”。此举表明该地区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满,想另立门户了。这自然引起了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强烈反对,因为你“动了他的奶酪”了。

不过,期指并非总是那么精确,就好比气象预报经常会出差错一样,期指在夜间突然改变方向也是常有的事儿。一般来讲,距离开市时间越接近,期指的估测就越可靠。在北美,你可以听到电子媒体在开市前有关这两者的信息报告,你也可以从不同的来源得到多种类似的信息用来参考。股指期货已成为大基金、大金融机构以及大户们进行大资金博弈的主要战场。

强权深知舆论的重要,佐利克根本无视他国的利益,他经常利用世银总裁的身份在全球制造舆论。在近来中美有关人民币升值的交锋中,佐利克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言论从未消停过,他还要求中国购买美国债券。显然,他维护的只是美国的利益。世界主导国家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其具备建立和组织一套国际体系的能力,而大多数其他国家想参与的话,就只能接受该体系。

在国际期货市场上,一般要通过保证金账户来具体操作期货的买卖。一般证券的保证金账户上,至少需要总交易仓位市场价值的25%,即应用了1比4的金融杠杆。做期指的保证金比一般证券的保证金账户比例更低,只需总价的5%~10%。

那么中国是否可以联合其他国家,把投票权加在一起,从而超过16%,掌握主动呢?还是不行!宪章里有一条规定:但凡遇有重大的事项,比如修订章程,必须以85%的票数才可获得通过。哪怕全世界的国家通通联合起来也没有用,美国一票便能定胜负。这就是世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奥妙所在。贫穷国家只有被任意宰割的份儿!

想想看,保证金再加上期指,那可是杠杆加杠杆。在期指市场中的投机获利或亏蚀的幅度,可以是本金的数十倍乃至数千倍。由于风险性极高,专业操盘手一旦失手,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炒期指惹出的祸。

世银由少数经济强国内部治理,缺乏透明度的管理方式,引起贫穷国家的强烈不满。既然这一世界金融体系既不公平也不民主,是否可以重新修订呢?答案很简单:不能!因为美国不同意。美国有权说“不”字。因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由当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衍生而来,投票的学问很大。全世界各国将根据银行股票的份额得到加权票,美国独占16%。在遇到重大事项表决时,美国的优势显露无遗。

玩期指害百年银行倒闭

人们或许要问,世界银行代表着184个国家,为什么总裁要由美国总统任命(名义上须经其他成员国同意),而且必须由美国公民担当?高调提倡民主的美国在这点上却牢牢地掌握着独霸权,无论如何都不肯松手。为什么?因为世界银行是由少数几个经济强国掌控并管辖的,是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工具。经济强国的经济利益才是世界银行的首要业务。这一点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暴露无遗。

巴林银行是英国历史上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于1762年由法兰西斯·巴林爵士所创立。巴林堪称百年老店了,一向以作风稳健著称,它怎么会说倒就倒了呢?原因很多,但总起来说,它主要是倒在新加坡一位号称“交易界的超级明星、可以左右日经市场”的尼克·李森的手中。

知己知彼,与狼共舞

以往,巴林银行在新加坡和大阪两个市场从套利交易(Arbitrage)的佣金中赚钱,本来没有太大风险。因为李森看涨日本股票市场,他未经授权便大量购买日经期指,又没有留有防范风险的措施,结果不断亏损。

中国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被躲在幕后的掠夺者忽悠GDP增长率的重要性,从而不顾可能引发的破坏性后果加紧了建设“世界工厂”的步伐。然而,由于经济强国只考虑自身利益,世界银行的政策反而增加了贫困,损害了环境和公共卫生及文化多元化。如果你了解现任世界银行掌门人的背景,对这样的结果可能就不会感到奇怪了。世界银行总裁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曾经是高盛集团的常务董事,他于2007年5月经小布什任命,通过世银董事会的批准,同年7月正式走马上任,成为第11届世界银行总裁。

他在自传《疯狂的交易》中写道:“2月23日我手上有6万多份期指合同。我把市场上能买的都买了。”那天晚上,李森离开交易大厅再也没有回去,失去理智的疯狂举措,令他亏损巨大,以至于拖垮了巴林银行。到了2月26日,巴林银行正式宣布破产,损失总额高达9.27亿英镑(相当于14亿美元)。最后,李森被投进德国的监狱。巴林倒闭后仅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卖给了荷兰ING集团。

举例来说,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策划了一套政策,与美联储一起跟华盛顿达成共识,包括放松银行管制、市场自由化和私有化、缩小政府规模和强调GDP增长率等。然而GDP增长对整个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可否持续发展,是否真正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受到了严重的忽视。

李森的故事告诉我们,玩弄期指期货一旦失手,它便成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即便是百年老店,大厦倾倒也不过是瞬间的工夫。假如期指操作得当,玩家也都奉公守法,对于市场能够起到一个平衡稳定的作用;但期货市场也很容易藏污纳垢,比如石油、粮食、钢铁和黄铜等大宗商品的炒作,就是金融大鳄的捞钱之作。

你可能以为,那些世界组织比如世界银行、世贸组织、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联合国啊什么的,都是服务于大众的吧。其实,他们才不是服务于世界人民的呢,他们只服务于“小众”。他们遵循的规则都是由当年的强国所制定的,和任何游戏一样,强者制定规则,强者掠夺弱者,强者输了甚至还能耍赖。

中国也有惨痛教训

那么,华尔街凭什么能这么玩儿呢,这样的规则公平吗,难道没有一个比他们权力更高的机构组织来管束他们吗?

近期中东、北非局势动乱不堪。在那些国家里,石油是他们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动乱不仅导致石油价格立刻上升,国际期货市场更上升接近历史高位,因为这是超高油价的最好说辞了。如果仔细想一想,尽管利比亚政治局势尚未明朗,一旦平复下来,不管谁当政,不是照样会生产石油吗?况且,那些局势不稳定的国家出产的石油,占全球的比例非常低。

事实上,在欧美合法的赌场里,许多游戏的胜算并不低,比如转盘有49%的胜算率;如果记忆力足够好,玩Black Jack(黑杰克)的话,还经常会赢钱。但华尔街就不同了,那些大庄家玩的都是别人口袋里的钱,输了是别人付账,佣金他们照样拿,赢了就更不用说了。从长远来看,普通散户只有送钱的份儿。

但是,对于唯恐天下不乱的华尔街来说,大好的时机又来了。同样的戏码,当年高盛就玩过一次。2008年8月,全球原油期货市场被金融投机炒家从30美元一桶起,破纪录地炒高至147美元一桶。因为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它,并且目前无可替代和储量日益减少,推高油价暴涨暴跌从中获利是华尔街屡试不爽的伎俩。

说穿了,华尔街就像一个大赌场,游戏规则由庄家制定。当你踏进门之前,首先要弄明白赌场的规则。赢了算你运气好,那就偷着乐吧,输了呢也只有愿赌服输。假如连游戏规则都不明了便贸然进入的话,这就怨不得别人了,也只好傻乎乎地替别人数钱。

而中国自2003年起,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赖度也由2001年的29.1%上升至2006年的47%。中国在原油期货市场交易频繁,因此亏损颇为巨大。

强国制定游戏规则

大家一定会问:为什么?

我们在接下来的篇章中为大家讲述华尔街玩的都是哪些阳谋。明白了他们是怎么玩这些阳谋的,你将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在复杂纷乱的新闻信息的炮轰下豁然开朗,从而删繁就简地提炼出服务自己的宝藏。

因为,油价超稳定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比如美国1970年前的50年,去除通胀因素,油价长期徘徊在每桶20美元上下。可是从1967年石油禁运到1973年的石油危机,再到1979年的能源危机,从20世纪80年代的石油过剩到90年代的油价飙升,石油价格上上下下起起伏伏,2008年曾突破每桶147美元。

华尔街,这条还不到500米的狭窄街道,掌控着全球金融的命脉。它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恐怖的袭击,却依然屹立在世界金融的最高峰,依然不断地缔造着神话。很多人认为华尔街是靠耍阴谋获得长久的繁荣。其实,华尔街玩的根本就是阳谋。

事实上,导致油价上下波动的因素无外乎以下几点:

4.5华尔街阳谋——财经杠杆是当代炼金术

首先,石油越来越稀少,这是不争的事实。按照经济学的供求法则,任何商品一旦变得越来越少,其价格就应该上涨。但是这一法则却不能简单地应用在油价上,关键在于定价权(我们在之前的章节曾讨论过),因此石油价格经常完全违背供求法则。

不妨再回到上面那个红酒的例子,其实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已一目了然。那位拍走了杰斐逊总统收藏的拉菲酒的有钱人,只有在不想收藏再次拍卖时,有人肯出超过他支付的价钱,才算带来了收益,属于低买高卖的投机行为。而罗斯柴尔德家族当年花费440万法郎购得的拉菲酒庄,每年产出35000箱红酒,以高额的价格向全球出售,其收益是投资产生的财富,毫无疑问,当属于最有眼光的投资了。

其次,当油价上涨到一定水平,各国将抓紧开发绿色能源,在将来,绿色能源可能会部分替代石油,这将导致油价下跌。

这些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就非常不容易。因为从众心理作祟,人们多半喜欢追高杀低。所以一般大众投机的多,真正投资的人却很少。这也就是普通散户为何赢少输多的真正原因!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世界经济从来都与政治息息相关。当今,全球的石油交易是以美元结算的,当美国需要弱势美元时,油价便上涨。但从长远来看,美国需要强势美元以维护其霸权地位(借此出售美国债券),因此油价会下跌。这些因素正是油价忽上忽下的奥秘所在。

另外,像古玩、名画、钻石和邮票这类商品也一样,本身不会带来任何固定收益,要想获取收益就只能期望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全都符合投机的基本定义。为什么我们反复说多投资、少投机甚至不投机才是最佳的理财之道呢?从上面各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投资注重收入,是可控的;而投机是不可控的,它和赌徒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由于信息极其不对称,就像赌徒总是输给赌场那样,散户多半是要输给庄家的。

然而对企业来说,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降低风险,最大限度地扩大利润。但事情往往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企业降低风险的机会极其有限,它们总是处于金融风险中。不仅如此,即便企业在套期保值中真的盈利了,那也必须以美元不贬值为前提。因此,货币贬值就像梦魇,令企业完全无法掌控利润的多寡,这个问题在航空业就更显著。

不信看看2007年时一度天价的红木家具。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曾经展出过一套价格为8000万元的老挝红酸枝家具,可最近,同样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会场,同样的家具标价跌至人民币19万元。没有买家愿意支付8000万元它就不再值8000万元,它值多少在于下一个买家愿意支付多少。

经营航空公司自然离不开石油,有了石油飞机才能起飞。假如油价上涨,你会亏损,因为成本上涨了。如果油价下跌,你就赢了,因为你的成本下降了。所以,经营航空公司是风险极高的行业。

然而,假如极品红酒的收藏工艺不那么复杂,购买红酒作为投资的中国人一定大有人在。想想看,一瓶1787年的拉菲酒,能被拍到156000美元的高价,谁能大胆地说它不是增值的投资产品?但是别忘了,拉菲酒本身不会带来固定收益,只有等到下一个买家接手才会实现增值。

华尔街发明的工具——期权期货等衍生产品,似乎可以对抗梦魇,似乎意味着企业可以进行对冲以降低经营风险。但问题是衍生产品不能帮它们完全消除风险,如果滥用则更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包括精通其道的金融机构如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美孚银行和巴林银行等,大亏特亏的公司更是数不胜数。中国公司也不能幸免。

拉菲红酒自2008年投放中国市场的6个月里,酒价在全球被推高了125%。不过,中国富人购买拉菲酒大多不作收藏,因为收藏一级红酒的过程相当复杂,牵涉到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温度、湿度和放酒的角度等,需要专业人士管理。中国富人喜爱高级红酒,主要出于商业运作的需要,商业伙伴间一杯昂贵的好酒下肚,就什么都好说了。

2008年,当高盛的多位分析师和经济学家宣称,国际原油价格将要突破200美元甚至400美元一桶时,中国航空、东方航空和深南电等公司憋不住了,在每桶超过140美元的价位上,不是购买原油现货储存起来,就是购买大量的期货合约。但是没想到,油价升至147美元时,突然掉头一路向下。结果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国航在套期保值中浮亏68亿元,为其过去两年利润的总和;东方航空的套期保值合约浮亏62亿元,是它2007年利润的10倍,可谓损失惨重。

跨越了悠悠岁月,20世纪最顶级的拉菲酒年份分别是1945年、1959年、1961年、1982年、1985年、1990年、1995年、1996年、1998年、2000年、2003年和2005年。如果现在想买一瓶1945年的拉菲酒,需花费约46000美元,1982年的就需花费5000美元,而1990年的却只需941美元。

归根结底,由于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在华尔街的手中,期货便成了华尔街最会玩儿的买卖。中国机构在做期货时,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而对于散户来说,“敬而远之”是上策。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到来,塞古尔家族的财产在1794年7月被充公,从而结束了对拉菲酒庄的拥有权。然而3年后,拉菲酒庄却被荷兰财团买走了。之后几经易手,到了1868年,酒庄被詹姆斯·罗斯柴尔德男爵以440万法郎购得,男爵便在拉菲后面冠以家族之姓——罗斯柴尔德。

4.9掉期交易:买家没有卖家精

拉菲红酒历史悠久,最初由塞古尔(Jacques de Segur)家族创园于1680年,发展到18世纪初获得了“国王之葡萄酒”的美誉。在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的档案里,披露了杰斐逊经常为乔治·华盛顿购买拉菲酒,历来价格不菲。当年杰斐逊拥有的产于1787年的拉菲酒,被创纪录地拍卖到一瓶156000美元的高价。

在了解了期权期货期指后,读者朋友们对金融衍生品是更畏惧了还是更向往了?我们要在此篇中向大家介绍一下衍生证券中最复杂也是最好玩的Swap,中文可翻译成“掉期合约”或“掉期交易”。

有人说拉菲红酒既能当极品来品尝,又可以当作最安全和利润最高的投资产品,真的如此吗?那么,不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拉菲这一高级红酒的来历。拉菲(Lafite)的名字来自于加斯科术语,有小山丘(La Hit)的意思。拉菲红酒产自法国梅多克(Medoc)最大的葡萄园,种植面积超过100公顷,每年约产35000箱红酒,其中15000~25000箱为一级葡萄酒(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是由30年之久但不超过80年的葡萄藤所结的葡萄酿造,其余为二级葡萄酒——佳德士拉菲(Carruades de Lafite)。

生活中的“掉期交易”

再举个例子。前两年,普洱茶收藏非常热火,仅珠三角就有近20万收藏者,各款不同的普洱茶珍藏版层出不穷,据说老茶饼动辄拍出人民币数万乃至数十万元。由此又联想到东南亚富人爱收藏的法国红酒——拉菲罗斯柴尔德(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

实际上,一件事物再复杂,它的基本概念往往是非常简单的。这里先讲个小故事。

多投资少投机是理财之道

古时候有两个手艺人,分别是木匠和鞋匠。木匠每天可以做四把椅子,而鞋匠每天可以做两双鞋子。如果让木匠做鞋子,一天最多做一只;想要鞋匠做椅子呢,一天最多做三条腿儿。在不考虑材料成本费的情况下,如果有一天木匠要鞋子了,而鞋匠正好要椅子了,他们该怎么办?大家一定会说,他们可以交换嘛。

据我所知,国内的股市风云20年间,流通股(散户所持有的)几乎没有什么分红,这样的股市鼓励散户做快进快出的投机者。因为在这样的“游戏”里,就像打麻将一样,甲赚到的钱,必然是乙输掉的钱,并非是来自上市公司的利润分红。因此,股市每次猛涨之后就必然惨跌。更由于信息不对称,持股的成本不同,赚钱的往往都是机构和大户,散户基本上就只能“十个炒股九个亏,一个勉强打平手”。

Bingo!(对啦!)

对于大市的投入,也很容易区分投资和投机。例如,在2007年上半年,那时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一般在6%到8%,而同期的股票分红率只有2%到4%,如果你买固定收益债券就叫投资,而买股票就叫投机。因为按市场规律,这时股市应该下跌了。实际上,那时如果你那样做了,在这次金融海啸中则会毫发无损。同理,在2009年年初,股票的普遍分红率升至7%到9%,而因为超低利率的关系,固定收益债券跌至1%到3%,这个时候,你如果购买股票,那就叫投资,而买债券反倒成了投机了。

这种以物易物的最原始的交易方式,事实上就是华尔街最复杂的金融产品“掉期交易”最原始的概念。在华尔街,只要你具备相对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就有资格做掉期交易,从最普通的利率掉期(Interest Rate Swap)和外汇掉期(Currency Swap)到所有一切产品都可以做。

比如你买入一只资深蓝筹股,像美国的电力公司,每个季度都分红,多年来其股息分红稳定在每年5%上下;如果对这只股票的价格涨跌毫不关心,只在乎它能带给你固定的股息分红,那就是投资行为;而你买下一只高科技股,这个公司还没开始盈利,只可能有盈利的前景,你只是寄希望于其股价上涨,能低买高卖而获利,那显然就是投机行为了。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人都做过掉期交易,只是大家没有意识到而已。刚到美国的人都会留意到,但凡在商店里购买商品,像照相机、电视机或电脑,抑或是洗衣机、烘干机等,店员总会向你推销Warranty(保用证,又称保证书、保养证,是卖方同意修理或更换已出售货品的协议)。Warranty的功用,就是额外地支付一笔款项,向厂商购买保用证,保证在一定期限内,如果商品坏了,担保用户可以得到免费的修理服务,甚至调换商品。

再谈谈股票吧。

举例来说,我家的办公椅特别容易坏,5年前我和太太购买了一把新椅子299美元,外带50美元的Warranty,有5年的质量担保。结果从第三年开始,每几个月椅子都会有一个部件坏了,但只需一个电话,厂商便会寄一个新零件过来,5年间等于又换了一把新椅子,非常划算。

股市的投资与投机

还有一次逛街,太太的小资情调上来了,非要买一个制作卡布奇诺的咖啡机,售价399美元。因为尝到了Warranty的甜头,这次自然也不例外,100美元担保3年。不久朋友来家做客,为了秀一下新机器,我们便招待朋友喝卡布奇诺。我太太进厨房一操作机器,等了半天,卡布奇诺就是不肯出来!这下出洋相了。我太太挺机灵,马上烧了杯特浓的咖啡,再用卡布奇诺机打了些牛奶泡沫放上面,总算蒙混过关。朋友还一个劲地猛夸好喝。朋友前脚走,我们后脚立刻致电厂家。这时Warranty的功效又发挥了。由于那款型号的咖啡机有质量问题,已经停产(怪不得没用几天就坏了),不过厂家答应换一个新型号寄过来,市价599美元,又让我们赚到了。

顺便提一下,投资房地产有一条原则非常重要,那就是真正增值的只是土地,而不是房子本身。也就是说,如果购买了房子后同时又拥有了土地,那么从长远来看是一种投资;而如果你购买的只是房子的使用权,并没有真正拥有土地,在这种情形下,即便你拥有了稳定的租金收入,从金融角度看,对不起,也只能视为投机行为。

但也不是每笔交易都能赚。前年,我买了一台电脑笔记本,特大荧光屏,看着非常舒服。不过听说其散热系统不过关,我心想,买个Warranty保3年,谁怕谁。某一天早上,电脑突然无法启动,一查母板烧坏了,便立刻打电话给厂商。没想到,电脑已用了3年零6天,保修期刚过!看来,买家多半还是斗不过卖家。

从上面这个例子便可以清楚看出,同样购买房子,可能是投资,也可能是投机。可用国际上通用的租售比来衡量:低于160才属于投资。不过因为国内还没有征收房地产税,所以这个比例可调高到200。在国内超过200便属于投机了。

全球保险业巨头AIG的失足

假如你花100万元买了一套公寓之后,再也不关心房价的涨跌,只是把公寓租出去,指望着租金给你带来稳定的回报,这个行为就是投资。也就是说,你所投资的这一产品,能给你的未来带来稳定、有保障的收益。如果出租公寓每年的收益为6万元,扣去地税和物业管理费1万元,等于净赚了5万元,每年的投资回报率就是5%。但是,如果购买了这套公寓后,每年的租金收入只有2万元,再扣去地税和物业管理费,净赚只有1万元,那每年的投资回报率就是1%,比银行定期的利息都低,那这显然就是一个亏损的投资。而如果明明知道出租带来的收益将比银行的利息还要低,于是你并不期待租金回报,只希望房价能上涨,等卖出去赚得差价,那这样的购房行为就是投机了。

再深入公司内部,看看他们是如何操作掉期交易的。微软在美国生意做得很大,信誉级别又高,向银行贷款的话,能够拿到很好的利率,大约3%吧。但如果微软在澳洲需要澳币的话,向当地的银行借,就未必能拿到很好的利率,至少需付5%的利息。而澳洲的Qantas航空公司却能在当地银行借到利率3%的贷款。假如Qantas航空公司正好需要在美国开拓业务,需要向银行借钱,因为他们在美国的信用度不够,美国银行只能给5%以上的贷款利率。你看,这两家公司不正如上面的木匠、鞋匠一样,互相做个交换,就皆大欢喜了?假设他们两家公司都需要10亿美元的贷款,微软向美国银行以3%的利率借了去给Qantas,而Qantas在澳洲以3%的利率借了给微软,大家都可以省去2%,每年单利息就少付银行2000万美元!

中国人最钟情买房子,那就先拿买房子来具体谈谈吧。

假如大家都抱着这样的信念做掉期交易,也就不会发生2008年的金融海啸了。被大家一致谴责的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贷违约掉期)就是衍生证券掉期交易的一种,其复杂程度最初只有10个人懂。而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AIG就是被CDS弄垮的。要不是美国政府出手几千亿美元援助,连高盛都将被它拖垮,巴菲特也将因此亏损几十亿美元。

楼市的投资与投机

然而,像AIG这么强大的公司,都禁不住CDS的侵袭。在2008年这不平静的一年里,AIG这三个字母,几乎天天登上财经新闻版头条。对多数中国人来说,可能不知道AIG的意思,但只要提及友邦保险(AIA)应该家喻户晓了吧。上海外滩的友邦大厦是一大景点。友邦保险是AIG的一个子公司。

由这个定义来判断,就非常容易分清什么是投资什么是投机了。

AIG曾名列世界500强的第10位,更是保险业的龙头老大,全球员工达11.6万人。自从2004年4月8日起,AIG一直是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成分股,但是2008年9月16日,由于受到金融海啸的影响,AIG的评级被调低,引致银行纷纷向AIG追讨债款,导致其流动资金紧缺,于2008年9月22日被道琼斯指数除名。然而,由于“大而不倒”的AIG一旦倒下将沉重打击美国金融系统,美国联邦储备局宣布向AIG提供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以避免因为资金周转问题导致AIG倒闭而引发恶性的连锁反应。这是美国历史上由政府收购私人公司事件中最大宗的交易,金额之大仅次于事发前一星期向房利美及房地美提出的收购行动。

其实,要区别投资和投机非常简单:如果你买入了一种金融产品之后,是准备以更高的价格卖出的话,比如低买高卖股票或房子,那不管你购买的是什么东西,都是投机;而如果你是指望这个金融产品能不停地产生现金收益,比如股票的利息分红、债券的息票,或每月固定的房租收入,那才是投资。也就是说,投资和投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你买入一种金融产品后,希望从哪儿得到未来的回报。

继巴林银行之后,这又是一家因为金融衍生品而面临倒闭的百年老店。过去,AIG的主营业务是人寿和财产保险。在金融界,这是一项最“沉闷”和最“保险”(也就是说无厚利可图)的业务。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们将业务拓展到为债券保险:如果债券到期,债券发行人无法偿还的话,就由AIG全额赔偿,在承担风险的同时,也能收取一定的保费。原本这是一项非常好的业务,因为无论是公司债券还是政府债券,都是很保险的,很少有到期不还的先例。

有了这一原则作为思考的依据,我渐渐明白了投资和投机的区别。

可是这一次却不同了。这次金融风暴的始作俑者是华尔街的五大投行,他们将巨量的次贷掺入普通债券打包出售,就像掺了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他们对打包出售的债券风险当然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就想寻求一种能够保护自己利益的方式。于是,这些极其聪明的金融专家便发明了“CDS新兴市场”,将那些“毒债券”通过这种新兴市场出卖给AIG来担保,于是AIG就像喝了毒奶粉那样得了“结石”。

第二年夏天,我所在的银行家信托做一个项目,请来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尤尼。逮着了机会,我向他请教了这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他笑道:“Good question(很好的问题),看来你在思考,那我就告诉你一个原则吧:投资的收益,是来自投资物所产生的财富;而投机的收益,是来自另一个投机者的亏损。你慢慢体会吧,会得出答案的。”

从风险防护罩到风险催化剂

十几年前我初进华尔街时,最常听到的就是这两个词儿Investment和Speculation。从字面上来看,前者是“投资”,后者是“投机”,意思当然是截然不同的。但我留意到,有时同事们买进某个证券说是Investing,尽管有时买进相同的证券,却又说是Speculating,令我感到困惑。我询问了一些同事有关个中的区别,他们的回答都很含糊,不能令我满意。我查阅了好些财经书籍也不得要领。

翻开历史来看,当债券的发行商无力还款时(一般是某一家公司,或者某一个政府),并不会大规模违约,保险公司完全有足够的能力支付赔偿金。但是这一次,当华尔街投行把游戏的内容改变后,次级贷款价格随着房价走,而房地产的周期相对较长,在一个连续几年的房地产下跌阶段,次贷违约率越来越高。虽然掺了次贷的债券并没有违约,但就像毒奶粉那样,这种有毒债券在市场上已无人问津,变成了有价无市。更糟糕的是根据会计中“Mark to Market”(以即时市值计算债务)的方式,投行所有债务都必须以市场的超低价格为准,这使得他们的资产大幅缩水。

这几年,人们渐渐体会到理财的重要性,纷纷加入“投资”的行列。然而,市场上各类金融产品多如牛毛,除了最普通的股票之外,还有各种基金和各类金融衍生品。每个金融产品都被包装成最好的投资工具;而房子更被宣传为最佳投资品,号称房价“只会升,不会降”。这一现象在前些年的美国和这些年的中国很常见。最近,黄金又被捧为最佳保值品。人们误以为只要购买了这些商品,就是在“投资”了,却不知很多时候自己其实是在“投机”。

据《纽约时报》的报道,拖垮AIG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该集团在伦敦仅有377名员工的子公司AIGFP(AIG财务产品公司)。AIGFP在1987年成立,向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担保债权凭证)的持有者——也就是那些投行提供保险,保证证券在一段时间内不违约。靠着AIG的金字招牌,AIGFP的业绩突飞猛进,从年盈利仅7.37亿美元到2005年暴增为32.6亿美元。那时的AIGFP已成为AIG的金母鸡,总裁卡萨诺因此被视为AIG总裁接班人的热门人选。卡萨诺和手下的薪酬也跟着水涨船高,平均每人年薪超过100万美元。

投机和投资的区别在于收益从何而来

不过次贷吹起的金融风暴让CDS产品开端出现了巨额亏蚀,由于AIGFP是投资银行而非保险公司,亏损需由母公司AIG负责,使AIG因此承受了3.52亿美元损失。而那年年底的财报显示,这家子公司的损失达250亿美元,AIG的股票随之暴跌,终被美国政府接管。而在这一波金融海啸中侥幸逃过一劫的高盛,就是AIGFP最大的商业伙伴,说到底吧,AIG就是被高盛害的。

近两年来,各类拍卖会上的一些艺术品频频以出人意料的天价成交。很多人争论,这到底是在做收藏投资还是在利用泡沫投机,投机和投资的区别究竟在哪儿?

假如AIG不保,高盛可能蒙受200亿美元的损失。而2008年股神巴菲特援助高盛的血本——以50亿美元购得高盛的优先股,用另外50亿美元换取了高盛普通股的认股权证——也将打水漂了。

胡安·米罗3700万美元,雷内·玛格丽特1130万美元,格伦·布朗800万美元。2013年7月,伦敦各大主流拍卖行见证了一场场藏家大战。一位神秘买家豪掷1.2亿美元,在苏富比拍卖行购得爱德华·蒙克的《呐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舆论风潮。在国内,2011年5月22日,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齐白石的一幅历年所见尺寸最大的书画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的新纪录。

原本衍生工具的初衷是用作保险对冲的,但随着杠杆的不断加大,已演变成赌博的工具。而美国国会对衍生产品的立法,被华尔街利益集团的“重磅金融核武器”轰炸得无影无踪。只要人性的贪欲一天不收敛,2008年的金融风暴还将重演。但收敛贪欲谈何容易?即便富得流油的达官显贵,其中也有一些想“合理避税”,掉期交易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4.4你是在“投资”还是在“投机”?

富人用掉期交易避税

很显然,奥巴马这一堪称美国“史无前例,影响深远”的金融改革法案根本无法阻止下一场金融危机。

在华尔街,常常听说某某富人逃税成功,某某富人又因逃税不当被税务局捉拿归案,富人逃税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有一个阶段最为流行的逃税方法,是将投资兑现赚来的钱再重新投资一个新公司,具体操作当然很复杂,不过大约情形描述如下:

新法案无法封杀金融新产品的出现,没法阻止最优秀的头脑在贪婪的驱使下玩出更复杂的新花样。这些花样肯定会活跃在新法案的限制之外。可以预见,下一轮的金融创新产品,会像20年前金融衍生品新出笼时那样,以更有创意的面貌出现。到时候,热切而茫然的投资大众恐怕又会像买当年的次级债一样去买号称“风险最低、回报最高”的新产品了。

X先生年初投资赚了1000万美元,他当然不想缴税了,那么套现之后的钱要怎样处理才能逃过山姆大叔的火眼金睛呢?于是他找到了税务大师Y先生。Y先生先在欧洲的一个国家开了一家皮包公司,然后让X先生投资1000万美元入股。皮包公司绝不会真拿1000万美元去做买卖,而是将这1000万美元存入欧洲当地的银行。而当地银行又将1000万美元分批汇入X先生的存款银行,由X先生去申请贷款。到年底,皮包公司宣布破产,X先生的投资便亏损了1000万美元。年初的投资套现和年底的投资亏损正好相抵,X先生不用缴一分钱税款,还靠着借贷过日子呢,算是穷人了吧。

正是这种想法促使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主席阿戴尔·特纳对现代金融发展的社会价值提出了质疑。此外,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也是个明白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近期唯一有益的金融创新是自动取款机(ATM),完全是说到了点子上。

但国税局也不是吃素的,哪有识不破这一高招的。可是X先生的那些大律师、大会计师们早等在那儿伺候着呢,国税局想把钱追回来非常之难。

奥巴马在原本的草案中明确提议“限制华尔街银行巨头以自己的银行资金进行高风险交易……禁止银行拥有高风险的对冲基金”。而现在通过的新法案却“允许3%的银行资本投入高风险的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银行风险依旧,对消费者也就是投资人的保护又从何谈起?

可以这样说,掉期交易是华尔街为富人设计的游戏。不然,起码100万美元开一个账户,有多少穷人能玩得起呢?当然,获取高回报的同时也要承担高风险。在这样的游戏里谁最倒霉呢,看了前面的几个篇章,大家现在都清楚了吧。

再拿奥巴马引以为傲的“消费者保护”这一条来看,由于华尔街大多数对冲基金在美国之外注册,不受任何监管部门的监督,更不在美国证券法的管辖之内,且金融杠杆超出了原始投资的20倍,风险极高,显然与“对冲”的含义名不副实。说对冲基金利用不受监管之特权,凸显了其攻击性,更为准确。所以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证券都拥有大量的大型对冲基金,以过度的杠杆做对冲,公司超过60%的收入都来自对冲基金。

4.10外汇市场:没有最险,只有更险

金融创新是如何帮助其发明者赚钱的?看一个实例,你就全明白了。20世纪90年代初,摩根士丹利曾经发明了一款金融创新产品——PLUS(Peso Linked US Dollar Secured Notes),它是专为墨西哥国民银行设计的新债券。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它以美元为面值,而且被标普评为AA-级,似乎品质很好。但实际上新债券是墨西哥比索债券,它赌比索贬值不会超过20%。为了逃避监管,摩根士丹利在百慕大逃税天堂注册了债券发行公司,面向不同类别的投资人推销PLUS。结果,当1994年爆发墨西哥比索危机时,不明真相的投资者包括美林资产管理公司、美国家庭人寿保险公司、日本阪和公司及欧洲阿尔卑斯公司统统大亏特亏,因为比索兑美元在三个星期内贬值了40%。当PLUS在市场上豪赌时,人们被高回报和高信用级别蒙住了双眼,等一觉醒来发现真相为时已晚,再怒火填膺也于事无补。而摩根士丹利衍生证券部呢,自然在PLUS票据上狠狠掠劫了一票。

掉期交易一般散户玩儿不了。下面介绍一下散户也能玩儿的,而且还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它比股市大好几倍,每天平均交易量达4万亿美元!

这个回答很牵强,因为随后而来的几次大小金融海啸都恰恰是由衍生证券而起的。华尔街投行就是用各种创新的衍生证券,把风险漂亮地包装了起来,变成美丽的罂粟,就像掺了三聚氰胺的奶粉;通过高杠杆率,使纸面上的利润一时间可以倍增,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华尔街投行由此保持了难以想象的高利润。可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有时玩失手了,反过来也使得AIG、贝尔斯登、美林和雷曼兄弟遭遇滑铁卢。

衍生品的平台是投机客的天堂

渐渐地我感到迷茫,这样包装证券究竟有什么用?除了给华尔街带来利润,它们能创造真正的财富吗?一天我向老板提出这个问题,他说:“Good but silly question.不明白吗?这样包装金融创新产品,是为了让风险得到更有效的管理呀。”

外汇市场正是期货加掉期交易这两种最为活跃的衍生工具的最大平台,也是金融大鳄的最爱。说它好似原始森林中最为残酷的搏杀,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我在银行家信托工作时,上司就告诉我,在这儿上班永远是最兴奋的,因为所做的项目永远是全新的。也就是在那儿,我了解了什么是衍生证券,明白了什么是Covered Call(掩护性买权)和Naked Put(裸卖看空期权),什么是Collar(利率上下限期权)和Straddle(跨式交易),还有Iron Condor(铁鹰套利)、Strangle(宽跨式交易)、Butterfly(蝴蝶套利)等等。正是通过对证券这样反串那样对冲等实际操作手段,并以好听的名称包装起来出售,华尔街赚到了丰厚的利润。

外汇市场是一个分散于全球的场外货币交易金融市场,每天全球外汇的交易总量有数万亿美元之多。在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全天候都交易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货币,外汇市场参与者包括银行、商业公司、中央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散户、货币发行机构、发钞银行、跨国组织和各国政府。外汇市场决定了不同货币的相对值。

但仔细一看,在洋洋洒洒的新法案中,关键部分与原先的草案相比,大大削弱了改革的力度。比如对华尔街今后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督,特别是对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金融衍生证券,基本没限制。举例来说,新法案对农业和航空业的衍生产品,以其交易能够抵御市场风险为由,完全不受任何监管。想想也是,金融衍生产品是华尔街创高利的“命根子”,华尔街怎么可能让白宫阉割。

说起外汇交易的初衷,主要是协助国际贸易和投资,使企业能够以一种货币转换成另一种货币。例如,它允许美国企业以支付英镑来进口货物,即使企业的收入以美元计算。现代外汇市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各国的汇率制度,逐步由固定汇率转变成浮动汇率而产生的。一笔典型的外汇交易,就是一方购买一定数量的一种货币,去支付另一种等量的货币。而外汇市场的独一无二是因为:

经过一年半的辩论、谈判和妥协,奥巴马的金融改革方案在2010年通过了参众两院的投票。奥巴马称赞:“新法案意在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使金融产品更透明,对投资产品加以严厉监管,并限制了投机性投资,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对消费者的财务进行保护的法案。”

·其巨大的交易量导致了高流动性;

奥巴马的金融改革有用吗?

·其分散的地理位置;

美国有它国际的特殊地位,美元有它的特殊性,所以美国这个最大的“庞氏骗局”还没有破。现在全球就像一艘泰坦尼克号,美国在最上面的头等舱,是VIP。泰坦尼克号要是沉下去的话,美国将是最后一个被淹没的。

·它连续运行24小时,除了周末(星期六),交易时间从星期日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0:15起,至星期五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2:00止;

以此类推,整个美国都在玩“庞氏骗局”。现在平均每个美国纳税人欠了70万美元,扣去他们的资产,则净欠17万多美元。折合人民币的话,每个美国人都是百万“负”翁。美国的债务超过它GDP的4倍。希腊债务只不过是80%多都要宣布破产了,以此论美国的债务是GDP的4倍,早该破产好几回了。那美国为什么还不破产,因为只要后面有钱进来,“庞氏骗局”就能玩下去。

·无数的因素影响着汇率的变化;

其实,华尔街公司玩金融衍生品就是变相的“庞氏骗局”,大家把钱都给他,由他来做。赚的时候大家都分了,一旦没有后续钱进来了,这个窟窿没法填了,就破了。

·相对的低利润率收益不同于其他市场的固定收益;

在金融危机中失业和破产的老百姓太多了。在美国,过去你跟别人说我是在华尔街工作的,人家会很崇拜你;现在一听你在华尔街做事,人家可能要揍你。雷曼兄弟原来的CEO,有一次进健身房,刚进去就挨了一拳头。AIG那些高管们因为担心生命安全,都请保镖了。

·极高杠杆的运用提高了收益率和赔损率。

大家知道,华尔街的奖金简直高得没法想象,金融创新就是一大“帮凶”。投行高盛的两三万员工,每年的奖金一两百亿美元。麦当劳虽是全球前50大的公司,150多万员工每年税后的利润才不过四五十个亿美元。当然不是每个华尔街员工都能分到几十万美元,其中只有1%~2%的人,每年的奖金可以达到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华尔街本身不创造一分钱的财富,财富重新分配是华尔街最大的作用。

因此,尽管有央行的货币干预,外汇市场依然被称为“最理想的、完全市场自由竞争”的市场。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截至2010年4月,全球每天外汇市场的成交额平均为3.98万亿美元,比2007年4月的3.21万亿美元增长了20%左右。

金融创新有利有弊。利的方面是能够形成对冲以避险。弊的方面是容易形成泡沫,扩大风险。你把满脸皱纹的老奶奶打扮成一个18岁的大姑娘,然后推销给全世界。大家买了以后,等她一卸妆,回到80岁的老奶奶,这就是泡沫的破灭。当80岁老奶奶显现的时候,普通散户的钱就没了,全跑到投行的袋子里面了。所以,金融创新说白了就是华尔街掠夺财富的工具。

在每天3.98万亿美元的交易中,其中现货交易为1.49万亿美元,掉期交易为1.965万亿美元,期货交易为5750亿美元,还有其他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由此可见,在外汇市场中,掉期交易加期货(2.54万亿美元)占据了接近64%!

华尔街有一句名言:不管是姥姥还是奶奶,只要能够打扮成一个18岁的漂亮大姑娘,我照样可以把她卖了。这个就叫金融创新。只要有钱赚,什么都可以“创新”。

所以,外汇市场可以说是投机客的天堂,它有利于套利——投机者可以借入低收益货币和贷款来“投资”(做空或做多)高收益的货币,其结果可能导致一些国家丧失竞争力,甚至干预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完全不像债券或股票那样被认为可以通过融资为经济增长作出积极的贡献。货币投机简直就是赌博。

哪儿有赚钱的机会,哪儿就有华尔街的身影。广受欢迎的《阿凡达》票房突破25亿美元,投资却只有四五个亿美元,足足赚了5倍。华尔街看到电影票房是个很好的投赌产品,就又开始搞金融创新了,弄了个叫电影票房的期货。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都批准上市了,但其东家Cantor期货交易所主动放弃,主要是迫于反对者美国电影协会(MPAA)对国会施加的压力。

比如,大型对冲基金和资本充足的“仓位交易”是外汇交易的职业炒家。1992年,货币投机炒家迫使瑞典中央银行提高利率,维持了数天500%的年利率,然后使克朗贬值。再比如1997年,在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度假期间,索罗斯连同其他投机炒家对马来西亚货币进行了攻击性的投机,致使马来西亚林吉特(Ringgit)在两个月内贬值15%。马哈蒂尔接受采访时异常气愤地说:“索罗斯攻击林吉特的目的,是为了惩罚马来西亚支持缅甸的军政府执政,使马来西亚经济遭遇了数十亿美元的扫荡,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在华尔街内部,每次金融创新都会获得最大的利润,因此金融创新衍生化的趋势越来越厉害。然而,一衍生化就有杠杆,一有杠杆就可以把泡沫吹大,吹大以后它就可以剪羊毛。这次次贷危机就是金融创新所闯的祸。就好似穷算命富烧香,穷人炒股,越炒越穷,富人玩衍生品,越玩越富。说衍生品“是大规模金融杀伤性武器”的巴菲特表面上坚决反对衍生品,一再警告大家要敬而远之,可讽刺的是,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却是衍生产品最大的玩家之一。公司天文数字的金钱全都下注在衍生证券上,目前依然持有620亿美元的衍生产品合约!

大型对冲基金及资金充足的“仓位交易”之威力由此可见一斑。而个人投资者在外汇市场中充其量只是“噪声交易者”,可谓风险大而威力有限,赔起钱来,几百万、几千万可以瞬间蒸发掉。

华尔街为什么要搞金融衍生品,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呢?

最理想的投资工具?

金融创新为哪般?

外汇市场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工具种类繁多,市场参与者可以参考以下五类:

华尔街是饿狼的丛林,自己功夫没练好就贸然进入丛林,你就是等着被吞食的羊。

(一)即期交易(Spot)

富人投资这些对冲基金,100万元进去,很容易两三百万元就出来。对冲基金是华尔街最可怕的东西,到处兴风作浪。华尔街推销的金融产品,越复杂的东西,听上去越光怪陆离的东西,你越不要去玩,特别是那种衍生证券、期权期货,离开它本品越远的东西越不要去玩,因为越远的话杠杆越大,杠杆越大风险就越大。

外汇的即期交易也称现汇交易或现汇买卖,是指外汇交易双方以当时外汇市场的价格成交,并在成交后两个营业日内办理有关货币收付交割的外汇交易。外汇即期交易是外汇市场上最常见、最普遍的买卖形式。由于交割时间较短,所受的外汇风险较小。

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政府逐渐放松金融监管,不仅放宽了对对冲基金参与者的限制,还不断降低对冲基金的进入门槛,使对冲基金获得了完全的解放。对冲基金玩的金融衍生品,本质上是由金融专才仅针对富有人群和专业机构私下募资的小众金融产品。为达成持续绝对回报目标,其交易手段和资产配置无所不用其极。

(二)远期交易(Forward)

金融大鳄的胜算很大,因为它是在金字塔的塔尖,它总是先入市,想买什么东西就会通过新闻媒体炒作,先把它唱衰。比如2005年,国外的对冲基金看中了中国的房地产,他们经过分析以后觉得有一波涨势,海内外媒体就开始唱衰中国楼市。大量的对冲基金就在这时进来了,包括摩根士丹利同时有三四个对冲基金,四五百亿元的钱进来。高盛也有几个对冲基金,也是大概两三百亿元的金额,在中国圈地买房。等到中国房地产升到高位的时候,他们就撤出。据我所知,摩根士丹利两个基金就赚了1300多个亿,把中国人民的财富1300多亿人民币哗一下就吸过去了。

远期交易是指在外汇买卖成交时,双方先签订合同,规定交易的币种、数额、汇率以及交割的时间、地点等,并于将来某个约定的时间按照合同规定进行交割的一种外汇方式。远期外汇交易的期限按月计算,一般为一个月到六个月,也有的可以长达一年,通常为三个月。

和普通基金不一样,对冲基金最早的时候开户最少要100万美元。玩对冲基金的基本上都是金融大鳄,像索罗斯的老虎基金、量子基金,这些都是对冲基金的代表。

(三)掉期交易(Swap)

华尔街有一种说法,富人买固定收益的产品,穷人才会去炒股,因为股票是高风险的东西,富人已经有足够的钱,富人需要的是保值。其实不然,大家常听闻的玩金融衍生品的对冲基金,都是富人在投,但都是交给专业人士在操作。

掉期交易是指同时买进和卖出相同金额的某种外汇,但买和卖的交割期限不同的一种外汇交易方式。进行掉期交易的主要目的也是在于避免汇率波动的风险。

什么叫金融衍生品呢?金融衍生品是指其价值依赖于基础资产价值变动的合约,如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交易只要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以进行全额交易,具有杠杆效应。保证金越低,杠杆效应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四)外汇期货交易

对冲基金最可怕

外汇期货交易是指按照合同规定在将来某一指定月份买进和卖出规定金额外币的交易方式。目前,世界主要金融中心都设立了金融期货市场,外汇期货现在已经成为套期保值和投机的重要工具。

有超过30家金融机构对雷曼兄弟公司及其下属部门提出了220亿美元金融衍生品交易索赔请求。为帮助消除部分索赔,在和解框架中,雷曼兄弟公司提议与13家最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对手达成相关协议。

(五)外汇期权交易

2011年6月1日,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公布了一项与交易对手针对尚未完成金融衍生品交易产品的广泛和解协议。公司表示,和解协议一旦达成,将会帮助雷曼兄弟公司加速了结这桩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复杂的破产案。

外汇期权是一种以一定的费用(期权费)获得在一定的时刻或时间内拥有买入或卖出某种外汇的权利的合约。期权合同的卖方可以在期权到期日之前按合同约定的汇率买进或卖出约定数量的外汇,但也有不履行这一合同的权利。

4.3富人玩金融衍生品,穷人才炒股

在中国外汇交易市场上,目前还只有外汇即期交易。由于中国外汇市场条件的不成熟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不完善,还不能开办外汇远期交易、掉期交易、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但是随着中国外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金融改革的逐步完善,上述四种交易将会成为中国外汇市场的主角。

美国人的老生常谈说得好:There’s no free lunch.If it’s too good to be true, it’s not true at all.——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事情听起来美好得不像是真的,那就绝不是真的。

2010年,一位《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为了写一篇炒汇的文章,决定去汇市亲身体验一番。由于散户外汇交易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很多这方面的网站都提供了免费实习账户,让新手在把真钱放到网上之前能够获得一些经验。于是那位记者开了两个实习账户,一个在福汇(FXCM),另一个在嘉盛集团(FOREX.COM)。他随后在《炒汇如何让10万美元化为乌有》的文章中向读者吐露炒汇大败而归的感受。

现在还有人信他吗?只要翻开历史看看,几千年来,骗子犹如走马灯,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架势。而绝大多数骗子的骗术都很低劣,但总是有人上当受骗。看来不能怪骗子,只能怪受骗人自己。因为贪婪和盲从这两种人类本性,时常占据着上风无法控制。普通百姓如此,所谓的精英天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其实,这也和最简单的“供求关系”有关。人有听神话的需求,骗子就造一个神话来满足这些人的需求,正所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我知道,时机把握和风险管理是保值(更不用说增值)的根本,另一个关键之处在于要能够一直投入。外汇市场每天24小时交易,炒汇与“买入然后持有”的股市投资似乎是背道而驰的。我也知道要在所有仓位中都设置止损,以便在下注不利的时候不至于一直亏钱。这很重要。我无法经常性地查看账户,大约也就是每个星期看一次。而当我查看账户时,多数时候这些止损位都已经被引发,让我蒙受了很大损失。如果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紧盯屏幕,或许你还能多挣些钱,但我做不到。

唐氏在承认投资失败的同时,说他绝不是“华人麦道夫”,并没有将投资人的钱占为己有。他说有能力和信心偿还客户全部的投资及所承诺的盈利,请求客户再给他一次机会。

近几年,外汇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是因为炒汇的感觉跟网络泡沫时期的短线炒作相似,只是外汇市场规模要大得多。这位记者刚刚开始交易就亏了钱,亏钱的原因,一部分在于时机掌握得不对。大家可能会认为,经过一段时间后某个货币将会贬值,但如果设置仓位的那一天它涨了,那你就亏了。这是一种暂时的错误。一个月下来,他损失了大约4.5万美元。此外,他还尝试了一个个人投资者可以模仿成功专业交易员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一开始投入了10万美元,然后把这笔钱分配在几个看上去还不错的系统中,结果又损失了7.2万美元。

既然人间没有神仙,那么神话破灭是早晚的事。巨骗麦道夫的神话持续了二十多年,他将在监狱了此残生;大巫林园的神话延续了好几年,还著书立说,他在国内火了几年,直到最近才偃旗息鼓;小巫唐氏的神话寿命和他们一比就太短了,唐氏通过多伦多华文网站发表《告全体投资人书》,承认在投资过程中没有靠常规的积累方式、靠脚踏实地的爬坡方式去构筑平台,而是采取了巧取豪夺的方式,暗箱操作,在几乎达到既定目标时,被突然的大额挤兑所揭穿,计划夭折,从而陷入目前的绝境。

这位美国记者炒汇以惨败收场,但还好他用的是实习账户。可我的一位朋友用的是真真实实的人民币,结局更为惨烈。

几百年来,在金融市场上,每隔一些年就会出现传奇的“赌王”和暴富的神话。不过遗憾得很,这些神话都无法持久。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和巴林银行到这一次华尔街的几大投行,几乎没有不全军覆没的。

我这位朋友来自浙江,前些年一直做外贸生意。随着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利润越来越薄,似乎稍有不慎还会亏钱。于是,2010年年初,他一咬牙将公司关闭,手中的货全部变现,净得1000多万元。按说这笔钱在国内存个定期或买个国债可以旱涝保收,每年几十万元的利息,大可过上优哉游哉(四处游玩)的生活。

因此,做长线、短线都不可能使股票涨这么多倍。那就只有另一种可能,即每次选股都能百发百中,这就更不可能了。学过概率的都知道,当投掷一枚硬币时,连续5次猜中就属于小概率事件了。当然,还有两种可能:一是有内幕消息,但这样的炒股是犯法的;最后只剩下一种可能:他们是神仙!神仙也玩股票,是不是在天上太寂寞了?

然而,生意人总想着“以钱生钱”,每年3%~5%的固定回报显然不够过瘾。于是他向周围亲友打听有什么其他发财捷径。有一个香港老同学劝他做金融,而且最好做外汇,因为全球最大的投资与交易是外汇,它透明度高、波动频繁且成本低,是最理想的投资工具。外汇交易曾成就了世界顶尖级的金融人物,索罗斯就是外汇投资的领头人。禁不住诱惑,他委托那位老同学在香港开了个账户,拿出100万元炒外汇。

由于短期内企业的内在价值并未有根本性改变,短线交易基本属于零和游戏,即短线交易者的获利,大部分来自其他短线交易者的口袋。所以,短线炒股与赌场的赌博类似,也和四个人打麻将的输赢结果类似。如果短线交易者能长期依靠炒股赢钱,除了比其他短线交易者更聪明外,还必须具有非比寻常的好运气,就像在赌场里撞了大运。请问,有谁能天天撞大运、中大奖呢?

毕竟在生意场上打拼多年,他还是有点风险防范意识的,在出手之前曾询问我的意见。但可惜的是,他那时主意已定,问旁人也只不过是走个形式而已,不管如何,他都会去试一试。

人们或许会问,投资收益应该从何而来呢?一般来说,投资收益主要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所投资企业内在价值的提升,这体现于企业利润的增长、分红及企业发展潜力带来的价值提升,这部分就是长线投资的回报来源。据美国股市80年的统计显示,扣除通货膨胀后,股票的真实回报介于6.5%和7%之间,也就是说,假设通货膨胀维持在3%左右,股市长期的平均回报应介于9.5%~10%。而投资的另一部分收益则来自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也可以说是价格的波动,我们称之为超额利润。这部分的收益吸引了短线投机者,他们认为凭借他们对市场的把握,能够找到价格与价值背离的股票,在短线内低买高卖,以此赚取利润。特别是机构投资者,更以他们掌握的资源,利用做空、杠杆机制、期货以及期权等衍生工具,将投资收益放大。

结果,小试牛刀的他一周赚了50万元,大喜!香港的老同学叫他乘胜追击再加码,他一下子追加了500万元。然而,一个月后他告诉我,他投入的600万元加上原先赢的50万元已经全部输得干干净净不说,后来又赔进去100万元,真是后悔莫及!

投资收益从何而来?

由于外汇市场的特殊性,散户倾囊几百万、几千万也只能算“小钱”,经不住外汇市场的一个小小的浪花,瞬间便会不见了踪影。除非你压根儿不在乎这些“小钱”,否则小心被你的侥幸心理逼得跳楼!

不过,拿唐氏和近几年国内的几位“股神”相比,他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据说国内有一位投资者,以区区8000元人民币起家,投资股市没有几年,便坐拥20个亿!简直是天方夜谭。

4.11风控模型:真的能够控制风险吗?

我们不妨来举个例子,注意,为简单起见,这个例子里不考虑复利回报的因素。假设你有1万元,想要每个月上涨1%,就需要每个月赚进100元。那么拿1万元的1%,即100元来操作的话,必须每个月赚进100元才能达到目标。也就是说,那1%的钱每月都要翻一番才行!这真是匪夷所思!

我们在前几章中介绍了几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金融衍生品。大家可能要问了,既然像期权期货这些衍生交易风险这么大,那么是否有利器来试图控制风险呢?答案是肯定的。华尔街一直在试图将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最大限度地获得高利润,结果如何呢?

曾有人询问唐氏是怎样监控投资风险的。他信誓旦旦地说:“我的投资方式是最保险的。因为我只用全部资金的1%入市操作。”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全部资金每周1%的回报率,将全部来自1%的资金。

试图控制风险的“蒙特卡罗模拟模型”

众所周知,巴菲特是长线投资的佼佼者,四十多年来保持平均每年20%左右的回报率,因此才被奉为“股神”。不过巴菲特的投资方式无法复制,我们在第二章曾经讨论过。那么,像唐氏这类短线投资者,是否能长期取得20%以上的回报呢?

先来看一下华尔街控制风险有哪几种最典型的金融模型。

据媒体透露,唐氏的办公室设备简单,只有一台电脑操盘,一部电视监察各种指数的最新变化。短短2小时,老唐便完成多达23笔交易,平均5分钟交易一次。这样看来,他的投资操作法与巴菲特的投资法简直大相径庭。他声称,从来不需看所持有股票公司的财务报表,只看图形作短线操作,这不就是Power Trading,俗称Day Trading——当日交易嘛。

非常凑巧,刚进华尔街我还分不清东南西北呢,便有幸来到银行家信托风险管理部(Risk Management)。做第一个大项目时,就接触到了控制风险模型。而那时衍生产品在华尔街正大行其道,巴林银行的李森赔掉了10亿美元,大和银行的井口俊英也赔掉10亿美元,住友银行的滨中康雄赔得就更多了,高达20亿美元。所有这些损失都是衍生产品造成的。期权期货就好似疯狂的烈马一般,要怎样才能驾驭它们呢?于是,华尔街各大投行纷纷开始了风险模型的研制开发。

为了消除大家的狐疑,唐氏逆流而上。2009年大年初一,他一连五天邀请投资者到他的公司公开示范,希望透过公开交易操作,辟除造假谣言。最有意思的是,示范的门票1万美元一张!门票虽贵得离谱,可还真有不少人参加。不过,5天的交易结果并没有预期的一周1%那么高。

我们这个风险管理大项目中最关键的部分Octopus(章鱼)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之下开始启动的。章鱼是有着八条爪子的一种动物,之所以为这部分取其名,就是希望它能像章鱼那样四平八稳,给公司的“一揽子”投资带来稳定的收益。而“章鱼”里的心脏部分就是蒙特卡罗模拟模型(Monte Carlo Simulation)。

不久,美国的金融海啸蔓延到了加拿大,特别是自麦道夫东窗事发后,大家开始警觉起来。麦道夫以每个月1%的回报著称,就已经被人供奉为神;而我们这位唐菲特每周就有1%,多伦多竟有这般人物,比麦道夫还牛!那么他会不会也是……

有人会问,蒙特卡罗模拟模型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说白了,这个模型的原理就是统计学上所指的正负相关度。我们知道,世界万物都互相关联,有些是相辅相成,有些是此消彼长。在金融上也一样。

尽管唐氏收费不低,在他的公司开户,门槛起码100万美元,2%的管理费高达2万美元!但在引人注目的宣传口号“每周至少回报1%”的诱惑下,确实有人把钱送上门请他生财。接着几个月,每天都能听到唐氏公司迅速成长的消息:由他管理的基金规模即将突破一亿美元,客户遍布美国、加拿大、中国香港特区、中国台湾地区甚至中国大陆等地区……

比如房地产和银行贷款利率,银行贷款利率一升,房价就会下跌,属负相关;有些是正相关,如纽约和伦敦的股市,伦敦股市比纽约早5小时开盘收盘,一般伦敦一涨,纽约也涨。而投资收益高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只要选样有效,我们便可根据过往的金融数据,推断出各个事物间相互影响的程度是1比1,还是1比2,等等。蒙特卡罗模型就是以“实验模拟”的方法,用随机数(Random Number)结合统计方法,模拟未来。

在诈骗罪行暴露之前,唐氏把他多年的投资心得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我的巴菲特之路》,俨然以“华人巴菲特”自居。他自称能确保投资每周至少回报1%,2007年投资回报定会高达90%以上!这样的投资回报率,从长线来看,不要说大市和普通基金达不到,当年的四大对冲基金也无法实现,就连巴菲特都难以望其项背。而且,一人富不算富,唐氏想要带领大家一起走向致富的康庄大道。于是,2007年唐氏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在多伦多的华人媒体大幅刊登广告,宣传该公司的业务,其资金主要用于投资美国的股票市场。

对于没有学过统计学的读者来说,上面这段话听上去很像天方夜谭。我们可以不用去管它。不过,模型设计的选样大家应该是熟悉的,比如利率、汇率、债券、股市、油价和黄金等,这些都是投资收益互相影响的各种因素。一旦确定了选用的20个因素,就可以用电脑程序产生20组随机数,然后组成20乘20的矩阵,再按蒙特卡罗模型方式演算出来。

继纽约的麦道夫之后,在多伦多冒出一位自称“华人巴菲特”的投资顾问唐炜臻。唐炜臻于2009年被安大略省证券委员会控告诈骗及非法从事证券交易等12项罪名,款项高达5000万加币。2013年年初,主审法官最后裁定唐炜臻6年刑期,罚款280万加币。

在电脑还没有普及的时代,一个5乘5的矩阵,用笔要计算半天才有结果。假如矩阵超过6的话,几乎就没辙了。现在用电脑计算6乘6的矩阵,只需两个“For Loop”(计算机语言)、六七行编码,运行不到1分钟,甚至几秒便全部搞定。没有电脑真是不可想象。那时,我们系统给交易员所用的界面GUI是微软的Excel试算表,等演算结果出来后,在Excel上便显示出各种各样的曲线图,真有如梦幻般的感觉。我们的系统,在华尔街属于所谓的Middle Office,是整个交易系统里承上启下的关键部位。

是“华人巴菲特”还是“华人麦道夫”?

必须注意,选样的因素越多,模拟的程度也就越接近现实。到了第二个版本时,选样因素便增加到100个,电脑的编码几乎不变,只需在Excel的一个版面上加列新的各种因素即可。最后,我们把选样一直做到200乘200,全世界但凡能考虑的因素几乎全考虑到了。这时,令人震惊的已不是金融,而是电脑的力量,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电脑,需要用多少人力才能算出如此复杂的矩阵;而等到算出来之后,大家可能都变成陈景润了。

典型的金字塔骗局,在中国台湾地区被称作“老鼠会”。曾有一家投资集团,是中国台湾地区第一家以异常高利的老鼠会形式吸收民间游资的公司。当时该公司推出4分至6分的高利,立刻吸引了大众的加入。传媒报道该公司经常举办所谓的“团结大会”,场面像宗教仪式般。到会者人手一支蜡烛,将会主团团围住,好似围绕着基督一样,十分夸张。

由此可见,华尔街上玩的游戏越复杂,对电脑技术的要求也就越高,而电脑的发展反过来又驱动了华尔街的运行。可以这样说,没有电脑的发展,就没有今天的华尔街。

而作为外围的会员,看到标价高,利润可观,当然欣喜若狂,等发现“会头”人间蒸发才如梦初醒,懊恼原来中了圈套。这种先诱以厚利再吸引人们掏钱的手法,与庞氏骗局真是异曲同工。中国媒体几年前就报道过,温州有一个文盲老太太,竟然将她的“银会”做到金额高达人民币1亿元以上。

为金融衍生工具定价的“布莱克——舒尔斯模型”

在金融业不发达的时候,“银会”是一种调节民间资金的有效方法,它既能使人们储蓄闲钱赚取利息,又容许参与者在急需用钱时通过支付利息取得大笔的金钱。但这种完全不受法律约束的金融合作,有时会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比如“银会”的组织者“会头”,可以很容易地凭借身份之便,私下参加好多个份额,连续几期高价抢标,最后卷款走人。

从1994年到1997年的那几年,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而且包装得也越来越花哨,杠杆也越来越长。押宝押对了,交易员一笔交易就可以给公司赚几百万美元。那时的华尔街,大家一坐定就谈衍生证券,到处可见红眼睛、黑眼圈的人们走来走去,都快做疯了!

这就是著名的“庞氏骗局”,亦称“金字塔骗局”。如今,美国人把庞氏当作这种邪门手法的祖师爷。而事实上,当美国还是蛮荒之地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早就使用这种手法来聚集资金。在浙江,就有做“银会”的习俗,在民间曾十分盛行。

其实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过,衍生证券市场和普通股票不同,是零和游戏,有赢就有输。你要是听见说有人一下子赚了几百万美元,就知道这会儿在哪个角落里,一定有人亏了几百万美元。

事实上,庞氏哪有什么发财的秘诀,他只不过是挪用后来加入的人的钱去“养”前面的人罢了。就这样,这只基金越滚越大,很快地形成了金字塔状,底部特别庞大。这场游戏持续了一年,直到再也没有新钱吸纳进来,底部一垮,整个骗局便轰然崩盘,Game over(游戏结束)。

1997年,前摩根士丹利公司的交易员弗兰克·帕特诺伊(Frank Partnoy)写了一本书FIASCO(国内版本译作《诚信的背后》),书中就披露了这种游戏的内幕。他所在的那个部门,平均每年每一个人给公司赚进1500万美元。可以想象,与此同时又有多少人已经亏“死”了。

一开始没有人相信他,后来在他的花言巧语下,终于有几个人拿出一两百美元试一下,权当是小赌怡情。没想到,庞氏真守信用,每个月都按时按量支付利息。好事自然不胫而走。由于前期投入金钱的人回报丰厚,庞氏成功地在7个月之内吸引了3万名投资者。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拿钱给他,越来越多的人尝到了甜头。最后一次,庞氏竟然在几小时内吸纳了100万美元。要知道,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现在的几亿美元!

是否拥有了固若金汤的模型,在这场零和游戏中就能永远稳操胜券,在场上狠狠地击败对手,逼迫他们黯然离场呢?在这里必须告诉大家,愿望再美也终归只是愿望而已,没有一个模型能担保你在无须承担风险的情况下稳赚大钱。不管哪一种模型,即便这个模型设计得天衣无缝,它总会有一个死穴。比如说蒙特卡罗模型吧,它是假定你所用的那些数据必须是真正任意地选择的,可电脑程序产生的数据其实并非随意,而是模拟出来的;无论你将电脑程序编到如何极致,其产生出来的数据和现实总有差异,哪怕相差得微乎其微。

20世纪20年代,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一个叫查尔斯·庞氏(Charles Ponzi)的人有一天忽然宣布:“我找到了发大财的秘诀,已经是百万富翁了。我们都信仰上帝,我不能独享财富,要帮大家一起富起来。谁把钱存到我这儿,我担保每个月给他比银行利息更高的回报。”人们询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故作神秘:“这与美元和外币兑换有关,具体怎么做很复杂,你们也听不懂,信我就是了。”

细节决定一切,此话不假。事情往往就是“差以毫厘,谬以千里”。举个例子来说,假如IBM目前的股价在100美元上下,如果你买IBM的“买进”,每一股该付多少钱呢?定价高了对买“买进”的人不公平,而定价低了,卖“买进”的人又不乐意了。这可怎么办?这时华尔街开始风靡布莱克——舒尔斯模型了。此模型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金融难题,是专为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定价位的。

“庞氏骗局”的诞生与演变

布莱克——舒尔斯模型的最初基本概念是1973年由斯坦福大学的舒尔斯先生(Myron Scholes)提出的。1977年,舒尔斯先生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又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布莱克先生(Fischer Black)共同合作,发明了布莱克——舒尔斯模型,不久便渐渐地被华尔街采用。不过这个模型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火”起来。在实际运用时,由于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模型里的各种参数也随之不断地被修正,于是形成了一个个不尽相同的版本,后来麻省理工的教授默顿(Robert C.Merton)也参与了这个模型的修改。

让我们看看他们都是怎样骗钱的。如果是你,你会上当吗?

这个模型在应用前有6个假设:1.其特定股票(Underlying Stock)是可以卖短的;2.不存在套利的机会;3.这种股票能在市场上连续交易;4.能有机会借贷现金,股票的交易费和税费支出都不计;5.这种股票能被完整分割(如1%股);6.其利息没有风险;等等。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人性千年不变,并且从不吸取教训。”在麦道夫之后,大大小小的“庞氏骗局”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不断曝光,其中好几个骗子还是中国人。看来虽然太阳底下早就没有新鲜事,但“庞氏骗局”却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人的内心深处渴望天上掉馅饼,不花大力气就能赚大钱。骗子们正是利用了这永恒不变的人性弱点成功地故伎重演。

即使满足了上述提到的所有6个条件(事实上不可能),而方程式里有一个参数叫σ,这个符号代表特定股票在特定阶段的上下浮动率(Volatility)。在布莱克——舒尔斯的模型方程式里,这个参数最为重要,它等于预示着这只股票的未来走向。而我们都知道,“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中”,时过境迁,以过去的数据预示未来最多只是个权宜之计。在投机市场中不存在百战百胜的法宝,任何分析方法与操作系统都有缺陷与误区。不由你不信,所谓华尔街“四大天王(LTCM、量子基金、老虎基金和奥米伽基金)”的陆续跌下马就是最好的明证,其中LTCM的陷落特别令人震惊。

这一消息令人唏嘘不已,虽然马克是否有罪还未定案,但是父债子命偿,不能不说是悲剧中的悲剧。麦道夫二十多年来诈骗了投资人648亿美元的钱财,受骗者包括全球知名银行和历经风浪的各路精英。中国有一句老话: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诈骗案罪人麦道夫遭到了现世报,白发人反送黑发人,不知他在狱中作何感想。“庞氏骗局”真是害人害己啊。

“武林高手”被点“死穴”

2010年年末,由于玩“庞氏骗局”搞金融诈骗而被判监150年的前纳斯达克交易所主席麦道夫之子马克,于父亲被捕两周年之际,在曼哈顿的住宅内上吊身亡,终年46岁。

LTCM(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长期资本管理)成立于1994年,它的掌门人梅里韦瑟(John Meriwether)在华尔街被誉为“点石成金”的债券套利之父。他召集了布莱克——舒尔斯模型的三位发明者中的两位:舒尔斯和默顿,连同华尔街一批证券交易的精英加盟,组成了华尔街的“梦幻组合”。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就在于布莱克——舒尔斯模型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奖,由于布莱克1995年已去世,结果由舒尔斯和默顿上台领了奖。

4.2你会上当吗?——古今中外的“庞氏骗局”

这样的“梦幻组合”,就犹如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布莱克——舒尔斯模型在当时号称刀枪不入,固若金汤,简直神勇无比。他们在设计好了数学模型之后,根本不用每天去公司打理业务,相反,他们天天打高尔夫球,去海滩度假,任由电脑帮他们操作运行。开始的3年,LTCM的业绩果然不出所料地辉煌骄人。在1994年公司成立之初,资产的净值为12.5亿美元,到了1997年年末上升为48亿美元,净增长2.84倍。那几年投资他们的基金,平均回报率(扣除所有费用)为40%,远远超过了大市,比“股神”巴菲特的平均回报率都高出15%。

真正赚大钱的是华尔街的金融大鳄和对冲基金经理,像A君的那位洋女婿,每年收入上亿美元不稀奇;其次是一般的基金经理和交易员,年收入为千万级;最后是经纪人和投行的高管们,每年几百万美元是家常便饭。他们的钱从哪儿来呢?羊毛出在羊身上,当然是从普通投资人身上刮来的。他们赚到了,而股市指数又不动,说明财富没有增多,那么普通大众还能赚吗?

“梦幻组合”的各位大牛人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利用美国、日本和欧洲政府债券的固定收益套利交易。因为政府债券是“定期债务”,这意味着政府将在未来特定的时间支付固定金额的回报。然而,由于流动性导致了两种债券之间的小差异。他们通过一系列的金融交易,相当于购买了比较便宜的为期29年零3个月的国债(因为已经发行了9个月,交易频率降低,相对来说较便宜,收益率比利率高一点),卖空了比较贵的30年期国债(政府新发行的国债,交易频率最活跃,相对来说比较贵),从中产生差额利润。

单单华尔街人的收入,按平均年收入(工资加奖金)30万~40万美元计算,30万从业人员12年就是1万多亿美元。不过,华尔街绝大多数从业人员中的金融分析师、数学模型专家和电脑技术专家等,他们只是“被平均”的,年收入并没有30万~40万美元,一般在10万~20万美元之间。这在房价高昂的纽约,不过是中下等收入而已。

不过这种差额利润虽然稳定,但很微小,要取得高利润回报,必须通过高杠杆。于是他们采用掉期交易来放大杠杆。在1998年年初,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衍生品的仓位约1.25万亿美元,超过其资产的25倍!这一切听上去都非常完美,那么又是怎样的小概率事件导致了这艘“泰坦尼克号”撞上了“海底冰川”呢?

首先是政府,不管是华尔街公司还是金融从业人员的收入,投资炒股的Capital Gain(资本收益)都得给政府交税,那是不用说的。

其实LTCM出现败象的征兆始于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但基于基金管理人员对信息不对称的识别能力,败象显露得还不明显。可是到了1998年5月,基金回报率已经大幅下跌至亏损为-6.42%,至6月进一步降到-10.14%,总资本减少了4.61亿美元,从而导致7月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套利业务退出该基金。

既然你也赔,我也亏,而股市的财富在一定时间内并没消失,那么谁从股市中真正赚到了?大家开始掰着手指算开了。

而LTCM最致命的亏损,是1998年8月至9月。那期间因苏联解体,发生了俄罗斯政府的债券违约,从而导致俄罗斯金融风暴,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动荡。惊慌失措的投资者纷纷出售日本和欧洲债券,改为购买回报比较低却相对稳定的美国和德国国债规避风险。这样一来,LTCM所卖空的德国债券价格上涨,而做多的意大利债券等证券价格却全面下跌,也就是说,原本所期望的正相关变成了负相关,结果两头亏损。截至8月底,基金资本共损失18.5亿美元。真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为什么结局会这么惨呢?我们也以12年一轮来看大市,上表是这12年来北美8000多个基金的平均年回报。从中可以看出平均每3年,就有一年是负回报。而短线炒股的结果和基金做短线是类似的。如果在熊市扛不住而退出,亏钱是显而易见的。

想想看,该公司盛名远扬的年回报率接近40%,转眼间便犹如过山车般急坠至谷底。在9月的头3个星期,LTCM的资本还有23亿美元,到9月25日就只剩下了4亿美元。而其账面上无法兑现的资产却仍然超过1000亿美元,说明了这中间的有效杠杆比率超过了1比250!

退休金是长线投资,尚且都这么难赚,那么短线炒股呢?几年前我从纽约回到多伦多,临行前朋友们为我饯行。我这帮哥们儿不是博士就是硕士,都是“炒股老手”,几乎都在股市中扑腾了十几年,平时说起股票经都侃侃而谈,指点江山,各个吹嘘自己眼光如何准,买什么赚什么。这次大伙喝高了,酒后吐真言,没有一人承认从股市中赚到钱,最多的亏50%,少的亏20%,最后那位老兄涨红了脸,支支吾吾说打了个平手。

LTCM的电脑自动投资系统面对这只“黑天鹅”——原本忽略不计的小概率事件,错误地不断放大金融衍生产品的运作规模。换句话来说,以如此的杠杆比例押对了宝,盈利可以是250倍,如果押错了宝,其亏损也可以是250倍。

在北美,绝大多数的工薪阶层都会将退休金投入公司设立的延迟缴税的退休金账户(如美国的401K和加拿大的RRSP)。这笔钱通常得等到退休后才动用,提前领取会被罚款。而这些钱多半都是投入各种基金之中。按我们中国人的生肖12年算一个轮回,时间也不算短了。但北美股市从1998年到现在,最具代表、最反映大市的两个指数:纳斯达克跌去了一半还多;而标普500指数在2009年年底是1115.10点,比12年前的1229.23点,也跌去了10%,而和1999年的最高点1469.25点相比,更是跌去了24%。很显然,12年前投入股市的钱,那些比较“有进取心”的投资人,到今天平均亏50%实属平常;就是保守的投资人也都至少亏了10%,加上给证券公司每年的管理费,亏损30%非常正常。

从LTCM公司的如日中天到骤然崩溃不过短短4年,恰恰验证了这世上没有一个模型能够担保你稳赚钱。一个看似小小的判断失误就会令投资者前功尽弃。就像一个拥有盖世武功的武林高手被点中了死穴一般,失败得如此之快,快得连弥补的机会和回旋的余地都没有。这起事件使大家明白:千万别太过信赖某一个模型或某一个投资理念。

现在告诉A君这个故事也不管用了。既然已经亏了这么多钱,就只能撑在那儿做长线。我暗想,他们的洋女婿够狠,中国人有兔子不吃窝边草之说,而洋人是只要有钱赚,管他窝边不窝边的。因为对冲基金不管账户涨跌多少,每年至少收取3%的管理费,也就是说,每年就算赔钱也至少从老丈人身上赚3万美元!

如果要追根究底,LTCM失败在黑天鹅事件上,也就是建筑在历史数据上的模型错了。因为苏联解体是从未发生过的事件,属于黑天鹅事件,在发生之前人们都没有见过,也无从预料。这就是他们的模型之死穴——用过去的事件来预测未来。

LTCM的掌门人约翰·梅里韦瑟曾被誉为“点石成金”的华尔街债务套利之父。他召集了华尔街一大批证券交易精英加盟,组成了华尔街的“梦幻组合”,其中就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布莱克·舒尔斯模型的发明者:舒尔斯和默顿。他们在模型中添加了蒙特卡罗模拟,开发了一种模式,号称可将金融市场的历史交易资料、已有的市场理论、学术研究报告以及市场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来“管理资金”。人人都说这么牛的基金会“万古长青”。当时LTCM那些天才们根本不用去公司打理业务,他们天天打高尔夫球,去海滩度假,任由电脑帮他们运作。结果这个固若金汤的模式根本不管用,以巨额亏损40亿美元而告终。

为避免更广泛的金融市场大崩溃,纽约美联储不得不出面组成了一个债权人救助计划,总金额高达36亿美元。到了2000年该基金遭到全面清算,而基金创始人连同参与者也同样遭遇了“清算”。像高盛当时的CEO柯赞(Jon Corzine)由于密切参与基金的运作,被鲍尔森(后来的美国财政部长)领导的董事会政变一脚踢出局,CEO的位置由鲍尔森接位;一度盛传接位格林斯潘的马林斯(Mullins)也因此事件彻底破灭了接班的希望;而模型理论的创始人舒尔斯和默顿,则更受到了公众的指责。

现在问我怎么办已经太晚了。在华尔街,几千几万亿美元在股市打个滚也都不见了,别说区区100万美元了。20世纪90年代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对冲基金(LTCM)就是最好的例子。

即便LTCM失败得如此之惨烈,但渴望滞留于游戏场上不愿轻易退出赌局的豪赌之徒,却好似飞蛾扑火永不休止。LTCM的掌门人梅里韦瑟不甘心,在1999年12月又筹组了一个新公司——JWM对冲基金,高举先前LTCM“固若金汤”这一模型的幌子,居然筹集到2.5亿美元资本,继续着LTCM的投资策略,号称将财金杠杆减少到了15比1的标准,潜台词:风险降低了。这次一定万无一失!

可是2010年4月初,A君接到了基金的季度账户结单,100万美元变成了93万美元,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忙给女婿去电话。女婿说没问题,跌势是暂时的。7月初,A君又接到账户结单,简直是灾难,93万美元变成了88万美元。但女婿还是那几句话,暂时的,涨势马上就来了,要看长线。到了10月,A君哆哆嗦嗦打开账户结单后再也睡不着了,他赶紧问我该怎么办。

不幸的是,在2007年9月到2009年2月的金融危机中,JWM再次被击中,亏损高达44%,该公司终于在2009年7月被迫关闭。不过,谁敢担保他们不会再卷土重来呢?

可谁料到,他们那个洋女婿是一家对冲基金的经理,眼见岳父大人准备把辛苦一辈子的钱,放在保险公司的养老基金里,每年的回报率仅仅5%~6%,简直“心痛”得不行,于是三天两头鼓动岳父把钱放到他的基金,每年可有至少10%的回报。A君一辈子勤勤恳恳不愿冒风险,他一再问他的洋女婿是否可靠。他女婿拍着胸脯说,他那个基金的投资模式是按照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模式设计的,有反串对冲,无论股市涨跌,钱放那儿就像保险柜那样保险!开户起板100万美元,低于这条线的客户他们还不收呢。于是A君把100万美元都给了他。

[财经新闻如何看]

A君2009年年底退休,5万股公司股票最早每股2.4美元,三十多年来分拆了3次,现在每股64美元,再加上其他积蓄,退休时已步入百万富翁行列。公司每个月有退休金,又有社安金,两个孩子都结婚成家了,晚年生活无忧无虑。

新闻案例分析一

给你说两个朋友投资股市的真实故事。

德国《商报》:中国股市成世界损失最大股市

北美炒股谁赚钱?

2013年8月11日来源:参考消息网

多年来,华尔街就是如此这般,在瞬间便可暴涨暴跌,而且多半非常诡异,难以捉摸。无数的经济学家、金融大师对股市预测的准确率,还不如街边算卦的。不过,只要看一看究竟是谁从股市中赚得盆满钵满,幕后操纵者的面目也就一目了然了。

核心提示:上证综合指数从2009年的高位下跌了43%。7480亿美元市价蒸发。在此期间只有希腊的ASE指数表现更差。

这也就不难解释次贷垃圾债券被评为AAA级了。因为台前的分析师的薪酬是幕后雇用他的主力来支付的,股市的表现关乎着薪酬的多寡,散户又没有付给分析师一分钱,他们凭什么为散户提供免费、地道的服务?

参考消息网8月11日报道外媒称,四年前世界在中国的投资仍然正常。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在2009年年底之前的10个月里上证综合指数增长了一倍。中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政府用652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支持经济。中国似乎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影响。

而华尔街分析师往往是“主力”的帮凶,他们只会给出“高估”或“低估”的评论。如果公司的报表很好,分析师可以说还未达到预期的估值;如果报表很差,分析师可以反过来说胜过预期的估值。然而,当公司股价很高的时候,分析师可以“提升”股票的评级,比如从“持有”到“买入”,甚至“强力买入”,以此忽悠散户进场,掩护主力出货;反之则制造恐慌来“降级”,从“持有”到“卖出”来压低股价,帮助主力低价进场。

据德国《商报》网站8月5日报道,坦普尔顿新兴市场集团执行主席马克·默比乌斯2009年7月说,3年后中国股市可能会超过美国股市。很多投资者入市了。但上证综合指数已经从那时的高位下跌了43%。7480亿美元市价蒸发。在此期间只有希腊的ASE指数表现更差。

据统计,近200年来,华尔街大大小小的泡沫共135次。而华尔街人不怕泡沫,对他们来说泡沫越大越好,越乱越好,浑水才能摸鱼。因为他们是玩别人的钱,输了别人(散户)付账,他照样拿佣金,赢了他们奖金就更多。普通百姓由于恐惧通胀、保值心切,参与了华尔街的零和游戏。华尔街则站在金字塔的最上端,每次泡沫中都自然夺得先机。金字塔底部百姓的钱,就这样不断地进入华尔街的腰包。

报道称,今天中国公司再次跌出全球市值前十大公司排行榜。奥本海默公司首席市场分析师卡特·沃思在纽约接受彭博新闻社电话采访时说,中国股市就像一头“死动物”。他在2009年8月4日上证综合指数达到高位时就曾预言了升势的终结。沃思说,虽然今天该指数没了4年前那样的下跌潜力,但盈利的可能性很小。

金融不像数理化那样,它并不是严谨的科学。由于金融不是自然科学,牵涉了方方面面的利益,而市场又是瞬息万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除了上帝,没人能够准确预测泡沫究竟何时会破。即使股神巴菲特,也不过输少胜多而已。

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7.5%,为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政府已下令19个行业的1400多家产能过剩的企业关闭。中国试图让经济从依赖出口转型为依赖消费和服务业。

有人问,次贷引起的楼市泡沫吹了三年才破灭,那么是否只要踏准了点,还是能从泡沫中挖到第一桶金呢?话虽说得没错,但问题是,市场是残酷无情的,你不可能想踏准点就踏准点。并非所有的泡沫都会持续很长时间,并且在吹大几倍之后才会破。有时泡沫破得快,有时泡沫破得慢,而破得越慢的泡沫,杀伤力也越大。

股市迅速做出反应:国内投资者和有资格的国外投资者可以进入的上海股市今年已经下跌了12%。8月5日,上证综合指数上涨了足足1个百分点。政府已经承诺稳定经济增长,同时继续推进经济改革。目前上海股市的市盈率为10.7倍——2009年股价飙升时期的市盈率是29倍。

专业机构如何忽悠散户?

在过去20年里,外国投资者在中国股市每年的盈利率低于1.5%,是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三分之一。巴克莱财富基金公司投资战略师韦利安·维兰托在新加坡接受采访时说,中国股市不适合“胆小的人”。

有个华尔街大鳄曾说过,只要有足够的钱就可以把所有股票同时做多。也就是说,只要有足够的钱,就可以人为操纵,把股票炒得高高的。既然能操纵短期,那么短期加短期加短期……最后就变成了中长期。但问题是人为把股票炒得过高,到时无人接手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必须想办法诱惑大众跟进并在高位接盘。因此,华尔街上下起伏的周期大约每10年到12年循环一次,因为上一轮赔光了的中小机构,大致需要这么长时间,才能积攒到可观的资金再次入市。而新散户大约需要这么长时间的休整和“遗忘”才会前仆后继地入场。华尔街不是不想创造长时间的大牛市,而是最后接棒的“傻瓜”们在钱袋被掏空后,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供他们掠夺了。

报道指出,政府的新经济模式让上海股市的权重股下跌。原材料生产商、电力供应商和工业企业的股价自2009年8月4日以来已经下跌了45%。它们的市值占上海股市市值的一半。

其实,经济基本面什么的对华尔街来说全是障眼法。如果经济运行确实良好,但缺乏足够的游资入市,股市是涨不起来的。而“主力”又绝不会自编自演。于是,那些屹立不倒的华尔街百年老店,便大肆宣扬投资的长期回报率要比存银行高,中产阶级的401K(退休金)才会每个月源源不断地流进市场,成为华尔街免费的现金流。

股市的损失影响了政府加强经济发展的努力。企业无法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国内投资者把投资资金从股市转移到投机性很强的房地产市场或很少受监管的资产管理产品中。为了防止新股泛滥,从2012年10月起证监会已经让新股暂停发行。

短期而言,股价是被操纵出来的,什么基本面、技术分析、有效市场理论,这些都是“冠冕堂皇”的东西。华尔街就是原始丛林,是一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地方。大多数人都以为股市上涨下跌和经济数据呈正相关。如果真是这样,2010年8月美国经济数据差,美国股市的确下跌了;但9月中旬美国的经济数据依然不看好,股市为何上涨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经济衰退,可是为何经济仍在挣扎的过去几年,美国股市却疯狂上涨,连创历史新高?

这是一则有关中国股市悲惨表现的新闻,其核心信息是“中国股市表现成为全世界最差之一”。按照我们在序言里总结的看懂财经新闻的四大原则“1.特别关注坏消息;2.专家的话如何听;3.分清投资和投机;4.回归常识”来分析这条新闻,相信你不会有太大疑问——这显然是一则坏消息。记得我们说过的吗,看到坏消息要特别留意,新闻究竟说了什么,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应该如何应对。对于广大股民来说,一定是失望愤怒极了。对于没有在中国股市投资的人来说,是不是就不需要关心了呢?当然不是!股市作为虚拟经济的重要部分,和身在经济体中的每一个人都相关。你能想象股市哀鸿遍野的同时人民生活却欢乐富裕的景象吗?

那么中国股市以外的地方情况如何?在制度法规比中国更规范透明的美国股市,散户的命运更好吗?可惜的是,我在华尔街工作20年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不断地印证着:散户在哪儿都是待宰割的羔羊。在华尔街,以道德标准游走其间是无法生存的。华尔街就是吃你钱的地方,而且是冠冕堂皇地掠夺财富。许多人或许会觉得这话言重了,但事实就是如此。

其次,关于专家的话如何听,我们在前面几章提到,在一条专家发言的新闻里,第一,看说话的人是谁。第二,看接受采访的专家是什么身份背景,他的发言是否和他本身的职业岗位存在利益冲突,他有没有相关的投资,他的言论可能造成的影响会不会对他的投资有所影响。这条新闻里,巴克莱财富基金公司投资战略师韦利安·维兰托在新加坡接受采访时说,中国股市不适合“胆小的人”。他并没有做出任何具体的投资建议,因此也没有利益冲突的成分,我们认为,他倒是说了一句实话。第三,关于投资和投机,炒股究竟是投资还是投机?我们在前几章里对“投资”和“投机”做过分析:如果你是在合理价位之上买入股票的,那你就进入了一场击鼓传花的投机游戏,只有找到下一个接棒的投机客你才能得到解放。第四,回归常识。投资自然伴随着风险,没有谁能保证你的投资收益,因为未来无法预测。不对投资持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及时地对自己的投资做出调整,保证收益最大化(或亏损最小化)。

曾有句精辟的炒股总结是这样说的:“股市是赌场,背后有黑庄,黑庄稳赚,股民赔光。”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更是直言不讳地说:“中国股市连赌场都不如。赌场起码还不允许看对方的牌,可中国股市则是看着对方的牌出牌。”想想是啊,散户的牌都被看光了,还怎么赢呢?

新闻案例分析二

散户多半是输家

郎咸平:金融海啸或上演中国人生活为何难?

各位看官想必也和我一样愤愤不平:为什么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好事儿永远都发生在别人身上,而自己的口袋却越来越瘪?好不容易辛勤工作积累了点小钱,可钞票还没焐热呢,却又让失败的投资给吞掉了。是自己没有财运,还是这个世界不公平?

2013年7月29日来源:上海热线财经综合

近来,有两则新闻让我心潮起伏:一则是经济学家谢国忠在2013年7月表示,接下来的几个月可能会发生一些诸如信托产品违约这样的金融事故。伴随一些金融事故的发生,恐慌感或将蔓延。中国的土地泡沫基本上已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金融现象。另一则消息是高盛在2013年5月清空工行股票又大赚一笔,高盛入股工行近7年来累计套现98.6亿美元,相比入股时投资的25.8亿美元,高盛共获利72.8亿美元,投资收益达到282%!

“中国经济正进入八大危机,如制造业危机、地方财政危机、地产危机等,最终导向是经济全面崩盘,像日本当年楼市崩盘一样,上月底浮现的‘钱荒’就是危机初现的征兆。”经济学家郎咸平上周末来深演讲,表示对当前经济形势悲观。

4.1为什么输钱的总是你,数钱的总是别人?

“制造业危机当前最为明显。”郎咸平认为,在2008年中央“四万亿计划”的扶持和鼓舞下,地方政府拉动一大批项目上马,造成了目前产能过剩的局面。产能过剩的直接后果是利润降低,企业周转不灵。由此引发的国企债务危机和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最终导致了银行危机,也就是“钱荒”的出现。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收获,天上不会掉馅饼。投资需要基本常识加上勤奋和智慧,其次才是一点点的运气。祝诸位好运。

“中央希望通过打击银行拆借,来打击地方政府通过理财产品进行融资,给目前的制造业降温。‘钱荒’或许很快过去,但是会不会有新一轮的金融海啸袭来,我不乐观。”郎咸平说。

在本章中,我们将一边向您介绍华尔街的各种发明创造和专业术语,一边为您解答种种疑问。你将钱交到谁的手中,你的钱将会如何被管理,谁将会站在你的阵营中而谁又是你的对手,你是不是在拿本打算投资的钱做投机,你真的了解你的投资品吗,你做好准备承担投资/投机的风险了吗,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你的财富才有可能如你所愿地实现明明白白的增长。

在谈当前投资热点时,郎咸平强调,尽管地产领头的50多个相关行业都正趋向探底,地产业的萧条恐怕难以规避,但买楼仍是对抗通货膨胀的最有效手段。

期货、期权、掉期交易、外汇……华尔街都发明了哪些花招来把你的钱弄到他们的口袋里?

目前国人投资的渠道不多,集中于四大投资品:黄金、股市、美元、房地产。“股市已被彻底摧毁,短期内难以恢复元气。美元未来走强,可以投资,但兑换美元在中国消费的话并不划算。在过去的100年中,有两个10年黄金在涨,但其他80年黄金都在下跌!黄金适合短期炒作,长期投资的话,房地产的增值空间要比黄金好。”郎咸平认为,楼市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抵抗滥发货币的行为,“例如在深圳买房,楼价上涨的速度起码可以对冲掉70%的通胀。”

为什么富人都玩金融衍生品?刀光剑影的华尔街到底是个怎样的江湖?

当然,投资风险始终存在,“政府有可能出台楼市的杀伤性政策,这是其一;其二,如果政府继续推进实施城镇化,则是向中国经济投放的第三个‘四万亿’,这将导致中国经济即刻崩溃。”郎咸平呼吁,要努力给中国经济降温。

投资和投机究竟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则涉及投资建议的专家讲话的新闻。一看标题颇有些吓人,郎教授为中国经济存在的危机做了分析,危机对读者来说显然不是好消息,但是我们可以从消极中找出积极,认清现状并从而做出或调整自己的投资计划。我们在不了解专家本身购买过哪些投资品的情况下,也许对其投资建议难以做判断,但是对一些基于基本数据和事实的分析,是可以拿来研究学习的。认清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和潜在的危险,是做投资前(即使最终选择不投资)必做的功课。

庞氏骗局是怎么回事儿?你是下一个受害者吗?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一度是靠增加信贷驱动增长的。短期内,这种信贷增长能“创造”经济奇迹,比如货币宽松导致银行的高度杠杆化,促使钢铁、水泥等行业的过度发展,但同时也制造了必将在某一天信贷泡沫的破灭,如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开年至今,中国的GDP增速一路下滑。汇丰5月的PMI初值,只录得49.6,跌回了收缩区间。信贷与GDP的比例过去5年激增了75%,相当于GDP的200%。这一比例增幅相较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5年间,以及日本1990年日经指数泡沫破裂前的40%,几乎接近了一倍。

炒股能致富吗?为什么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会说中国股市连赌场都不如?专业机构是如何忽悠散户的?

中国的决策层似乎下定决心,避免拿出惯常的信贷刺激措施,拒绝“放水”救市,刻意紧缩、阻止杠杆进一步升高,也就是所谓的“回收流动性”——开始挤泡沫了。这是因为自2013年6月初以来,中国银行的回购利率一度飙升至25%(是一项衡量银行间互相借贷难易程度的指数),与美国雷曼兄弟倒闭前相差无几。而据路透社的数据显示,中国货币市场的贷款利率已升至远超过去5年的高点水平。

2013年以来,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美国股市二十多次创下新高;日本股市也从8000点回到15000点;欧洲经济至今在重重债务中水深火热,可股市也走得不错,为何偏偏中国股市萎靡不振了那么多年,依然不见起色?

在全球经济滞胀的大环境下,股市抛售现象是市场一个“纠偏”的信号,市场终将进入通缩的大调整阶段,而由紧缩带来的经济衰退,是纠正过去错误所不可避免的代价。比如,一部分中小企业陆续倒闭,银行出现坏账等。紧缩政策也会波及散户投资者。有鉴于全球经济将持续衰退,2013年“不投资是最好的投资,最好买些固定收益产品,如凭证式债券”。回顾2013年上半年,由于信息极不对称,散户百姓往往是最后得知信息的群体,投资股市的散户普遍损失巨大,接近80%的散户都赔了钱。投资大宗商品(比如黄金)也难有回报,最后就只剩下楼市。但房子一旦成了投资品,楼市必将过热,于是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则将如影随形……

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