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后疫情时代 > 第十一章 人生重要事项的变化

第十一章 人生重要事项的变化

日本等国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我们提供了参考。经济学家一直担心世界可能会“日本化”(本书宏观篇章也曾提及),但是“日本化”也有积极的一面,日本为我们未来的消费发展提供了方向。日本是贫富差距最小的高收入国家之一,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的炫耀性消费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两个特征相互关联,也使日本明显有别于其他富裕国家。今天,积极的极简主义价值观(由近藤麻理惠倡导,风靡全球)、对生命意义和目标的终身寻求(ikigai)、重视自然的传统和森林沐浴(shirin-yoku)等做法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效仿。这些观念与消费主义相对,都提倡一种更为节俭的日式生活方式。北欧国家也有类似的现象,当地人都厌烦而且避免炫耀式消费。这种生活方式并没有降低人们的幸福感,相反让他们活得更加开心。[5]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不停地提醒我们,过度消费并不等于快乐。这或许会成为另一种返璞归真,即认识到任何形式的炫耀性消费或过度消费对于人类和地球都不是一件好事。人们继而会认识到个人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并不依赖于毫无止境的消费,而是相反,节俭使人更快乐。

人们对不平等问题的强烈关注和深切担忧,加上意识到社会动乱可能随时在我们身边真实上演,也会对消费模式产生影响。当极端不平等到达一个临界点时,就会开始侵蚀社会契约,加重反社会(甚至是犯罪)行为,而这些行为常常直接损害公民财产。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发生,人们的消费模式必须改变。改变将会如何发生呢?炫耀性消费将不再受追捧。拥有最新款式、最潮品牌将不再成为一种地位的象征,有可能被认为不入流,甚至会有被鄙视的可能。身份标志将彻底改变。通过购物和炫富来展示身份将成过时之举。简单说来,在被失业、贫富悬殊和环境问题困扰的后疫情时代,炫富将不被接受。

_自然与健康

我们在关于“环境的重建”一章中已对这种假设的根本论点进行过论述:全球疫情令公众心生敬畏,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的威胁万分严峻。

在极端混乱和不确定的时期,应如何管理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此次疫情提供了一次实战演练。这场疫情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对于我们如今面临的种种疾病,大自然是强有力的解药。大量最新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确凿的证据。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医生、生物学家、微生物学家、身体活动专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在各自不同的领域解释了为何大自然会让我们感觉身心愉悦,大自然如何缓解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为什么身心健康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这些解释也证明了为什么脱离丰富多样、对动植物兼容并包的大自然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情绪情感产生负面影响。[6]

自疫情暴发以来,许多专栏作家和分析师都认定新冠疫情将对我们的消费模式产生影响。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后疫情时代我们会更注意消费选择和习惯产生的影响,并会减少某些形式的消费。与此相反的是,一些分析师预测,解封后“报复性消费”将以消费浪潮的形式出现,人类的欲望会强势回归,重新回到疫情前的主流消费模式。迄今为止,报复性消费尚未出现。而如果我们能首先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自我克制的氛围,报复性消费或许就不会发生。

新冠疫情的到来和权威卫生机构都在不断提醒我们,每天都要多运动,以保持身体健康,这也表明要将上述考虑始终放在首位。封城期间人们各式各样的感慨也表明,居于都市的人们是多么渴望绿色,渴望森林和公园,渴望接触到哪怕仅仅是一棵树。即使是在法国这种封城措施最严格的国家,卫生机构依然要求人们每天都要花一些时间到户外活动。在后疫情时代,没有人会忽视大自然在人们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不可或缺的作用。全球疫情可能让更多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从现在开始,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个体层面,人们之间的交流会更频繁、更深刻,而在宏观层面,人们会像我们前文论述的那样推动保护生态系统,推行生态友好型生产生活方式。我们现在知道,如果缺少与大自然和其所承载的生态多样性环境的接触,我们的身心健康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

_消费

全球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戴口罩的规定(包括通过自我隔离保护弱势人群)是防止感染新冠病毒的规范操作,需要我们时刻遵守。不过,免疫力和炎症是另外两项非常重要的抵御病毒的要素,它们的效用取决于我们和大自然的接触情况。免疫力和炎症都能保护我们,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功能会退化,而炎症会加剧。为了提高我们战胜病毒的可能性,我们必须增强免疫力,抑制炎症。在这个过程中,大自然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科学研究表明,大自然的作用是首要的。我们的身体时刻经历着低水平炎症,这会导致从心血管疾病到抑郁等各种疾病和紊乱,并减弱我们的免疫功能。对于居住在城市、城镇和工业化地区的人群来说,这种残存的炎症更为普遍。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会引起更严重的炎症,这已是公认的事实。研究表明,在森林度过两小时能够降低细胞活素(炎症标志物)水平,继而缓解炎症。[7]

在约书亚·费里斯2007年出版的小说《当我们来到尽头》中,一位人物谈道:“感觉有些日子比其他日子更长,一天像是两整天。”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这种感受,疫情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很多人在封城期间感到度日如年,但是回头看每一周又都快得出奇。除了那些奋战在一线的人(我们所提及的所有抗疫工作人员),大部分居家隔离的人感到日子一成不变,每一天都和前一天以及后一天如此相似,工作日和周末也几乎一样。所有的时间标识和边界都消失了,时间似乎变得无迹可寻、不可分辨。另外一个与此截然不同但体验相似的情境是拘禁,经历过此种最严酷、最极端的隔离体验的囚徒可以证实这一点:“时间过得很慢,但你一觉醒来突然发现一个月已经过去了,于是你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曾多次被捕入狱的俄国革命家维克多·谢尔盖表达过同样的感受:“时间过得很快,但每一秒都很长。”[3]种种现实会使我们重新审视与时间的关系,更好地认识到时间有多宝贵,从而更加珍视时间吗?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向前的时代,科技创造了“即时”文化,一切都变得空前快速。在这个“即时”社会,人们所需要的必须立刻得到满足,我们总是抓紧一切时间,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感觉令人烦躁不安。疫情隔离经历会改变这些吗?在个体层面,我们又能否在后疫情时代,像采用“准时制”的供应链那样放缓脚步,寻求更强的韧性和更平和的内心?应对疫情,我们需要增强心理韧性,这能否促使我们放慢脚步,更加留意时间的流逝?或许会如此。这可能是疫情和封禁带来的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我们将更能发觉、更易感知到时间标识,即那些与朋友和家人一同度过的美好时刻,季节更迭和时序变迁以及各种需要一些时间但有益身心的小事(比如与陌生人交流、聆听鸟儿歌唱或是欣赏一件艺术品)。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将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珍惜时间,追求更有意义的快乐,重启我们的生活。[4]

这些归根结底是我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不仅涉及我们在大自然中度过时间的长短,还关系到我们的饮食习惯、睡眠方式和运动量。选择有益的生活方式会带来喜人的变化,年龄并不一定要听天由命。大量研究表明,亲近自然、精简饮食和体育锻炼会延缓甚至会逆转我们的生物衰老进程。衰老并不是一种宿命。锻炼、多亲近大自然、食用未经加工的食品,都有提高免疫力、抑制炎症的双重好处。[8]这与上述有关消费习惯的论点相吻合。如果这些最新证据还不能增强人们对负责任消费的意识,那着实令人吃惊。但最起码,减少掠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已逐渐明朗。

_时间

全球疫情使人返璞归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大自然的重要性。在未来的道路上,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关注变得越发重要。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恢复方式,但并不令人感到惊奇,因为灾难发生之时,往往也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迸发之刻。

[1] Falk, Dan, “Must We All Become More Creative because of the Pandemic?”,Scientific American, 29 March 2020, 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observations/must-we-all-become-more-creative-because-of-the-pandemic.

我们引用这些历史事例,说明在灾祸和瘟疫期间,伟大艺术家的个体创造力会有如泉涌。当然,这不是为了淡化新冠危机对全球文娱产业造成的毁灭性影响,也不是为了转移我们的注意力,而是提供一束希望之光和灵感来源。人类社会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创造力最为丰富,并且历史已经证明,这种创造力能够成为帮助人类从危机中恢复的重要助力。

[2] Pollack-Pelzner, Daniel, “Shakespeare Wrote His Best Works During a Plague”, The Atlantic, 14 March 2020, https://www.theatlantic.com/culture/archive/2020/03/broadway-shutdown-could-be-good-theatercoronavirus/607993.

隔离激发创造力的原则也适用于文学,西方世界一些最著名的文学作品都是由此诞生。有学者认为,1593年伦敦瘟疫期间剧院被迫关停,推动了莎士比亚由戏剧转向诗歌创作,正是在此期间,他出版了广为流传的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诗中女神维纳斯恳求少年阿多尼斯给她一个吻,“把疫疠从应降大灾的年月中祓除绝”。几年后,17世纪初,英国再次暴发鼠疫。官方出台规定,当一周内疫情死亡人数超过30人,剧院演出必须取消,因此伦敦的剧院经常关闭。剧院关停、剧团禁演让莎士比亚得以潜心创作,仅仅在1606年,他就创作了《李尔王》、《麦克白》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三部剧作,因此,这一年成为莎士比亚的高产之年。[2]俄国著名作家普希金也有类似的经历。1830年,普希金所在的下诺夫哥罗德市霍乱流行,他因此困居于一座乡村庄园。忧郁已久的他突然感到如释重负,怡然自得。隔离的三个月是普希金一生中最富有创造力、最高产的时期,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代表性杰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并创作了多部短篇作品,其中有部短剧名为《瘟疫流行时的宴会》。

[3] Freedland, Jonathan, “Adjust your clocks: lockdown is bending time completely out of shape”, The Guardian, 24 April 2020,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0/apr/24/lockdown-time-coronavirusprisoners.

科学、艺术领域也可能焕发创新活力。历史上的名人事迹印证了疫情封禁可以激发创造力。在黑死病期间创造卓越成就的牛顿就是一个典型例子。1665年夏,英国剑桥大学因黑死病被迫停课,牛顿回到林肯郡的家中住了一年多。在这段迫于无奈的隔离岁月,牛顿爆发了惊人的创造力,创立多项理论,尤其是提出了引力平方反比定律(他家旁边有一棵苹果树,他由苹果落地联想到月球的轨道运动,由此受到启发,发现万有引力),为他的重力和光学理论奠定了基础,这一年也因此被称为牛顿的“奇迹年”。[1]

[4] Whillans, Ashley, “Time for Happin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 2019, https://hbr.org/cover-story/2019/01/time-for-happiness.

“所有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变得更强大。”尼采的这句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但的确言之有理。然而,并不是每个从疫情中幸存下来的人都会变得更强大,事实远非如此。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只是极少数,他们的行动和成就在当时听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事后看来却有着巨大影响。创造性思维是其中的关键,对时间和地点(如行业)的准确把握也同样重要。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几年,我们将在数字和生物技术领域看到初创和新兴企业的创造力大爆发。借疫情的东风,这两大领域最具创造力和独创性的人才将取得长足的创新与发展的机会。优秀企业家亦有机会大展身手!

[5] Helliwell, John F., Richard Layard,Jeffrey Sachs and Jan-Emmanuel De Neve(eds),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0, Sustainable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2020, https://happiness-report.s3.amazonaws.com/2020/WHR20.pdf.

_创造性

[6] This research is summed up in Jones, Lucy, Losing Eden: Why Our Minds Need the Wild, Allen Lane, 2020.

让我们放飞思绪,敞开思路,想一想这些潜在变化。在我们看来,即使它们发生的概率并不高,但仍然超出普遍预期。

[7] Im, Su Geun, et al., “Comparison of Effect of Two-Hour Exposure to Forest and Urban Environments on Cytokine, Anti-Oxidant, and Stress Levels in Young Adu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vol. 13, no. 7, 201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962166.

像疫情这样的生存危机让我们直面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自省机会。危机促使我们抓住实质性问题,并给出更有创造性的回答。历史告诉我们,新的个人和集体组织形式往往诞生在经济和社会萧条之后。前文讲述了流行病彻底改变历史进程的真实案例。常言道:“需要乃发明之母。”灾祸横行之际,往往也是创新蓬勃发展之时。在新冠疫情期间,这一点尤为适用。除了上千万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照常工作的便利店和超市员工,以及家有幼童的父母或照顾老人或残障亲属的人士之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疫情打乱了高速运转的生活“常态”,迫使我们放慢脚步,给了我们更多的时间进行反思。大把宁静的独处时光(尽管独处过久有时会带来孤独感)可视为疫情给我们的“馈赠”,让我们每个人以及整个社会得以放慢脚步深入思考:我们是谁?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哪些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这段时期的强制性集体反思或将引起行为的转变,反过来又会引发我们对信仰和信念更深刻的反思,或将最终改变我们对事情的取舍抉择,进而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社交、照顾家人朋友、锻炼身体、健康管理、购物、子女教育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越来越多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亦将摆在我们面前,比如,我们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吗?我们是否太自私,过度专注于自我?我们是否把事业看得太重,在工作上花费了太多时间?我们是否沦为了消费主义的奴隶?感谢疫情按下“暂停键”,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后疫情时代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与疫情发生前相比,很可能已经有所不同。

[8] Nieman, David C. and Laurel M.Wentz, “The compelling link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body’s defense system”,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vol. 8, No. 3, 2019, pp. 201-21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254 618301005.

前文已花了不少笔墨探讨疫情可能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影响,如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然而,一切都还为时尚早,我们甚至无法确定疫情是否已经过去。在缺乏足够数据和研究的情况下,对未来的所有推测都如空中楼阁。尽管如此,对于本书所讨论的宏观和微观问题,我们还是可以预见一些可能的变化。新冠疫情迫使我们观照此前未曾考虑过的内在问题,若非疫情和封禁,很多问题可能永远也不会浮出水面。反思这些根本问题,就是重构认知地图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