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后疫情时代 > 结论

结论

*****

这些专家学者的乐观表述也得到了多项调查结果的支持。这些调查表明,我们都渴望变革。英国开展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民众希望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彻底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只有1/4的人表示希望经济发展重回疫情之前的模式。[6]另外还有多项国际调查发现,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民众希望从疫情中复苏的经济能够重视气候变化问题,[7]并支持绿色的经济复苏。[8]世界各地的运动也风起云涌,纷纷要求建设“更美好的未来”,并呼吁建立新的经济制度,摒弃唯GDP论,真正重视人类共同的福祉。

我们正处于十字路口。其中一条路通向更加美好的世界,一个更加包容、公平和敬畏自然的未来世界。另一条路则会带领我们回到原来的世界,各种糟糕的意外风险层出不穷,让人类处于险象环生的境地。因此,我们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些迫在眉睫的挑战或许超出我们此前的想象,但我们重构世界的能力也远超我们以往的设想。

在新冠疫情面前,人类的各种失败和裂痕一览无遗,这迫使我们加快行动步伐,更新无效的理念、制度、流程和规则,使之更好地适应当前和未来需要。这是世界大重构的本质。世界各国对新冠疫情的共同经历能否帮助我们缓解在危机暴发之初面临的一些问题?疫情封禁措施解除后,社会能否变得更加美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给予了积极的回答,他相信:“共同行动的必要性当然会让人们认识到公共行动的建设性作用。”[4]他举例表示,二战让人们意识到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并让英国等国相信更公平地共享食物和医疗(以及最终创造的福利国家)所能产生的好处。《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一书的作者贾雷德·戴蒙德持有类似的观点,他希望新冠疫情能促使我们解决共同面临的四项生存威胁:(1)核威胁;(2)气候变化;(3)不可持续地使用森林、渔业、表层土壤和淡水等重要资源;(4)各国民众生活水平存在巨大差异所带来的后果。“虽然听起来有点奇怪,但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应对新冠疫情,或许我们就有动力去解决那些此前不敢去面对的重大问题。如果新冠疫情最终迫使我们去应对生存威胁,那也算得上是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光明一面。在新冠疫情带来的各项后果中,这或许是最严重、最持久的一项,也是我们最大的希望之源。”[5]

[1] Klaus Schwab on 3 March 2020; see also 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Great Reset”, 3 June 2020, https://www.facebook.com/worldeconomicforum/videos/189569 908956561.

世界大重构并最终繁荣发展的绝对前提是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加强协调与合作。合作是一种“最高级的人类认知能力”,它帮助我们人类走上了独特非凡的进化发展之路。合作可以归纳总结为通过共同行动实现共同目标的“共同意图”。[2]没有合作,人类寸步难行。后疫情时代,人类的合作会增加还是减少?一个切实的风险在于,未来世界可能会更加分裂,民族主义情绪会更加高涨,各种冲突会更加频繁。本书宏观篇章分析的许多趋势表明,与新冠疫情暴发前相比,未来世界的开放度和协作性都会降低。但另一种情景也并非不可能:各社区展开集体行动,各国之间加强协作,从而更加快速、平稳地摆脱这场新冠疫情危机。随着经济活动的重启,我们就有机会将社会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好地融入复苏进程,从而推动而不是延缓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开启繁荣兴盛的全新时代。[3]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情景或者提高该情景出现的概率呢?

[2] McGowan, Kat, “Cooperation Is What Makes Us Human”, Nautilus, 29 April 2013, http://nautil.us/issue/1/what-makes-you-so-special/cooperation-iswhat-makes-us-human.

毫无疑问,从个人层面来讲,新冠病毒是数百万人及其家庭和社区面临的一场灾难,但在全球层面上,如果从感染人数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来看,新冠疫情是过去2000年来人类面临的死亡率最低的大流行病之一。除非这场危机向不可预见的方向发展,否则新冠疫情对健康的影响和造成的死亡人数要远低于以往历次大流行病。截至2020年6月底(彼时新冠疫情仍在拉丁美洲、南亚和美国大部分地区肆虐),新冠疫情导致的死亡人数低于世界总人口的0.006%。如果按照致死率来进行比较,西班牙流感杀死了全世界2.7%的人口,而艾滋病则夺走了全世界0.6%的人口的生命(1981年至今)。多方预测认为,在541年暴发、到750年消失的查士丁尼瘟疫共导致拜占庭帝国近1/3的人口丧生。1347—1351年暴发的黑死病据称杀死了当时30%~40%的欧洲人口。而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则不同,它不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所带来的冲击也不会对未来几十年的世界人口产生持久影响。但是,鉴于本书提及的各种原因,新冠疫情也会带来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在相互依存的当今世界,各种风险会相互融合,增强各自的影响力并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未来的大多数事情仍未可知,但我们还是能确定下列事实:后疫情时代,各方会重点关注公平问题,从绝大多数人实际收入的停滞不前,到各项社会契约的重塑等。同样,人们对环境问题产生了深刻的担忧,也愈加关心如何部署和治理技术才能造福社会,这些问题都将强势进入政治议程。所有这些问题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就已存在,但新冠疫情让这一切一览无遗,并放大了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这些趋势的发展方向没有改变,但在新冠疫情之后,会大大提速。

[3] Cleary, Seán, “Rebuild after the crisis on three pillars: Equity, security and sustainability”, G20 Insights, Policy Brief, 29 May 2020, https://www.g20insights.org/policy_briefs/rebuild-after-the-crisis-on-three-pillars-equitysecurity-and-sustainability.

从这个意义上讲,2020年6月普遍发生的社会抗议事件表明,我们急需采取行动,推动世界的大重构。从流行病风险(新冠疫情)和社会风险(抗议活动)的关联来看,我们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在当今世界,真正重要并决定人类未来的,是风险、问题、挑战和机遇之间的系统性联系。在疫情暴发之初的几个月,公众自然最关注新冠疫情对流行病学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而随着疫情持续蔓延,最为严重的问题变成了疫情引发的一系列经济、地缘政治、社会、环境和技术风险,及其对企业和个人造成的持续影响。

[4] Sen, Amartya,“A better society can emerge from the lockdowns”, Financial Times, 15 April 2020, https://www.ft.com/content/5b41ffc2-7e5e-11ea-b0fb13524ae1056b.

乔治·弗洛伊德(2020年5月被警官杀死的非裔美国人)的惨死就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点。这起事件是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也可以说是最后一根稻草,更是美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标志着美国非裔群体长期感受的深度不公情绪终于发展为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难道说告诉他们“平均”生活已经大有改善就能消解他们心头的怒火吗?当然不会!对于非裔美国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他们当前的生活境况,而不是看他们和150多年前(美国于1865年废除了黑奴制,但当时他们的许多祖先还生活在被奴役之中)或50多年前(当时黑人和白人结婚在美国属于违法行为,直到1967年美国所有州才宣布跨种族婚姻合法化)相比生活有了多大的“改善”。在这方面,下列两点和大重构议题息息相关:(1)人类的行动和反应不取决于冷冰冰的统计数据,而是由情感和情绪决定——话语驱动我们的行为;(2)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们的生活水平越高,我们就越渴望更美好、更公平的生活。

[5] Diamond, Jared, “Lessons from a pandemic”, Financial Times, 27 May 2020,https://www.ft.com/content/71ed9f88-9f5b-11ea-b65d-489c67b0d85d.

尽管如此,世界大重构的前景仍不明朗。有些人会害怕任务艰巨而拒绝参与这一进程,他们希望当前这种紧迫感会消退,形势会很快回到原来的“常态”。这种消极态度的逻辑是:我们以前经历过各种类似的冲击,包括大流行病、经济严重衰退、地缘政治分歧和社会矛盾等,这次同样也能安然度过。社会会重建,经济会重启,生活会照旧!他们同时也坚信,世界状况没那么糟糕,我们只要在外围进行一些修修补补,世界就仍然美好。诚然,今天的世界状况整体来讲比过去有了很大改善。我们必须承认,人类从未身处如此美好的世界。过去几百年中,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衡量人类发展的几乎各项关键指标(比如生活在贫困中或死于冲突的人口数量、人均GDP、预期寿命或识字率,甚至大流行病导致的死亡人数等)都得到了持续的改善。但这种改善只是“平均水平”的改善,对于感到受排斥(通常确实受到了排斥)的人群来说,这样的数据统计毫无意义。因此,认为当今世界状况胜于以往的观点确实无可厚非,但这也不能作为人们安于现状的借口,从而对各种积重难返的弊病充耳不闻。

[6] Harvey, Fiona, “Britons want quality of life indicators to take priority over economy”, The Guardian, 10 May 2020, 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20/may/10/britons-want-quality-of-life-indicators-priority-overeconomy-coronavirus.

新冠疫情激发的深层危机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机会,促使我们反思社会经济如何运作,又为何失灵。反思的结果一目了然:我们需要改变,我们应当改变。但是,我们能做出改变吗?我们能从过往的错误中学习到什么吗?新冠疫情能否打开通往美好未来的大门?我们能够恢复世界秩序吗?简单来说,我们能推动世界进行大重构吗?大重构是一项雄心勃勃的目标,或许过于雄心勃勃,但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全力实现。我们要缓解世界的分裂状况,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在疫情暴发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建设更加包容、平等和公平的世界。如果我们自暴自弃、无动于衷或无所作为,社会不平等、经济失衡、不公正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就会越发严重,世界就会变得更加贫瘠、分化、危险和自私,也会让全球大多数群体难以忍受。毫无作为绝不可行。

[7] Gray,Emily and Chris Jackson, “Two thirds of citizens around the world agree climate change is as serious a crisis as Coronavirus”, Ipsos, 22 April 2020,https://www.ipsos.com/en/two-thirds-citizens-around-world-agree-climatechange-serious-crisis-coron-avirus.

2020年6月,在新冠疫情暴发近6个月之后,世界形势已截然不同。在这短短的6个月内,新冠疫情已经引发了巨大变化,凸显了社会经济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裂痕,并加剧了此前人类面临的多项重大挑战,包括日益加剧的不平等问题、普遍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不公平感、不断扩大的地缘政治鸿沟、政治极化、越来越高的公共财政赤字和居高不下的债务、效率低下甚至缺失的全球治理以及过度的金融化和环境恶化等。新冠疫情灾难会是狂风暴雨来临前的电闪雷鸣吗?它能触发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吗?我们无法预知10个月后的世界状况,更遑论10年后的世界,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不采取行动来推动当今世界的大重构,未来的世界定将风雨飘摇。在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中,整个村庄都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灾难,但没有一个村民愿意或能够阻止这场灾难的发生,直至一切为时已晚。我们不想成为那样的村庄。为了避免那样的结局,我们必须即刻推动世界的大重构。这绝非“锦上添花”之选,而是“势在必行”之举。纵观历史发展轨迹,如果不能解决和消除社会经济中根深蒂固的顽疾,我们必将面临更大的风险,最终依靠冲突甚至革命等暴力手段才能完成世界的大重构。由此可见,勇敢面对当前困境,我们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而新冠疫情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它“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但稍纵即逝的机会,让我们反思世界,推动世界进行大重构”。[1]

[8] World Economic Forum, COVID-19 Risks Outlook: A Preliminary Mapp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Insight Report, May 2020, 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COVID_19_Risks_Outlook_Special_Edition_Page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