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菜场经济学 > 稳赚不赔的银行

稳赚不赔的银行

银行为啥怕风险?这五年,很多老资格的大行长,合法奖金已赚得盆满钵满了,犯不着去冒风险,把以前吃进去的吐出来,我就搞无风险的同业业务。再就是大国企,你小企业就算出20%的利息,我也不感兴趣,唯一的目标就是控制坏账率,平安退休。现在四大行的贷存率只有65%,已经看得很清楚了。

银行最喜欢地方融资平台,公对公,高收益,又有最大的隐形担保人,最优质客户。如果平台坏账了,银行说:这种客户也坏账,我还能怎么办?一句话就可以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我见过央企的工商登记证,注册资金到底有几个零,一时半会儿还真的数不清。同样去申请贷款,小民企怎么玩?银行业把公权力作为自己的免费员工,你的信用卡欠钱,立即抓进去。银行业躺在沙发上就能赚钱,有什么创新动力?只要房价上涨,银行房贷永远是高收益无风险的项目,小微企业是死是活,与我无关。

如果银行的有毒资产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大量注水,稀释就解毒了。美国次贷是祸害别人,我们是灌水洗胃,也可以的。好不好,看疗效。现在周围所有的白领阶层,都有100万~150万元的贷款,加上利息,就是170万~250万元。要是经济出问题,那真是不玩了。所以,最后的结果是货币注水。

那么,银行的利润来自哪里?借新还旧,额度不够就要求降准,降了,继续借新还旧。不降准?大不了你把我的行长帽子摘了,反正以前的奖金是合法的。如果不是借新还旧在维持,那么,2008年后,那些高速、高铁、机场、隧道等基建工程,根本不可能归还本金。所以,银行实际上是在自欺欺人,别说什么不良率了,还是降准,印!

房贷是银行的优质资产吗?不是。房价肯定会涨,没问题。但是小白领、小老板按时还贷的基础是,中国经济再高速发展二十年,不能出现一年以上的萧条,否则大多数人就无力还贷了。由于唯一住房是不能没收的,这就造成银行彻底傻眼。1998年房改至今,中国都是高速增长,但再维持二十至三十年,难度很大。

金融行业面临尴尬,实体经济没有这么高的盈利水平,你按照15%~20%的实际成本给实体,结果要么续贷,要么坏账,于是金融不和实体玩了。金融关起门来,和大基建公司玩,但是贷款搞的基建大项目无法收回本金,例如高铁、隧道、大桥、高速公路。一旦作为坏账计提,那么银行这些年的利润为零。所以,现在银行的做法是,不处理,不暴露风险。小业主还不出钱了,银行起诉就是坏账,不起诉,债务展期,就是正常贷款。原铁道部2012年利润1.96亿元,负债达2.79万亿元。铁老大借的贷款,能还吗?最后就是挂账、拖着,以后再处理。银行也不怕,反正是纸币,成本低。

为啥以前银行最爱房贷?因为行长是职务任期制+收入考核制,在三到五年的任期内不出大面积坏账,就算OK。所以过去这些年,行长最爱房贷,坏账率极低,比起那些国企大爷动不动就两手一摊的情况,好多了。经济高速发展,房价几年就翻倍,群众收入年年涨,谁会赖账啊?但是这种局面能够维持多久呢?

为什么银行是稳赚不赔的?因为银行的绝大部分贷款是给国企背景的企业,例如高铁,这一块业务已经导致银行保本盈利了。剩下一小块资金,就高价贷给中小企业,所以中小企业面对总量控制,挤破头也拿不到多少份额,银行成了“二政府”,对客户是管理心态,而不是服务心态。比如中行和国开行贷给无锡尚德60亿元,不好玩了。高铁几万亿的贷款,你指望他会靠卖车票的利润还钱?大家心里清楚。

所以,目前商业银行实际是赚多印出来的钱。中诚信托是银行道德背书,银行是政府背书,储户根本不考虑风险。银行信贷主要在国企和楼市,背后是政府信用。银行就躺在政府身上收利息。实体企业中,好企业不缺钱,烂企业不敢贷。

内地的商业信用极差,讨债难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银行讨债很简单,你要是欠了信用卡,你家卖房子也会主动偿还,为啥?因为银行的后面就是公检法。欠了几千元的债,真的会坐牢。民资办银行,看中的就是这个。

合理保持货币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核心是盘活存量。怎么盘活?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盘活存量的方式。证券化最大的份额应该是近十年居民的房贷。美国次贷也是这个搞法,三年内看不出问题,前提是房价不能跌,但实际上是甩包袱、风险转嫁的做法。

有人问:为什么银行能拿我的钱去放贷赚差价,我自己为什么不能直接放贷?我答复:区别在于收回贷款的能力——老张欠银行信用卡的钱,要坐牢的;老张欠你的钱,不还也无所谓。所以你害怕风险,不敢自己放贷,银行赚的是“权力折现价”,这就是金融机构牌照的价值。

新华网说:“中国式‘钱荒’:不是没钱而是放错了地方。”其实不是放错了地方,是用错了地方。放错了还可以收回去,用错了,就没办法了,只能资产证券化了,再卖一次。一旦信贷资产证券化,就说明投入大基建的信贷资金根本收不回来了,只好用20个微积分公式混合一下,面目全非后,加个某某银行的标签,卖给老百姓,这是世界上最恶劣的做法。银行按照2%的成本吸收存款,把贷款按照12%的利息放出去,再以7%卖给老百姓,自己稳稳当当赚个5%~6%的无风险差价。当然,老百姓也看准了你刚性兑付的弱点,必然抢购。银行的好日子又要持续几年了,银行真的是永远赚钱啊。信贷资产证券化,就不计入贷存比和法定准备金了,因为不存在挤兑的问题了。其实就是降准,大印无疆,不印不痛快。

储户的钱被银行借出去,形成了各种地铁和高铁,这些玩意无法较快归还本金和利息。储户怎么办?两个选择:一是储户坚持要现金,那么只有印;二是储户不提取现金,银行把这些个公共资产打包切片卖给你,于是存款转成理财产品。

马云曾说:如果银行不改变阿里,阿里将改变银行。最后的结果预判:一脚踢到钢板上。阿里巴巴的小额贷款,实质是偷吃了“信用卡小额套现”形成的创收份额。手法是把已在支付宝冻结的,但要15天后支付的账款,预先付给客户,整体上是无风险,单笔金额平均7600元,类似票据贴现,本质上是把沉淀在银行监管的无效率资金拿来创收,是个好办法。银行之所以不开展小额贷款,是因为单笔审核成本太高。马云的小额贷款,是通过云计算,对每个还没来贷款的淘宝卖家已经打分评估了,只要申请,几分钟就放款。这个是依附于淘宝客户的大量交易数据的,银行无法模仿。这个算是好办法。

银行为啥赚钱?很简单。比如某房产商或基建项目愿意出12%的利息,甲银行拿到项目后,搞个理财产品,以10%的利息卖给乙银行,自己不承担任何责任和成本赚2%。今后乙银行接到项目也卖给甲银行。而银行给储户的利息是3.5%,银行已经成为资金贩子,小微企业很难拿到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