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菜场经济学 > 理财产品的内幕

理财产品的内幕

所以要看紧家里的老头老太,估计他们也不会听你的。如果他们不幸买了理财产品,你要做好思想准备:一是如果投资失败,你就要无休无止去找理财公司,撒泼打滚,索债尖叫,哭天抹泪,来回报案。二是损失后果由你承担,老头老太的医药费就靠你了。三是要请长假,陪伴他们,防止出事情,特别是精神恍惚。四是你的心情也会极度恶劣。

现在的这批老人,大部分时间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度过的,对市场经济形形色色的玩意儿见识少,又恰巧遇上拆迁、房价暴涨和退休金较高,这真的是人傻钱多,不骗他们骗子都不好意思了。一般是两个事,贪婪保命,高息理财+神奇保健品。我家已经中招了。我有个亲人,快70岁了,是看不懂短信的文化水平,在农业银行办存款时,被几个制服女人忽悠了,全买了红双喜保险,十年期,每年要付款2万~3万元,相当于他退休年工资的80%。由于我每月给老人钱,表面上看不出来他买了保险,老人回家后一直没说。最近,小辈偶然看到老人手机的催款短信,才知道存款全变保险了,要72岁才能取。子女和老人差点儿吵起来,我专门给他们家属开会,让他们不要再提及此事,最后我出钱买下来了。老头老太因为几十年的是是非非,很多老年人在内心不相信亲人,而相信热情友善的外人。这就是理财产品和保健品泛滥成灾的基础,而且这种情况将长期存在。

我现在发现,老人被骗了几万元还算是小损失。今后如果哪家骗子发明了“免费担保一次,就送大桶花生油,当场返现1000元,”那你家房产证也没了。很多亲友因为自身贪小便宜和文化程度低,被那些卖各种理财产品和借贷的人拖下水了。有的人因为误解,自以为找到了发财捷径,还继续拖其他亲人下水,现在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真的很可怜。

老年人进入理财市场,就好像是幼童闯入了高速公路。老年人成为现金最多的人群之一,很多人积攒了几十万到几百万现金。这些人已失去了敏锐的辨别能力,只要抓住他们“贪财、怕死、孤独”的三大特点,敢于下狠手,往往无往不利。银行、保健品,纪念币、工艺品,都是这类货色。所以说,欺骗老人钱财是快速赚钱的捷径。

担保分三种:全额担保,小部分担保,仅仅担保利息。买理财产品的时候,他募集10亿元,但担保公司可能只担保最初的1000万元。出了问题,你自己去销售大厅干号吧。2015年CCTV播出了一个新闻,说安徽合肥街头的担保公司集体跑路,涉及1000多人,过亿元。都是河南乡下几个农民搞的,都在闹市街头。然后,各个职能部门都义正词严地说:我不清楚啊!你查小门脸罚款的时候,什么都清楚,一到这种事情,你就什么都不清楚了。科长有水平啊!担保公司这种货币中介的存在期,有个著名的温州公式:第一年笑,第二年哭,第三年跑。这个公式在温州已经被实证过无数次了,屡试不爽。任何货币骗局,都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人人赚钱;下半场,集中围歼。索罗斯之类的人,就是在中场休息的时候,悄悄溜了。这是刀口舔血,看你的心理素质了。

现在的理财产品主要是老年人在买,中青年干部都在发愁房贷,不大有钱去搞这些的。前几年,很多人尝到甜头,拿到10%的利息了。放心,很快会让你一口一口吐出来。看紧家里的老头老太,手里几十万你都不知道,这群人最容易出事。很多屌丝一直以为家里没什么钱,其实你错了,很多看上去普通的退休老头老太,真有100万元存款瞒着所有人。我见过很多,这些钱的来源千奇百怪,遗产、拆迁结余、中奖、一辈子积蓄、伤残金、工伤赔款,甚至是赃钱。

有个网友问我:“同事的老婆在做短期贷款的法务,公司主要是给企业做短期转账,目前为止没有收不回来的。推荐我投个一两个股到他们公司,5万元一股,月息2.5,算下来,年息30%。要不要投一点儿?”我的回答是:上半场肯定是赚钱的,下半场,你本钱也拿不回来。你下注吧!30%的利润,这么好的生意,银行为啥不做?月息2.5,相当于年化利率35%,复利计算,主要是靠熟人拉人入伙。

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是怎么算出来?邮局门口小黑板上,粉笔写的,最高收益率是8%,那是门卫大爷写的,别当真。真正的收益率计算,是极其复杂的管理会计范畴,微积分是基本工具。后来金融民工嫌麻烦,就搞简单了,看看兜里还有几个钱,扣除40%,剩下就是收益率。现在的理财产品,最高给到18%年化收益率。其实,这些公司绝对不会告诉你,钱去哪里了。我知道一部分资金去向,大部分是投资到了和地产相关的行业,都是长期投资,没有五年不可能有钱还的。后面就是拉新钱还旧钱,拉不到新钱就违约,然后一大群老头老太在银行躺倒干号。什么“投资失败,大股东兜底,第三方保证收益率”之类的大忽悠,还要再玩点新名词:证券定向增发收益权优先级理财产品。这么好的产品,银行怎么不自己买啊,何必辛辛苦苦到大街上,走街串巷,苦口婆心,拉老头老太入伙?展示一个20%收益率的!有第三方担保?任何当过老板的人,都不会去买什么乱七八糟的理财产品,因为这个世界,没那么多高利润项目。即使有,银行早就一把抢过去了,哪里轮得到街头大妈去占便宜啊!比如某个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超过25%,那么你承担的风险,比打麻将输的风险还要大。你一开始赢钱,也可能是庄家在钓鱼。如果你赢钱要跑,大多数人是不可能拿回本金的。所以,各类千奇百怪的理财产品,包括信托,还有“债权分割、有限合伙基金”等金融民工自创名称,核心就是一句话:“高收益,无风险,交钱吧。”出事后,按照《信托法》《合同法》《公司法》告诉你:买家自负风险,关我屁事,滚!

货币市场的实际情况是,如果你要债务人拿出足额房产,到房产局登记抵押,那么10%的利率你也很难贷出去。如果不要任何抵押,有人愿意出30%~48%的名义利率。大家想想为啥?压根没准备还钱。现在名目繁多的理财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基金,其实也面临巨大风险。一方面筹钱难,给出18%的收益率,还要像房产中介那样拉客户。另一方面,至少要24%的利息才能够贷出去,但愿意接受这么高利率的企业,可想而知是什么货色了,于是在上半场,理财公司靠资金池混,下半场,就看你家老头运气好不好了。

全世界所有的债务信用评级方法,在我国的垃圾债面前统统失效。于是,黑丝销售蹬着高跟鞋,闪亮登场!关键一条,发行的理财产品,一定要搞一个老大爷看不懂的奇怪名称,最好有12个中文字以上的,再掺和几个英文字母,保证畅销。而大部分理财产品的购买人,根本不知道他买的是什么东西。那厚厚一大本合同呢?我负责任地说,法官律师都是文科生,看一天也看不懂。这一套复杂的组合拳,有个美丽的名字——“金融创新”。说白了,就是把简单事情复杂化,最后多少收益率,那看爷的心情。不服,20行的微积分,自己去算!

理财产品种类复杂,有真有假,有好有坏,这对投资人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我是n年前法律系毕业的,但如果不查资料,我也很难通过字面意思理解嵌入式衍生产品、ETF、资管、红双喜保险、众筹、货币基金、黄金交易。大妈唯一看得懂的是,收益率18%,比存银行好。跳完广场舞,看见上半场有几个熟人吹牛皮,就立即心动了,拿出一辈子的积蓄,不管真假就冲进去了,一旦“中奖”,对于一个家庭就完了。而那些害人的理财产品销售员,真有问题,一走了之,一脸无辜,一言不发。

信托、货币基金、有限合伙、债权分割,还有无数看不懂的私募名词,如果强调风险,就卖不出去,如果回避风险,就违法。于是黑丝妹妹在客户交钱时,随手拿出一张纸,轻描淡写地说:“孙老伯,这是风险提示,你签个字,你懂的,也就是个手续。放心,我们这么多年都是刚性兑付的!”所以信托业,还有那些杂七杂八的理财类的销售员们,给你一个正式的法律意见:你最好仅仅做到部门经理,拿点销售提成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进入管理层,否则你知道多了,日后你可能就惹上麻烦了。

影子银行能扛多久?只要后面新客户减少,立即暴露风险。2014年下半年的情况是,这些理财公司把手伸到了穷乡僻壤,拉来了最后的老农民。我家保姆从来不出门的,也知道理财产品了。这些下半场进来的人,最可怜,也最穷,最后倒逼央行和银监会,放松127号文的资金池管制。否则,我假装移民了,你收拾残局吧!

各种金融公司有点儿类似于证券交易所,金融民工本身不创造利润,他们只是人民币的搬运工。现在金融民工动不动就是30万~200万元的年薪,这些利润哪里来的?1.小部分是来自高收益的基建房地产。2.大部分是今后投资小户们将要亏损的钱,只不过现在投资散户还不知道。金融民工把高息揽储的算法,用20行微积分的公式重写一遍,直到大妈看不懂就对了,然后一群黑丝美女和西装哥哥,租200平方米漂亮写字楼开始打电话。“王总,公司最近代理一个收益率很高的理财产品,份额很紧俏,我给你留了一些,你什么时候有时间,让章小姐来介绍一下。对,就是你熟悉的章美女。”

中国绝大部分的理财产品,如信托、理财、资管、有限合伙,最后都和房价地价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哪怕是绕了几个弯。一旦房价下跌超过10%,楼市滞销,卖地收入锐减,理财产品大面积违约就板上钉钉了,银行大厅里全部是愤怒的老头老太。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在有关部门面前闹闹,那也是不可能承受的,挽救措施无非是投放货币。与其被动投放,不如提前半个小时投放。而实际情况是:老头老太用私房钱维持了高房价,让自己儿子最后买不起房子,老头自己得了一点儿利息,但老头没办法逃脱的,真的没办法了。

由于房地产利润实在太高,大家都去贷款进入,这就造成了宏观经济结构性失衡。顶层不是想着打掉暴利,而是说,严禁银行借钱给他们。于是,金融民工就设计出绕开监管的复杂模型,绕了几个弯把钱借给开发商,最后风险还在银行。但金融民工狠狠地抽了一笔提成,金融监管到最后变成了金融民工的肥肉。央行一方面不希望出现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央行要照顾银行的盈利,不能完全卡死,“猫捉老鼠”“监管滞后”,反复上演。宏观经济严禁发生的金融行为,你绕了几个圈,合法办成了。金融监管犹如大门上锁,你拜师学艺或自学成才,变成了开锁高手。对于个人而言,那是牛气冲天的开锁技艺。但对于整个国家,只不过是增加了全社会的成本,有害无益。

楼市经济崩溃的最后买单人是:理财产品的散客。如果二线、三线、四线新房销售滑坡,那么与之捆绑的卖地收入、市政工程、矿山、工程施工,以及重化工行业的现金流会快速断裂。这些行业吸纳了大部分理财产品资金,最后亏损者是:理财产品的买单小户。而理财产品的发行销售环节相关人员,赚足了通道费,爽!

理财产品类似民间集资,说白了就是高息揽储,只不过多了一个环节,就是金融民工配合律师,绞尽脑汁设计“资金池和合法化”。我一直在想,金融民工为啥老是加班加点设计这些坑人的产品?想了半天,我明白了,要怨就怨京沪房价高!因为理财产品的募集资金,很多是拿去建设大桥和道路,你指望一年还本付息,那是鸡同鸭讲。怎么办?银行提供过桥资金,再发一次理财产品。只要续贷续发的模式存在,那就掩盖了实际不能还钱的情况。储户会买吗?会的。因为银行利息低得可怜,买房子被限购了,或首付还不够,只好去买理财产品。

前两年,白银投资火得无与伦比,现在被揭穿了。用不了多久,理财产品、互联网金融也会被打脸。

你去储蓄柜台,会感觉回到计划经济:黑色职业装妹妹,爱理不理的,隔着很厚的防爆玻璃,感觉是监狱会见。如果再走几步到了理财柜台,我的妈,这才是美丽人生,妹妹先端上一个纸茶杯,轻声软语阵阵袭来,如果谈得愉快,贵宾厅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