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菜场经济学 > 没有风险的地方债

没有风险的地方债

这就是地方政府债务的最大特点:借钱的官员从来不操心还钱,因为债务到期,他的任期也到了。借到钱等于是拿到钱,这个逻辑导致谁不借钱谁傻。接任者是不会为上届还本金操心的,最多是把利息还了。银行也无力去关闭高速公路,那就拖延下去,继续混。

要是你欠银行5000元信用卡,银行催债部门马上拉你去公安局,不还就判刑。地方融资平台的几万亿的贷款,根本还不了,但是银行和地方,都无所谓。奥妙在哪里?这个问题说深了,就难看了(腐败只是极小的原因)。地方债实际上根本没人操心。借钱的,调走或退休了;新来的,无所谓,反正也不是我欠的。

地方债审计,第一作用是分清责任。我搞半天,全部给前任还债,那是很郁闷的事情。

解决地方债,只有几个选择:一是你让我继续卖地;二是一笔勾销;三是借新债还旧债。

地方债的关键是地方不考虑还债,银行不会逼债,两情相悦。但资金未进入实体,哪来的盈利去维持高利息?很简单:借新债,还旧债+利息。债务越积越多,新的债务不断创新高,老的债务必须借新还旧,还要增加一大块利息,驴打滚,现在掩盖的办法是新增货币。但是货币越来越多,都在空转。一旦收紧,违约就出现了,没办法。

地方债的根源是财政预算缺乏刚性。地方人大的预算报告,根本没有细节,全部是粗线条的概语。决算报告,基本是无人去看,反正钱也花了,再看也是花了。

就业下限,物价上限,中间可以回旋的余地很小,所以,解决地方债,只能是印钞稀释。如果不印钞,拿真金白银的财政收入去还地方债,那么今后十年确实没什么资金搞新项目了。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的人都知道,那时候物价很稳定,就业稳定,货币稳定,但是城市面貌二十年没变化是常态,一利必有一弊。

现在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很看重城市建设的美轮美奂,GDP的数据,等于是鼓励政府借债搞基建。如果量入为出,城市面貌改变不大,那是要被鄙视的。地方政府投资要刹车,必须各地同时刹车,但是发展不平衡导致无法一刀切,所以难办了。地方债务,越滚越大,无法避免。

地方债每一分钟都在产生巨大的利息,但地方债投资的“建成”或“在建”的高铁、高速等利润,不能负担这些利息,要么宣布违约(不可能),要么印钞支付利息(现实)。如果停止搞新地方债,那么还能够维持下去,但是继续无休无止地做大地方债(维持农民工就业和钢铁水泥产出,维持房价,灰色收入),后果不明了。

地方债券是否可以允许竞争?如果江西和北京同时发债,老百姓肯定是买北京债券。那么江西债券的利息就必须抬升,这就造成债券竞争。

地方债到底有多大?这些地方债已经变成了遍布大江南北的高铁、地铁、高架、隧道。怎么办?一是希腊模式,有关部门节衣缩食N年来还债;二是1998年模式,通过货币增发,稀释债务,大水一冲,干干净净。你说呢?如果印钞,那么印出来的钱,怎么抵消呢?房价涨一涨,皆大欢喜。

地方发债券和找银行贷款的异同:地方债是发改委审批,是权力行为;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审批,是商业行为。地方债实际意义不大,但操作学问却很大,比如地方债券的总量和利息与银行利息,怎么对应?地方债的用途是否能以新债还旧债?地方债数量小了,毫无意义,如某县发行2亿元,有什么意思?不过是一年就花完了,为了短期目标,去冲破“严禁地方财政赤字”的规定,意义不大,不如找银行贷款。如果该县无限量发债,数量很大,那就是和银行抢生意,本地资金就这些数量,你拿走了,银行就喝西北风了。

有人说,地方债可以通过变卖优质资产和国企来解决。这个说法是笑话。现在的市面上,有现金的,除了银行,就剩下外资和外资投行扶持的电商大佬了。要卖,只有外资有能力接盘,房产商可不会把资金拿去做国企的。

降息,老百姓存款利息减少了。但是中小企业的贷款利息会少吗?很难。因为中小企业就算是高利息也借不到钱,降息更加不靠谱了。那么,降息谁得益?地方债。

地方债的逻辑是,建设基础设施,然后高价卖地建房还债,但买房者接盘的资金必须依靠银行的大量信贷,买房者还贷必须依靠火红的就业市场和各行各业,兴旺发达来支撑。一旦信贷收紧,就业马上不行了,地方债和房价就是难兄难弟了,两年肯定躺倒。

中国的货币总量是个天文数字,但是中小企业手里还是没钱,大部分家庭还欠了几十年的房贷,钱到哪里去了?地方债拿走了,高楼大厦,隧道高架,高铁高速。

地方债是有强大的运动惯性的,不可能说停就停,搞了一半的工程,怎么办?所以,如果发行地方债,你可以尽情买入,毫无风险。这个游戏还要玩好多年,一开始绝对不会有问题的,你就找利息最高的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