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筛选雄性不育恢复系。
第二步,筛选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
这就是袁隆平最初的理论设计,即“三系”配套,如今即将成为现实。
第一步,寻找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作为试验材料(这项工作业已完成);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决定组织全国性的协作攻关。袁隆平慷慨地把辛勤培育了近一年的“野败”材料——已表现出非常优越的雄性不育保持功能的杂交Fl,分送给我国各有关单位,大家广泛协作,共同进行实验研究。
母稻与父稻相间种植,母稻(即雄性不育系)接受父稻(即恢复系)的花粉而结实,从而获得大量杂交一代种子,满足大田生产的需要。然而,要使母稻的雄性不育品格能够保持,即母稻自身能够传宗接代,还必须筛选出另一个父本水稻品种——雄性不育保持系,使它能够自交结实,即给不育系授粉后,能够保持其雄性不育性能。为此,袁隆平根据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配套关系,重新制定了一个分三步走的行动方案:
1971年的初春季节,当“野败”第二代——杂交Fl在南红农场拔节抽穗的时候,先后由湖南、广东、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新疆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18个单位的50多位农业科技人员赶来海南,一道参加实验。闻讯赶来参观的,慕名前来拜师求教的,更是络绎不绝。
野生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因为它的雄花失去作用,便不能自花授粉了,这就需要为那野生的母稻选育与其相交的父稻,即恢复系。
“送客的饺子,迎客的面。”一年四季有近两季生活在海南岛的袁隆平,有自己待客的章法。岛外来了客,跋山涉水远道而来,自然是同行。
1970年,“野败”的发现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天下同行一家亲。每逢来了客人,袁隆平总是亲自下厨房忙着和面。面条擀好了,水也烧开了,一锅鱼汤面很快便煮熟了。
“鲫鱼面吃的是汤水,很有营养啊!”袁隆平盛来一碗又一碗汤面端到客人面前,笑嘻嘻地说。
“野败”的发现是我国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但是,还必须经过艰苦攻关,对“野败”进行转育工作,才能把“野败”的不育基因转入栽培稻,进而培育出生产上所需要的雄性不育系。
“袁老师的厨艺不错嘛!”客人边吃边夸奖袁隆平的厨艺。
“野败”,就是雄性不育野生稻。这野败是在海南一个离袁隆平他们试验田不远的一片沼泽地里找到的。它不仅是不育种质资源,而且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远缘野生稻资源。这种稻的发现为杂交水稻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袁隆平和他的弟子们称它为“野败”。
“好吃归好吃,可要把舌头铆牢呀,万一把舌头咬下来可就麻烦了。”袁隆平风趣地在一旁对客人说。
以责任鞭笞自己,以全心全意要求自己。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的水稻事业终于有了新的转机——那就是“野败”的发现!
说话间,罗孝和和尹华奇拿出了他们平日舍不得吃的墨鱼蛋、腊肉,作为下酒的小菜。他们总是喜欢倒着来,先吃饭,后喝酒,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直喝得面红耳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