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乡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颜龙安、文友生等,在袁隆平的指导下,利用“野败”进行杂交获得了种子,并育出了珍汕97不育系和保持系。
3月下旬,“野败”在天涯海角抽穗扬花了。袁隆平与李必湖、尹华奇、罗孝和等一起,用广矮3784、京引66、米特374以及意大利B等20多个品种的雄花与“野败”的雌花杂交,获得了200多粒杂交第一代种子。袁隆平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无偿地奉献出了这200粒种子。
来自福建的杨聚宝等利用袁隆平赠与的种子,育出了威41不育系和保持系。
袁隆平讲课总是思维敏捷、语言生动,且风趣幽默。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喜欢听他讲课,也喜欢和他开玩笑。他永远保持着一颗童心,性格非常随和,他走到哪里,哪里便有欢声笑语。但在科学试验中,他却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骄不躁,毫不懈怠。人们说,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科学研究的过程,既是造福于民的过程,也是其人格日趋完善的过程。
湖南贺京山原种场的周坤炉与袁隆平合作育出了29南1号、威20不育系和保持系。
讲课袁隆平随即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思路:“按照经典遗传学理论,水稻雄性不育系的转育过程,实际上就是细胞核的置换,也就是染色体的代换过程。比如,我们用‘野败’做母本与某种性状优良的正常水稻杂交,如果它们的后代中有不育株出现,我们就选择不育度高,并具有父本性状的不育株做母本,回头再和它的‘父亲’回交。每回交一代,可获得父本染色体增加百分之五十的若干个体,连续回交四代,就可能获得24色染色体全部是父本的个体。由于遗传规律决定了父本的细胞质基因不能遗传给后代,因此后代的细胞质永远跟随母本不变。但是,父本的细胞核基因则每交配一次,都能在后代的细胞核中增加百分之五十的分量,这样连续回交几代之后,其后代的细胞核就全部被父本取代了。如果这时它们的后代稳定地变成了百分之一百的不育株,并且每棵不育株都能达到百分之一百的不育度,那么,我们就可以肯定最初用来做母本的那个不育材料的基因型是核质互作的。而被连续回交出来的、稳定地达到了百分之一百不育标准的杂交后代,就是被我们成功地培育出来的可以正式用来制种的不育系,而那连续父本就是终于被我们找到的保持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用培育出来的不育系去与另外一些正常品种的水稻杂交,凡是能使它们百分之百地恢复雄性可育和自交结实能力的,我们就认定它是这一不育系的恢复系,如果优势突出,增产效果明显,这个种子就可供给农民用于大田生产。”
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袁隆平无私献出的珍贵种子,成为了全国农业科技人员共同攻关的可靠保障,从而大大加快了杂交水稻的研究进程。
袁隆平在田间
经过一年多的协作攻关,到1972年,已经选育出了一批不育系和保持系。但是,恢复系尚未育成。“三系”尚未配套,杂交稻尚未成功。
在没有找到“野败”以前,袁隆平和他的弟子们在20世纪60年代时利用栽培稻进行杂交育种,培育出了恢复系,但找不到保持系;当找到“野败”材料以后,培育出了保持系,但找不到恢复系。这期间,学术权威的冷水又泼来了,他们说:“三系、三系,三代人也不成器!”有些人在权威的论断面前开始动摇了。但袁隆平毕竟是袁隆平,因为在丰富的试验材料中,他已经发现了具有恢复系基因的苗头。所以,他满怀信心地告诉他的弟子们,恢复系必将被我们筛选出来。
接着,袁隆平用哲人的眼光解释了生命的神秘性。他说:“水稻和人一样,也是宇宙亿万年演化的产物。它的存在和我们人类的存在一样神圣,它和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作生命。水稻也和其他作物一样,看似简单,但它也是很神秘的。水稻根植于大地,沐浴着风雨雷电和日月星辰,将宇宙灵气和日月精华演化为一种物质。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同样,一株水稻也浓缩着宇宙与人类的无穷信息。几千年来,水稻固执地按自己的本来面目生长,它固执得几乎令人类羡慕;但同时,我们又利用雄性不育的杂交手段否定了它们的固执。想想看,那些常规稻几千年来一直默守着它那寸土之地,永远不肯离开它那自花授粉的模式。然而,我们人类发展到今天,终于打破了它那固守不变的模式……”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探秘总是坚定不移、万难不屈、一往无前。
袁隆平说:“诸位同行,诸位朋友,你们来得正是时候。倘若早来,你们很可能跟着我们多走不少弯路,多吃不少苦头。现在,咱们有了‘野败’,就意味着我们成功地找到了它的保持系,离我们培育出新的不育系只有一步之遥。成功在即,只需大家团结一致,继续努力!七年多的实验和研究,使我们搞清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种类和许多基本原理。从实践中,我们摸索到了杂交水稻试验中关于测交、回交的规律,以及人工制造保持系和恢复系的技术要领。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到了利用野生稻资源实行远缘杂交,寻求突破‘三系’的新思路。就是在这种新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发现了‘野败’,科学地利用了‘野败’。于是,‘野败’便为我们开创了一条成功之路,也便有了我们今天的相聚。”
1972年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湖南长沙召开了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并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的科技攻关协作网。许多农业科研机构以及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分担了杂交水稻的基础理论研究任务:他们同育种工作者紧密配合,对水稻“三系”配套和杂交组合进行细胞学、遗传学、生理生态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基础理论研究紧密配合了协作攻关,发扬了我国社会主义大协作、大兵团作战的优良传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大加快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科研进程。
袁隆平为课题组成员讲课
1973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人员齐心协力,广泛选用我国长江流域、华南以及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的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先后筛选出了1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
袁隆平和他的弟子们率先找到了一批优势很强的恢复系。至此,按照袁隆平起初对杂交水稻的理论设计——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的配套宣告成功!
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白天,袁隆平在实验田里手把手地给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工作者讲授水稻杂交的操作技术;晚上,给大家讲授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课,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同行们。
当初有人曾预言:“三系、三系,三代人也不成器!”而事实上,不足三年,“三系”配套便成功了。
在这片土地上,袁隆平与客人们一样,逗留,离去,又回来。如今他却是长久地融入了这片土地。
“三系”的配套成功,预示着我国率先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时刻即将到来。
南国的初春季节,一片一片的杂交水稻疯狂地拔节、扬花。袁隆平感到自己的呼吸从未这样的舒畅过。来海南的客人们一批接着一批,简直是从未有过的繁忙。
袁隆平以他的智慧、勇敢、坚韧和自信开创了我国杂交水稻的高产之路,他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回答了美国经济学家布朗的质疑:高科技养活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