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物传记 >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 > 倾谈四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倾谈四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那时,他们借住在老金家,一日四餐都是老金家提供。老金家给他们夫妇住的是一间窗临花园的双人卧房,老金的妻女每天都会收拾。如此,对于杨绛来说可以有大把的时间供自己来调配。因为是旁听,没有固定的课程安排,所以她给自己安排了一个详细的阅读表。

留学的生活充满美好,尤其对于杨绛而言。

每日,她会按照表上罗列的书一本本地阅读,并认真地做笔记,加之当时图书馆读书的人很少,书又全是经典,颇有“坐拥书城”之感,充分地满足了她对书籍的“饕餮”。

在牛津的日子,假期很多,他们俩几乎将这些假期时间全部用来读书了。当时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只限于18世纪和18世纪以前的;若是想看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学经典,则需要到市里的图书馆去借阅。那里不仅藏书十分丰富,且借阅时限还很长,可以在两个星期内归还。他们两个嗜书的人,往往不到两个星期就要跑一趟市里的图书馆。这还不包括他们阅读家里带来的那些古诗词章、经典书籍,以及朋友间借阅或者寄赠的书。

杨绛也因在这里的旁听和阅读,很好地充实了自己的知识涵养和外语水平。

能读书,且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可以读到书,对于他们两人来说,简直如同到了天堂。

如此饱学终日、乐此不疲的样子,令人艳羡不已。

当时的牛津,书店也多,并且可以站在书架前任意阅读。

这里的藏书远远超过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在这里,嗜书如命的钱锺书和杨绛如鱼得水。除了听课外,他们将差不多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他们在这里借阅了一大堆一大堆的书,广泛涉猎文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往往,他们会找一个固定的位子,一本接一本地阅读,并做详细的笔记。

他们每天都会出门走走,他们管这叫去“探险”。早饭后,会去;晚饭前,也会去。他们总挑不认识的地方走,每个地方都有新发现,每次都有新意。

在这里,使他们受益匪浅的是学院的图书馆。这座名叫博德利的图书馆,是全世界一流的图书馆,钱锺书将其译为“饱蠹楼”。

安静而小小的牛津,是个人情味很浓的温暖之地。邮差半路遇见他们,会亲自把他们家人从远方寄来的信交给他们;偶会有小孩子站在旁边,安静地等着,然后会很客气地向他们讨要中国的邮票;高大的、戴着白手套的警察,在傍晚会一路挨家检查各家的大门,看是否关好,若是有人家没关好,会客气地提醒。

终身系梦魂。

他们自在地走在大街小巷上,或经过学院,或穿过郊区公园、教堂,或光顾店铺……每次“探险”,都收获颇丰。

半载匆匆往,

他们爱极了这个小城。

如见泮池存,

回到老金家的寓所,他们会拉上窗帘,对坐读书,像极了宋代大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的“赌书消得泼茶香”,琴瑟和鸣。

真有辟雍日,

随着时日渐长,老金家的伙食开始愈来愈糟糕。杨绛食量小还好解决,然而对于一直保持着过往饮食习惯的钱锺书就简直是一种折磨了。他是洋味儿都不大肯尝试的,于是,凡是他能吃得下的,她就尽量省下一半来给他吃。许多时候,杨绛都觉得他吃不饱,也觉如此下去不是事。

剥落黑且深。

于是,她就想是不是可以租下一套独立的房子,这样他们可以自己做饭,情况会大大改观。钱锺书开始不大以为然,还劝她别这样做:“你又不会烧饭,老金家的饭至少是现成的。自己的房间还宽敞,将就着得过且过吧。”

石壁千年古,

她却不这样想,她觉得像老金家那样的饭菜她可以做得来,不会总可以学。于是,她就看着报纸上登的广告,一人去找房子,只是找了几处,都在郊外,太远,不甚理想。

深院掩重门,

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某天他们散步时,她发现了一处高级住宅区贴有一个招租广告。只是,等到她再去时,竟然不见了,她不死心,便独自壮着胆子去敲门。房东竟然开了门,打量了她一番后,便带着她上楼去看房子。

桥屋成环洞,

房子很不错,一间卧室,一间起居室,还有取暖的电炉,而且房子前面还有一个大阳台,站在阳台上能看见下面大片草坪和花园,风景极美。

赫赫并堞垣。

对这套房子,杨绛很满意,在问明了租赁条件后,第二天就带着钱锺书一起去看房。

悠悠植尖塔,

锺书看了房子也喜出望外,这个地方不仅地段好,离学校和图书馆都很近,而且过街还有公园,最主要的是租金跟老金家差不太多,在他们的预算之内。当下,他们就和房东签了合约。

嶙峋玉笋繁,

房东是达蕾女士,一个爱尔兰的老姑娘。

方里极群校,

大约在那一年的新年前后,他们搬进了这所房子。能拥有一个完全独立的空间,对于他们而言,实在是一件令人欢欣不已的事情。

天青云霞轩。

山辉水明秀,

生活因这样一个独立的空间,添了几分新意。

尘世一乐园,

新的房间里有一整排崭新的衣柜,衣柜上有很多抽屉,还可以租到房东达蕾女士的日用家具,比如厨房用具,电灶、电壶、刀、叉、杯、盘、锅等,可谓样样俱全。

牛津极静美,

第一天,他们搬完家后,就做了一顿晚餐,虽然不丰盛,但是可以吃饱,并且有自给自足的满足。

牛津大学作为英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坐落在伦敦西北泰晤士上游的牛津城。钱锺书和杨绛的导师吴宓曾在此游学过,并赋诗一首来赞誉牛津大学是读书人最理想的读书地方:

第二天,钱锺书给了杨绛一个巨大的惊喜。他一直很清楚,杨绛身处异乡很想家,想家里的亲人,所以,他想给她安慰,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黎明还未真正来临的时候,他悄悄地起来,用租来的灶具,亲手为杨绛准备了一顿丰盛至极的早餐,做好后整齐地放在小桌子上,然后走到还在熟睡的杨绛跟前,轻轻地将她叫醒。

波折有之,快乐亦有之。

这对于思乡情切的杨绛而言,绝对是无法形容的感动。这一桌丰盛的早餐出自一向“拙手笨脚”的钱锺书之手,如果不是亲眼看见,绝难相信。而且,最重要的是做得很好,味道极佳不说,搭配亦十分营养,有黄油,有果酱,还有蜂蜜。这是她从未曾吃过的早餐,并且受到如此温暖的服务,不能不令人动容。如果换作我们遇到这样一个贴心的人,我们也会像杨绛先生一样感动不已。

钱锺书在生活上确实不让人省心。那时,他们刚到牛津不久,他就笨拙了一回。对于这段经历,后来杨绛曾这样描述过:“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个门牙。他是一人出门的,下公共汽车未及站稳,车就开了。他脸朝地摔一大跤。那时我们在老金家做房客。同寓除了我们夫妇,还有住单身房的两位房客,一姓林,一姓曾,都是到牛津访问的医学专家。锺书摔了跤,自己又走回来,用大手绢捂着嘴。手绢上全是鲜血,抖开手绢,落下半枚断牙,满口鲜血。我急得不知怎样能把断牙续上。幸同寓都是医生。他们教我陪锺书赶快找牙医,拔去断牙,然后再镶假牙。”

世间女子再怎么贤良淑德,或者再怎么争强好胜,心底也还是渴望得到一个良人的贴心。

不过,她对此并无怨尤,因为她深爱着钱锺书,此行也是为了陪伴他而来。再说,本来她也是借着钱锺书的光省下日常开销才得以出国深造的。并且,那时她的父亲已经得了高血压,当时还没有什么降压的药来缓解,而她自己又远离他们万里,本已十分内疚,更不会忍心向他们要钱来上学了。

钱锺书真是体贴入微,不仅做了丰盛的早餐,还把用餐小桌支在床上,把美味的早餐放在上面后,才叫醒的杨绛。

此时,官方已为钱锺书安排妥当。到了牛津之后,他就快速进了埃克塞特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杨绛则接洽一些自己入学的事宜。由于是自费,许多事情身不由己,她打算进不提供住宿的女子学院,然而那里攻读文学的名额已满,无奈之下,她只好退而求其次,做了一个旁听生,听几门课,然后到大学图书馆自习。

当杨绛坐在床上享用完这顿充满万千爱意的早餐后,心里满满都是幸福,忍不住对他说:“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的早饭。”这番话是最美的情话,听得他心里笑意盈盈。

他们在堂弟的带领下,参观了大英博物馆和当地著名的几个画廊以及蜡人馆等地,游玩一番后,他们就前往牛津了。

爱的美好时刻,还有无数。

青春堪结伴,归计未须忙。

在这个美好的空间里,他们时常展开读书竞赛,比谁读的书多。通常,杨绛和钱锺书两人所读的书册数不相上下,不过比赛过程令人心生暖意,读读写写,嬉嬉闹闹,日子从指缝间悄然溜走,留下无数悠悠情趣,如何不羡煞世人?

既及尊亲辈,不遗婢仆行。

后来的日子,更是暖意无限,美好无限。

看频疑梦寐,语杂问家常。

在这个独立空间里,在这座有厨房的房子里,他们过起了最寻常不过的小日子。天天吃西餐吃到让钱锺书生腻,这让他对中国菜极为怀念。某天,他表示想吃红烧肉。对烹饪一窍不通的杨绛,竟然在同为留学生的好友俞大缜、俞大姊妹和其他男同学的一起协作下做起了红烧肉。尽管大家都不在行,然而跟从没做过任何饭菜的杨绛相比,他们还是“行家”。他们教杨绛把肉先煮开,然后倒掉脏水,再加生姜、酱油之类的佐料加水炖煮。只可惜,中国的食材在那里简直是稀缺物,更要命的是酱油不鲜,苦咸苦咸的;火力也不足,开足了电力煮了又煮,却是无论如何都不烂。结果,红烧肉没烧成功。

见我自乡至,欣如汝返乡。

不过,由于杨绛对钱锺书的爱太细腻太黏稠,这些困难都不足以让她止步。她重新买了肉继续研究怎么做。她觉得不应该学不会,也不会学不会。想着想着,她竟然想起了母亲做橙皮果酱时的“文火”熬制法。她还买了一瓶雪利酒来当黄酒用,解决了之前佐料的不正宗和稀缺的问题,做出来的红烧肉味道竟然很棒,钱锺书吃得像个孩子一般快活。

结束颠簸的航行之后,他们终于抵达伦敦。此时,距离牛津大学10月前后开学还有一段时间,所以他们选择在伦敦停留几日观光一下。他们去见了早已留学在此的堂弟钱锺韩、钱锺纬。异国重逢,喜悦自不能用言语来表达,钱锺书更是赋诗一首《伦敦晤文武二弟》来描述当时之情景:

有了这一次的成功,杨绛自然添了几分自豪感和信心。渐渐地,她在厨艺的这条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路也越来越平坦。

在这次路途中,杨绛对钱锺书有了更深的了解,发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才子”身上的很多问题。这之前,尽管他一再跟杨绛表明自己的“拙手笨脚”,相处之下,杨绛深觉他的诚实丝毫不是自谦。他是真的“拙手笨脚”,名副其实。比如,他不会系鞋带的蝴蝶扣,甚至连左右脚都分不清,连日常的筷子竟然也用得不大灵光……反正,全然没有“做学问”时的潇洒,却像极了不懂事的孩子。不过,因为对钱锺书的深爱,她并不觉得这是什么阻碍,反而她很庆幸自己做出了坚持与他同往英国留学的决定,这样至少自己可以照顾他,不让他受到生活的困扰。

她不仅悟出了许多做菜的学问,还将做红烧肉的方法延伸到其他食材上去。从此,她研究出很多特有的菜,并且这些菜还很受钱锺书的赞誉,每次他都吃得意犹未尽。

不知道如此实践下的结论是否跟他和杨绛这一个多月的旅途有关。

不过,有一样食材是她始终“驾驭”不了的,那就是“活虾”。第一次,她因为之前见家里人收拾过,便很在行地对钱锺书炫耀说:“得先剪掉须须和脚。”可是,真弄的时候,刚刚剪一下,虾猛地在她手中一动,把她吓得把虾和剪子都扔了,逃了出去。钱锺书看着狼狈的她,问道:“怎么了?”她如实说:“虾,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钱锺书听后大笑,便跟她解释说,虾不会像人这样痛,反正他还是要吃的,那以后便由他来剪,杨绛来做。

钱锺书曾在他的《围城》中下过结论,说两个要结婚的人若想看出彼此的破绽,结婚前最好去旅行,但是不能短,至少要一个月,如此舟车劳顿下难免会心烦意乱,很自然就会“原形毕露”,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会就此分开,那么就可以结婚了。

时间一久,杨绛就开始不喜欢每天做饭了,她觉得这样很浪费时间,还很麻烦,竟然痴人说梦般地对钱锺书说,要是可以不吃饭多好。因为她这话,钱锺书真的试图寻一个“辟谷”的方子来用,看是否可以像神仙一样不吃不喝,仙风傲骨。他是真的心疼夫人了。他还为此赋诗一首:“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读来,情意缱绻。

他们搭乘远洋轮船的二等舱去英国,在海上漂了一个多月。所幸,新婚燕尔的他们有着说不完的话,船上的日子才过得不那么寂寞。

结果可想而知,肯定是以失败告终了。哪里会有不吃饭这样的神功?戏说的而已。

那次小聚之后,她和锺书便开始着手准备出国的事情。他们乘坐火车从无锡出发,途经苏州,在火车停靠在月台旁边时,杨绛突然泪如雨下,不能自制地想跳下火车,跑回家去见他们一面。有人说,这是预兆,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此后杨绛再也没能见到母亲。

如此相亲相爱、相知相伴,他们可谓婚姻里的最佳伴侣、最佳榜样。

杨绛未曾想到的是,这一次回去竟然是最后一次见到母亲。

他们从大学相识、相恋,到成为终生伴侣,接下来共赴患难,一直到钱锺书先生只身先去,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人生里,他们不管经历的是惊涛骇浪,还是命运的无理摆布,始终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一起携手共度大半生。

杨绛的母亲特意准备了一桌酒菜,原本以为心爱的女儿会带着女婿回来,谁知空欢喜一场。除了失望之外,母亲更多的是担心女儿的身体。还好,过了十多天,杨绛的身体恢复了。可是这时,钱锺书因为要去做出国前的培训,不能陪她回家,于是就让小姑子陪她回家。

曾经,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的最理想的婚姻的句子:“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于是,便念给钱锺书听,钱锺书当即回她:“我和他一样。”

两场婚礼下来,他们都体力不支病倒了。到了本该是“双回门”的日子,杨绛因为生病,未能如约回娘家。

杨绛也回答道:“我也一样。”

这样两个人,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佳境诠释得淋漓尽致。

英伦

婚姻最美好的样子,就是他们这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