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物传记 >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 > 胶着

胶着

这场仪式之后,两位后来显赫于中国当代文坛的人便绵密地胶着在一起了。

对于未来,他们两人早有打算。

其实,钱锺书的名字不叫“默存”,“默存”是钱锺书的号,只是杨绛喜欢这么称呼钱锺书而已。而钱锺书则喜欢叫她“季康”。

钱锺书要报考英庚款资助的公费留学考试。因为考取的条件是,申请人必须有两年的社会服务经验,所以他决定去先教书。在他们订婚结束不久,他开始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当时教的是英语,月薪九十元。

对于当年这场时髦的订婚仪式,后来杨绛有着这样的回忆:“五六十年代的青年,或许不知‘订婚’为何事。他们‘谈恋爱’或‘搞对象’到双方同心同意,就是‘肯定了’。我们那时候,结婚之前还多一道‘订婚’礼。而默存和我的‘订婚’,说来更是滑稽。明明是我们自己认识的,明明是我把默存介绍给我爸爸,爸爸很赏识他,不就是‘肯定了’吗?可是我们还颠颠倒倒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默存由他父亲带来见我爸爸,正式求亲,然后请出男女两家都熟识的亲友作男家女家的媒人,然后,(因我爸爸生病,诸事从简)在苏州某饭馆摆酒宴请两家的至亲好友,男女分席。我茫然全不记得‘订’是怎么‘订’的,只知道从此我是默存的‘未婚妻’了。”

杨绛则在复习了一段时间的功课后,顺利地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言文学部。所以,她也很快离开苏州,北上京城,再次回到了清华大学。

订婚宴上,钱锺书的家人才见到杨绛。不过,在此之前,钱锺书的父亲早就从杨绛的来信里感知到杨绛的知书达理了。曾经,他对人说:“杨绛实获我心。”

就这样,两人还没相处太久就各自去了不同的地方。

当年暑假,在苏州某酒店,杨绛和钱锺书举行了订婚仪式。

爱情是诗歌最好的素材。自古以来,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到民国诗歌,情诗不可胜数。

他太迫切地想和杨绛在一起了。

在他们分开两地的那段时间里,钱锺书写了无数相思的情诗。1934年,他还专门整理了这期间的诗入册,也就是他的第一本诗集《中书君诗》,其中也包括与杨绛的唱和诗作。

但不管如何,杨荫杭对钱锺书还是有着极佳的印象,并视之为“乘龙快婿”。而钱锺书在拜见过杨绛父亲之后,便迫切地邀请了杨荫杭的两位好友作为媒人,按照传统的方式上门提亲。

诗集是他自费印刷的,所以数量不多。当年,他也只分享给了师友。他和杨绛在清华大学共同的老师吴宓也有幸获得了一本。为此,吴宓专门作了一首七律诗《赋赠钱君锺书即题中书君诗初刊》馈赠于他,诗中尽显他对钱锺书的钟爱和赏识,比如“才情学识谁兼具,新旧中西子竟通”。

作为父亲,他想得更多的是把自己最爱的小女儿托付终身的那个人可不可靠,有无能力、担当,能否让自己的女儿不受苦受累,过上安稳的生活。

相恋之人,最怕的是距离。如何在千里迢迢、万水千山的距离中保持绵密胶着,让无数恋人为之伤神。

不过,从那次之后,父亲再没有接过任何案子了,就此结束了自己半生热爱的律师生涯。对此,他极为不舍。然而岁月不饶人的无奈,只有迟暮之年的人才可以体会。

钱锺书和杨绛选择了书信这一方式。

杨绛得知此事心疼得要命,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父亲倒是自己成了局外人,一个劲地安慰她,说自己已经好了。

他们俩几乎一天一封信,将彼此的内心坦诚地用文字表述出来,信的内容范围极为广泛,像日记一般,好书要分享,遇到的新鲜事要分享,思念之情也要分享……虽然看似极为琐碎,但呈现给彼此的却是浓得化不开的情。

这样的情况,是他“中风”所致。他已然不再是那个思维敏捷的大律师了,年岁的增长让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老矣。

在书信的落款上,钱锺书总是用尽心思、花样百出。“奏章”这个称呼,是他最常用的,他说有点“禀明圣上”的意味。对此称呼,杨绛每每看到都会忍俊不禁。曾经有一次,钱锺书在信中自称“门内角落”,杨绛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回信问他“门内角落”是什么意思,收到他的回信才明白,原来这是所谓的“钱氏幽默”:“门内”是money,翻译成中文就是“钱”的意思,而“角落”是clock,翻译成中文就是“钟”的意思。

早在杨绛入京求学借读清华时,父亲就得了“小小的中风”。昔日顶天立地的他,已然不能像过往一样独当一面了。曾经,他还“闹过这样的笑话”:那是一次开庭,全场的人都在安静地等他发言,可是过了半天,他依然开不了口,一直安静,一直安静,后来不得已只好推迟了开庭。

这样深情、幽默而多才的钱锺书,自然深入了杨绛的那颗少女心。

1933年年初,钱锺书踏上了去苏州的旅途。他初见杨绛的父亲杨荫杭,便相谈甚欢。但当杨绛问起父亲对他的印象如何时,父亲却只说了这样一句:“人是高明的。”言外之意,还是对未毕业的钱锺书心存顾虑,毕竟不知道他这样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是否可以承担得了一个家庭的重担。

1934年春节,钱锺书专门从上海坐车到了北京。他此次来,是为了去清华大学看望杨绛,这也是他毕业后第一次回母校。虽然在清华读书多年,但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做了学问。在北京的几年,他去过的景点是香山和颐和园,这还是班级集体出游才参加的。杨绛则不同,她是个很喜欢新鲜事物的人,对北京那些颇有历史渊源的景点极为喜爱。来北京的第一年,她就几乎把北京的景点走遍了。这次,锺书来北京看她,她自然要跟锺书漫游北京的那些有意思的景点。对于她来说,能跟自己喜欢的人一起漫游喜欢的地方,也是极难得极浪漫的事。

情深意切时,杨绛向钱锺书发出了邀请,请他来苏州拜见自己的父母。

文人雅士出行时必定诗词伴身。此次锺书就有诗《记四年二日至九日行》写道:“纷飞劳燕原同命,异处参商亦共天。自是欢娱常苦短,游仙七日已千年。”

那些无法相聚的时间里,除了绵密的情书,更深更浓的相思如杏花雨,如杨柳风,在他们的心里荡漾无边。

在才情四溢的诗中,流露出了两人浓浓的依依惜别之情。

相聚离别,自古伤情,作诗留字,最见情深。相聚总是短暂,时间如白驹过隙,离别总会到来,剩下的日子里全然是相思绵密浓稠的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