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物传记 > NBA档案解密:乔丹传奇 > 16、美梦

16、美梦

1989年,戴利刚刚指挥活塞队赢得NBA总冠军。一年以后,1990年的夏天,在选拔委员会做出最终决定之前,戴利又拿了一次冠军。此外,戴利还有一项特殊的优势:他既在高中执教过,又在大学执教过,现在还执教NBA,可以代表美国各个阶层的教练。最重要的一点:没人不喜欢戴利。

即使在NBA的各大教头里面,查克·戴利这个名字也不是所有人最早提及的。唐·尼尔森很早就主动申请这个职位,帕特·莱利和拉里·布朗(Larry Brown)也是非常热门的人选。选拔委员会成员比利·坎宁安最早提出用戴利。坎宁安当初在费城76人执教时,戴利担任过他的助手。

戴利执教的"坏小子军团",打球粗野凶悍,树敌甚多,可不知道为什么,戴利就是有办法把他自己同活塞队的恶劣形象剥离开来,就好像他并不是"乔丹规则"的总设计师,只是一个管不住自家孩子的无奈父亲。已经在NBA高层任职的前公牛队总经理罗德·索恩说:"查克的自我,没有他球队的自我那么强。"

当然,谁来执教这支球队也是个疑问。起初在美国篮协看来,组队参加奥运会的整体模式不会有根本性转变,这等于说,美国男篮在巴塞罗那的主教练一职,仍将由大学教练担任,那么杜克大学的"K教练"迈克·沙舍夫斯基(Mike Krzyzewski)将是主帅的不二人选。然而,在NBA的人把持了奥运男篮选拔委员会的大权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1991年情人节那天,一辆豪华轿车在赛前把戴利接走,将他匆匆送到芝加哥的奥黑尔机场。在那里,戴利被告知,他已经当选为1992年美国男篮的主教练,同时还被告知,伦尼·威尔肯斯将是他的第一助手。

派职业球员参加巴塞罗那奥运会,美国篮协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到底会有何等级别的NBA球员参与进来?起初他们觉得,有六名NBA球员参加就不错了,而且这六名NBA球员可能还不是顶级明星。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他们觉得NBA的精英球员绝不会为了一枚奥运金牌而牺牲自己的假期。

确定了教练,美国篮协想在1991年9月公布球队阵容。最早的设想是6名NBA球员+6名大学球员;很快,这个设想就让步给了"8+4"的组合方案;没过多久,连"8+4"都站不住脚了。选拔委员会成员C.M.牛顿(C.M.Newton)说,看到那些NBA的响亮名字,你很难割舍掉任何一个,那时候他们就知道,大学的孩子们完蛋了,他们不会有机会了。

所谓"篮协",其实是借用中国官方机构的名词。在美国,最早得到FIBA认可,负责组织美国国家队参加FIBA国际比赛的组织,是业余运动联盟AAU。直到1974年,一个名叫"美国业余篮球联合会"(简称ABAUSA)的组织成立,经过一番权力斗争,他们成为美国篮球的官方组织,得到FIBA和美国奥委会的认可。而1989年4月以后,"业余"二字失去意义,ABAUSA遂改组成USA Basketball,这便是我们后来熟知的美国篮协。

选拔委员会让主教练戴利先出一份大名单,按照位置划分,列出他想要的球员,每个位置可以有6个左右的候选人。不过相比大名单,更有趣的是戴利自己的心愿单,那上面列出的,是戴利认为要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些球员。

FIBA决议通过以后,NBA联盟高层很快介入到美国篮协的工作当中。

直到2009年5月去世,戴利始终没有真正公开过自己的心愿单,但据《体育画报》记者杰克·麦卡伦打探,这份小名单上首当其冲的几个名字依次是:乔丹、"魔术师"、皮蓬、大卫·罗宾逊、克里斯·穆林、卡尔·马龙、尤因。

美国输掉1988年的奥运男篮金牌后,让职业球员参加奥运会的呼声变得响亮起来。1989年4月,FIBA通过决议,取消了职业球员不能参加国际比赛的规定。就这样,从1992年开始,奥运会正式向NBA球员张开怀抱,美国人可以把他们最好的球员派出去征服世界了。

没有艾塞亚·托马斯,没有戴利自己球队里的王牌。

美国人显然不想再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他们必须做出改变,他们要赢回自己的尊严,他们要让世界知道真正的美国篮球是什么样,他们要出大招了。

"微笑刺客"托马斯的落选,是1992年美国队人员构成中争议最大的话题。为什么戴利不保他自己的球员?后来,戴利不停地向外界兜售他的说辞:我只是教练而已,"是选拔委员会在挑选球员",这跟NBA一样,球员是总经理弄来的,教练只负责执教的部分。这样说当然也算事实,但如果戴利态度强硬地告诉选拔委员会"我要艾塞亚",难道委员们不会更加认真地考虑?

可想而知,1988年奥运会给美国篮球带来的震撼,远远超过1972年。金牌苏联,银牌南斯拉夫,铜牌才是美国。美国篮球第三,美国篮球居然只排第三!

《纽约日报》记者简·哈巴德(Jan Hubbard),在那届国家队选拔过程的报道中极其尖锐,富有侵略性,他就说:"查克是那个真正在艾塞亚问题上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的人。"

按照戈麦尔斯基的指示,苏联队果真干掉了美国队。这是一场货真价实的胜利,正如大卫·罗宾逊后来所说,"1972年那支队伍是被打劫了,我们却是被打败了"。

在选拔委员会里,托马斯还有一个理所应当的支持者,活塞总经理麦克洛斯基。如果托马斯不乐意去说服戴利,他完全可以告诉麦克洛斯基他想进这个队。据美国篮协官员戴夫·加维特(Dave Gavitt)透露:"艾塞亚感觉自己没法向查克施压,但他给杰克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戈麦尔斯基同时也为约翰·汤普森的紧逼防守做足了准备。在汉城的训练课上,戈麦尔斯基很少练别的,就是不停地练掩护,用各种繁复的、精心设计过的掩护,解放马修利奥尼斯,并为萨博尼斯、沃尔科夫创造空位投篮机会。戈麦尔斯基要求外线球员尽可能控制失误,他告诉手下:"不要让他们快攻扣篮!一旦给他们那样的机会,他们的手臂就会变成翅膀。"

最终,托马斯还是未能如愿,1992年那支历史性的国家队里,没有他的容身之地。比尔·兰比尔认为,托马斯的落选跟天时不无关系。兰比尔说:"在那个特定的时间,我们已经成为过去。如果那届奥运早个两年,在我们最强盛的时候,我很有兴趣看看会发生什么。奥运队就是一场政治斗争。如果有一支球队,有一名球员,赢不了政治斗争,那一定是底特律活塞和艾塞亚·托马斯。"

除此之外,像马修利奥尼斯、萨博尼斯、亚历山大·沃尔科夫(Alexander Volkov)这样的顶级球员,还获得了额外的动力。组织或明示或暗示,或直接或拐弯抹角,总之让他们心里清楚:这次打好了,你就可以出国,去打NBA。马修利奥尼斯后来回忆说:"我们把奥运会视为我们的自由车票。"这可是非同小可的动力。

其实,托马斯本不应该缺少政治资本。他从小就是同年龄段全美国最好的篮球运动员之一,进入NBA以后也迅速成为一线明星。如果托马斯有"魔术师"和伯德那么高,或者哪怕有乔丹那么高,他可能就是联盟第四巨头,就跟那三位是一个级别的。可是后来,一场又一场风波,让托马斯的资本一点一点流失。1985年全明星赛,托马斯主导了针对乔丹的"冰冻事件",和乔丹结怨。过了两年,他又在1987年东部决赛中冒犯了伯德。

迎战美国,戈麦尔斯基也如临大敌。那场半决赛之前两天,他就开始找手下球员单独沟通,谈心,打气。马修利奥尼斯记得,教练来找过他三次,每次都向他传达着同样的讯息:你得相信自已,美国人不是神,他们只是大学球员而已。

1987年东部决赛第五场,天王山之战,比赛时间还剩五秒,活塞队领先1分并掌控球权,托马斯只要成功把界外球发到队友手里,基本就能让活塞客场战胜凯尔特人,但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托马斯的传球意图被伯德识破,只见伯德一个箭步冲向接球的兰比尔,"啪"地把球断掉,随即在快冲出界的一瞬间助攻队友得分,凯尔特人奇迹般地起死回生,反败为胜。这个球,虽然是托马斯的重大失误,却还不至于对他的公众形象造成重大伤害,真正恶劣的还在后面。

1988年那拨苏联球员,堪称他们国家历史上最精华的一批,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超级中锋阿维达斯·萨博尼斯(Arvydas Sabonis),又有后来闯荡NBA的一流后卫萨鲁纳斯·马修利奥尼斯(Sarunas Marciulionis)。整个队伍不光个人能力强,而且被调教得非常好,他们的主教练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帅,有"银狐"之称的亚历山大·戈麦尔斯基(Alexander Gomelsky)。

赛后,波士顿花园客队更衣室,当时还是新秀的罗德曼出言不逊,说伯德"被高估了"。罗德曼表示,伯德之所以连续三次当选年度MVP,"只是因为他是白人"。随即就有人拿罗德曼这话来问托马斯,托马斯明显在那一瞬间大脑短路,他说自己"不得不同意罗德曼",并且补充道:"拉里·伯德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篮球运动员,但如果他是黑人,那他只是另一个普通球员罢了。"说完,脸上露出那种极具个人特色的半天使半魔鬼的微笑。

1988年出征汉城奥运的美国男篮,由乔治城大学名帅约翰·汤普森执教,队中有包括大卫·罗宾逊(David Robinson)、丹尼·曼宁(Danny Manning)、米奇·里奇蒙德(Mitch Richmond)、丹·马尔利在内的未来NBA名将,账面实力不弱。但一路顺畅地打至半决赛,他们忽然遭遇空前强大的苏联队,以76比82落败。这一次,没有阴谋。脆生生的败仗,真正的败仗。

冰冻乔丹,冒犯伯德,加上多年来底特律坏小子军团的粗野球风,让托马斯在人们心目中并不那么正面。正如加维特所说:"艾塞亚不是最受欢迎的家伙,这点很快就显而易见了。"

然而,世界篮球的整体水平在提升,其他国家和美国之间的差距在缩小,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到1988年,美国篮球迎来了比1972年更强烈的震动。

1991年春夏那几个月,美国篮协的选拔过程备受关注,不时有内幕消息泄露出来,却往往与事实不符,比如《芝加哥论坛报》曾经报道说托马斯获得了一个入队名额,但实际上并没有。

1972年以后,美国又连续取得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男篮金牌(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美国因政治原因抵制),重塑篮坛王者形象。1972年的意外,看上去完全是阴谋所致,输了并不耻辱。

美国篮协这次奥运选拔,和大学女生开派对没什么不同。她们想请最帅的男生来参加,但如果最帅的那几个来不了,就得把稍逊一筹的第二档男生叫来凑数。可有时候,最帅的那几个态度暧昧,含糊其辞,不肯明说自己到底来不来,于是女生们只好让第二档的男生不要期望过高,同时又让他们知道还有机会。

1972年的奥运男篮决赛臭名昭著。美国队与苏联队斗至最后时刻仍然难分胜负,终场前三秒,美国队凭借道格·科林斯的两罚全中领先1分,苏联队有最后一击的机会。接下来,奥运篮球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场面出现了:裁判匪夷所思地连续两次在苏联进攻失手后判定比赛尚未结束,给了苏联第三次发界外球的机会,苏联队终于在最后这次把球打进,从而以51比50险胜,赢得金牌。美国人出离愤怒,他们赛后拒领银牌。

对选拔委员会来说,幸运的是,"魔术师"约翰逊一点都不含糊。魔术师一早接到NBA副总裁格兰尼克的电话,就毫不犹豫地表示自己要加入,这样一来,他也变成了招募者之一。"魔术师真的帮了我们,"加维特说,"他定了个基调,参加奥运队是值得一做的事情。"

自从篮球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以来,美国很少让金牌旁落。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到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美国连夺7枚奥运男篮金牌,到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才发生意外。

最重要的任务交给罗德·索恩:争取乔丹加入。乔丹当年是索恩选进公牛队的,两人有交情。1991年夏天,公牛首夺总冠军后,索恩给乔丹本人打了电话。

事实正是如此。

第一通电话里,乔丹说了些什么?

要让NBA球员出现在奥运赛场,需要一个契机,需要让美国人产生紧迫感,需要让他们觉得:假如不把最好的球员----NBA球员----派去国际赛场,那么美国在国际篮坛的统治地位很快将动摇。

乔丹当时就说:"罗德,如果艾塞亚在这个队的话,我可不想打。"

让所有明星聚到一起,就是把舞台上的灯光调到最亮。

后来很长时间,乔丹总或多或少否认托马斯的落选跟自己有关,但二十年后,2011年的夏天,他亲口向《体育画报》记者麦卡伦承认:"我告诉罗德,如果艾塞亚在这个队的话,那我就不打。"

要改变NBA的生存窘境,营销人员唯一能做的,就是加亮舞台上的灯光,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斯特恩一直在听取斯坦科维奇的建议,而斯坦科维奇不断向斯特恩灌输的一个想法是:如果美国能把他们最好的球员聚到一起,让他们穿上同样的球衣,把他们派出去比赛,就会有伟大的事情发生。

索恩明白乔丹的立场。他或许没有挑明,但他心中再清楚不过:如果乔丹不想让谁进这个队,那人就一定进不了这个队。

斯特恩不打算让他的球员去打奥运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有更紧迫、更棘手的问题要解决,暂时顾不上全球扩张。20世纪80年代初,NBA联盟经营不善,当里克·威尔茨(Rick Welts)1982年被雇来主管联盟的赞助时,NBA根本没有任何商业计划,没把任何东西卖给任何人。威尔茨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全美国不仅不关注NBA,而且还完全彻底地讨厌NBA。威尔茨说,那时的NBA有太多黑人球员,太多毒品问题,太多球队亏本,职业橄榄球联盟NFL、职业棒球联盟MLB和大学体育都比NBA更有商业价值,投资者甚至宁愿选择冰球联盟NHL也不选择NBA。

这一点,选拔委员会没必要和戴利沟通,因为戴利心中有数。乔丹老早就在电话里告诉戴利:艾塞亚打,我就不打。而戴利也向乔丹明确,我不会为艾塞亚而斗争。

不过,斯坦科维奇随后建议设立一项赛事,由NBA球队同FIBA球队共同参加,相互交流,以此作为合作的第一步,斯特恩马上同意了,他说:"我们来主办。"麦当劳公开赛由此诞生,首届赛事于1987年在密尔沃基举行。

1991年东部决赛第四场,托马斯领着几名队友提前走回更衣室,没有向公牛队表示祝贺。那正是奥运选拔的关键时期,托马斯毫无风度的表现给了选拔委员会最后一个将他剔除在外的理由。

后来许多人想当然,说斯特恩早就有全球扩张的野心,立刻意识到NBA与FIBA接轨的重要性,很快开始了和斯坦科维奇的合作,可实情并非如此。一开始,斯特恩并不想涉足奥运。格兰尼克后来说:"大卫和我觉得,全球化篮球,有多大好处,就有多大负担。我们当时就是这么跟鲍里斯说的。"

尽管确保了托马斯不会进队,乔丹还是迟迟不肯给出肯定答复。美国篮协想在1991年9月公布球队阵容,但直到8月19日,乔丹去参加魔术师的夏季慈善明星赛,依旧态度暧昧。据麦卡伦说,其实乔丹早就知道自己会加入----自从确认了托马斯不会被邀请,又确认了戴利会给他留够时间打高尔夫后,乔丹就知道,自己一定会加入。

1985年,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和副总裁拉斯·格兰尼克(Russ Granik)一起,在纽约的联盟办公室接待了斯坦科维奇。双方寒暄了几句,斯坦科维奇直奔主题,他说:"我不赞成这些限制,谁该打谁不该打的限制。世界上最好的球员就该打一切比赛,包括奥运会。不过,我一个人没法做到。"

另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伯德。这个任务,不像招引乔丹那么重要,却同样意义重大。选拔委员会并不像"需要"乔丹那样"需要"伯德,但他们的确"想要"伯德,这和他们"想要"乔丹是一样的。乔丹28岁,伯德34岁;乔丹正在巅峰,伯德已过巅峰----选拔委员会需要乔丹,需要他去重振美国篮球的雄风,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并不一定需要伯德。不过,魔术师、伯德和乔丹,是当时NBA江湖地位最高的"黄金三人组",没人能取代他们当中任何一个。因此,把伯德招进队来,让他和魔术师、乔丹并肩作战,象征性意义远远大过实战价值。

接下来十多年,FIBA的规定没有改变。尽管斯坦科维奇在1976年成为了FIBA秘书长,但在1992年之前,他还从未见过"魔术师"约翰逊和拉里·伯德,也只在1984年奥运会上短暂看过乔丹打球。而这三个人,是那个年代全世界最好的篮球运动员。

邀请伯德的任务主要落到戴夫·加维特肩上。加维特当时正是凯尔特人的CEO,在这个位置上刚坐了一年,和伯德处得不错。他第一次跟伯德谈起巴塞罗那奥运会,是在伯德家里。

从美国回到欧洲后,斯坦科维奇开始劝说秘书长琼斯,取消只有业余球员才能参加FIBA比赛的规定,为美国最好的球员参加奥运会扫清道路。斯坦科维奇不确定琼斯真实的想法是什么,但琼斯给他的指令是:不要那么做。

"拉里,我们想要你加入奥运队。"加维特说。

不过,斯坦科维奇不这样想。自从在电视上看过美国职业球员打球,看过奥斯卡·罗伯特森、杰里·韦斯特、沃尔特·弗雷泽和皮特·马拉维奇的表演后,斯坦科维奇就开始为美国最好的球员不能参加奥运会而纠结。斯坦科维奇希望篮球运动可以变得更好更强,而篮球世界却存在NBA和FIBA的鸿沟,这在斯坦科维奇看来是不能容忍的。

"我已经过气了,这是年轻人的事儿。"伯德答。

当然,也没有什么人急着推动NBA球员去打奥运会,因为即便是用大学生球员出战,美国篮球的地位也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NBA和奥运会,就像两条平行线,各自相前,永不相交。

加维特没有强求。还有的是时间。

那个年代,FIBA是禁止职业球员参加FIBA比赛的,而FIBA的规则就是奥运篮球的规则,所以美国的NBA球员无法参加奥运会。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天经地义,所有人都相信会永远这样下去。然而,在美国之外,却有些实质意义上的职业球员一直参加着奥运会----很多国家队都是由他们国家最好的篮球运动员组成的,只不过那些运动员的"官方身份"不是职业球员,而是军人或警察。

伯德不想到国家队只充当一个摆设,而那个时候,他背伤缠身,正担心自己职业生涯行将终结,如果进了国家队,很可能就是个摆设。

那时的斯坦科维奇尚未成为FIBA的领导者,对美国篮球,他完全是个门外汉,他像学习如何点汉堡那样学习着美国篮球的一切。很快,一个痴迷于篮球的欧洲人,就被美国球员的打法惊呆了。斯坦科维奇后来微笑着回忆:"看上去就像是另一项运动。速度更快,但同时基本功也扎实。你看比尔·沃顿那样的家伙打球,看一分钟,就会发现他的水平比我们在欧洲的任何人都要高得多。"

1990----1991赛季中期,《体育画报》杂志要做美国国家队的封面文章,魔术师知会麦卡伦说:如果没有伯德一块儿,我可不上这期杂志封面。麦卡伦告诉魔术师:"但是拉里说他不打。"魔术师回答:"我会自己去确认的。"后来经过多次电话沟通,魔术师终于同意上封面,因为他确认了,伯德确实不去巴塞罗那。

1974年1月,48岁的南斯拉夫人鲍里斯·斯坦科维奇(Boris Stankovich),人生第一次踏上了美国的土地,他是被上司派来考察美国篮球的。斯坦科维奇先生为FIBA(国际篮联)工作,当时FIBA秘书长R.威廉·琼斯(R.William Jones)跟他说:"如果你不了解美国的篮球,你就不可能了解篮球。"

"黄金三人组"之外,选拔委员会有几个轻松确定的人选。大卫·罗宾逊和尤因是铁定的,因为优秀中锋稀缺;马龙、皮蓬也是铁定的;选拔委员会里的一些人不像戴利那么喜欢穆林,可穆林的头脑和他能打两个位置的属性,还是锁定了一个名额。巴克利是个麻烦人物,针对他的入选资格,展开过许多讨论,最终选拔委员会更看重巴克利球场上的能力,还是接纳了他。

故事要从很早以前说起。

到最后,乔丹和伯德都说了"Yes"。1991年9月21日,NBC电视台播出特别节目《梦之队:美国篮球选拔秀》,选拔委员会在节目中公布了10名入选的NBA球员,另留两个名额暂时空缺。10个人是按这个顺序公布的:"魔术师"约翰逊、查尔斯·巴克利、卡尔·马龙、约翰·斯托克顿、帕特里克·尤因、大卫·罗宾逊、拉里·伯德、克里斯·穆林、斯科蒂·皮蓬、最后是终极悬念----迈克尔·乔丹。

然而,在世界篮球历史上,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乔丹加入的这支美国男篮国家队更是对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站在历史的高度,采用世界的眼光,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确需要乔丹的参与,这是乔丹命定的使命。

选拔秀结束后,魔术师很快通过湖人公关发表了一份声明,表达他对托马斯未能入选的"失望"。活塞总经理麦克洛斯基直接从选拔委员会辞职,以表示"抗议",但《纽约日报》的哈巴德随后揭示了事实:麦克洛斯基从来没为托马斯强烈呼吁过。

其实乔丹不想去巴塞罗那。过去两个赛季,芝加哥公牛都拿了NBA总冠军,这意味着连续两年,乔丹都战斗到6月份,他很疲劳,需要休息。对一名运动员来说,为国出征当然是莫大的荣耀,可这需要耗费乔丹大量的休息和调整时间。何况早在1984年,乔丹正式加入NBA之前,已经打过洛杉矶奥运会,拿过奥运男篮金牌,他觉得现在应该把机会让给年轻人。

托马斯本人倒没有公开表示过强烈抗议,但他内心很受伤。那年夏天,当他在一个婚礼上见到活塞队公关麦特·多贝克时,托马斯说:"你的伙计查克把我给甩了。"

1992年NBA总决赛结束后,乔丹不能好好享受悠长假期,还得为国出征,打巴塞罗那奥运会。

戴利从来不喜欢谈论这个话题,但他承认:"我能保证这不会在赛季当中影响他们吗?我不这么认为。我知道艾塞亚很受伤,这是不会说没就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