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物传记 > NBA档案解密:乔丹传奇 > 3、北卡

3、北卡

1982年3月,北卡闯入NCAA"四强",又在半决赛里以68比63击败拥有未来NBA巨星阿基姆·奥拉朱旺(Akeem Olajuwon,后改名为Hakeem Olajuwon)和克莱德·德雷克斯勒(Clyde Drexler)的休斯敦大学。这场半决赛,乔丹得到全队第二高的18分,帕金斯拿下25分10个篮板,沃西贡献14分。

当然,大一的乔丹并非无可挑剔。他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投手,而对方在比赛时,总倾向于用联防限制沃西和帕金斯,放乔丹跳投。赛季初一场对肯塔基的比赛,乔丹屡屡被放空,不停地跳投,一直投不进。前北卡球员菲尔·福特和他的NBA队友奥蒂斯·伯德桑(Otis Birdsong)一起通过电视观看了这场比赛,伯德桑困惑地问福特:"这个叫乔丹的小孩,是哪点入了史密斯教练的法眼?"

北卡决赛的对手是乔治城大学。在那一年,这最后的对决堪称梦幻。北卡与乔治城,称得上是全美最好的两支球队,双方都是NCAA锦标赛分区头号种子,风格却迥然不同。两队的主教练,迪恩·史密斯和约翰·汤普森(John Thompson),私底下是要好的朋友,却各自打造出一支强权球队,不得不在终极荣耀面前一较高下。

真实情况是,教练们对于乔丹的进步很满意。乔丹不只勤奋努力,而且非常专注,学东西特别快。上高中时,他学到的防反跑的方式是某一种,而在北卡,防反跑的方式是另一种,迪恩·史密斯只用一次就教会了他新的方法。在教练们看来,这说明乔丹乐意接受改造,也有决心让自己达到更高的层次。

约翰·汤普森手下同样有个超级新人,中锋帕特里克·尤因。在大学篮坛,尤因的身高、力量和速度相结合,完全是统治级的内线球员。虽然那时候他技术还比较粗糙,但往场上一站,足以威慑那些身体条件更接近普通人的大学球员。

开赛之后,看过乔丹打球的人多了起来,有关乔丹的传说也多了起来。那个年代,已经有了电视转播,但体育媒体远远不及当今发达,加上北卡的进攻体系又不鼓励张扬个性,所以真正见识到乔丹惊人天赋的人仍然相对较少,许多事情仍然局限在口头传播。有人认为乔丹是下一个"J博士"朱利叶斯·欧文(Julius Erving);有人传说乔丹扣篮的滞空时间比J博士还要长;有人细致地描述,乔丹在空中是如何闪转腾挪,最后把球交到左手完成上篮的;还有一些职业球探宣称,他们获准观看北卡的训练,乔丹偶尔做出一些高级动作,连沃西和帕金斯都比不了。

不过,这终究是全美决赛,北卡球员不会这么容易被乔治城吓倒。沃西后来回忆说,乔治城球员或许更强壮、更有力量,可北卡自信拥有更好、更深、更全能的阵容。要论身体素质,北卡也不缺身体素质,只不过乔治城是在纯粹的身高力量上占优,而北卡是力量、速度和技术相结合。

赛季前瞻,不只《体育画报》要做,比利·派克和搭档埃尔·麦奎尔(Al McGuire)也在全美播出的电视节目中探讨冠军归属。派克提出北卡有冠军相,麦奎尔不同意。在当电视评论员之前,麦奎尔曾在马奎特大学执教十余年,他说:"我听说北卡会用一个新人打先发,而我知道,你不可能用一个新人赢得全美冠军。"

※ ※ ※

后来,迪恩·史密斯向乔丹解释:"迈克尔,你还什么都没有做过,不该上杂志封面,还不是时候。其他人已经做过了一些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你不应该在那张照片里。"就这样,那期《体育画报》特刊的封面,只有迪恩·史密斯本人,领着詹姆斯·沃西、萨姆·帕金斯、麦特·多尔蒂、吉米·布莱克四名先发球员。等到这支球队后来真的拿了冠军,有位画家把那张封面照片画成了海报,不过这次,画面之中添上了乔丹。

乔丹生涯经典战之一

乔丹进了北卡的先发阵容,但他还是受到某些限制。赛季开始前,《体育画报》杂志知道北卡兵强马壮,是当时外界认定的最强球队,他们联系迪恩·史密斯,想让北卡的先发五虎登上一年一度季前特刊的封面。迪恩·史密斯勉强同意了,但有个条件:那四名主力都可以上封面,但第五个不行----来自威尔明顿的大一新生乔丹不行。《体育画报》的人早就听说了有关乔丹的传言,他们恳请史密斯教练让乔丹一块儿上,史密斯坚决不同意,他说:其他球员都可以,甚至他自己也可以,但新生就是不行。

1982年NCAA全美决赛

对乔丹而言,北卡是个完美的所在。在他身边,是一群有经验、有天赋、有担当的队友,他没有必要扛起整个球队,他可以在不成为球队中心的前提下好好学习。那年,乔丹还在长身体,并没有太多像他这般有天赋、有潜力的年轻球员,能在一支由迪恩·史密斯、比尔·古斯里奇、埃迪·福格勒和罗伊·威廉姆斯调教的球队里学习打篮球。这意味着,乔丹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从容生长。

时间:1982年3月29日

当时,乔丹才18岁。

地点:路易斯安那超级穹顶体育馆

训练没有中断,因为在教堂山,训练永远不会中断,但无论如何,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训练之后,每个人都在谈论那个球。谁都没见过那么强的身体控制力和滞空调整力。最让沃西难以忘怀的是:似乎一切都发自纯粹的本能----乔丹起跳之后,可以在百万分之一秒内做出决定,再让他的身体听从决定,瞬间做出反应。这种本能加智慧再加运动能力的结合,沃西从来没在其他人身上看到过。后来过了很多年,沃西依然记得那个球,并且认定,那是他看到篮球世界未来二十年模样的头一眼,那是一个征兆。

比分:北卡罗莱纳63:62乔治城

乔丹的碎嘴招人烦,可是每天训练总有那么一两个瞬间,队友们可以见识到他无与伦比的天赋。有一回,和高年级球员交手,乔丹有个球把所有人都吓傻了。那次挡在他面前的,是北卡最好的两名大个儿,沃西和帕金斯。乔丹突到禁区,帕金斯先扑上去阻止他,只见乔丹把球换到左手,从帕金斯身旁挤过。沃西就在帕金斯身后,他有很好的位置封住乔丹的进攻,可是,即便在乔丹甩掉帕金斯的第一时间他就扑向了乔丹,最后还是够不着球。乔丹在空中拧着身子,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一把伞,护住手里的球,再从一个完全不可能的角度把球投出去。当然,进了。

19岁的乔丹坐在开往球馆的大巴上。半睡半醒之间,他做了个梦。

起初,乔丹的自以为是还真会惹恼队友,但久而久之,其他人都接受了他的喋喋不休。一来,乔丹的自我吹嘘并无恶意,只为逗乐,不为挑衅;二来,不管他吹嘘什么,之后总能真正做到,绝不食言。皮特森觉得,这就是乔丹比赛的一部分,他自己夸下海口,然后用作自己进步的动力。沃西则认为,乔丹就像一只总在耳边嗡嗡嗡的小虫子,不停地告诉你他要干些什么,你刚把他赶走,过一会儿他又回来继续嗡嗡嗡,说更多的垃圾话。

他梦见自己投进了绝杀球,梦见自己成为了比赛的英雄。在梦里,他看到了队友詹姆斯·沃西和萨姆·帕金斯,也看到了教练迪恩·史密斯。

赛季还没开始,乔丹的轻狂就和他的天赋一样,表露得很明显。入学前,他就在队内比赛中跟高年级学长说:我会在你们头上扣篮的!他的学长,可不是等闲之辈。詹姆斯·沃西、萨姆·帕金斯、吉米·布莱克(Jimmy Black)、麦特·多尔蒂(Matt Doherty)这几位,前一个赛季都是北卡打进NCAA全美半决赛的重要成员。

梦得并不真切,所以乔丹后来也不确定,他梦见的,究竟是不是自己马上要打的这场比赛。他不知道那个梦意味着什么。

终于,乔丹开口了:"教练,我明白了。你会看到的。走着瞧。"

乔丹马上要打的比赛,是1982年NCAA全美决赛,万众瞩目。路易斯安那超级穹顶体育馆,能容纳六万多名观众,人声鼎沸。许多平时不怎么关心大学篮球的人,这天也会看看这场比赛。

接下来,是长久的沉默。乔丹在思索。

乔治城从一开始就祭出他们高强度的紧逼防守,换支别的球队,可能很快就被他们拆了,但北卡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他们耐心地转移球,耐心地寻找机会。尤因在禁区里果然很有震慑力,或许有些过于敏感,他看上去想要封盖北卡的每一次投篮,结果被吹了多次干扰球违例。北卡的前4个"进球",其实一个都没进,全部是被尤因干扰球而得的分。几个月后,乔丹和尤因一同到芝加哥参加活动,乔丹当面询问尤因:"决赛那天,你为什么那么早就有那么多干扰球?"尤因回答:"教练告诉我,别让任何东西钻进篮筐。"尤因最终全场贡献了23分、11个篮板、2次盖帽,相当不俗。

罗伊·威廉姆斯提醒乔丹:"可是迈克尔,你告诉过我,你想成为最好的。如果你想成为最好的,那你就必须比其余每个人更加努力。"

北卡的顶梁柱仍然是沃西。这场决赛,沃西17投13中,攻下28分。看着他的表现,几乎人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这家伙到了NBA,大概会比他在NCAA还要成功。

乔丹有时候受不了这种区别对待,就向罗伊·威廉姆斯抱怨:"我和其余每个人一样努力。"

乔丹上半场表现平平,但下半场拿到个人全场16分当中的12分。北卡全队命中的最后5个球,有3个是乔丹投进的。

迪恩·史密斯每天在训练里对待乔丹,也比对待其他年轻人要狠----既然你的野心比别人大,责任比别人大,那么给你设定的标准,理应比别人更高。在迪恩·史密斯的授意下,罗伊·威廉姆斯同样死盯着乔丹,总是逼他练得更玩命一些。

终场前三分多钟,乔丹一个在尤因面前打进的上篮,令职业球探们眼前一亮。当时,乔丹在左翼接球,猛然加速突破,直奔篮筐而去。躲过两名防守球员之后,乔丹在篮筐附近遭遇尤因。尤因蹦起来想要封盖,乔丹却用左手把球挑了出去。为躲闪尤因的长臂,乔丹把球挑得老高,用比利·派克在电视转播中的话说,"他把球扔到了12英尺(3.66米)高"。板凳席上,罗伊·威廉姆斯也感觉乔丹这球投得太高了,可能会越过篮板出界。但,结果并没有。球蹭到篮板顶端,落下来,进了。这记左手打板挑篮非常关键,沃西后来说,这个球"扭转了比赛的势头"。

乔丹赢得了先发资格,并不等于赢得了特权。恰恰相反,因为他嘴上狂妄,总跟队友说什么我要在你们谁谁谁头上扣篮,所以经过投票,他摊上了一项繁重的任务:去客场的时候搬放映机。那年头还没有录像带,放映机又大又沉,一个人搬着它去机场,肯定狼狈不堪,而队友们就把这重活儿派给了新生乔丹。

北卡握有61比58的优势,然而接下来三分钟,他们一直没能得分,反倒看着乔治城投进两记中投,以62比61反超。终场前32秒,史密斯教练叫出暂停,布置最后一攻。

不过,北卡的一切,都是靠自己赢得的。现实就是,迈克尔·乔丹赢得了他的先发席位。在乔丹之前,北卡历史上只有三个人大一就打先发:一个是菲尔·福特,他当初的潜力,可以跟任何组织后卫相提并论;一个是詹姆斯·沃西,他从高中一年级就开始参加迪恩·史密斯的篮球训练营,北卡太想要他了,迪恩·史密斯恨不得沃西提前跳出高中加入北卡;另一个是迈克·奥科伦,他能投能抢,是个多面手,1980年NBA首轮第6号新秀。

这将是决定冠军归属的一个回合。迪恩·史密斯在北卡执教二十来年,名扬全美,却还没拿到第一个冠军。现在,可能是最好的机会,不容错过。

迪恩·史密斯厌恶用大一球员打先发。先发资格,会给大一新生带来大量的上场时间,同时也带来迅速出名的机会,这跟迪恩·史密斯构筑起来的价值体系是背道而驰的。迪恩·史密斯有一个规定:在参加首场联盟内部比赛之前,大一新生不许跟媒体说话。他对于媒体的行为非常警觉,因为记者的提问会让球员头脑发热,会更多地强调个人而不是整体。迪恩·史密斯尤其不喜欢媒体聚焦在他的大一球员身上,因为大一球员加入球队不久,还没有完全融入北卡的文化,对很多纪律还不够熟悉。

谁来投这至关重要的一球?詹姆斯·沃西显然是第一选择,但迪恩·史密斯非常了解约翰·汤普森,知道汤普森极其欣赏沃西,一定不会留给沃西击败他们的机会,甚至不会让沃西拿到球。萨姆·帕金斯是不错的选择,但在如此重大的比赛里,帕金斯应该也会被乔治城死死盯住,何况,跟帕金斯对位的人是尤因。像汤普森这样的教练,这种关键球,一定会逼迫对方用超级明星以外的其他人来击败他们。这意味着,最可能被放空的,是那个大一新生----迈克尔·乔丹。

乔丹果然大一就打上了先发。皮特森后来受伤,没法再跟乔丹争,而乔丹也击败了吉姆·布拉道克。教练们觉得布拉道克的进攻技术更全面,是乔丹的防守能力让他赢得了先发资格。

"我们一直努力快速转移球,找到防守当中的缝隙,"沃西后来说,"所以,如果我被防住,萨姆被防住,我们会转给翼侧的迈克。"

皮特森当时还不太了解的,是乔丹的竞争欲望,乔丹激励自己进步的独特能力。这一点,后来整个篮球世界都熟知了,NBA的球员和教练们会把激怒乔丹视为一种禁忌,因为一旦说错什么,结果就会遭受到乔丹的报复。这是后话。当皮特森和乔丹竞争北卡的先发资格时,乔丹的篮球生涯才刚开始,人们对他还认识不足。皮特森不知道,自己高中比乔丹更成功,拿了更多的奖,收到更多的招募信,这些事实,都被乔丹用作击败他的动力。皮特森更不知道,在乔丹获得北卡的奖学金后,在威尔明顿的球场上,还有一些人拿他来讥讽乔丹,他们说乔丹到了北卡也打不上球,说乔丹永远比不上皮特森,说皮特森会压得乔丹没有上场机会。对大多数运动员来说,这种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的垃圾话,很快就会不当回事。可乔丹不一样,他全记得,他要证明他们是错的,他要让那些人把喷出来的垃圾话全部咽回去。

暂停结束前,迪恩·史密斯拍了拍乔丹的屁股,发出指令:

起初,两人之间难分高下,乔丹的身体素质更加出色,皮特森的比赛经验更为丰富。皮特森在高中时期接受了更好的调教,对比赛的整体感觉更好,投篮也更出色,还有更扎实的防守基本功。不过,皮特森清楚,由于乔丹的运动能力实在太强,他要达到更高的水平,只是时间问题。乔丹的速度、弹跳,乔丹的长臂、大手,都是教不出来、练不出来的,是皮特森永远比不了的。此外,皮特森还察觉到一样东西,那就是乔丹内心的饥渴----他渴望进步,渴望优秀,所以教练任何一点点拨,他都能够吸收成长。

"投进去,迈克尔。"

对乔丹而言,跟皮特森的竞争是一场重大挑战。这对室友之间的交锋,也吸引了全队的目光。两人进队头一天,全队40码(约36.6米)冲刺跑,皮特森跑第二,仅次于沃西,领先于乔丹,这让乔丹大为懊恼。

就这样,他把希望寄托到一个大一新生的身上。迪恩·史密斯并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对是错,但他认为,无论如何,"这很有趣"。

皮特森和很多高中白人球员不同,多数白人球员就是纯粹的投手,18岁左右就已经到达了能力的巅峰,不会再进步。皮特森不是,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全能球员,有速度,有爆发力,投篮也很准。在他专注于篮球之前,他的高中教练们认为,或许将来某一天,他能去NFL(职业橄榄球联盟)打四分卫。

据沃西描述,听到教练的指令,乔丹脸上泛出一丝微笑。他很兴奋,并不紧张。

乔丹大一就想打先发,为此他必须击败两个人,一个是大三学长吉姆·布拉道克(Jim Braddock),另一个是他最好的朋友巴兹·皮特森。皮特森同样想打先发,他和乔丹加盟北卡的时候,北卡的先发二号位(得分后卫)是开放的,这也是他最终选择北卡而非肯塔基的重要原因。

后卫吉米·布莱克赛后详述当时定下的策略:"面对他们的联防,我们想先把防守引到我这边来,再横传给迈克尔,他在那儿可以出手15英尺远的跳投。"

初来乍到,乔丹在迪恩·史密斯的体系里没什么不开心和不适应。迪恩·史密斯让乔丹一点一点地收获,却从来没有改变他的原则和纪律去迁就乔丹。乔丹天赋再好,迪恩·史密斯也让他在体系之中发光发热。乔丹想要什么,必须自己去争取,去赢得。

场上的形势,正如迪恩·史密斯预料的那样。球先在乔丹和布莱克之间传递,布莱克一度喂给中路的麦特·多尔蒂,多尔蒂没有机会,又马上回传给布莱克。接下来,是真正执行战术的时刻。布莱克运了一下球,马上横传到另一边,乔丹接球的一刹那,果然没人防,他没犹豫,跳起,出手,球进。

在威尔明顿,人人都管乔丹叫"迈克"而不是"迈克尔";来到教堂山,大多数球员还是习惯叫他"迈克",但迪恩·史密斯总叫他"迈克尔"。北卡的媒体公关主管里克·布鲁尔(Rick Brewer)就问乔丹:迈克和迈克尔,这两个称谓,你自己更喜欢哪一个?乔丹说:无所谓啊,哪个都可以。于是,北卡对外采用了史密斯教练的选择,从此以后,世人所熟知的乔丹,就是迈克尔·乔丹,而非迈克·乔丹了。

"詹姆斯·沃西告诉我,就算不进,他也会抢到位置点进去,"乔丹说,"不过,整个儿都感觉不错。"63比62,北卡领先。

迪恩·史密斯那一套,会压抑球员个性和个人天赋的成长吗?作为北卡球员的楷模,沃西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述方式,他说:北卡的体系,不是设计用来约束球员的天赋和运动能力,而是设计用来降低风险;球始终在移动,目的是给每个人创造合适的投篮机会,这意味着,在别的学校能每场出手25次的顶级运动员,在北卡,可能就只会出手12次到15次----沃西本人在北卡的最后一个赛季,已经要当NBA状元秀了,平均每场才出手10.4次,得14.5分;乔丹后来在北卡的最后一个赛季,已经是全美最优秀的大学球员了,场均也才出手14.5次,得19.6分。

乔治城还有15秒的时间反攻。可球到前场,后卫弗雷德·布朗(Fred Brown)一时错乱,竟把沃西当成队友,白白把球权和最后一点胜机送给了对手。

北卡的价值体系,给职业篮球圈的人制造了麻烦。有时候,职业球探很难评估一名北卡球员的好坏。有些球员在北卡,看上去会比实际要好,这些人是体系的受益者,他们的优点被放大,缺点被隐藏,至少是被部分隐藏;而有些球员在北卡,个人天赋又受到体系的束缚,无法充分张扬个性,这些人如果换到另一个体系里,可能每场球能多拿个10分到15分,他们能达到的高度,远非在北卡的数据所能体现。

比赛很快结束,北卡以63比62险胜乔治城,赢得1982年NCAA全美冠军。乔丹那记17英尺(约5.2米)远的跳投,成为夺冠制胜球。当晚,目睹着北卡支持者们压抑了太久、期待了太久的狂欢,乔丹忽然看向好友皮特森,说:"我想我命中的真是相当重要的一投啊。"皮特森回答他:"兄弟,那可是伟大的一投!相信我。"

北卡篮球队,就像一所大学里的大学,它自有一套额外的课程。这套课程,更多的是关于人生,而非篮球。等到球员要离开北卡时,他们总能感受到:在这里几年,教练更在意他们作为人的成长,而不只是作为篮球运动员的成长;教练更加努力地让他们为将来的人生做好准备,而不只是为NBA做好准备。多年以后,詹姆斯·沃西说:"这就好像,迪恩·史密斯能教你的东西,可以列成一张长长的单子,而篮球,只在这张单子的最底部。为你的人生做好准备,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他教我们如何有耐心,如何等待我们的机会,如何对他人谦卑,如何尊重队友、尊重比赛。"

赛前那个并不真切的白日梦,居然真的成为了现实。夺冠后,乔丹把那个梦的内容告诉了父亲詹姆斯·乔丹,老乔丹听完,沉默了一小会儿,对儿子说:"那一投之后,你的人生不会再和过去一样。你的人生就要发生变化了,孩子。"

规矩很多,纪律严明,孩子们能不能听进去,肯不肯照做,就变得很关键。事实证明,经过一段时间,几乎所有球员都可以接受迪恩·史密斯这一套,进了北卡之后又转学离开的人少之又少。球员们乐意接受,是因为这一切,目的很明确:规矩和纪律的存在,是为了让他们成为更好的球员,更好的人,而不是为了让迪恩·史密斯变得更有名、更有钱,或者更有机会去NBA执教。

乔丹并没太当真,他觉得这只是老爸对他的认可和期待。"他当然会那样去想自己的儿子,"乔丹心里说,"无论如何,没人真正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这支球队纪律性极强,所有的纪律都指向同样的目的:尊重球队,尊重权威,尊重比赛,尊重对手。比如说,如果有球员在比赛里吃到技术犯规,那么下一次训练,他就可以在场边舒舒服服地坐着喝可乐,但他所有的队友要加练冲刺跑,为他一个人的过失而赎罪。在这样的规定下,北卡球员很少领到技术犯规。

但是十年后,乔丹在NBA也拿过冠军了,重新回到新奥尔良,回到路易斯安那超级穹顶,他有了完全不同的心境。乔丹说:"我感觉那一投,推动了我的篮球生涯。"

总的来说,在北卡的体系里,团队观念一定是凌驾于个人能力之上的。多年来,始终有人相信,迪恩·史密斯宁可输掉某些比赛,也不愿给球员更大的自由。因为他相信,长远来看,球员为了集体牺牲个人,球队才可以走得更远。并且,迪恩·史密斯认为,他所要求的无私与纪律,最终会让球员在后面的篮球生涯和人生中受益。

那不是普通的一投。至少,那次投篮命中,为乔丹后来无数次执行绝杀,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有一回被问到为何投关键球总能保持镇定,乔丹就说:"我猜或许第一次你会紧张,可一旦你成功得越来越多,你就会越来越自信。我最大的自信就来自史密斯教练跟我说的:'如果你空了,就出手,不要多想。'这就是你需要的。任何结果我都能接受,因为我得到了他的许可。"

因此,来到教堂山,一般北卡球员理想的成长轨迹是这样:大一,几乎整年上不了场,但每天训练和高年级球员交手,依然收获良多,偶尔得到一点机会,可能就会让外人眼前一亮;大二,可能场均打个七八分钟,能让人们看出,当初北卡为什么要招他;大三,进入常规轮换阵容,每场大约能打25分钟左右;大四,成为球队的顶梁柱,能够和教练一起做决定。

再往后,功成名就,乔丹在自传中这样写道:

那些在招生过程中感觉被捧在手心里的少年天才,从来不会得到迪恩·史密斯的任何承诺。迪恩·史密斯的态度是:我们不会承诺给你多少上场时间,但我们认为你可以在这里打球,我们会让你成为一名更好的球员,我们知道你会受到很好的教育,我们相信你会喜欢我们队的所有人。

当我回想我的篮球生涯,我来自哪里,一切从哪儿开始,我是怎样取得这些成就的,我才意识到:真的,一切都在那场比赛之后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篮球,而且是我的整个人生。

这里长幼有序,等级分明,人人都应该耐心等待,等着轮到自己。球队要做什么集体决定,教练会跟大四的老球员进行商议,比如打客场的时候去哪里吃饭,老球员才有发言权。大一新生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地位比器械管理员还要低。平时训练,有球跑出边线,就会有人大叫一声:"菜鸟!"然后就得有大一新生跑去捡球。连喝水休息,也是由大四球员不紧不慢地先喝,过一会儿轮到大三的,再过一会儿是大二的,最后休息时间快到了,教练才像猛然想起那样说一句:噢,对了,菜鸟们,赶紧去!

我想,我父亲从我身上看到了一些东西,那是我自己看不到的。起初,我只是觉得,那是一个父亲的骄傲,他期盼和梦想着自己的儿子成功。我把他的见解,更多地当成了一种激励式的谈话,父亲对儿子的谈话。

这里的一切,都被细致周密地控制着。迪恩·史密斯喜欢这样。他不喜欢所谓的惊喜。

我不敢笃定地说,他当时预见到了我身上将要发生的事。不过,我现在看着自己的孩子,就能发现他们身上的一些特性,哪一个运动天赋更好,哪一个会更成功,他们将来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能告诉你一些我孩子身上的事情,所以我十分肯定,我父亲当年也能。

此时的迪恩·史密斯,正处于自己执教生涯的顶峰,即便他还没拿到NCAA全美冠军,北卡罗莱纳也被很多人视为全美最好的大学篮球队。花了二十年时间,迪恩·史密斯在教堂山构筑起一套信奉过程、崇尚团队的价值体系,让他的球员循序渐进地成长,按部就班地走向成熟与成功。

我真的相信我父亲知道,我相信他能看到一些别人预见不到的东西----我不能,芝加哥公牛不能,其他所有人都不能。我相信那是一个父亲的天赋。我只希望自己现在还能再和他交谈,我要问问他,他当时究竟预见到了多少。

1981年秋,迈克尔·乔丹来到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正式投身到迪恩·史密斯门下,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