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午10时,庆贺季羡林教授九十华诞暨从事东方学研究六十六周年学术成果展开始在图书馆204北大文库举行。季羡林在戴龙基等馆领导的陪同下,参观“庆贺季羡林教授九十华诞暨从事东方学研究六十六周年学术成果展”,平日仰慕季老的北大学子纷纷请季老签名,与季老合影,和蔼可亲的季老与学子们沉浸在欢乐之中。整个展览展览内容丰富,收集了季老各个时期160多幅珍贵的照片,从德国求学到燕园执教,从意气风发到沧桑历尽……除照片外,还展出了季老1934年在清华大学的毕业证书、1941年德国哥廷根大学的毕业证书、1948年聘请季老为文学院教授的聘书……季老著作114部、主编著作298部、有季老文章的著作92部。正是季老一生的自强不息孕育着他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研究精神。季老突出的学术贡献为他赢来了数之不尽的荣誉,北京市获奖证书、国家图书奖……书架上让人目不暇接的各种获奖证书刻下了季老学术生涯中一座座丰碑,自然成了展览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在留言本上,参观者们写下了对这位高龄老人生日衷心的祝福。师生们的心声正如一位光华同学所写的那样:“您代表了北大的博大精深,谢谢您季老!”参观展览的还有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北大名誉博士香港著名爱国人士石景宜先生,原图书馆馆长林被甸教授等。
五年以后的2001年5月16日至18日,以“东方文学与东方文化——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东方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在北京大学召开。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和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办,大会名誉主席和主席分别由先生和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教授担任。
5月17日下午,在北大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办“庆祝季羡林教授90华诞暨从事东方学研究66周年大会”。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雷洁琼、罗豪才,外交部部长、原北大东语系毕业生唐家璇、著名科学家李政道等分别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韩国社会科学院理事长金俊烨也发来贺信。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统战部副部长刘延东等到会致辞,充分肯定季老在东方学领域的巨大贡献,并衷心祝愿季老健康长寿。到会祝贺的尚有德国、印度、伊朗等国家的驻华大使。
眼看着自己的数百名学生,季羡林哭了。“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从这群学生身上,他似乎看到了东方的朝阳正升腾在21世纪的天空。他看到了希望。
此后陆续收到贺寿对联,其中钟敬文拟词,启功手书的对联是:
他们在歌颂着八十五岁高龄的季羡林老师,虽至耄耋之年,仍在“传灯不息”。他们在这里聚首,更加感到摆脱“西方中心”影响,唤醒东方意识的使命感。
羡林教授九十华诞
五十年培育 辈出栋梁根系苗圃
珠玉千篇学子同沾光泽
半世纪耕耘 广栽桃李功在园丁
泰嵩一老人寰共仰嵯峨
而东方学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则把自己的感情浓缩在由阿拉伯语毕业生沈富腾先生送来的一幅对联上:
张中行的贺联是:
国际友人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和其他著名人士,或发来贺电,或莅临大会,表达他们对中国这位学界泰斗的敬仰之情。
行百里者半九十
这个系从创始到此时,已培养出五千多名毕业生,从外交部部长、中联部副部长、驻外大使,到专家、教授、学者,高层次、高水平人士层出不穷,东方学系培养人才功绩卓著,季羡林桃李满天下。
颂大业人皆万岁
从1946年起,季羡林在胡适、汤用彤、傅斯年和陈寅恪等先生的支持下创办东语系,五十年里,他从未离开过这个他苦心经营的系,光是担任系主任,就长达三四十年,创系主任任职时间之最。1987年,东方语言文学系以系所合一的形式成立了东方文化研究所,1992年,改名为东方学系,使系所合一的学科领域变得更为广阔,运行机制有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能较全面地适应我国的体制改革和东方各国竞相建设的新兴文化环境,从而能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纪之交,更充分地发挥学科专长,从而在教育领域和学术领域里大展宏图。
饶宗颐的贺联是:
是的,他们回到北京大学全是为了她和他。她——东方学系从1946年创立到1996年,已整整五十年,他——季羡林从1946年开始,在北京大学执教也是五十年。没有他,也就没有她。人们赶来庆祝东方学系五十周年华诞,也完全是为庆祝季羡林执教北京大学五十周年。人们清楚,东方学系永远和季羡林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物外笑谈无畛域
季羡林教授执教五十周年庆祝大会
雨余泉石长精神
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建系五十周年
范曾夫妇应邀前往祝寿,范曾特撰一幅寿联如下:
会场主席台上方,巨大的红色会标上,等线体的白色大字异常醒目:
群星以北斗为尊,万里蒙麻曾贺米;
来宾们会说的语言,几乎囊括了亚洲和非洲的大多数语言,日本语、阿拉伯语、朝鲜话、蒙古语、乌尔都语、印地语、缅甸语、泰语、波斯语、越南语、印度尼西亚语、菲律宾语(他加禄语)、希伯来语,以及古代语言梵语、巴利语、于阗语、赫梯语、苏美尔语、亚述语和阿卡德语……,这些来宾包括专家、学者、教授,驻外大使、副部长、厅局长,也有青年学子。他们为了同一个目的,聚集到这里。
学界持南山作寿,千秋有幸待烹茶。
来宾中,有年过花甲的长者,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有中国人、韩国人、阿拉伯人、巴基斯坦人、印度人、日本人……,他们彼此不一定相识,但都不远千里,不远万里,来到了北大。
王元化写出《季羡林教授九十寿序》说:季羡林平生力行乃师陈寅恪之言,以东方语文学之新材料、新工具,精研西域佛教文史之新问题。述作等身,河润千里,传音振响,布教八方,自王(国维)陈(寅恪)一还,于东方学用意之专愿,力之大,成就之卓绝,未有如先生者。先生外坦荡而内纯正,于新知旧学皆有真情……
在容纳四五百人的礼堂里,座无虚席,连左右两侧通道,主席台两侧,门口内外,最后一排后边的空场,都站满了人。
白化文写出骈文《九十寿序》,中国书店副总经理吴凤祥取去,请书店里的书法家用金色墨汁书写在大红洒金纸上,裱成六扇屏,请季先生来书店作客,恭敬地将寿屏献上。
北京大学电教中心,一楼大礼堂,一个历史性的地点。
现在住在301医院里的季羡林,在白寿之年仍然精神抖擞,他已经完全进入大化之境……
1996年5月4日,上午10点,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