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候,教音乐的老师觉得他很有演唱天赋,天生一把好嗓子,白白放弃很可惜,便找他恳谈了一番。他想,真好,原来自己真是有天赋的,原来自己真是有未来的。可转念一想到父亲,他心里的希望瞬间就冷却了。最后,他看着老师,坚定地摇摇头,转过身的时候,却已泪流满面。
他小时候爱唱歌,念书的时候,他是班里的文艺骨干,表演节目,唱歌跳舞,都是有模有样。父亲认为小孩子好好读书,把文化知识掌握好了才是正经事,于是,严令喝止了他唱歌的爱好。他从小懂事,既然父亲不喜欢,那就算了。他如是想。
就这样,他在父母的期望中一路长大,在亲朋近邻地夸赞中长大,他学习好,听话,具备一个传统好孩子身上都具备的特质。只是,这样的成长中,几乎没有属于他自己的意愿。
这样的话,我们几乎从小听到大,为了这些敦促,我们努力,我们扛下所有苦,擦掉所有痛和泪,尽力做到他们眼中优秀的样子,成为他们期望中成功的人。可是,我们却忘记了问问自己:“这也是你想成为的样子么?”是么?是吧,又或者不是?
高考那年,被寄予太多期望的他由于压力太大,昏倒在考场上,那些被寄予的期望落空了。父亲说,没事,来年我们再考,你学习那么好,一定能考上好学校,光宗耀祖。这次,他没有回应父亲的话。一场病,让他似乎清楚了自己到底该走怎样一条路。
……
“我不考了,再复读一年,肯定要不少钱,还是算了。”
工作后,亲朋好友说:“好好工作,出人头地才是好的。”
“怎么能算了,街坊邻居都看着呢,我们做父母的这辈子图什么呢,不就是盼着儿女将来的生活比我们好吗。孩子,听话,好好学一年,你以后就有好日子过了。”
毕业前,老师说:“记住,你们不仅仅是为你们自己读书,还有那些爱你们的人。”
这次,他没有听父亲的,等病一好,他就拿着自己攒下的生活费出去谋生活了。他给父亲留了信。他说,他想为自己争取一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说,你们若是真的爱我,就应该让我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小时候,大人们说:“不好好念书,就是对不起父母。”
父亲拿着那封信,看着一墙的奖状,什么也没说,他觉得他理解的爱和儿子的爱不太一样。
我们呢?也能如此吗?
后来,他成了一个歌手,也给很多明星大腕写歌,他没有多少名气,但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已经是他最大的欢喜和幸福。后来,父亲也听他的歌,看着他那么自由那么快乐的唱歌的样子,父亲仿佛能体会他的心了。
是呢,还有什么比快乐地做好自己更重要的事情呢?当然,或许在橡树、松树眼里,小草是寂寞的,是卑微的,那么矮小脆弱,那么不值一提。可这些于小草而言,却是微不足道的,它不寂寞,它生长在田野里,小路边,山冈上,山坡角,湖泊畔,轻风和它呢喃,晨露和它做伴;它早晨迎着朝阳,傍晚送走夕阳。它给空气以清新,给大地以生机,给自己以欢喜,因为,它能快乐地做它自己。
其实,这世界上的爱是相通的,到达爱的路或许有很多种,但是结果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爱的那个人能够开心幸福。所以,你如果还为父母亲人那沉重的爱而心生疲惫,那么,就请大声地告诉他们,告诉他们你的心声,告诉他们你想做你自己。这不是多么难以企口的事情,这是为了让你们可以更相爱,让你们的心更贴近。因为,我们只有先成为我们自己,然后才有力量去爱我们爱和爱我们的人。
园丁难得看到这样有生机的生命,欣喜地问小草:“你那么渺小,为何却能开出这么美好的花朵?”小草微笑着说:“我不是橡树,也不是松树,我只是一株小草,所以我尽力地开好我这朵花,快乐地做好我自己。”
也许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为自己做主过一次,一直在努力达到别人的要求,按别人的意愿做事,时时处处想到让别人满意,这其实是一种悲哀人生。真实人生的风风雨雨,只有靠自己去体会、去感受,任何人都不能为你提供永远的荫庇。
而在花园的一个角落,有一株小草,在晚风中迎着夕阳开出灿烂的花朵。
自己的道路,再亲密的人也不能替你走,真实的人生风雨只有自己能感受,遇到困难就退缩,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成长。
傍晚,园丁到花园散步,他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的花草树木都郁郁寡欢,没有一点儿生机,经过一番询问之后园丁才知道,橡树自怨没有松树俊秀,所以感到遗憾;松树又恨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多结果子,因此显得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