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该怎么办呢?”
“哦!这更有问题。我看你们还没走进市场,驴子就先累死了!”
“把驴子扛着去吧!”
“我们正要带这匹驴子去集市卖呀!”
“好!就按照你说的办。”
过了一会儿,父子俩到了一座教堂前,一位牧师叫住了他们:“喂!喂!请等一下,那么弱小的驴子让两个人骑,真是太可怜了。你们这是要去哪里呢?”
父子俩立刻从驴背上跳下来,将驴子的腿捆在一起,用一根木棍将驴子抬上肩向前走。快到集市时,很多人围过来看,扛着驴子赶集,这真是一件滑稽的事情,大家都取笑他们父子俩。吵闹声和这种奇怪的摆弄使驴子很不高兴,它用力挣断了绳索和棍子,跑了。
他们继续往前走,又遇到一群妇女,有一个妇女大喊道:“你这个老头真是的,怎么可以自己骑在驴子上,而让那可怜的孩子跑着呢?”父亲低下头,看到儿子一脸汗水,便立刻叫他儿子上来坐在他后面,就这样,父子两人合骑着一头毛驴往集市赶去。
当然,这只是个故事,生活中不会有这样愚钝的人,但类似的事情还是有的。我们常常会为了工作弄得自己一团乱,经理给你说你该这么做,老总说你要那么做,主管说这样做更好些,同事说如此这般弄更快些,这些建议你听是不听?听了,或许会越做越乱;不听,你又觉得自己弄不好。思来想去,事弄砸了,你自己还要背上来自各方的埋怨。所以,做事要有主见,如果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不要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不要企图让所有的人都满意。
没走多远,他们遇到了几位老者,好像在争论什么,其中一个老者向父子俩这边一指,说道:“看看,我说的不错吧,现在尊敬老人的人就是越来越少了。你们看,那懒惰的孩子骑在驴上,却让他年迈的父亲走路。真是不孝的孩子啊!”老者气愤地说着,抬手指向驴子上的儿子,大喊道:“你这个不孝子,还不下来让你的老父亲坐上去歇歇脚!”父亲听了不好说什么,便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上毛驴。
一个人是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同样,要想让所有的人都赞美你、肯定你,那也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寄托在他人的赞美或批评上,只要尽心尽力去做就好,至于其他人的批评和期许,偶尔,我们应该看淡一些。
其中一人指着父子俩对其他人说:“瞧,你们看见过这种人吗,放着驴子不骑,却要走路。”父亲听到此话,觉得也对,便叫儿子骑上驴去。
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让每个人都满意的画。经过几个月的构思,他终于完成了一幅自己非常满意的画。他把画好的作品拿到市场上去,在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一则说明: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认为这幅画有欠妥的地方,请用笔在画中作上标记。
年老的父亲和他的小儿子一起赶着驴子去集市,盘算这能卖个好价钱。父子俩没走多远,看见一群人聚集在一棵树下,谈笑风生。
等到画家回到市场取回画时,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仿佛整幅画没有一点儿可取之处。画家看了心中十分不快。
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仅仅是知道,当他人用挑剔的眼光或者太主观的态度来干扰我们时,我们照旧会被其左右。顺从别人的意见,尽最大努力让别人对自己满意,这好像是我们习惯做的事情,就像是电脑被植入了默认程序,这种迫切地想要别人满意,按照别人提出的意愿去生活的想法,成了一种固有模式。而更重要的是,尽管我们按照那些意愿做了,也一定不会让所有人都满意。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式再去试试,于是他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他们认为最好的地方都标上记号。结果是,一切曾被指责的线条,都变成了赞美的标记。
似乎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看法。无论你怎样做,你都不可能做到让所有的人都满意。
最后,画家很是感叹:“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无论自己做什么,只要一部分人满意就足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的眼里则恰恰是美好的”。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你的时间有限,不要让别人意见的嘈杂声淹没你自己内心的声音,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内心和直觉,它们从来都知道你真正会成为什么人。”
类似的事情,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就如同我们看电影,有人说这片子拍得很好,画面很有张力,演员的内心戏很有看点。但相同的影片也有人说不好,说画面太黯淡了,缺乏生机,主创人员表演太简单,从头到尾没有几句台词。看,再美好的事物也有不美好的一面,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是不同的,眼光是不同的,看事物的角度也存在偏差。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如果不能时刻倾听自己的心声,就无法明智选择人生的道路。”
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压抑着自己真实的想法,去迎合别人。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是有很大区别的,你觉得别人幸福成功的同时,如果回过头去看,或许会发现自己也正被别人仰望并羡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