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安年轻的时候,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充满激情,有很强的事业心,对任何机会都不会放过。
所以说,一切的重要,都是建立在我们自身之上,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安好丰足,与他人又有何益处呢?
有一段时间,玛丽安同时主持七档电视节目,每天忙得昏天暗地,但她却从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相反,她认为这是一个人成功的象征,她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她的价值。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有限度的,物极必反是大自然亘古不变的规律。
在我们的生命中,总会出现那么几个“最”重要的人。我们为其甘心付出,为其义无反顾,却忽略了,那个最最重要的人其实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自己不健康,如何去关心那些被我们视为最重要的人?如果我们不爱自己,又如何有能力去爱那些我们要倾心去爱的人?
随着事业版图的扩大,玛丽安的压力也愈来愈大。后来,当她发觉这种对名利的拥有和追逐不是乐趣,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时,她的内心开始被一种强烈的焦躁和不安全感笼罩。
……
果然,灾难终于发生了,她的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丈夫也和她离了婚……一连串的打击让她瞬间崩溃,在极度沮丧的时候,她甚至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
声泪俱下的女儿对病床上的母亲说: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陷入绝境的玛丽安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彻底放弃这一切,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
慈爱的母亲对孩子说: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朋友沉思片刻后回答她说:“你为什么不问问你自己:你有什么不能做?!”
爱恋中的男人对女人说: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朋友的话让玛丽安恍然大悟:“是啊,我们本来就是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怕的呢?现在我有了大把的时间,做什么不行呢?”
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玛丽安决定放弃那些困扰她的东西,为了简化生活,她谢绝应酬,淘汰不必要的家当,只留下一张床、一个书桌,还有两只做伴的猫。玛丽安忽然发现,原来一个人需要的那么有限,许多附加的东西都只是无谓的负担而已。
可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呈现出的状态却是故事中的“那人”,我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重要,总是轻易摆错自己的位置。
那天之后,玛丽安重生了。她不再郁郁寡欢,不再消沉,相反的,她每天都生活得很满足很快乐。但是不了解的人却觉得玛丽安的行为简直是自生自灭,好不容易挣来的一切就这样舍掉,真是太可惜了。于是有人问她:“你为什么不好好生活,好好爱自己呢?”
一如观音所言:那个最重要的人除了自己,便别无他人了。
她淡然回答:“我很爱自己,前所未有的爱自己,比起财富、名望、权势,爱自己才是更重要的事。”
观音看着他笑了笑说道:“观音也会遇到烦恼啊,我来拜我自己是因为我知道,开解不了的事情,需要生命中那个最重要的人来帮忙,而那个最重要的人除了自己,便别无他人了。”
想法一转变,玛丽安的整个状态也随之改变。以前畏惧她的强势和野心的人也渐渐接受了全新的她,她也得以获得帮助,度过难关。
他一惊,又问:“你既是观音,为何还拜自己?”
你想要富裕的生活、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健康的身体……那么首先,你必须在心里真正拥有这些信念,你的生命自然地去体验它,这样你才能在你的外在得到你想要的一切。每个人的心灵都储藏着一切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可能性,这其中,就包括我们所有人向往的幸福。要想获得幸福,我们必须让自己意识到自己是那个最重要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无可替代,我们才能倾心爱自己,给自己确认一份幸福。反之,我们自身便会成为通往幸福的道路上的阻碍。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一个早晨,牧师正在准备第二天的讲道词。太太出去买东西了,小儿子约翰哭着嚷着要去迪斯尼乐园。为了转移儿子的注意力,牧师将一幅五彩缤纷的世界地图撕成许多小碎片,对儿子说:“宝贝,你如果能把这张地图拼起来,我就带你去迪斯尼乐园。”
这个人揣着一颗虔诚的心走进庙里,还未拜就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他走进一看,发现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没有丝毫分别。他觉得特别好奇,便问:“你是观音吗?”
牧师以为这件事会让小约翰花费大半个上午的时间,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不到十分钟,小约翰便把拼图拼好了。牧师看着每一片碎纸片都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整张世界地图又恢复了原状,他感到很吃惊,便问小约翰:“孩子,你是怎么做到的?”小约翰天真地回答:“很简单呀!地图的另一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先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在一块,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对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应该是对的。”
说一个人有了烦恼,便去寺庙里求观音开解。
“你是对的,这个世界就是对的。”这句简单的话,曾经影响并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所以,时时刻刻觉察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丝情绪感受,不断清理那些负面的情绪和认知,养成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的行为习惯,这才是让人生变得从容富足的根本。心理学大师荣格说:“向外看的人,做着梦;向内看的人,醒着。”唯有向内走,觉察自己,关照自己,我们才能最终收获真正幸福的自己!
在谈这个题目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佛教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