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成就别人,帮助别人也要讲究方法。德国有一句著名的谚语,翻译成中文就是:“先迈出你的脚,我才给你我的手。”如果一个人站在那里不愿意迈步的话,你伸手去拉他,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他的脚不动,他的身体就会前倾,人就会摔倒。所以,助人,或说怀着感恩之心待人,并不是单向度的事。
人们常因建设自己而造就了别人,又因别人的造就而改变了自己。在这种改变中,如果我们不让别人赢,常常也会输掉自己。这本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但越是简单的道理,越容易被人忽视,就像故事中的剧场主人一样,常常为了自己一时的利益而忽视了共同利益,最终反而让自己失去更多。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许多人之所以生活得不快乐,就是因为缺乏常识。我们不该“无偿”地帮助一个人,因为你总是无偿地帮助一个人,一开始的时候,他可能会很感动,但时间久了,他总是伸手即得,就会渐渐麻木,不但失去了最初的感恩之心,而且也会对别人的扶持渐生依赖。总有一天,他就会站在那里不动,到时候,你一伸手,他只会摔倒在你的面前。
这人也十分羡慕别人的收益,于是便将自己的剧院关闭,贷得巨款,改建商业大楼。不料,楼还没有竣工,因为观众的流失,邻近的餐饮百货店纷纷迁走,随之房价下跌……
换句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别人获得追求幸福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给予他物质内容,这更加功德无量。很多人都听过“观音躲雨”的故事。有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撑伞走过,于是这人马上说:“观音菩萨,都说您普度众生,请带我一段吧。”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来度。”这人立刻站到雨中,说:“现在我也在雨中了,您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这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看看我们的邻居,一小块地,盖栋楼就能出租那么多的钱,而你用这么大的地建造剧院,却只有这一点的收入,岂不是吃大亏了吗?”这个人的妻子对丈夫抱怨道,“我们何不将剧院改建为商业大厦,也做餐饮百货,分租出去,单单租金就比剧场的收入多几倍!”
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先想到自己帮助自己。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像观音那般,既懂得解救他人,也懂得拯救自己。在智者的眼中,人只有自己先独立起来,才能去帮助别人。如果凡事总是自己先把自己打败了,连自己也无法自救,又何来救人的本领呢?
小到一枚果实,大到人类飞天的梦想,无一不是互助合作、彼此鸣和的成果。生命本来就是相依相伴、共生共存的。有一个戏剧爱好者,他不顾亲朋的反对,毅然选择了一处并不热闹的地区,修建了一所超水准的剧院。剧院开幕后,非常受欢迎,并带动了周围商业的发展。附近的餐馆一家接一家地开,百货商店和咖啡厅也纷纷跟进。没有几年,剧院所在的地区便成了繁荣的商业地带。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应该先学会迈出自己的脚,主动寻求突破人生瓶颈的渠道。如果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别人,也应该先考虑如何智慧地施恩,让他人既获得帮助,也保留做人的尊严与独立。所谓“自利利他,自助天助”正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该拥有的常识。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彼此照应的,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或多或少都依赖着别人的参与和扶持。就像苏轼有首诗说的:“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把琴放在盒子里,琴是不会自己发出声音的,单独伸出自己的手指,也听不到声音。只有当我们的手指扣住琴弦的时候,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曲调和悦耳的乐声。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
曾经有一个穷人,在冬天来临的时候,没有钱买木柴了。于是,他去向一个富人借钱。富人爽快地答应借给他两块大洋,而且还很大方地说:“拿去花吧,不用还了!”穷人犹豫了一下,接过了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后,就匆匆往家里赶。富人冲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还了!”第二天大清早,当富人打开院门的时候,发现门口的积雪已经被人扫过了。他打听之后,才知道雪是昨天借钱的穷人扫的。富人想了想,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昨天的举动只是给别人一份施舍,这只会将别人变成乞丐。于是,他让穷人写了一张借条,约定以扫雪来偿还借款。
——(中国)傅雷
所以,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不要存有“施舍”的想法,哪怕你并非故意,但客观上都损伤了他人的尊严。反之,如果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不但要心存感恩,还应该明白永远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我们必须先迈出自己的脚,才有可能握住别人伸过来的手。也只有当我们自立自强之后,我们对他人的扶持才算是一种有力的支撑。
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而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