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有一种生活叫“江南” > 拜谒南京中山陵

拜谒南京中山陵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这与古代帝王的“天下为私”相对立。“天下为公”,是孙中山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他革命理想和奋斗目标。孙中山把“天下为公”和“世界大同”、“博爱”,视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最远目标。

平台在墓道的尽头。平台广场是中山陵警钟形设计的下缘。上有用福建花岗岩筑成的三拱门,宏伟、庄严肃穆。中门横额刻有“天下为公”四字,是孙中山的手迹。

祭堂处在钟山半山腰。古人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此时,我带着景仰之情,在炎炎烈日下,一步一个台阶,前往祭堂,只为瞻仰一代伟人。半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祭堂。从博爱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站在半山腰回首,眺望,只见远处茫茫,钟山巍峨,松林如盖,视野开阔,荡胸生层云,更感伟人浩气与天地同在,功绩与日月同辉。

中山陵建于1926年,竣工于1929年,这些雪松、桧柏是当时建中山陵时所植。当年的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像卫士一样守在墓道旁八十多年。八十多年,它们陪伴孙中山近一个世纪的时光,见证了中山陵的风风雨雨。古人建陵园,惯用石人石兽守在墓道两旁,以显示帝王威严。而中山陵用雪松、桧柏这些长青常绿的树木,恰好与孙中山“博爱”、“天下为公”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相符。

祭堂是中山陵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前有两座高高的华表拱卫,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额从东到西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这六个金色篆体大字,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手书。“民生”门楣上端,有“天地正气”直额,为孙中山先生手书。

走出博爱坊,向前走,是长长的墓道。墓道两旁,种着雪松、桧柏、银杏、红枫,它们两两相对。苍萃遒劲,郁郁葱葱,遮天蔽日,为前来瞻仰孙中山的游客撑起一片荫凉。

民族、民权、民生、天地正气,这几个大字均为金色大字。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就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以及天地正气,虽经风历雨,依然光芒四射。

孙中山的“博爱”思想是有生命力的,没有被时代淘汰。现在,他所倡导的“博爱”,以及“天下为公”的精神,是现代华人社会愿意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思想准则。

就要进入祭堂,我顿觉心情凝重。刚才还喧哗的人群此时鸦雀无声,神情肃穆。祭堂的天花板用彩色马赛克镶嵌成国民党党徽。祭堂正中供奉孙中山全身石雕像,是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郎特斯基的杰作。石雕中的孙中山着长袍马褂,坐在椅子上,双腿并拢,膝上摊着一本展开的文卷。他凝视前方,目光深沉,似是在思考什么,又似是期望什么。

“博爱”是孙中山政治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对“博爱之为仁”的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孙中山把中国的“仁”跟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融会贯通,中西合璧。把“博爱”当作“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他竭力竭诚宣扬他的“博爱”思想。他的博爱思想成为革命行动的指向,也成为人类之福音。孙中山曾多次题词“博爱”,赠送国内、国际友人。

墓室就在祭堂后面,是一座半球形封闭式建筑,里面就是孙中山先生遗体安放之处。墓穴深五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沿广场拾级而上,一座四楹三阙门的冲天式石牌坊耸立于眼前。坊额正中有“博爱”两字,因而被称为“博爱坊”。“博爱”两个字为孙先生的手迹。

在祭堂,我献上一束菊花,缅怀这位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奋斗终身的先行者,表达我对这位革命先行者深深的敬仰之情。

走过陵园路,便到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广场。广场上游人如织,我从人流中挤到广场正南的一座八角形石台前。石台上有一尊紫铜宝鼎,双耳,三足。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智、仁、勇”正是中山大学校训。这个紫铜宝鼎是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戴季陶捐赠。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广东大学。孙中山逝世后,为纪念他于1926年改名为中山大学。

一群来自台湾的游客,手持菊花,毕恭毕敬地献在孙中山塑像前,双手合十,鞠躬。

中山陵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主要建筑由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台和墓室等组成。整个陵区平面像一座警钟,由吕彦直设计并主持陵园建造。用“警钟”作为陵园的设计,有“使天下皆达道”之喻义。寓意深刻,发人深思,使人想起警醒,警钟长鸣。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四十年,可是革命还没有成功,后人还须努力。他在临终遗嘱中说,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唤起民众。中山陵的警钟形设计,符合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贴切地表达出他“唤起民众”的殷切期望。

当年蒋介石曾想将孙中山的遗体迁往台湾,可因种种原因没能如愿。蒋介石及孙中山的追随者,只能隔着海峡,遥拜国父孙中山,发出如山般沉重的叹息。如今,海峡两岸打破坚冰,台湾民众可以前来南京中山陵凭吊拜谒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1925年3月12日逝世于北京。孙中山临终前提出:“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孙中山选择南京作为百年之地,是因为南京是他生命记忆的凝结、人生意义的象征和未竟期望的寄托。正如他所说,为不忘辛亥革命,以激励革命同仁。

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及海外炎黄子孙的愿意。祖国统一之日,必是孙中山先生含笑九泉之时。

一路拜谒,一路缅怀这位革命先行者的丰功伟绩。

从祭堂出来已是夕辉满天,苍山无语,劲松肃穆。

九月丹桂飘香,我来到位于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这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国父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