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乘坐的“秦淮画舫”,黄色的盖顶,像北方马车的华盖。船头大红灯笼高高挂,更兼大红彩球添喜气。枣红色的船身,比公共汽车还要宽。里面宽敞漂亮,平稳如同在陆地。圆形的船柱,也是大红色。大的船柱上描有金龙戏珠。看起来富丽堂皇,高贵典雅。
“欢迎乘坐画舫参观游览秦淮风光带,现在我们的船从泮池码头出发,向东行驶一段,绕过著名的白鹭州公园,前往东水关;然后调头向西驶向中华门城堡,最后仍然返回泮池码头。全程大约7.5里水路,船行50分钟时间,可以游览到大约四十几处景点,比如东水关遗址公园、吴敬梓故居、古渡桃叶渡、王昌龄夜宴处、鹫峰寺、明清七彩水街、平江桥、李香君故居、文德桥、武定桥、太字碑、中华门城堡等。”
两岸的碧杨绿柳像帘子挂到河中,倒映到河水中影影绰绰,斑驳陆离;鲜艳的花儿在碧草间,点头微笑;调皮的鸟儿在绿树间,啁啾欢唱。秦淮河成了一条欢腾的绿色长廊,一幅如诗的画卷。
排队十多分钟,我终于登上“秦淮画舫”。刚找位置坐好,画舫的广播响起柔美的女声,开始播放秦淮风光带水上游览导游词:
坐在画舫里面,两旁的古建筑与现代化楼群不断闪过,我的思绪也在历史与现代中交错。
秦淮河中来来往往的各种船舫,上面都写着“秦淮”二字。朱自清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提到的“七板子”没有了,基本上为高大华丽的“画舫”。
有人说“一条秦淮河,半部南京史”,这话并不夸张。秦淮河见证了南京的兴盛与衰落,欢笑与泪水。每滴水都映着历史的辉煌,每座桥都刻着历史的伤痕。连我乘坐的“秦淮画舫”,也装满了一船的历史。
站在秦淮河北岸,远远就望见位于秦淮河南岸的大照壁。黛瓦,枣红色的墙面上,左右两条金色的巨龙,正戏耍中间的一颗火珠。这就是象征吉祥喜庆的“双龙戏珠”。“大照壁”名副其实,长110米,宏伟壮观,气势逼人,是全国最大的照壁。
我坐船游过杭州的西湖,青岛的胶州湾,无锡的太湖,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泰国的湄南河等。没有哪一处的历史比秦淮河厚重,没有哪一次游览心情像秦淮河水那样沉甸甸。
秦淮河是夫子庙的“泮池”。“泮池”是官学的标志,是“泮宫之池”的意思。“泮池”是孔子庙的特有规制。按照古礼,孔子庙的布局形式,一般有照壁、棂星门、庙前广场、大成殿等,棂星门前设有半月形的水池,也就是“泮池”。《诗经·泮水》有记载:“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在全国众多的“泮池”中,秦淮河是唯一的天然“泮池”,其他的是人工开凿。
秦淮河,本名“龙藏浦”,是南京文化渊源之地,孕育了灿烂的秦淮文化,被誉为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有内河和外河之分。我眼前的秦淮河,是贯穿南京城的内河。
泮池码头上人头涌动,排成长龙,都是等待坐船游秦淮河的游客。我跟他们一样,在南京九月的艳阳下,等待驾驶我走进历史的秦淮河的“秦淮画舫”。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秦淮河畔筑城。从六朝开始,这里成了望族聚居之地。西晋后期,北方长期处于混战中,民不聊生。处于风雨飘摇的晋王室只好另择佳地,南迁定都建邺,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他们想船游秦淮河,可是当时秦淮河上行驶的船只简陋、狭小,又难以遮风挡雨。于是,他们对河上的交通工具进行改良。这就是秦淮画舫的前身。从此,豪门贵族可以坐在宽敞的画舫内,可一边赏景,一边饮酒品茗,酬谢唱和,附庸风雅。还可以欣赏“商女”莺歌燕舞。此时的秦淮河,佳丽云集,醉生梦死,燕语声声,丝音袅袅,好不快乐。明清两代,秦淮河的繁华富庶发展到鼎盛时期。“十里秦淮,十里珠帘”就是它的写照。清人捧花生在《秦淮画舫录》对秦淮河一带的风月佳话做了生动的记录:“游秦淮者,必资画舫,在六朝时已然,今更益其华靡。颇黎之镫,水晶之,往来如织,照耀逾于白昼。两岸珠帘印水,画栋飞云。衣香水香,鼓棹而过者,罔不目迷心醉。”
游览完秦淮河北岸,在夫子庙大快朵颐品尝小吃。午时过后,提着在夫子庙购买的大袋小袋,一边打着饱嗝,一边向泮池码头走去。
秦淮河上的游船、画舫、歌妓,成了秦淮河上一道颇具风情的风景,吸引了众多的骚人墨客雅士。他们到南京,必坐画舫游秦淮河。这些文人骚客,也给秦淮河留下传颂千年的诗作。
二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人们提起秦淮河,就会想起晚唐诗人杜牧这首《泊秦淮》。
现在,在秦淮河畔,有吴敬梓的故居。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船过白鹭洲,读起李白这首《登金陵凤凰台》令人浮想联翩。
在江南贡院众多名士中,吴敬梓是一个绕不过的人物。在江南贡院立有他的塑像。他败也江南贡院,成也江南贡院。出生于官宦世家的吴敬梓,18岁时就考取了秀才。几次到江南贡院考举人,都名落孙山,被人嘲笑。他看透世态炎凉,再也无心考取功名。后来,他迁居南京,就住在离江南贡院很近的秦淮河畔。考生的嬉笑怒骂、虚假堕落,考场的徇私舞弊、阴暗肮脏,他都观察得清清楚楚。并以此为素材,历时近十年,创作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为世界文学贡献了经典之作。《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原型就是江南贡院的考生。
三
江南贡院也是学子梦碎之地。多少人名落孙山,人财两空,落个穷愁潦倒一生。
画舫进入白鹭洲公园。在一座长长的木板桥上站着几个女子,她们穿红着绿,婀娜多姿,顾盼生辉,各具风情,美丽动人。细一看,原来是历史上有名的“秦淮八艳”的塑像。
江南贡院作为科举考试考场,为封建统治者从民间选拔优秀人才,使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通过考试跻身于上流社会,为国效力,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单是清朝,江南贡院高中状元的有58名之多,而清代状元总数只是112名。不少妇孺皆知的才俊、历史名人,如“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还有欧阳修、王安石、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陈独秀等都出自江南贡院。
我一直在想,是人为,还是历史开的玩笑,秦淮河两岸,展现的是截然不同的文化。历史的秦淮河,北岸是神圣的文教中心,儒家文化。南岸则是夜夜笙歌的青楼酒肆,留下了众多扑朔迷离的“青楼文化”。
经历了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其弊端日越显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废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江南贡院也完成了它特定历史时期的使命。大部分改建为市场,只留下部分作为历史文物。现在,在“江南贡院”里面有考生的模拟场面,再现当年科举考试的情景。这些考生中,上至白发苍苍的老者,下至懵懂少年。可怜的学子,为了一纸功名,九天八夜,吃喝拉撒都在这个如同监牢的号房;为了光宗耀祖,考得虚脱,晕倒在地浑不怕。
在历史的长河里,曾有多少女子站在秦淮河边,把她们洗掉的胭脂水粉倒进河水中,把秦淮河染得五彩缤纷;她们洒进秦淮河的娇笑燕语,搅动了多少缠绵悱恻,连水草招摇的都是多情。时光把她们娉婷的身影投进秦淮河,拉成多少或怨或爱的诗词,多少或深或浅的情缘,多少亦幻亦真的传说。
贡院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规模不大。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明清两代,贡院不断扩建,规模越来越大。鼎盛时期,单单是考试号舍就有二万多间,考生一人一间,每次考试可以同时容纳二万多考生,为全国考场之冠。当时的江南贡院跟顺天(北京)贡院并称“南闱”、“北闱”。每到考试,大江南北,各地考生,马奔橹摇,一路奔波。不难想象,二万多考生,再加上其他的工作人员,这时的江南贡院有多热闹,秦淮河有多热闹。
封建统治阶级历来有双重审美标准,一方面看不起这些地位卑微的烟花女子,另一方面又喜欢她们的美貌才情。于是,秦淮河南岸自南朝以来,烟柳如云,繁荣娼盛。也几起几落。历史的车轮进入明朝,朱元璋制定官妓制度,建立富乐院,把娼妓文化推向高潮。在秦淮河畔长桥一带,专门设有教坊,供她们学习琴棋书画、诗书礼仪、音乐舞蹈等。还有考核,选秀。相貌出众、才艺出色的女子在选秀中就会脱颖而出。被选中的佳丽送到宫廷、贵族豪门,供皇家贵族娱乐。落选的女子,被送进秦淮河各色青楼中。
贡院在学宫东侧。大门口正中有一牌匾,黑底、金字,上书“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下书“江南贡院”。门楼后面是“明远楼”。
像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希望高中状元一样,很多烟花女子都希望被选进皇家贵族。所以在选秀中,她们拿出十八武艺,大展才情。于是,秦淮河两岸出现这样的景观:北岸学子拼学业,希望高中状元一举成名天下知,光宗耀祖神气清;南岸“烟柳”拼才貌,进入富贵人家享荣华。这个富有风情的“长桥选秀”,成了当时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这是清代著名的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对这一景观的描写。
学宫前甬道,现在复建为东、西市场。其格局是明清时代的庙会形式。两旁建筑是江南常见的徽派建筑:石板地、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花格窗。市、庙、店、街融为一体,古色古香。这里荟萃了南京及至全国各地的风味美食。“夫子庙小吃”成了南京旅游的一个品牌。有些人来南京,首先到夫子庙,不为别的,就为了夫子庙飘香的小吃。
在秦淮河如云的青楼女子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秦淮八艳”。最早是余怀在《板桥杂记》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六人的事迹。而“秦淮八艳”之称最早见于清代蒋景祈撰写、叶衍兰所绘的《秦淮八艳图咏》,为马湘兰、寇白门、卞玉京、柳如是、李香君、陈圆圆、董小宛、顾横波八个青楼翘楚做像传。
过了学宫,游人越来越少了,刚才熙熙攘攘的人流分流到各处,尤其是东西市场。
这“八艳”不只长得貌如天仙,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而且身怀绝技,能诗会画,才貌双绝。八艳中,除了马湘兰外,其他七艳都生活在明末清初,经历了这个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兵荒马乱的年代,大丈夫都自身难保,何况是烟花女子呢?但是,她们虽为生活在底层的青楼女子,却表现出令士大夫汗颜的民族气节,爱国热情。她们的事迹,她们的高贵品质,正是后人所传颂的地方。
我走走停停,不知什么时候跟团队走散了。本来,我和这个旅游团的人一个都不认识,走散了,干脆独自游览。反正在规定的时间,在指定的地点集合就行了。于是,我不再寻找他们,拿着一张地图,按图索骥,碰到有导游讲解,就凑过去听一听。
现在,“秦淮八艳”中最为人所知的要算李香君了。李香君跟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联结在一起,孔尚任的《桃花扇》写的就是她的故事。《桃花扇》面世后,几百年来历演不衰,成了中国戏曲史的经典之作。而李香君也因为《桃花扇》获得永恒的生命。
出现在我面前的学宫,柏木牌坊上题有“东南第一学”几个大字,可想学宫在当时影响之大。宫内有“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是学子读书、自修的地方。“明德堂”是则是学子集会的地方。堂名是文天祥的手迹。
李香君是苏州人。家道中落后,她流落秦淮河烟花青楼地,被名妓收留、教养。李香君生得娇小玲珑,人称“香扇坠”。她不但天资国色,还“性知书,侠骨慧眼,能鉴别人物。”凭着出色的才情,她成为媚香楼的红姑娘。十六岁,正是如花一样的年龄,她认识了来南京贡院赴考的河南学子侯方域,才子佳人一见钟情,如胶似漆,由此有了她跟侯方域的悲欢离合。侯方域是复社名士,他被奸人所害远走扬州,李香君被迫嫁给权贵田仰。李香君虽为青楼女子,但是并不像杜牧所说的“商女不知亡国恨”,只知醉生梦死。在国家危亡之际,她没有贪图富贵,她选择忠诚于爱情。她誓死不从,一头撞在墙上,以死明志。李香君鲜红的热血飞溅在侯方域送给她的定情信物——一把洁白的扇子上。好友杨龙友在血溅的扇子上画出一朵血红的桃花。李香君守着这把鲜血染成的桃花扇,苦苦等候情郎归来。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开明的君主都认识到人材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形式培养人材,拢络人材。“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应立太学。王导的提议得到东晋成帝司马衍的肯定。于是,咸康三年(337年)始建太学于秦淮河岸。当时只建学宫,还没有建夫子庙。直到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在东晋学宫的基础上扩建成夫子庙,形成前为夫子庙、后为学宫的格局。
风烟滚滚浪淘尽,多少风流,多少寂寞,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在秦淮河畔,“秦淮八艳”中只留下李香君的故居“媚香楼”,以及马湘兰的故居“孔雀庵”,供后人凭吊,发幽古之情。
我穿过棂星门,走过孔庙的正门大成门,沿着中间的石雨道走,便到大成殿。这是夫子庙主殿,重檐歇山顶,气势恢弘。“大成”就是集古圣先贤思想之大成之意。孔子的铜像矗立于殿前,右手握住左手,放于胸前,像是在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神态自若。左右两旁各立有六尊汉白玉像,是孔子的十二弟子,似在聆听孔子的教诲。
“媚香楼”是一幢木质结构的二层楼,离著名的王导谢安故居西一百米。门上挂着一个“媚香楼”的大匾。在一楼的大门口上,挂着“李香君故居陈列馆”横额,两个红灯笼高高挂。大门口有一对联“侠骨兴冰心,花容藏玉质”。这正是李香君花容月貌、冰清玉洁、忠贞刚烈的真实写照。陈列馆设有媚香楼故居展览、书画陈列室、扇文化展厅、轿厅、资料厅、古水门等。对全面了解李香君,了解明朝的民俗文化,很有意义。
夫子庙前有一个宽大的广场,正中有一座牌坊,叫“天下文枢坊”。再往前走,便见到石质结构的牌楼棂星门了。这是夫子庙的庙门。“棂星”,也就是古天文学上所谓的“文星”。中国的孔子庙建筑中轴线的第一道门都叫做“棂星门”,象征孔子是天上的文曲星,也代表天下文人学士在此集学。在孔子故里曲阜,我见到的孔庙棂星门,四柱三门,左右两边大门为大红色,整个棂星门高大、庄严,令人肃穆起敬。眼前的南京夫子庙的棂星门,则是六柱三门石牌坊,多了两面明清风格的砖壁,墙上嵌有牡丹图案的浮雕,显得古朴典雅。
四
夫子庙也叫孔庙、孔子庙、文庙,跟全国各大孔庙一样,是纪念、祭祀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而建的祠庙建筑。
“秦淮画舫”载我回到夫子庙泮池码头。我在镌刻有“重修夫子庙记”的石碑前凝视良久。
早上七点多钟赶到夫子庙,已是人山人海,摩肩擦背。金发的,黑发的,棕发的,都有。不少是旅游团。导游高举五颜六色的旗子,用喇叭高声招呼团员快跟上。导游的讲解声此起彼伏,讲的内容大同小异,甚至惊人相似。
1937年,对于南京人民来说,是史上最惨烈的民族悲痛。这一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不但屠杀了几十万南京人民,还一把火烧毁了夫子庙等建筑,妄想摧毁秦淮文化。
位于秦淮河北岸的夫子庙不只是一座庙宇,包括夫子庙、学宫和贡院三大主要建筑群。这里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也有由文教中心演变而成的繁华闹市。
夫子庙在痛哭。
我是在九月微凉的时节,来到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秦淮河在痛哭。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为的破坏,秦淮河变成一条藏污纳垢的黑水河,臭不可闻,行人纷纷掩鼻而逃。昔日的清波荡漾,画舫凌波,浆声灯影,已成为历史的故维纸,明日黄花。
南京和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这是一个有着厚重历史的城市,这是一个有着人文气息浓郁的地方。南京的的厚重,一半集中在秦淮河一带。
夫子庙有幸,秦淮河有幸。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南京市政府开始重修夫子庙,恢复一批文物古迹,重建众多旅游景点;整治秦淮河,还世界一条“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华的河。”
一
我作为普通游客更有幸。看到了以夫子庙古建筑群为中心、以秦淮河为纽带的“十里秦淮”风光带的繁荣富庶。坐上绝迹多年的“秦淮画舫”,沿着李白、杜牧、刘禹锡等诗人的足迹畅游秦淮河,缅怀十里秦淮昔日的荣衰,喜见六朝胜地眼前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