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杨家将 > 第十三回 救宋主延平献策

第十三回 救宋主延平献策

令公看看儿子,心里像刀扎一样。二郎延定说:“我扮八王保驾。”七郎说:“我保着大哥、二哥。”“我去!”

七郎说:“这等于替皇上死呀!”延平笑了笑说:“我死如草芥(3)。舍我一条命,可换万民乐,死而何惧?”老令公点点头:“对!这才是我杨门之后。”说着,他拉住延平的手,老泪横流。这时,那哥几个都围上来了:“爹,大哥替主上受难,我们愿与他同去,免得人单势孤,有闪失。”令公没言语,大郎说:“爹,有兄弟和我同去,更容易脱身。请您转奏万岁,让他速写降旨。迟了就走不脱啦!”

“我也去。”哥几个跪在令公眼前抱着大腿,仰着脸请令。杨继业平时对儿子最严,今天看着八个儿子,令公泪如雨下。这时,又听外头杀声连天。老令公一看,再不容拖延时间了,忙说:“可按计而行。快起来,你们到外边看看,我领延平、延定去见皇上。”老令公领大郎、二郎到了后宫,把计策一说,赵光义百般不肯:“孤哪能连累卿家之子呢?”令公说:“哪重哪轻,可得分开。您是一国之主,若有三长两短,江山何人执掌?”

“只是谁能舍身救主呢?冒充天子者,凶多吉少呀!”大郎说:“儿愿替主受难。”“你说什么?”“儿愿扮成天子,替主受难。”

经令公再三相劝,赵光义、赵德芳只好点头应允。老令公忙说:“万岁,快写降旨,脱下龙袍,臣保您离开行宫。”此时,韩昌和天庆梁王在会盟台上,正指挥将官军卒,攻打行宫。军兵来报:“宋朝昏君乐意投降,派人送来降旨,请过目。”天庆梁王看完,哈哈大笑:“大宋昏君如此无能,真的归降了。延寿呀!你看下步该怎么办?”

接着,皇上和一些大臣都走了。大殿里,只剩下杨家父子九人。谁也不说话,连七郎也不吱声了。大郎延平最着急,看着年迈父亲长吁短叹(2),仿佛这半夜的工夫他又老了许多:我是长子,应该替父分忧解愁,为国多出力。我豁出性命,救出万岁、文武群臣和年迈的父亲。想到这,忙说:“爹!儿有一计可救万岁。”“有何妙计?”“北国叫主公投降,咱们来个将计就计,找一个相貌和主公相似之人,冒充天子出去投降。再叫人暗里保护皇上,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宫墙缺口冲出去。”老令公一听,这条计策倒好,这是三十六计里的偷梁换柱。

“千岁,他们既乐意降,可罢兵不战。让他们君臣到会盟台上,给写降书顺表,让他割让土地、赔偿损失。事后,把他们君臣送走。”“还送他们回去?”“您的意思——”“只要他们君臣到会盟台上,就把他们扣住。到那阵,中原国土就是我的了。你就不是扫南灭宋大帅了,就成了中原的兵马大帅了,我的好姑爷呀!”

杨景说:“七弟,敌兵太多,外边又无藏身的地方,出去就休想活命。我们战死倒没什么,是为国尽忠,万岁和八王出事,杨家会落个不忠呀。”四郎说:“我不在乎!杀一个够本,杀两个挣一个,何必在这屈着?”老令公一看暂无良策,对皇上说:“万岁,请您先回宫养神,我和犬子合计合计。”

韩昌忙传令收兵。天庆梁王手扶栏杆问:“延寿,他们怎么还没来?叫他们快点。”韩昌又派人送信,太监告诉皇上和老令公。令公叫皇上和八王更衣。延平、延定弟兄二人先在皇上和八王面前磕头告罪。大臣穿皇上的衣服,如同造反,眼下这是没办法了。谢罪已毕,又拜龙冠。这时,令公两眼发直,半天说出一句话:“儿呀!多多保重。”

众人屏住呼吸,听外边“嗖!”“嗖”!狼牙箭直射宫门,连弓弦响的声音都听见了。杨家哥八个齐说:“爹!咱们冲出去吧,不能叫他们生捕活捉。”“孩子,走不了呀!可惜我厮杀半生,不料输了这招。把万岁领入金沙滩,真若有个好歹,为父定留下千载骂名。”

大郎、二郎过来行礼:“爹!替我们在娘面前问安。”“孩子,别说了,你们几个同心同德,共退辽兵,定能旗开得胜,马到功成。”“借爹爹吉言。”杨令公看着八个儿子要离开自己,柔肠寸断,肝胆俱裂。这时,车辇准备好了。大郎上了车辇,二郎骑上逍遥马,三郎、四郎、五郎在左,六郎、七郎、八郎在右,出了行宫。

老令公一再安慰皇上,可他自己一时也没想出好主意。这时,太监启奏:“禁军教练使邓标战死。潘元帅战马落荒,不知去向。”这个刚说完,又一个报信的:“报!宫外五百御林兵全部阵亡。”皇上听完,哭了:“杨爱卿,救命呀!”“万岁!请您放心,臣自有退兵之策。”回身叫杨景:“延昭,速到前边,将行宫堵死,以宫墙为屏障,挡住敌兵。再看看,从什么地方可以冲出去?”“是!”六郎刚走,就听外边“轰隆”一声巨响,震得大殿直晃悠。杨景进来禀报:“宫门堵住了,后院墙倒塌,辽兵要从豁口冲进来。内宫的军卒正在豁口抵抗,伤亡太大,您听——”

大郎低声说:“兄弟们,我们到会盟台下,要一拥齐上,杀死天庆梁王、抓住韩昌,以雪国耻。”“哥哥,我们听你的。”车辇离会盟台不远了。大郎延平一看,天庆梁王正站在台上,手扶栏杆往下张望。大郎连忙拿弓抽箭,认扣添弦,要箭射天庆梁王。

正在这时,内侍进来启奏:“杨令公请万岁到前边议事。”皇上和八王到了大殿。赵光义说:“众位卿家,天庆梁王言而无信,双龙会成了鸿门宴,朕死无怨言,只是连累你们大家,寡人实在不忍。倒不如我亲自前去,保众人脱离虎口。”老令公抱拳躬身:“万岁遇难,臣之罪也,哪能叫您去受辱?只要有杨继业,定能闯出重围、保主还朝,望万岁不要着急。”“令公真是保国忠良、赤胆忠心。只是迫在眉睫(1),老爱卿有何退兵之策?”

[注释]

其实,潘仁美没安好心。行宫乃弹丸之地,守不住,皇上非死不可。不如现在逃出是非之地!不行就投降韩昌。杨家父子死在辽军手里,算给潘豹雪恨。就这样,爷儿五个出去了。杨令公不知是计策。他看潘家人已走,自己站在宫门这么一看,门前是平地,没有遮挡之物,冲出门就能被人看见。他想:我和几个孩子能冲过去,可皇上、八王和文官们过不去呀!得想万全之策。他忙命令守门将官,随时封宫门,有事速报。然后回大殿,和内侍说:“速请万岁。”赵光义被炮声惊醒,这时,赵德芳进来了。“皇侄,炮声隆隆,外边又出什么事了?”“我们中天庆梁王的计了,外边正在交战。恨当初不听杨令公之言,非赴这个双龙会不可!现在伏兵困宫,怕的是你我叔侄回不了京都啦。”“唉呀,天灭大宋也!”

(1) 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

“潘元帅,万岁被困,如何退兵?”潘仁美说:“我带人出征,抵抗辽将,你保万岁。”“军中不可无帅,我出战吧!”“令公!你偌大年纪,守住行宫为是。再说,上次在幽州,我对不起七将军,今天让我立功赎罪,我跟您抢功了。”说完,见老贼上马横刀,领儿子、侄子走了。

(2) 长吁短叹:长一声、短一声不住地叹气。形容发愁的神情。

大辽元帅韩昌带兵包围了行宫,守在宫外的御林军拼命抵抗。令公杨继业见事不妙,忙带七郎八虎到宫门往外看,见北国兵将举着松明子,正向行宫射箭。宫外宋兵死伤无数。杨继业刚想冲出去,忽听身后有人喊:“令公留步!”回头一看,是潘仁美,还领着他两个儿子和两个侄子。

(3) 草芥(jiè):比喻轻微,没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