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无规则游戏 > 第11章 崇尚变革的君王

第11章 崇尚变革的君王

与此同时,边境上的一座英军要塞落入了纳迪尔的包围圈。除了朝廷的正规军,1.2万余名部落出身的义兵乡勇也在助阵剿敌。他们的枪械实在原始,为此,那头的英军很是嘲笑了一番。不曾想,纳迪尔切断了英国人的水源,英国人自然再也笑不出来了。

空袭的效果立竿见影,殖民当局很快收到了阿曼努拉的来信。国王表示,诉诸武力无助于消除分歧,他建议双方不妨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好好谈判,这才是文明国家解决纠纷的应有方式。但英国人根本懒得回应。这本是一种令人沮丧的羞辱,但阿曼努拉利用了这一点:他要求和平,而英国人甚至不予理会,有违普什图人一贯的行为准则。国王的臣民也很愤怒,他们想不到这帮“法兰奇”竟然如此野蛮!相比起来,阿曼努拉就是个碰了壁的和平主义者。阿曼努拉通过呼吁追求民族独立成了民族英雄,通过号召“圣战”,又让他赢得了虔心卫教的名声,现在他通过呼吁和平而遭冷落,获得了殉道者的光环。一场风波过去,他的民望已经登峰造极。

对于英方而言,坏消息还不止于此。阿曼努拉掀起的反英浪潮在边境地区的阿富汗人中间蔓延,殖民当局又一向担心部落起义。当时,边境地区的部落蠢蠢欲动。英国人可不想和这些部落同时开战。1919年,大英帝国尚在大战后的恢复期。于是,英国人接受了阿曼努拉的和谈动议。双方特使在拉瓦尔品第(Rawalpindi)会晤。英方选择和谈,不是慑于阿富汗军队的勇武,而是考虑到当时的世界形势。

不久,两架英国战机(像《花生漫画》里史努比狗狗的那台座驾差不多)向喀布尔投下了炸弹。虽然那场空袭未造成重大伤亡,但是,空袭带来的严重后果却长久地萦绕在喀布尔市民的心头。即便事情过去了40余年,当年的噩梦还是挥之不去。有一次,我的父亲需要填写文件中的个人信息,于是向祖母咨询自己的出生日期(阿富汗当时尚未普及西式历法,人们也没有庆祝生日的习惯,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实属正常)。出乎父亲的意料,祖母确切地记得他的生日。她记得儿子周岁那天,英军正在空袭喀布尔。因此,我的父亲出生于喀布尔大空袭的前一年。

就这样,第三次英阿战争宣告结束。其间,双方发生过几次小规模冲突,造成少量伤亡,有四五枚炸弹落到了两座城市。虽然规模不大,但英国人觉得足够了,因为这让阿富汗人恢复了理智,阿曼努拉已在修书乞降。那么,阿富汗需要承受怎样的惩罚呢?对此,伦敦的诸位官员意见并不一致。不少人觉得,英国应当借机直接占领阿富汗。可是,巴黎和会刚刚落幕,伍德罗·威尔逊那震惊整个西方世界的“十四点原则”言犹在耳,关于“民族自决”、尊重弱小国家利益的讨论满天飞。直接接管阿富汗看起来并不酷,即使这样做,也必须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进行。和谈开始之前,英国政府内部对此已经达成了共识。

英国方面表现得很克制,他们担心战局一旦扩大,又会演变成一场部落大起义。部落起义,可是英国人最大的噩梦。于是,英国人想要速战速决。为此,他们用上了一件当时最新的武器——英国飞机使用炸弹对贾拉拉巴德市实施了空中打击。受惊的当地居民纷纷撤离,一夜之间,贾拉拉巴德人去城空,变成了一座鬼城。

来到拉瓦尔品第谈判的阿富汗代表意气风发,仿佛他们是战胜的一方。英方谈判代表团由汉密尔顿·格兰特(Hamilton Grant)率领。英国人企图对阿富汗代表团进行一些羞辱,有意挑起矛盾,却都被阿方代表阿里·艾哈迈德(Ali Ahmad)巧妙反驳。阿里·艾哈迈德可谓举止得体、表现亮眼,他的巧舌如簧和诡辩技巧派上了用场。谈判持续了整整一个夏天。几个月的口舌交锋下来,英国人总算从艾哈迈德的嘴里探得了阿富汗国王的底线:在外交上保持独立。这点要求立即得到了英方的首肯。但签订协议的那天,事情又起了波折。阿里·艾哈迈德要求,文书中提及阿曼努拉的地方,都应以“殿下”相称,因为“埃米尔”之称实在不成敬意。对此,格兰特自然不答应。他说,“殿下”这一尊称乃是英王乔治五世的专属荣誉。格兰特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文书中删去两国君主的提法,条约以“英国政府”和“阿富汗独立政府”的名义签署。英国代表满心以为,如上提议保全了大英帝国的尊严,其实,此举正中了阿富汗人的下怀。此前,英、阿之间的每项条约都是两国君主之间的私人协议,国王一旦去世,所有的承诺就化为泡影,这份条约则成了两国政府间的协定,无论谁统治这个国家,都要遵守,而且条约还用了“独立政府”一词。

人们常说的第三次阿英战争,其实并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阿曼努拉任命纳迪尔·汗(Nadir Khan)为总司令,派他和另外两名将军向边界的英国驻所发起进攻。其间,双方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但没有领土易手。

此次谈判,艾哈迈德还取得了一项重要成果。应他的要求,格兰特提供了一份单独文件,代表英国政府承认阿富汗的主权国家地位,放弃对阿富汗的外交控制。对此,格兰特的解释是:“自由不过是一件新鲜的玩具。”他向上司表示:“阿富汗对此爱不释手,非常兴奋……如果我们处理得当,玩具坏了,他们会来找我们修补。反正他们只在乎自主之名,并不在意名头之下的实质。”

自然,阿曼努拉还得制造一点更大的动静。1919年4月13日,他的机会终于来了。那天,印度北部城市阿姆利则爆发要求印度独立的示威游行。虽然游行的人群并无暴力举动,但英军将领雷吉纳尔德·戴尔(Reginald Dyer)还是下令向示威者开枪。十分钟的暴力屠杀,造成379人丧命,超过1200人受伤。阿曼努拉抓住机会,号召民众向英国殖民者发起“圣战”。国王的命令得到了众多普什图部落的热烈响应,英、阿边境地区很快陷入混乱,第三次英阿战争打响。

此后的一件事情让英国人的如意算盘落了空。为了操办独立庆典,阿曼努拉征用了喀布尔的一间大清真寺。阿富汗取得独立自由的那一刻,英国代表团自然不能错过,俄国布尔什维克政权也派代表前来观礼。这时,英国人恍然大悟,阿曼努拉对这个新玩具可能是认真的,但木已成舟。到1921年11月21日,英、阿双方达成最终协议时,阿曼努拉朝廷已先后与日本、法国、意大利和土耳其等国签订了贸易协定和友好条约。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美国、法国、波斯、日本、土耳其和俄罗斯政府先后接到阿曼努拉的照会。如此一来,阿富汗建立外交部的事情便成了举世皆知的国际新闻。殖民当局似乎应当忍无可忍,但是,英国人对待阿曼努拉就像对待木箱里“吱吱”作声的老鼠。

当然,也有那么一个国家让阿富汗人碰了钉子。1922年,阿富汗代表团来到纽约。没想到,国王与美国建交的愿望却被同期而至的一个可笑冒险家搅了局。这位老妇自称法蒂玛·苏塔娜公主(“princess”Fatima Sultana),是舒贾的后裔,一袭珠光宝气的打扮,充满西达·贝拉式的异国情调,与纽约人印象中的神秘东方甚是契合。她的珠宝包括一颗特别大的钻石:“光之海”(Darya-i-Noor)。“公主”的身边还有一个自称“埃及王储”的流氓。这样的人物,各位读者应该在马克·吐温的小说里见识过,只不过,他们的舞台不在密西西比河的竹筏上,而是在纽约。

不久,又一封喀布尔来信摆在了殖民当局面前。这一次,阿曼努拉宣布阿富汗已建立外交部,部长由马哈茂德·塔尔齐担任。一直以来,阿富汗的外交事务都在英印当局的操控之下。多斯特·穆罕默德以降的各位阿富汗国王,无不对此表示认同。正因如此,阿曼努拉这种自命不凡的行为几乎算得上挑衅。不过,英印殖民当局仍然决定不予理会。

更糟糕的是,这两个诈骗艺术家成了韦茅斯这个美国骗子的牺牲品。韦茅斯自称在美国海军部供职,能把法蒂玛公主介绍给总统认识。事实上,他是在打“光之海”的主意。突然冒出的两个阿富汗外交代表团,叫纽约的各大媒体都难辨真伪。不过,他们选择了更有趣的法蒂玛和她的随从。每天“公主”和她的钻石总会在报纸上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查尔斯·埃文思(Charles Evans)从英国得知,阿富汗仍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根本不是一个主权国家。最终,真正的阿富汗代表团一无所获。法蒂玛的钻石则落入韦茅斯的口袋。后来,因为欠账过多,她被酒店扫地出门。

为表独立之志,阿曼努拉特地致信英属印度总督。他在信中表示,“独立自主的阿富汗”愿与英国缔结新约,建立互利互惠的双边关系。这意味着英、阿两国是平等的关系。英军最高统帅对阿曼努拉的这番天真言论嗤之以鼻,根本懒得有所回应。

尽管美国对此不屑一顾,但是,阿富汗取得独立已是既成事实。列代先王信誓旦旦想要实现的目标,就这样在阿曼努拉的手中得以成真。如此伟大的成就,是通过外交和谈判而不是战争取得的。那时,阿曼努拉拥有比大多数统治者更多的政治资本,百姓对他拥戴万分,国王也爱惜百姓。国王习惯于晚上把城里的显要人物召集在一个大礼堂,畅谈阿富汗的发展前景。阿曼努拉觉得,天赐良机正摆在国家的面前。他巡视全国,在坎大哈及其他城市召开会议,向普通民众发表演说。他希望国民重视教育,毕竟下一代肩负着阿富汗的未来。国王表示,孩子们必须识文断字,养成学习的习惯。唯有如此,阿富汗才能造出自己的飞机,拥有完备的电力系统和路政设施。他还提到,倘若妇女毫无贡献,国家何谈进步?因此,阿曼努拉希望男性让自己的妻女接受教育,并善待妻子。阿曼努拉说,善待妻子是先知的教诲。先知说,人人平等,男女也是如此。阿曼努拉希望臣民记住这一点。

阿曼努拉的授业恩师塔尔齐是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老师的思想,得到了学生的全盘接受。即使阿曼努拉对追求民族独立并没有那么强烈的热忱,但他仍可以喊着“独立”的口号来巩固自己的权力。无论动机如何,1919年,初登大宝的阿曼努拉立即宣布阿富汗摆脱英国的控制,实现“完全自主”。阿曼努拉的举动颇让英国人感到意外,谁能想到,阿富汗的国王竟然拒绝表示臣服!

阿富汗的专制君主之中,阿曼努拉的作风最为开明。即便只是惺惺作态,他的虚情假意也足够感动臣民。毕竟,他屈尊纡贵和民众当面交流,他愿意放下身段和普通人握手,他甚至能够倾听臣下的陈情诉苦。一次,阿曼努拉来到南部边境考察,执意要与一帮在此作业的筑路工人会面谈话。当地地形崎岖,施工难度很大,工人基本来自社会最底层。国王拥抱了他们,并向他们的辛勤工作致以谢意。访问期间,阿曼努拉身边没有任何保镖。列代先王看重的官民之防,他似乎并不在意。“整个国家都在为我保驾护航。”阿曼努拉说。

阿曼努拉这般做派的君主,阿富汗人还是第一次得见。民间流传着新君的一段往事。阿曼努拉还是王子的时候,他曾经穿着农民的衣装走街串巷,和市井民众打成一片。传说听上去有些无稽,但对我来说却有一种真实感,毕竟阿曼努拉的个性便是如此。在他之前,阿富汗的国王和英国人走得很近,这不符合阿富汗人民的心意。王室拿着英国人的补贴,用他们提供的武器控制自己的臣民,是地方部落和广大民众,而不是王室奋起抵抗,才换来了两次抗英战争中的那些胜利。阿富汗的精英阶层把英国人当成处得来的伙伴;而街头的市井小民却憎恨这群外来客,希望他们快点离开。在这个问题上,阿曼努拉和民众看法一致。

回到喀布尔,阿曼努拉摇身一变,成了高贵宴会的男主人。他的妻子(也就是塔尔齐的女儿)索拉娅在一旁作陪。阿曼努拉和男宾高谈阔论之时,索拉娅也会召集到场的女士,发表同样慷慨动人的讲话。这对夫妇以启蒙先驱自居。他们觉得,自己的演讲能把人民引向光明的未来。对于宗教事务,阿曼努拉夫妇并不看重,世俗生活才叫他们万分向往。毕竟,世俗化才是西方世界强大力量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