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违背道德的人 > 前言

前言

在使用“问题”一词时,如果我们的本意指的是“戏码”,那么我要说,本书叙述的悲剧戏码虽存在于主人公的灵魂中,并随之慢慢展开,但也缺乏普遍适用性,也不能就局限在他的个人经历中。我无意假装这里的“问题”一词由我发明——它在我这本书问世之前就已存在。不管米歇尔获胜还是败北,这个“问题”将继续存在,作者也不认为可以凭此论成败。

我使用“问题”这个词似乎也有点不情愿。老实说,艺术本身并无问题,也不可把艺术作品本身当做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某些显赫人士拒绝承认,该戏码不过是一个特殊而不寻常现象的逐步发展,而本书的主人公不过是一个生了病的个体,他们就无法看出主人公具有的有趣且重要的大量思想。那这错就不在这些思想或这出戏,而在作者。我是说,都是作者技巧的匮乏,导致即使他在本书中倾注了全部热情、流干了全部泪水和投入了一切关爱,也于事无补。但是一本书真正的意义和读者对其的感兴趣程度,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我宁愿拿着好作品受人冷落,也不屑只图眼前的成功,哗众取宠、吸引大众眼球,我并不觉得这样是骄傲自负的表现,反而应被看成具有长远眼光。

本书既不是一部起诉书,也非道歉书。我控制自身,以免仓促做出决定。如今的公众都希望能在故事结尾看到作者的道德倾向。实际上,当故事慢慢发展,读者甚至希望能看到作者的明确立场。希望他明确表示自己偏爱的是阿尔赛斯特还是菲兰特(1),是哈姆雷特还是奥菲莉亚,浮士德还是格雷琴(2),是亚当还是耶和华。我并不绝对地认为,中立性——差点儿说出“犹疑不决”——是一个优越的头脑是否具有优越智慧的必备指示物,但是我相信,不少伟大的灵魂都拒绝……下结论,更何况,提出问题和假定这个问题已被解决并不是一回事。

现在,我什么也不想证明,只求认真画好这一幅画,并让它绽放光彩。

我若怀着写米歇尔的起诉书的心态撰写本书,我也不会得到成功——即使大家对主人公满腔义愤,也不会因此感激我。很显然,这种义愤是在不以我为考量的情况下产生的。有人还会将这种情感延伸到我身上,直接把我当成了他。

【注释】

我如果想把主人公设置成一个杰出典范式的角色,那我必须承认,我这个企图算是失败了。少数几个人对米歇尔的这段经历感兴趣,但也只是借着义正词严的力量,大肆抨击他。而我赋予玛瑟琳多种美德,并非在浪费时间。这样米歇尔把自己看得比她还重,也自然就得不到大家的谅解。

(1)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诗剧《恨世者》中的人物。

我需竭力呈现本书自有的价值。这是一个滋味苦涩的果实,好似生长在沙漠最干旱地区的苦西瓜——吃了不仅不解渴,嘴里还会觉得愈发的灼热,但其在金黄沙地的映衬下,又显露出独有的美态来。

(2)二者均为歌德作品《浮士德》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