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拉特回答道:“我已有十三年没有见过这座花园了,但即使在此刻,我的思想还是跟孩子们在一起。”
有一次,拉夫在花园里见到谢拉特,拉夫问他:“你已经离开教学岗位了吗?”
拉瓦说,如果有两位教师,一个很称职,另一个比前一个更强,不要让后一位取代前一位,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由于缺少竞争,后一位就会变懒。但是拉夫却说,根据“同行相嫉增智慧”的说法,如果指派后一个做教师,他会干得更加努力(他努力工作以显示出别人的无能)。
拉比谢拉特被人们称为优秀的、有献身精神的教师。
拉瓦又说,如果有两位教师,一个教课教得快,但常有些错误,另一个教得慢,但是却没有错误,我们要聘请教得快的,因为时间长了,错误会自然清除。但尼哈德亚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说,我们应该指定教得慢而没有错误的人做教师,因为一旦错误在学生的头脑中固定下来,就永远无法消除。
讲师答道:“我教育小孩子,既教富人的孩子,也教穷人的孩子。对那些付不起钱的人,我不向他们索费。我还有个鱼塘,如果哪个孩子不想学习了,我就给他几条鱼,让他去养,把他争取过来。这样,他很快又很想学习了。”
只要教师和孩子住在同一个镇上,没有河流阻隔,就可以把孩子转到更擅长于阅读和文法的教师门下学习。但是,我们不应将孩子送到别的镇上去学习,也不应该把孩子送到本镇的河对岸去学习,除非河上架着牢固的、近期不会坍塌的桥。
拉夫问他:“你做了什么特别的事,竟得到如此报偿?”
教师午夜即起,日间上课,教学期间斋戒,食无节制,都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样做会损害教师的健康,在教学中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
一位教会的讲师来到方舟跟前,吟诵祈祷书中的话:“上帝使风吹起来。”风即开始吹起来。他接着诵道:“上帝使雨降下来。”雨便下了起来。
谚语教导我们说:“用适合孩子的方法培养孩子。”这就是说,如果你看到一个孩子学习《圣经》有进步,但却学不懂《塔木德》,那就不要勉强教他《塔木德》;如果他能懂《塔木德》,就不要勉强他学《圣经》。教孩子要教他能懂的东西。
有一次,拉夫来到一个城镇,命人们斋戒祈祷,以求天上降雨,但天未下雨。
如果老师讲了,学生不懂,老师不应该生学生的气,或者大发雷霆,而应当反复地讲解,直到学生充分理解为止。
假定有一位老师对门徒说:你知道,即使有人给我一百迈纳,我也不会撒谎。现在,某某人欠我一迈纳,我确实有一个证人证明这一点(根据犹太人的法律,要迫使某个人还债,要求至少有两个证人)。你去站在法庭上,充当一个证人。你什么也不用说,因此你就不会撒谎。而你的出庭足以使他认为你就是一个证人,这样也许会迫使他还钱。即便是师生,这样做也是不允许的,因为《圣经》有言:“应当远离虚假的事。”
作为学生,如果同学听了一两遍就懂了,而自己要听好多遍才懂,不应该因此而觉得丢脸。不过,这些看法只适用于学生因为课程太难或智力不高而不懂的情况。如果老师清楚地看到学生不懂经文是因为他们疏忽懒惰,他就有责任批评他们,让他们感到不光彩,从而激发起他们的上进心。
我们怎么会知道,当一个门徒坐在老师面前,见到穷人对富人犯错时,他不应该保持沉默,尽管可能老师的看法正好相反,因为《圣经》说:“应当远离虚假的事。”
无论提问与讲解,老师都应在学生面前设置“陷阱”,以使他们的头脑更加敏锐,同时弄清他们是否记住了老师所讲的内容。老师应该随时就正在讲授的内容提问,以激发学生勤奋学习。
“应当远离虚假的事”是出自《出埃及记》的箴言。此处引用来是为了强调这一教训:说真话比赞扬老师更要紧。为了帮助老师,门徒绝不该对实情加以掩饰,更不用说公然撒谎了。
教师不要过分地约束他们(孩子),因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不时给孩子们一点钱或礼品,让他们高兴——这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
如果父亲和老师都被人绑架,那么,应该先赎老师后赎父亲。
当一个人在教孩子(他们当中有些比别人聪明)时,发现让他们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学习,那些聪明的孩子单独需要一个教师时,他不应该保持沉默。即使他会因为把学生分开而经济上有所损失,他也应该对孩子的父母说:“这些孩子单独需要一个教师了。”
如果父亲和老师都挑着沉重的担子,那么,应该先帮老师后帮父亲。
让学生保持活跃的一种方法,就是用使人吃惊的话使他们振作起来,就像王子犹大所做的那样。
如果一个人要去为父亲寻找丢失的财物,同时又要为老师寻找丢失的财物,那么,老师应该优先。因为父亲只是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而老师教给他智慧,把他领入未来世界。
拉比正在讲课,突然发现听众在打瞌睡了,他要设法使他们兴奋起来。突然,他大声说道:“埃及有一个女人,一次生了6000个孩子。”
对学生的荣誉要像对自己的荣誉那样珍爱,对同事的荣誉要像对老师的尊严那样敬佩,对老师的尊严要像对上帝那样敬畏。
学生依什梅尔正觉索然无味,听了这话大吃一惊,问道:“那会是谁呀?”
第四种:学得慢忘得快——这是命中不幸。
拉比大声答道:“就是约西贝,她生了摩西,而摩西一人可抵6000人。”
第三种:学得快却忘得慢——聪明的学生;
下面这个传说中的争论是因为“aksania”这个字有两个意思而引起的,“aksania”既可指小旅店,又可指旅店老板娘。
第二种:学得吃力忘得慢——他失得相抵;
拉比们教导说:一定要用左手表示拒绝,用右手表示接受。不要像约书亚那样,他用两只手把他的门徒耶稣基督推走了。
第一种:学得快也忘得快——他得失相抵;
约书亚做了件什么错事儿呢?
有四种学生:
一次,他从亚历山大到耶路撒冷去,途中住进了一家小旅店,主人们对他非常尊敬。
母牛哺乳的欲望比小牛吃奶的愿望更强烈。
“aksania真漂亮!”约书亚说,他指的是旅店。
拉比阿基巴因违抗罗马人的命令传授犹太教,被关进牢里。他的学生西蒙恳求阿基巴在牢房里继续给他传授教义。阿基巴拒绝了,因为这样做会危及他的学生的生命,但是,他用下面这则比喻向西蒙表明了他教书的强烈愿望。这则比喻表明了老师是多么地需要学生:
门徒耶稣却说:“先生,她的眼睛像条缝。”他说的是旅店老板娘。
门徒能使老师增长才智,开阔思路。先贤说:“我从老师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从同事那里学到的更多,而我的知识最多的是从学生那里学来的。”哪怕是一小片木材,也可以引燃一根大木头,学生思想的点点火花,能使老师的思想更加敏锐,学生提出的问题,会诱发出老师光辉的智慧。
“坏蛋!”约书亚吼道,“你脑子里想的就是那些吗?”
教师是学生生活中地位最高的人,配得上比父母更高的荣誉。
约书亚吹了四百声号角,把耶稣开除了(开除教籍的仪式上要吹号角)。耶稣多次来找他,恳求道:“请收下我吧!”但约书亚不理睬他。
如果你年轻时没有积累智慧,老了又怎会变得聪明?合理的判断凝于白首,明智的忠告出自老人;聪明智慧存于老人,真知灼见来自学者。
一天,约书亚正在做祷告,耶稣又来找他,这一次,他打算把他收下。他向耶稣打手势,让他等自己做完祈祷。
无知者活得越久,愚蠢与日俱增。
可是他的学生以为自己又被拒绝了,便离开了老师。
善学者年龄越大,智慧日益丰富;
不要说“我有空的时候会学习的”,也许你不会有空。
只因有了活泼可爱的学生,世界才得以万世长存。一定不能使学生误了学业,即便是为了修筑庙宇。没有学生的城镇终将毁灭。
复习的益处是无穷的。复习100遍的人没法跟复习101遍的人相比。
给教师的忠告
人类的智慧凝于笔尖,
贤哲们听了这个故事后说:“尽管孩子的父亲仅仅教了他一本书,上帝还是给了这位父亲报偿。那么请想一想,要是把《圣经》《释经》和《传说》都教给孩子,会得到多么大的报偿啊。”
诗文篇篇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恺撒一面听着他读,一面说道:“上帝保佑,显然是上帝鼓励他的臣民,要把这孩子送还他的父亲。”于是他赐给这孩子金银,并指派两个卫兵把孩子送到他父亲那里去。
你手中的笔不过五寸,
看守把他从牢里领出来,给他穿了一身漂亮的衣服,然后带他去见恺撒。皇帝把书放在孩子面前,这孩子从“起初”一直读到“天地万物都造齐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一部分)。
威力可比国王的权杖。
“我父亲只教会我读一本书。”孩子说。
并不是想到什么就应该说什么,也不是说什么就应该写什么,更不是写了什么就应该出版什么。
看守把孩子叫来,对他说:“如果你不知道这本书怎么念,皇帝就会要你的脑袋。你死在这所牢房里,比皇帝把你的脑袋割下来,大概要好受一点儿。”
据说拉比阿基巴到四十岁时还什么书也没有读过。他和富人萨夫亚的女儿结了婚,妻子劝他到耶路撒冷去学习经文。
“有,”看守答道,“我去把他带来见您。”
“我都四十岁了,”他对妻子说,“我还能成就什么?别人会笑话我,因为我什么也不懂。”
“这只能是犹太人的书,”他说道,“这里有会念这本书的人吗?”
“我来做件事情给你看看,”妻子说,“给我牵一头背上受伤的驴来。”
碰巧恺撒大帝来到了这个孩子所在的城市,还要来参观关他的那所监狱。恺撒要求看一看监狱里的书籍,他看见一本他不会念的书。
阿基巴牵来了驴,妻子用尘土和草药把驴背上的伤处敷起来,那驴看上去非常可笑。
从前,有一个以色列人,他的儿子对学习不感兴趣。老师终于放弃了努力,除了《创世记》以外,不再教他别的书。最后,城里来了军队,把这个孩子抓了去,将他囚禁在一个遥远的城市。
头一天,他们把驴牵到集市上去,人们见了就哈哈大笑。第二天,人们见了还是觉得可笑。但是到了第三天,人们再也不觉得可笑了。
在你习惯了跟她交往以后,她终将面对面地向你显露她的容貌,向你吐露她内心深处的隐秘。
“去学习经文吧,”阿基巴的妻子说,“人们今天会笑话你,明天他们就不会笑了,到后天,他们会说:‘他有他的道理。’”
后来,她渐渐地走近你,轻声跟你说上几句,但她的容颜仍旧藏在密实的面纱后面,你的目光很难透进去。随后,她会跟你交谈起来,遮住她容颜的面纱越来越薄了。
美德培养
就像一个藏于深闺的女子一样,当她的朋友和她所爱的人走过的时候,她会将一扇秘密的小窗打开,让他看上她一眼,然后又久久退隐,教义也只把她自己显露于所钟情之人,而且并不是总用同样的方式。起初,她戴着厚厚的面纱,只是在你路过时招呼一声……
通常,人间国王制定的法令,如果他本人愿意遵守,他就遵守;如果他不愿意遵守,就由别人来遵守。但是,神圣的上帝不一样,他制定了律令后,自己率先遵守。
“那边听得见我们这边说的话。”
据说有一个赶驴的来到拉比阿基巴面前对他说:“拉比,请把全部的《托拉》一次教会我。”阿基巴回答说:“孩子,我们的导师摩西在西奈山上住了四十天四十夜,才学会了它,而你让我只用一次就教会你!不过,孩子,《托拉》的基本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希望别人在涉及你的财产方面不伤害你的利益,那你也决不能伤害别人的利益。”
“电话呢?”
宁被诅咒,也不要去诅咒。
“每个字都要计价收费。”
降低自己的人,上帝抬高他;抬高自己的人,上帝降低他。凡谦卑的人,终将会使神灵与其同在;凡傲慢之人,必为耶和华所憎。
“可以从电报学到什么呢?”
胸中傲气十足的人,恰如崇拜偶像、拒绝宗教的基本准则以及道德沦丧的人一般。对这种人应该像对待偶像一样将其砍倒,他不会分享复活,并且神灵为他而伤心。人的品性与神圣上帝的品性不同。对人来说,地位高的人只看见地位高的人,却看不起普通人;上帝则不同,虽然他高高在上,却看得见每一个卑微的人。对于傲气十足的人,上帝说:“我和他不能同住这个世界。”
“一个人可能因为误了一秒钟,便失去了一切。”
在三件事上自我反省,你就不会被罪孽驾驭,要知道:你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将要站在何人面前算总账。从何处来——来自一滴脓水;到何处去——去一处满是尘埃和蛆虫的地方;将来要站在何人面前算总账——站在至高无上的上帝面前,因为人的最终归宿不过是一条虫子而已。
“我们可以从火车学到什么呢?”一个教徒问道。
有一种傲慢被单独挑出来,予以特别警示,即卖弄学问。因为学问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并且有学问的人得到了最崇高的荣誉,所以他们特别易于染上自高自大的恶习。
有一次,拉比萨格拉对他的教徒说:“我们可以从所有事物中获得知识,不但可以从上帝所创造的一切中获得知识,人所创造的东西也可以给我们以教益。”
我的谦卑就是我的高贵,我的高贵就是我的谦卑。
两位贤哲说:“这个人配得上过一个因他而被亵渎了的安息日。”
人行慈善比献上所有的祭品更伟大。门不向慈善敞开,便向医生敞开。当一个乞丐站在你的门前时,上帝就站在他的右手边。
他们抬头望去,看见天窗上有一个人的身影。他们爬到屋顶,发现了希勒尔,白雪覆盖着他,他快要冻死了。他们把他抬下来,给他洗了澡,在他身上涂了油,把他放在火边。
借钱济贫比施舍救难的人更伟大,而最伟大的人则是与穷人合伙投资的人。
第二天早上,谢马亚对阿夫塔伦说:“兄弟,这间房子天天都很亮,今天却这么暗,怕是外边天阴了吧。”
在公开场合给乞丐施舍,还不如什么也不给。救济的最好形式是:捐赠者不知谁受,接受者不知谁赠。
在一个安息日的前夜,他没有挣到钱,看门人就不让他进学堂去。他爬到房顶,把头靠在天窗上,从那里他可以听到贤哲谢马亚和阿夫塔伦说的话。他趴在房顶上,大雪纷纷落在他身上,但他在那里趴了一整夜。
为了将尸体抬出去和帮助新娘出嫁,可以中断《托拉》的学习。
老希勒尔是个穷人,他每天干活儿,却只挣得半个第纳尔,他把这点钱的一半交给学堂的看门人,另一半用来养家糊口。
安慰死者的家属,也是人应仿效上帝的行为之一。但对此的忠告是,不要在死者尚未出殡时前往,因为这时人们通常没有心思来听宽慰的话,葬礼之后有七天的哀悼期,这时应去探访遗属并给予宽心和安慰。
拉比们教导说:如果有一个人来到天堂前说“以前我太穷,忙于生计,所以不能学习”,那神就会问他“你以前比希勒尔还穷吗”?
对囤积物产的人,放高利贷的人,卖货缺斤短两的人,搅乱市场的人,上帝永不原谅。
学习以致精密,精密以致热忱,热忱以致清洁,清洁以致节制,节制以致纯净,纯净以致脱俗,脱俗以致谦谨,谦谨以致避罪,避罪以致神圣,神圣以致神思,神思以致永生。
对其同胞犯下罪孽的人,必须亲自上门道歉。如果对方不接受道歉,应找不少于十个人,再次当众道歉。如果对方已死亡,必须前往他的墓地去忏悔。
无知者不可靠,怯懦者不可教,急躁者不可传道。
如果一个人错误地怀疑了别人,他必须要去安抚他。仅仅这样还不够,他还要为对方祝福。一般来说,安抚的次数不超过三次,并且道歉不过夜。
有知识的人拥有一切,而没有知识的人拥有什么呢?人一旦掌握了知识,他还缺少什么呢?如果一个人没有掌握知识,那他拥有什么呢?
如果你稍微地委屈了朋友,你要把它看得很重;如果你为他做了许多善事,你要把它看得很轻。如果他为你做了少许善事,你要把它看得很重;如果他深深委屈了你,你要把它看得很轻。
任何有知识的人都不会贫穷。
谁富有?为自己的一切而感到快乐的人。穷困本身并不是美德,清心寡欲和享乐主义都是有害的。故意逃避快乐和物质上的幸福,同样是有罪的。在神圣的上帝面前,没有悲伤。
一个教师所教的学生不得超过25名,如果一个班的学生多于这个数,就得雇请助教。好学生要和差学生坐在一起,借以带动差学生。要奖励学生的成就,而不去惩罚他们的失误。
美酒来了,理智走了;美酒来了,秘密走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一杯酒正好,两杯使之堕落,三杯使之举止伤风败俗,四杯使之自尊丧尽、廉耻无存。
犹太小孩第一次上课,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由拉比或有学问的人带到教室。在那里,他会得到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写好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孩子一边诵读字母的名称,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随后,还要请他吃蜜糕、苹果和核桃。此举的目的是告诉孩子,知识是甜蜜的。
人必须在吃饭前先喂牲口。
知识是甜蜜的
假如上帝没有把《托拉》赐予我们作为引导,我们就会向猫学习谦恭,向蚂蚁学习诚实,向鸽子学习贞洁,向雄鸡学习优雅的举止。
有知识的人拥有一切,而没有知识的人拥有什么呢?人一旦掌握了知识,他还缺少什么呢?如果一个人没有掌握知识,那他拥有什么呢?
有三种人不得宰杀动物:聋哑人、低能的人,还有未成年人。第一种人不行,是因为他们不能诵说必要的祝福,后两种人不行,是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的能力从事如此复杂的工作。其次,宰杀所使用的刀必须锋利光洁,刀刃上不得有一丝一毫的残缺。
任何有知识的人都不会贫穷。
有五种情形系不合格宰杀:一、延迟——刀的前后运动不能中断;二、用力——切割必须要轻;三、深刺——刀不得深插在肉里,而应划过喉咙;四、移刀——必须在脖子上规定的地方下刀,不得移位;五、撕扯——下刀时不得在气管或咽喉上移位。因为这些行为有可能给动物造成更大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