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老师,水缸破了 > 译者后记

译者后记

学校操场一角的梧桐树下,水缸用一根麻绳拴在树干上,这就是全校师生的“饮水机”了。学生们每天轮流去小溪打水,倒进水缸里供大家饮用。有一天,水缸出现了裂缝,于是故事开场,各类人物轮番出现,人情冷暖,众生百态,仿佛村里来了马戏团般的闹腾起来。

如果说诗人的水罐体验是小资的,那么用波斯语写的《老师,水缸破了!》这部小说则可以说是太接地气了,甚至连插图都沾满了细小的沙粒。小说中的伊朗沙漠山村小学,毫无悬念的贫穷落后:一共只有两间教室,萨马迪先生既当校长又当老师,一年级到五年级所有学生的所有课程,全是他一个人教!

水缸裂了,也未必完全是件坏事。水缸裂了,裂变出一个故事,一本小说,最后成就了一部获奖影片。写到这里,我想起两个水罐的故事。有个挑水工有两个水罐,一个完好无损,另一个有条裂缝,挑回来的水,往往只会剩下一半。于是,完好的水罐时常嘲笑裂缝水罐,让它感到非常难过。但挑水工却安慰它说:“别难过,你看看路上的那些鲜花啊。”原来,挑水工在路边撒下了花籽,水罐裂缝里漏出的水浇灌了花籽,让它们开出美丽的鲜花。

阿拉伯的集市,天方夜谭般的神秘。摆在地上的那些缸儿们、瓮儿们、罐儿们,大大的肚子,小小的边口,体态圆润,优美极了。瓦制品质朴,陶制品精美,但两者都是透气,有呼吸的。乌拉圭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曾这样描述过:“为了做午饭,仆人提来一只刚刚打满井水的大肚子陶罐。井水凉得直从陶罐的所有毛细孔里往外渗,水汽布满发红的水罐清凉潮湿的表面。水汽多些的地方凝成的大水滴滚落在洁白的桌布上。”最后,胡安娜把面颊贴在清凉、潮湿的陶罐上,感受着这简单朴实的幸福时刻。

在与这本小书相依相伴的日子里,心里总有一种暖暖的感觉。这种感觉像沙漠里金色的黄昏,拥抱着夕阳下顶着水罐回家的阿拉伯少女。沙漠并不意味着荒凉,恰似贫穷难以压抑欢笑一样。只要我们的内心有阳光,有信念,任何容器里装的水,喝起来都会清凉甘甜。无论在艰难时期,还是在幸福年代;无论是行走在沙漠,还是安睡在宫殿,都千万别让我们心里的清泉枯竭啊。

在沙漠地区,水犹如生命,格外珍贵。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游走在阿拉伯的沙漠里,深刻体会到普普通通的一罐淡水就是甘泉、就是生命的意义。沙漠永远缺水,阿拉伯人家门口的水罐里,永远会装满淡水,让牵着骆驼经过的路人取饮解渴。

感谢胡桑·莫拉迪·凯尔马尼先生写的这部小说,它让我们走进了具有四千多年西亚文明史的古国。这个国家,不仅有美丽的波斯壁毯,有强大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有依然贫困的山村小学,还有围着水缸喝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