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又残酷……大胆检视人性状态,诊断结果不忍卒睹,这本看似冷酷无情的小说却直捣读者内心。——《爱尔兰时报》二○一六年推荐书单
韩江这位说故事的人十分不可思议,她对人类的目的提出质疑,透过她笔下人物令人心碎的经历,看到善与恶不断紧张对立,也让人心里冒出很多疑惑。她如诗的语言,行云流水般在不同叙述观点之间游移,但她也会大胆用不加修饰的朴素措辞,仿真重现历史上那场严酷的冲突,和当时弥漫的激昂情绪。以如此令人不快的方式描摹光州民主化运动,竟将读者吸引到故事结束。——《书单》
非看不可的作品,具普世性,能引起深刻的共鸣……它让我们撕心裂肺,悸动萦绕心头久久不去,它让我们时而怀抱梦想,时而悲痛哀鸣……。——《纽约时报书评》
韩江以独特的叙事风格,诉说南韩一九八○年历时十天的光州事件,及其在韩国心理、精神、政治面掀起的阵阵涟漪,让人洞悉光州年轻人当年受到的残酷暴行。她的文笔质朴却情感浓烈。——《卫报》二○一六年推荐书单
令人心痛……韩江的小说试图将难以启齿的事情用言语表达,她特别着墨于平凡面,将可怕的暴力镇压事件人性化,好比书中角色帮忙照料和运送受难者遗体,在事发多年后努力回归一般生活。韩江让读者从东浩的家人和朋友口中,追忆东浩的点点滴滴,她赋予那些失落者发声的权利。——《出版人周刊》
韩江的文字清澈且含蓄内敛,她以极其温暖的笔触,处理令人震撼的惨烈题材。——《泰晤士报》
引人入胜……结局很折磨人但扣人心弦,冷酷地描绘死亡与痛苦,却让你目不转睛……韩江仿佛施了催眠术,将你拉进光州事件的恐怖场景,对人性提出质疑,人人都不能幸免被卷入其中,这部作品令人胆寒,直接了当到令人痛苦。——《洛杉矶时报》
情感炽烈的作品!韩江的《少年来了》捕捉人性的自相矛盾:开头章节尸横遍野的画面,告诉读者嗜血兽性是如何凌驾人性,但是能展现博爱精神,为原则信念受苦牺牲,又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作者总结这种矛盾的手法很出色。本书意图链接个人经历与政治事件,且在刻划个人经历时充满强大的渲染力,例如作者细腻又具体地描述一位母亲对逝去儿子的思念,就跟她铺陈这起举世悲痛的事件一样,充分展现驾驭文字的功力。——英国《独立报》
清新质朴,铺陈巧妙,令人肝肠寸断……《少年来了》努力处理光州大屠杀的历史余波,它要问的是,人类会为何而死?幸存下来的人接着又会有什么遭遇?韩江秉持原创且大无畏的精神,处理这些难题与无情的疑问,让《少年来了》成了二○一七年必读好书。——《芝加哥书评》
有些题材,只要选择了,就等于是把作者的说故事功力搬上台面准备接受考验,在韩国历史中,尤其以一九八○年五月光州事件这个题材最为典型。只是我们迫切想知道的,不再是根据历史事实的严惩与复权,而是关于伤害结构的透视与探究。这是一本唯有韩江才能超越韩江的小说。——文学评论家申亨哲
韩江在这部作品里探讨残暴政治带来的形形色色创伤,透过让人难忘的细节与穿透人心的感性事实,交织出一部精采小说……一本书写强烈、带来冲击与完全贴近人性的作品。——《科克斯评论》
作者将身处在黑暗与暴力世界里,遭受折磨、历经伤痛的人们刻画得淋漓尽致,带领读者直视当年的光州,宛如身历其境般见证那场血腥暴力的大屠杀。文中叙事者的证词和阅读者的想像结合出难以忘怀的恳切告白,让我们重新切身体会那座城市在十天之内的漫长煎熬。这本仿佛从水滴折射出的阳光碎片中找寻纯洁雏鸟的小说,对我们诉说着真正需要好好拥抱的历史记忆究竟是什么。——文学评论家白智莲
韩江这部小说最突出的是对于死亡毫不避讳、不带情绪的描述。很难想出还有什么作品如此生动、有说服力地处理了肉体衰败的不同阶段。韩江的文字读来并不轻松,而是带着对生命最终的洞察,这部分的呈现非常出色。——《波士顿环球报》
韩江的《少年来了》,一字一句如整座光州碎裂的玻璃,尖锐地点醒小说家的另一重使命:我们拿着的笔,是枪是剑,只为正义而鸣响,只为光亮而挥拔。我们拿着的笔,也是针是线,缝合那些被遗忘的模煳血肉,在历史的伤口上绣出一朵灿烂奇花。写下,只为被记得。——刘梓洁(作家)
这部故事的题材尽管骇人,文字却十分优美,其中细致刻划的意象让人无从回避,也无法别过头去……《少年来了》篇幅不长,却深刻提出哲学性和精神性的探问,而没有提供任何抚慰。故事始终紧扣着以下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到底能忍受多少、我们能对别人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圣路易邮讯报》
韩江以穿越生与死的魔幻笔法,透过七人的目光、回忆、言语、疼痛与离别,全称式地拼凑出一九八○年五月十八日的“光州事件”。当代韩国人在韩江的笔下,寻找过往的记忆,抹平当今的伤痛,只为了走向未来的光明之途。——陈庆德(韩国社会文化专家、《再写韩国》作者)
启发人心……故事毫无冷场……小说家最终重建出来的,不仅是优秀地记录韩国历史格外有争议的那段期间所发生的人民受难事件,更用文字证明了人们愿意受苦、被捕、甚至用自身性命交换,为了信念起身反抗,或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旧金山纪事报》
《少年来了》确实站在小说的位置,把光州事件带到读者眼前⋯⋯这些角色代替沉默的生者和死者,说出他们的愤怒、悲伤、无力与尊严。在我们尚未能说出真话之前,先读小说吧。当这些微小的声音都被听见了,那小说就自由了,才能回报我们更多的现实。——陈又津(小说家)
这部小说针对各种艰难问题提供了深刻与人性的回答,也是对暴行受难者致敬的一部动人故事。——《书页》
回首看过去的苦难,不是为了继续沉浸在悲伤之中,而是为了避免未来走上相同的路。这本书带着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回顾光州事件与韩国民主化运动,从像自己一样平凡生活着的人们的视角,提出对黑暗人性温和却强大的控诉。——何撒娜(东吴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引人入胜……韩江以说书人特有的细腻和力量,将这场冲突跳脱“历史”的时间距离,进入每一个无可取代的独立之人的亲密空间。——《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