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我,偶尔会想,在江南绵延的丘陵之外,是否还有更高远的地方?但那时的我,除了读书,还能做什么呢?连离家出走都没有实力。
“三界无宁,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之忧患,如是等火,炽热不息。”——世尊释迦牟尼说,你不睁开眼睛,你根本不会意识到三界如火宅、尘世如牢笼,但大多数人前赴后继,乐此不疲。你能怎么办?一开口就被打为异类。
心里那点小小的质疑,如蚍蜉撼树,根本撼动不了我的生活。尽管后来我意识到,那是最浅的出离心在萌芽,在生起。
我真正抗拒和厌烦的是这些:眼看着那些世俗的温情和烦恼,如丝如藤地缚住大多数人的手脚和心性,而他们毫无所觉。真是莫名地悲从中来。
骨子里,我压根不留恋青春期,亦无法认同同龄人的种种天真、盲目、热情、冲动。彼时种种的不甘和期待,回想起来都充满了坐井观天的尴尬无力感。青春期给我留下最深的恐惧是无明。那一个个坐井观天、作茧自缚的烦恼,那一场场以热血为名、以我执为实的陷阱,即使是旁观,也足以让人觉得百无聊赖。
生平最怕和江南人唠嗑。两顿天聊下来,顿觉血槽已空,后继无力。那些人情世故、家长里短,真不是我能够驾驭和欣赏的话题,但他们兴高采烈,你又不能粗暴打断,只能唯唯诺诺附和。
我不是叛逆的人,然而心中委实有太多困惑,不是当时的我能够解答。问别人,似乎也只能得到似是而非的答案。我隐隐抗拒,不愿被拖入他们惯常的思维中去。
今年回到安徽过年,短短数日,感觉还是可以的,待久了就不行。我此生之于江南,注定只是过客,不是归人。
要到了21岁只身远行、离开家乡之后,我才得以验证书里的知识,心中的认知和外面的世界的同与不同。
是没有什么不好,可惜这种好,谢谢,抱歉,我不想要。我不想我的人生成为庸俗的祭品之一。
要到我抵达西藏,我方知道千山之外更有千山,阴霾之后阳光普照,俗世深处深藏喜乐。因为懂得无常,深信因果,这里的人连老去,都老得细水长流,无声无息,不会一惊一乍,絮絮叨叨。
养儿育女,余生为儿女操心……如我身边的长辈一般生活,这样的人生一眼可以望穿——如此漫长望不到头又不可省略的一生真叫人万念俱灰。如果这就是我生活的信仰和目标,我不觉得来日我会心甘情愿,含笑九泉。
是西藏令我深信佛法,是佛法开启了我的心智,虽然做不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可做到见山爱山,见水乐水。
每一天都是重复,再重复。读好中学,保持好成绩,然后呢,读更好的高中、大学,再然后呢?找一个好人家,结婚生子。所有的标准都是好,但这个好,亦只是世俗标准认可的好。
循着心里的一点微光,我慢慢走出来,看到更广大深远的天地。
实话说,我家境不算差,家庭教育亦算开明,于情于理我都不该生出怨气。可我偏偏觉得,青春乏味又无力,就像你拼尽全力走,却看不到未来,也看不到终点。
如果没有修习佛法,我应该不会有持续写作的激情和动力。人多少会受困于自己的识见以及经验,到了一定程度就难以为继,无力突破。这时候,需要有更深广的力量去洗涤洞彻。
我后来才想明白,天气极度影响心情,连带我的青春期都显得晦暗潮湿……青苔好像从脚底长到了舌苔上。所以当青春电影大热,大家都在回忆青春的时候,我一脸茫然,乖乖闭嘴。我怕我一开口,就让人扫兴。
文字再华艳,亦只如飞花触水,我们的人生到底还是需要一些水落石出的时刻,去见证一些实相。
每年的春天和冬天都冷得要死,冷到万念俱灰。夏天闷热蚊子多,我又是招蚊体质,到哪里都是一身包回来,痒得肝肠寸断。秋天好过一点,但祖国万里山河,秋天哪里不美不好过?
这需要智慧承托。
要不是多年的诗词浸染给我留下情意结,我这辈子对江南的印象简直因为天气和个人身体的原因而糟透了!湿气和冻疮反复折磨我,像两个不死不休的宿世仇敌。我知道死不了,奈何比死还难受。
从诗词赏析写到西藏,并无背离,亦无跑题,二者都是我始终感兴趣的主题。会穿插着写,呈现内心不同维度的感受。
我不钟意现实的江南。即使是现在,亦只在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去住几天,权当观光,一下雨我就烦得要死,恨不得拔腿就逃。
这些年来,在边地的旅行,让我看到城市之外古老自然的风貌,更深切地体会到古人之心、故人之情。
少年的我,蛰伏于江南,如孙行者被压在五行山下动弹不得。除却你我共有的青春记忆、做不完的习题、考不完的试、上课的感觉像上坟之外,我最受不住的,是江南淫雨绵绵的天气。我个人觉得,跟江南黄梅天动辄连月的阴霾比,北京被人唾弃的雾霾简直不算事。
一路走来,并不颠沛,亦无流离。庆幸在红尘中游戏玩耍,遇到了很多的爱和欢喜,却没有丢失最初的出离心。
写作十年,现在的我,也只敢说,写作是很慎重的事,修行也是很慎重的事。找到“写作—修行”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我生命产生变化的开端。
这十年,是我真正青春肆意、自由自在的十年。我心里清楚,我是什么,我要什么,我要做什么。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即使它们仍在完善,却是自在的,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当年看胡兰成说“文字修行”,深以为然。可惜的是,他口是心非,不能也不曾,把文字当成修行。只是沾沾自喜,换了一种风流把戏自娱而已,骨子里,还是个无品无行的小文人。若说真正的文字修行,太史公著《史记》算一个,曹雪芹写《红楼梦》算一个。其他人或许够得上,但并不那么纯粹。
如此纵情而不任性,才是我期待已久的青春。
写作仿佛是导演、编剧、演员三者合为一体的工作,一开始是自己写,演给自己看,然后是写,演给别人看,到最后,依然是回归到给自己看——这和修行的次第是相似的,最终的目的也是相似的,都是哄着自己往更好的目标前进。
现在是最好的时光,我们还年轻,还未老去,可以爱,可以犯错,可以后悔,也可以重来。
当最初的冲动结束之后,写作的激情往往要靠真正的兴趣来维持。这是个漫长的、持续的、与自己角力的过程。整个过程中,适度和自得其乐是很重要的事情。
心底有激情,但不鲁莽。心内有信仰,身外肯担当。
总有人好奇作家的身份,仿佛这是一种与众不同、变化多端的职业,就好像许多人觉得开一间咖啡馆、民宿、书店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一样,只要拾掇得漂亮,打开门就会客似云来,其实压根不是这么回事。
蜗居一地心无委屈,跋山涉水兴致盎然。有人做伴不怕,无人同行亦不惊。
我反倒觉得从22岁到32岁这十年,是我真正开心,青春焕发的日子。这十年,也是我写作之路缓缓开启,慢慢沉着,深有所得的十年。
千山万水,嬉戏游乐,心如赤子,不疑不惧。
这么说,丝毫没有伤感惆怅的意思。
不管别人怎么认为,我始终觉得,生养之地固然是家乡,心灵的皈依之地更应该是故乡。那朝朝暮暮的安然喜乐,心心念念的柔软牵挂,是不会错的。
是什么时候开始,觉得时间流转如此之快。真真是光阴似箭,一去无回。“弹指刹那”这个词,真的要等到年岁渐长,有岁月可回首的时候才可以体会到。
像远行的牧人,穿行过繁华都市,回到熟悉的地方。
离我写完《日月》,又过了五年。
看到雪飘落肩头,泪就盈满眼眶。
我终于决定提笔再写西藏。
千山之外,是我的故乡——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