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美丽的南方 > 第后记章

第后记章

稿子写了出来,对作者来说,有如母亲生下了婴儿,喜悦之情是不待言说的;但,它将带给读者一些什么呢?它能否给文艺的花园增添一点儿色彩?这就不能不使我踌躇起来。

今年正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自己给自己许了愿:要把这未完成的东西继续写出来,作为一份礼物献给十周年大庆。这一愿望得到了组织的支持,得到两个月的假期,来到秀丽而宁静的桂林,先后在雁山和榕湖两个地方,夜以继日地把几年来经常活跃在脑子里的人物,涂抹在一张张的稿纸上。两个月过去了,全书三十个章节,二十余万字的初稿,终于在昨天午夜时分全部结束。

当然,这些人物和故事所以缠着我那么多年,使我那样执拗地非得把它写出来不可,无非是为了想通过韦廷忠这个人物从奴隶变成主人的这一翻身故事,使读者不但看到世世代代受剥削和被迫害的农民如何在党的领导下,跟地主进行了尖锐而复杂的斗争,终至获得了胜利;同时也看到各级干部怎样通过斗争的实践,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通过这段故事,也想让读者看到,在这新旧交替的时代,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怎样通过与工农群众的同甘共苦,通过斗争和劳动的实践而得到了真理的启示,终于修正了原来的阶级偏见,精神上获得了新生;而少数腐朽以至反动的人物,终于成为时代的垃圾,被时代的潮流和革命的旋风所抛弃。

但,这些人物的影子却始终在脑子里活跃,不把他们描绘出来,总好像是欠了一笔债似的,精神上不免有个负担。

正如大家已从书上看到的,故事发生的年代,是在新中国开国之初。那些事情都曾为大家所熟知。几年来由于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深入,由于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由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关心和培养,书中所描写的一部分人物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发展和提高,大家的精神面貌已今非昔比了。当年在屋边种下的树苗,今天已高出屋顶;当年的婴儿,今天已成了小学生;当年的小学生,现在已经是青年,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我现在之所以还给大家讲述这样一些往事,无非是感到:故事虽然是过去了,但它也许还能使读者从中窥见这一时代的步伐和一部分知识分子所经历的思想改造的道路。

当时正是南方溽暑的季节,每天就在小小的纸窗下,对着发黄而多烟的煤油灯,顶着炎热和蚊蝇的烦扰,专心致志地和自己幻想中的人物打交道:分配他们工作,安排他们的命运,分给他们以悲喜。9月中旬,因出席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写作遂告中断。会后,工作岗位有了变动,创作假期就此告终,已经写了百分之九十左右的草稿,也只好搁置下来。

但是,文学作品的客观效果与作者的主观愿望往往是有所距离的,就是说,作家未必能够那样熟练地运用他的艺术技巧,完美地表达他的主观愿望。因而这部小书能否达到上述的心愿,只有待于读者的判断了。

那时自己刚刚结束了农村的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工作回来,对于那场阶级斗争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迹,记忆犹新,很想用文字把它们记载下来。正好1952年冬,作协总会组织第二批作家分头下乡下厂和到志愿军中去深入体验生活。我也有幸参加那次活动,回到曾经在那里参加土改斗争的邕宁县华安乡,又同农民群众一起,搞了五个月的互助合作运动。1953年5月初才转到南宁郊区白沙,住在一个农民家里,一边继续深入生活,一边开始了这本小说的写作。

陆地

这本书稿的写作过程很长,从开始酝酿时算起,已经是七年前的事了。

1959年6月3日记于桂林榕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