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路边草 > 译后记

译后记

译者爱读夏目的作品,但翻译时颇有力不从心之感,尽管再译及时作了修改,仍然难免有不当和谬误的地方,望专家和读者不惜赐教。

漱石的父亲夏目直己是封建幕府时代管辖东京某地区的世袭行政警官。一八六八年的明治维新结束了幕府的统治,夏目家也随之衰败下来。漱石两岁时,被父亲送与稍有权势的盐原昌之助为养子,而贪得无厌的养父与能说会道的养母使漱石深感厌恶。漱石七岁时,养父母终因不和而分离,漱石由父亲赎回家来。家里人认为他“不会成器”,他却决心好好学习,使自己成为顶天立地的人,经过努力,终于进了东京大学英文科。毕业后,一度在中学执教,不久与曾任贵族院书记长官的中根重一的长女镜子结婚。三十三岁时,他获得了公费留学英国的机会。回国后,他本想干一番事业,但碰上了种种干扰:妻子患病,经济拮据,养父母不断来纠缠,岳婿俩在感情上存在“鸿沟”,多病的姐姐、滑头的姐夫和穷困的哥哥……漱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反而尝尽了寂寥的滋味。他心神不定,有苦难言,但他总是牺牲自己,胸怀宽大地去对待和处理这些事情。难怪他的学生、著名评论家小宫丰隆在评述《路边草》时指出:漱石先生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善于回顾“旧心”,改变“新心”,求得“进步”,这就是他能成为伟大作家的秘诀。

译 者

《路边草》原文作《道草》,含有“蹉跎岁月”的本义,是漱石四十八岁时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从主人公健三自英国留学归来邂逅养父写起,逐步涉及种种人物和事件,最后以付给养父一笔钱,希望借此了却往日的关系而告终结。这不到一年的时间,却反映了漱石三十六岁以前的坎坷经历和人生,对于研究和了解夏目漱石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一九八五年春节

鲁迅先生曾经赞赏和翻译过他的作品。因此,我国读者对这位文豪并不陌生。

一九八六年底重校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明治到大正年间很有声望的作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日本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