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针虽然一点都不好玩,可花的时间也不长。五分钟就打完了。是的,你的胳膊会有点疼。但是,你就要去非洲了,只要你走出医院,买个冰激凌庆祝一下,胳膊就不会那么疼了。
“艾玛说她不想去,我把她抱起来放到我腿上抱着她。我用平静的语气轻轻告诉她,我理解她,我也不喜欢打针。然后,我用一个冒险家的语气劝她,说她也是一个冒险家,不能因小失大。
“重点是,你能去非洲跟动物亲密接触,相比之下,打针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那后来你是怎么做的?”
“你就是这么跟她说的?”我问。
他点了点头:“我知道。不过,我以前想象自己当父亲时,就做过一个决定,绝对不要成为那样的父亲。”
“是的。然后我又问她怎么想。”
“我知道你是在假装生气,但这话确实让人不舒服。”我说。
“她同意打预防针了?”我问。
迈克突然变了语气,就好像他真的生气了一样:“你知道能去非洲旅行的机会多珍贵吗?有多少你这么大的孩子能去那儿看动物呢?你竟然抱怨说不想去!好,那咱们不去非洲了!你干脆也别看你最喜欢的动物节目了……”
他点了点头:“顺便一提,在人与人之前的所有互动中,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决定。不管是家长和孩子、两个成年人还是老板与员工之间……每一天,每一刻,我们都可以选择通过高速公路和他人建立沟通,从他人的角度想问题。我们也可以让恐惧转化为愤怒,用恫吓和蛮力达到我们的目的。”
“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必须做个决断。我可以选择做个独断专横的家长,教训她一顿。我可以不去多想,直接大发雷霆,让我的恐惧在生活中释放……”
“然后你们成功去了非洲。”我说。
“那你后来怎么做的?”
“对,在非洲的时候,艾玛也给我上了一堂一模一样的课。”迈克说。
“观察力真棒。”他微笑着回答,“这是你那个‘原来如此’笔记本里的感悟吧。你说的没错,所有愤怒的根源都是恐惧。我短暂的怒火是因为害怕我们去不了非洲。”
我大笑:“真的吗?”
“你冒出发火的念头时在怕什么?”我问迈克。
他说:“嗯,我们在那儿度过了一段不可思议的时光。不过有一天,我开了一天的车,实在是累了。当时我们已经在非常危险和颠簸的路上行驶了五个小时。当我们终于到达那个偏远的露营地,我发现那里远比我预想的荒凉,几乎什么都没有。
“其实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老一辈家长教育子女的烙印。”迈克回答,“不过,只要认清那些方法的本质就好。它们不是真理,也不合情理,只不过因为我们幼年时期经历过那样的教育,或者我们在别的什么地方见到过别人使用,这才在潜意识里为它留了个位置。”
“天色暗下来,我担心夜幕降临之前不能把帐篷支好。另外,我原以为这个地方可以买到吃的,但没想到那儿根本没有商店。尽管我们带的露营装备很齐全,我还是隐约担心我找不到东西给艾玛吃。
“你?发火?”我吃惊地问。
“接着,我开始支帐篷,但是撑杆无法对齐,帐篷连着倒了三次。我感觉很受打击,我受够了。那一刻……我站在原地,深呼吸了几次,想理智客观地对待眼前的情况。艾玛走过来,伸出双臂,抱住了我的双腿。
他笑了:“后来我们两个都从对方身上学到了东西。她说不想去的时候,我心中立即闪过想发火的念头。”
“她看出来我特别灰心丧气,便来问我还好吗。我告诉她,我只是怎么都支不好帐篷。
“后来呢?”
“‘可是,爸爸。’她稚嫩的声音中充满了热情,‘你不能因小失大。支帐篷是件小事,来非洲才是大事。帐篷会支起来的,我们来到遥远的非洲,看到各种动物,应该心怀感激。能这么做的人可不算多,此时此刻,我们就在这里。’”
“总之,”迈克继续说,“因为我知道她不喜欢突发情况,便提前告诉她,我们要去非洲,去之前得打几种预防针。这次,我提前告诉她却完全起了反效果。她不喜欢打针,于是跟我说她不想去非洲。”
迈克大笑着摇了摇头:“她的这番话说得非常完美,但让我感慨的并非这一点,而是她说话的方式,她摆事实,讲道理,言语间充满了关爱、热情和智慧。这些话出自一个五岁小孩之口,非常了不起。于是,我把她抱起来转了十几圈,然后又转了十几圈,因为她不停地说‘我还要,我还要。’”
“我也是。”迈克接着说,“你也许觉得这是遗传。但我不认为是这样,我觉得她生来就是这种性格,她能感知到能量,不喜欢压力。”
“后来你把帐篷支起来了?”我笑着说。
“我完全理解,”我说,“我也不喜欢突发情况。”
“是啊,不仅帐篷支起来了,我们还找到了食物,睡得很好,第二天继续冒险。”迈克回答。
他微笑着说:“艾玛五岁时,我带她去非洲。她是一个不喜欢突发情况的孩子。我们在海滩上,如果我说我们得立即离开,她就会感觉有点糟糕。她会觉得紧张,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不过,如果我告诉她,我们再过五分钟离开,那她会捡起自己的玩具,做好准备离开。”
“很难想象你灰心生气的样子。”我说,“在我看来,你总是很平静,就好像没什么事情能惹火你一样。”
迈克点了点头:“这个例子不错。这句话暗示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不如成年人的重要。这其实大错特错。如果你愿意把和孩子互动当成两个独立的人的交流,或者更进一步,当成两个独立的灵魂相互了解的过程,那么,你会发现自己有许许多多可以分享和学习的东西。”
“我想你说的应该是我状态最好、最真诚的时候。我想每时每刻都保持那个状态,我也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尽量经常投入到那个状态中。”
“大人说话,小孩少插嘴。”我首先想到了这句话,便脱口而出。
迈克耸了耸肩:“但有时候,我不在最佳状态,就会不开心。我会有意识地缩短不佳状态的时间。”
“只要你能接受,孩子当然能当你的老师。”他解释道,“你需要放下架子。你可能觉得,从自我意识、文化和社会环境来看,父母知道的就是比孩子多。想想社会上依然存在的某些说法,你就知道了。”
“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真的吗?”我说,“这我可从来没想过。”
“超然于那种状态之外,做一个观察者,而不是沉浸其中,不要当局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