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汉朝那些事儿(第七卷) > 第六章 一日为师

第六章 一日为师

由此可见刘秀对何汤的器重。

何汤,江西南昌人,智勇双全,为官刚正不阿,曾任京城开阳门侯,颇得光武帝赞赏,称其为“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何汤谓也”。后来担任虎贲中郎一职,虎贲中郎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备团团长,负责保卫国家最高领导人,领导汉朝的虎贲骑兵。

要想让领导认可,首先要被领导信任的人认可。何汤深得刘秀的器重,因此,何汤推荐的人自然也很有分量。因此,刘秀又一次“武断”地宣布任命桓荣为太子少傅。

如果说张佚当上太子刘庄的老师是属于“毛遂自荐”,那么桓荣的上任则完全是属于“高人推荐”。推荐桓荣的是虎贲中郎将何汤。

那么这个桓荣又是何许人也?

张佚本能地想推托,但无奈刘秀金口已出,只好受职而退。当然,为了保险起见,刘秀还选了一位叫桓荣的贤才为太子少傅。太傅和少傅相当于正副班主任一样。

曲径通幽

“好一个张佚。别人喜欢张冠李戴,阿谀奉承。你却一意孤行,敢于横刀立马,勇立潮头唱大风。不说别的,单凭这份勇气,便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太子师傅需要的就是像你这样正直、睿智、有才干的人来当。”刘秀说着,用眼扫视了众人一圈。众人但觉刘秀的目光如炬,皆不敢直视。刘秀顿了顿,才接着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太子师傅非你莫属。”说完,这次刘秀不再民主,而是立即“武断”地拜张佚为太子太傅。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桓荣年少的时候曾经游学到长安,拜博士朱普为师,学习《尚书》等。因为家里很贫穷,所以,在求学期间,他跟当年刘秀在长安求学一样,靠勤工俭学,刻苦自励,经过十五年寒窗苦读,终于获得了“博士后”学位。

“臣名张佚,官位博士。”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桓荣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朱普对他倾囊相授,几乎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于是,在听闻朱普病逝后,桓荣亲自送丧到九江的朱家,并且亲自给老师负土成坟。为了感恩,随后,桓荣就留在九江继续教授徒生,人多的时候弟子有一百人。

“当然是为太子选老师了。以培训太子的才德,为天下社稷着想。”刘秀说着,定定地看着书生,突然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官位何许?”

后来因为王莽篡位,桓荣眼看天下变得大乱起来,赶紧怀藏经书,与弟子逃匿、隐居山谷,过起了小隐隐于野的生活。隐于野时,虽然时常饥不饱腹,但桓荣仍然坚持讲学,从不间断。再后来,刘秀消灭王莽。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六十多岁的桓荣选择了复出,在江淮仍以教授讲学为生。后来,被爱才的刘秀发现后,任命为大司徒府属官。

“现在皇上立太子,是为了阴家还是为了天下呢?如果为了阴家,那么鹿侯可以当太子的老师;如果为了全天下,那么本应该用天下有才能的人!”那书生字字惊天,落地有声。

而何汤却是桓荣的弟子。刘秀后来提升何汤为虎贲中郎将,其实是充当太子刘庄的“临时老师”,教太子《尚书》。但何汤深知自己的才能不如老师桓荣,更重要的是桓荣一生怀才不遇,如今都是古稀之人了,自然想帮帮师傅圆“仕途”之梦。当然,他和张佚选择的路线是不一样的,张佚是直接找刘秀“讨官”,而何汤没有直接推荐老师,而是在等待机会。他走的路线是“曲径通幽”。

“说理由吧!”刘秀口气有点儿松了,好奇地看着这个文弱书生。

都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一点儿都没有错。有一次,刘秀心血来潮,偷偷来听何汤教太子的课。何汤课讲得声情并茂,一课讲毕,刘秀忍不住惊叹出声。何汤见是刘秀来了,大为诚恐。但不料刘秀却对他夸奖有加:“你对《尚书》研究得这么精深,以前是跟谁学的啊?”应该说刘秀只是随便问问。然而,这一问却恰恰是何汤苦苦等待的最佳良机。他自然不会让机会白白地溜走。于是,他立即借花献佛地说:“我的老师是沛国桓荣。”

“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书生一脸平静。

“那你的才华跟他相比如何?”刘秀问。

“少数服从多数嘛!”刘秀说。

“那自然是萤光跟皓月相比了。”何汤答。

“为什么?”那书生问。

“那还说什么,赶紧有请你的桓荣老师啊!”刘秀一听喜不自胜。

“反对无效。”刘秀此时自然不希望有人在此“横插一脚”。

应该说,何汤的心计还是不错的,只是略施小计便搞定了刘秀。接下来就看桓荣的表现了。面对这样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桓荣自然懂得珍惜。于是乎,他马上上了一堂演说《尚书》的课。这堂课桓荣的流利口才、满腹经纶得到了良好的发挥,堪称完美。刘秀听后十分满意,于是拜桓荣为议郎,并赐钱10万,命他教授太子,职务是太子少傅。

眼看民意如此,就当刘秀准备下最后的定论时,这时,在闹哄哄的会议现场,在一个不起眼的偏僻角落里响起了一个雷鸣般的声音:“我反对!”然后,一个文弱书生以雷霆之势走到了刘秀跟前。

事实证明,张佚和桓荣这两位老师果然是人中龙凤。两位老师各有偏重,张佚注重“外”,教会了刘庄怎样做人,做一个正直、谦卑、道义、礼让、合作、感恩的人。而桓荣则注重“内”,教会了刘庄四书五经的理论知识。打个比方就是,张佚教会了刘庄爱,桓荣教会了刘庄成长。因为桓荣就是一个智囊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因此,桓荣更得刘秀喜爱。

当时后宫已是阴丽华的天下,当时的阴识已经被刘秀册封为鹿侯,官拜执金吾。众人都知道执金吾这个官名对于刘秀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当年刚出茅庐时,他说了这样一句经典台词——娶妻当娶阴丽华,做官当为执金吾,被传为千古佳话。而随后,刘秀通过打拼,不但娶到了阴丽华,而且官位比执金吾更大,成了天下之主。因此,把阴识封为执金吾意义是很特殊的。执金吾的官职虽然不是很大,但作用不小,相当于皇帝的贴身保镖。更重要的是,在刘秀的潜意识里,这是一个神圣的职务,而把这样一个职务封给阴识,可见阴丽华当时的得宠,可见刘秀对阴识的赏识。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同样的道理,官场上众官的眼睛更是雪亮的,谁是皇帝的最爱,谁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他们能不知道吗?他们能不做顺水人情吗?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刘秀要大家提议太子老师人选时,众人几乎异口同声地一致指认:非阴识不可。

据说,每次朝会,刘秀都会让桓荣在公卿之前陈述经书。而每次过后,刘秀都会对他大加称赞,发出叹言:“相逢恨晚啊!”而这时,桓荣便多半会幽默地回道:“晚乎哉,不晚也。”

当然,这一切的幕后主使是阴丽华,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阴丽华首推刘庄的舅舅来当师傅自然有她的想法和道理。但事实证明,太子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作为现任皇帝的刘秀自然不可不察也。于是,建武二十八年,慎重的刘秀召开了一个御前扩大会议,会议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专门研讨太子的教育问题,商议太子老师的最佳人选。要求大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民主地进行提议。

于是,刘秀便要立桓荣为博士。按理说,桓荣应该马上谢恩才对,然而,他的举动却大大地出人意料,只见他闻言跪在地下猛地叩头。正当刘秀以为他是在谢恩时,桓荣发话了:“我的经术肤浅不深,不如我的同学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意思就是说自己不能完全胜任这个职位。这时,刘秀大度地说:“既然这样,就让他们一起来协助你吧。”于是拜桓荣为博士,拜他引见的彭闳、皋弘为议郎。

这时,一个热门人选新鲜出炉了,这个人便是阴丽华的哥哥阴识。

的确,桓荣就是这样一个谦卑、礼让的人。俗话说,自古文人相轻。刘秀建国后,大兴教育之风,因此,加封了一大批博士。而博士们在太学前辩论,每一次都很激烈。常常争得脸红脸白的,只为争出个“理”来。唯独桓荣每次都一言不发,笑看辩论赛风起云涌。有时被同仁“拉下水”,桓荣每次都以礼义谦让来说服别人,而不用话的长短来战胜别人,总之一句话就是以理服人,以德化人,以情感人。因此,别人争理,而他却是评理,无论思想境界还是什么都明显高出一筹。

我很喜欢岳老三,因为他真实得可爱。当然,徒弟选师傅,这不是金庸的独创,因为在古代宫廷的太子身上早已泛滥成灾了。就像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一样,皇帝的儿子自然也不愁师。为将来继承皇位着想,刘秀自然想给太子刘庄找一个好老师。

“这才是真正的儒生。”刘秀知道后,自然对他更加敬重了。具体表现就是常常让他在太子宫中过夜,并美其名曰:促膝谈心。

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相信大家都看过,里面有个这样的搞笑场面:天不怕地不怕,天不服地不服的南海鳄神岳老三因为不愿出尔反尔做王八就认段誉做师父,段誉自感承受不起,当然进行推托了。但岳老三似乎对段誉情有独钟,到最后居然死皮赖脸地求段誉做他的师傅。之后每次见到段誉,还要上去毕恭毕敬的磕头,全然不顾别人异样的眼光。在少林英雄大会上,他说了句“不许伤害我师父”,为救段誉不惜跟慕容复动手。而段延庆在曼陀山庄抓住段誉威逼段正淳让出皇位时,岳老三说了句“不行,他是我师父”,站出来拼命了,结果惨死在老大段延庆的铁杖之下。

桓荣早年随师朱普学习《尚书》章句,但感文中“浮辞繁长,多过其实”,故不因循守旧,就任太子少师后,将章句40万言删减为23万言,以此教授太子,因而受到宫廷及儒家的推崇。在汉代,靠笔耕手抄,要缩减抄成23万字的章句,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没有崇高的师德和毅力是根本办不到的。在这点上,桓荣跟重教而有师德的楚成王之师铎椒的做法是一样的,铎椒因为楚王不能把整部孔子的《春秋》看完,就摘取其中跟成败有关的部分,编成四十章,是为《铎氏微》三篇。其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然而,无论如何,随着刘彊的离京,刘庄的胜出,一切都尘埃落定,刘秀心中的石头终于放下了。但他还来不及喘一口气,又一个烦恼摆在他面前了——那就是给太子选老师。

都说名师出高徒,也正是因为这样,太子刘庄很快得到了桓荣学问的真谛,这为他日后登基治国安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没有以往后宫之争的刀光剑影,没有以往后宫之争的血雨腥风,刘秀凭着他高超的驾驭能力,凭着超一流的“柔”功,把后宫之争演变成“文明之争”,把影响力降到了最低,把残酷性扼杀在萌芽。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刘彊满含热泪,一步三回头地回封地时,内心在声嘶力竭地叫道: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刘秀原本轻松的脸上却突然有点伤感,有点悲悯,有点感叹。他只能在心里抱歉地说:彊儿,其实你很优秀,其实你也很像我。但现在是和平年代,不需要舞刀弄枪,需要的是知识。对不起,你的治国主张我不赞赏。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投错了胎,你的母亲如果不是郭圣通而是阴丽华,那么一切都会是另一个结局……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桓荣这样呕心沥血地教育太子成长。而太子自然感恩于心,对桓荣非常尊重。他登基后,为了追承先志,修明礼教,援照古制,辟雍养老,设自己的老师桓荣为五更(知五行更代之人),并到辟雍礼殿准备迎接老师,待桓荣老师来到时,由宾阶升堂,自己起座相迎,作揖如仪,让老师坐在南面(西南面东)的坐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同时,赐桓荣为关内侯,以二千石禄养终身。桓荣年逾八十,因为衰老,屡次向刘庄请求归回故里,刘庄不仅不准许老师告退,反而厚加赏赐他,始终以师礼相待,对老师从来没有过失敬的举动。后来,桓荣即使又调任太常之职,刘庄一旦有问题需要请教老师时,就经常亲临老师的太常府中,让老师召集公卿百官以及老师的其他门生数百人,向老师问业请教,桓荣老师都是一丝不苟地耐心施教。有的门生向刘庄请教问题,刘庄总是谦让地说:“太师在时,不必问我”,叫他们去请教老师好了,而不是自以为大,喜开尊口。桓荣有了病疾,生病了,刘庄经常叫自己的太医前往探视医治,从不间断。老师病治好,要派人上疏谢恩,刘庄都会退还不受,而且刘庄还要亲自前往老师府上问候,进府前就下车,步行前往,来到老师面前,流着眼泪抚摸着老师桓荣,问长问短,赐给他床茵、帷帐、刀剑、衣被,久久不舍得离开,很长时间之后方才话别。刘庄的尊师举动感动了公卿,从此,公卿们前往老师桓荣家看望病疾,询问病情,也不敢再乘车到老师府上,也是走路到达,都在老师床下拜见。

话说刘秀成功废除了郭皇后,把自己心仪的圣女阴丽华扶上了皇后的宝座。然后,又通过各种高压政策和舆论,迫使“孤太子”刘彊主动让贤退位。从而,刘秀顺理成章地把他最疼爱的儿子刘庄扶上了太子的宝座。

桓荣去世后,刘庄非常伤心,他穿着孝服,亲自去为老师送葬。任命桓荣兄长的两个儿子补四百石俸禄的官职,都讲生八人补二百石官职,其余门徒有许多官至公卿。桓荣子桓郁继承爵号封土。有这样孝顺的弟子,想必桓荣魂归首阳山也能含笑九泉了。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