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公主的家世令人“忧伤”。她的先祖是刘交,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四弟,这个当年班上唯一的“三好学生”被刘邦封为楚王。刘交博学多才,他兢兢业业,长期恭谨为官;重用贤德的人才,国民安享富足安康。著名的申培公是刘交的同窗学友,楚元王的诗经学著曾经风靡天下。刘交死后,刘郢客承继了楚王王位;吕后时期刘郢客迁职为宗正,掌管皇族的户籍族谱;汉文帝时期改封为夷王;夷王在位仅四年,也因美好的名望被人称道拥戴。因望子成龙,期望子孙能够使汉朝的基业发扬光大,刘郢客聘请了天下堪称泰斗的名师,招募了许多杰出的人才群集在楚国都城彭城。传授学业的是两代楚王十分交好的申公,他是鲁学诗经派的祖师爷;辅佐政事的是三代楚王的老师韦孟,他是举世闻名的儒学家。楚王府的书香氛围,可谓得天独厚;楚王的身边,大都是君子一类的栋梁之材。
“昭君出塞”的故事广为流传,昭君也一直为后人所景仰和敬佩。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昭君之前,解忧公主的故事同样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她凭借一人之力,穿梭于乌孙、匈奴及汉朝之间,演绎出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之歌。
可惜的是夷王刘郢客的寿命太短;可恼的是不学无术的刘戊,他生活淫荡、性情骄狂,父亲去世以后,他更是无法无天。申公见刘戊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离他而去遁隐山林,韦孟也很寒心,也学着申公辞去官职。结果刘戊手下没有了人才,只剩下“庸才”。
有多少公主值得期待
后来,刘戊超越国家礼制修建自己的陵墓,规模宏大可比皇帝的陵墓。因为犯下所谓的私奸罪(皇帝皇后丧期间亲人不得寻欢作乐,此为急于削藩的晁错强加的莫须有的罪名),结果被汉景帝削去了楚王直属的东海、下邳两个郡,刘戊因而心怀不满。于是,刘戊一伙参与吴王的造反。最后“七国之乱”兵败如山倒,刘戊死则死尔,他的“过失”却还连累到子孙后代。自从刘戊死后,他的家族从此败落,皇亲国戚的居住地没有他们的一寸地盘,皇族宗籍里找不到他们的名字,王侯将相都不敢和他们打交道,当真印证了这样一句老话:落地的凤凰不如鸡。
于是一个叫解忧公主的奇女子浮出水面,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她的出嫁不仅使汉朝的和亲联盟得已继续下去,而且逐步显现出匈奴丧失对西域三十六国宗主地位的新开端。那么,这个解忧公主又是何许人呢?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解忧出生在楚王府的一个偏远简陋的屋子里。谁也不会料到,就这个“丑小鸭”,千年之后的今天,她“天鹅”的芳名依然载于青史,垂范后人。
“持两端”乌孙开始“坐山观虎斗”,也正是因这样,汉朝两次出动大军讨伐大宛时期,乌孙也没有积极配合,而是静观其变。随后细君公主病逝乌孙,乌孙王军须靡向汉朝请求续娶汉家公主,汉武帝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西域最远的乌孙国客人来到长安,上疏汉廷为乌孙王求娶汉家公主,以此延续乌汉联盟。汉武帝无奈之下,想到了“丑小鸭”解忧公主。解忧公主既是他刘氏宗族的血亲,又可以让这个“罪臣”的后代去西域受受苦,于公于私都说得过去。
匈奴听说乌孙与汉朝交往,既恼怒,又无可奈何(匈奴此时在汉朝不断的反击下遭受重创,一个汉朝都已吃不消了,哪里还敢再兴战事),于是也来了个邯郸学步,送公主嫁给乌孙王进行和亲。面对送上门来的匈奴美女,乌孙王猎骄靡没有拒绝的理由,于是把匈奴送上门的公主立为左夫人,而把细君公主立为右夫人。当真印证了这样一句话:左右逢源。
然而,汉武帝不会料到,解忧公主此一去九千里的漫漫征途何其遥远,此一去五十年的岁月何其坎坷,她如鹤翔蓝天一样奋力展翅,谱写了一首悲欢离合的赞歌。
后来猎骄靡从随同张骞到长安的使者汇报中了解到汉朝的强大,这才再派使者入汉下聘,求娶公主,愿与汉朝结为亲盟。结果貌美如花的细君公主出嫁,使得乌孙与汉朝结盟成功。
长相美貌,善解人意,而又多才多艺的解忧公主一到乌孙,就很受乌孙王军归靡的宠爱。然而,很快解忧公主就面临两大“忧愁”:
联合月氏不成,汉武帝又想联合乌孙,于是重新起用因军职罪而免为庶人的张骞出使乌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西游。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乌孙,猎骄靡收了汉朝的厚礼,却不想和匈奴为敌,因此当张骞提出出嫁公主给他,以求乌孙与汉朝联手对付匈奴,猎骄靡也没敢答应,自称“无福消受”。张骞在乌孙泡了四年蘑菇没有收获,便悻悻回国了。
一是肚子不争气。尽管解忧公主一到乌孙就一直和乌孙王翁须靡进行着“蜜月期”,但这并没有能让解忧公主为乌孙王怀个一儿半女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匈奴公主的开心,因为她生有一个儿子,名叫乌就屠(后来成为乌孙小昆弥),母因子贵,这对解忧公主无疑是最大的威胁。
当时汉朝从匈奴投降过来的人中了解到以前匈奴和月氏之间的“恩恩怨怨”,于是,汉武帝就派出张骞来了一次“西游记”,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取道陇西开始了他的“西游记”。尽管最终张骞出使大月氏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却给汉武帝提供了西域的情况,为中西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是乌孙王军须靡不久就因病去世。解忧公主和匈奴公主都依照乌孙国的习俗改嫁给了号称肥王的翁归靡,接下来解忧公主位居右夫人的不利地位。但是忍辱负重的解忧公主志向坚定,为了维护汉朝和乌孙的联盟,她马上把“忧愁”化为“优筹”,具体表现为:
汉武帝和匈奴的关系彻底搞破后,匈奴以其骑兵的优势,忽聚忽散,出没无常,经常对汉朝的边境进行“打草谷”。结果汉朝顾此失彼,焦头烂额。使得汉朝防不胜防、驱之更难,和亲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年轻气盛的汉武帝不顾一切困难,毅然决然地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在这场斗勇的较量中,汉武帝还和匈奴进行了“斗智”,他想找一个同盟者形成合围之势,来共同对付匈奴。
1.她经常不辞辛劳地到各个部落视察民情、访贫问苦。
如果说匈奴对乌孙或多或少有点儿“害怕”,进行着面和心不和的“伪装表演”,那么他们对汉朝就明显“不客气”多了。在匈奴人看来,汉朝初期的皇帝从高祖刘邦白登山一围后,产生了“恐匈症”,只会采取和亲进贡的消极政策,这个优良传统的症状一直延续到惠帝、文帝、景帝。只有到汉武帝时期,这个“不平等”的条约才终止。
2.每逢发生山洪、寒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她都毅然奔赴前线,与各族牧民并肩战斗抗洪救灾。
猎骄靡重新建国后,翅膀长硬了,飞出去的鸟是不愿受任何约束的。于是,猎骄靡不肯再去匈奴王廷朝会。军臣单于大怒,发兵攻打乌孙,结果屡战屡败,再经过屡败屡战后,匈奴放弃了“武力”,选择了约束、牵制的办法。后来军臣单于想到乌孙毕竟帮助他们打败了月氏,并且两国有着传统的通婚关系,于是不再把乌孙当“仇敌”,而是当“盟友”,两国到了和平共处的时期。
3.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和发展农业的活动。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猎骄靡随着势力壮大,当军臣单于上任时,他开始了替父报仇的举动,结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猎骄靡轻而易举就大败大月氏。大月氏王后和王子被逼率众逃往西南的阿姆河流域,他们穿过锡尔河,进入康居人的领地,不久又夺取了原属于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的部分领土,在阿姆河上游一带重建了大月氏国。猎骄靡则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盆地重建了乌孙国,立都于赤谷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别迭里山隘西北的伊什提克)。
4.她积极支持贤臣的建议,说服乌孙王和乌孙长老们,开通了乌孙通往大宛、康居和塔里木城邦诸国的通商口岸。
然而,好景不长,冒顿正想进一步“雄心壮志”时,生命却走到了尽头。老上单于继位后,这时的猎骄靡已长成伟岸英俊的大人了。俗说话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老上单于见他已成年了,该是猎骄靡回报养育之恩的时候了,便令猎骄靡率兵征战,结果猎骄靡没有令他失望,立下赫赫战功。老上单于为了奖励他,将当年一起逃到匈奴的乌孙民众交还给他,让他自成一军镇守匈奴西部重地。
解忧公主的努力没有白费,结果乌孙和四邻国家的关系是,两个字:和睦。据说各国民众是这样来赞颂她的:汉家公主的美貌赛过天鹅,爱民如子的美德天下传颂。
后来,逐渐强大的冒顿单于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南灭楼烦、白羊,北服丁零、坚昆等部,西南与羌人相接,东南与汉朝对垒。从那时起,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邻的二十六国皆为匈奴属国,当真是:冒顿一出,谁与争锋?
也正是因为这样,匈奴对解忧公主恨之入骨,总想除之而后快。汉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匈奴壶衍鞮单于调遣大军,以车师国为跳板,长驱直入乌孙腹地,先后吞并乌孙东部恶师(今新疆乌苏市一带)、车延(今新疆沙湾县一带)等大片乌孙国土,大肆掳掠民众和畜产;并且派出特使到乌孙国,威逼乌孙王背叛汉朝,交出解忧公主方能罢兵。
亡国后的乌孙部众纷纷逃亡,迁徙到今哈密、巴里坤、吉木萨尔、乌鲁木齐、玛纳斯一带游牧,成了真正“移动的民族”。而王子猎骄靡由傅父布就翎抱着投奔匈奴。据说傅父布就翎带着他逃亡途中,为了觅食,将他藏在草丛中,回来后发现狼在给他喂奶,还有乌鸦衔着肉在身旁盘旋,因有“神灵”相助才得以苟活。到达匈奴后,冒顿单于很喜欢这个“大难不死”的猎骄靡,认为他是个“神”,就将他抚养成人。
当时前方的战事已经十分吃紧,随时都有亡国的威胁,王廷内部的亲匈奴派也大肆活动,煽风点火,蛊惑人心,主张满足匈奴单于的要求,赶快把解忧公主交出去,否则乌孙的命运如同危巢之卵,时刻都有倾亡覆灭的危险。王廷内部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人主降,乌孙王翁归靡一时也左右为难。
如果说匈奴是处于两大强国中的“夹缝”,那么乌孙则是“夹缝中的夹缝”——匈奴西边的小国。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时的乌孙在别国眼里根本不值一提,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月氏对乌孙施行了“掠吞政策”,结果小小的乌孙根本没有抵抗之力,很快就失守了,连乌孙昆莫王难兜靡都成了刀下之鬼。
谁能力挽狂澜呢?解忧公主临危不惧,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政治胆识,做了两件事:
匈奴崛起之前,左右都有强邻,秦朝时期的格局是“东胡强而月氏盛”。东胡分布于西拉木伦河流域与老哈河流域;月氏则分布在河西走廊,以及宁夏、甘肃一带,西至阿尔泰山,东至河套。匈奴冒顿单于杀父夺位之前曾在月氏为人质,可见那时匈奴的“渺小”。
1.首先由解忧公主上疏,奏明乌孙国的危难情势,向汉朝请求支援,力陈乌汉联手、两面夹击匈奴的退敌之策。
小小的乌孙国之所以敢与强大的匈奴动武,那是有历史原因的。
2.说服翁归靡不要做“囚王”,团结乌孙贵族,调动一切积极力量,给战马加料催膘,扩军备战,奋力抗击匈奴的侵略,使匈奴大军始终不能进入伊犁河谷。
第一个发出挑战的是乌桓国。但结果雷声大雨点小,民族英雄范明友一出马,就吓得成了缩头乌龟。相对于乌桓的“软弱”,同样姓“乌”的另一个西域国乌孙就显得“强悍”多了。在汉朝两位“民族英雄”示威后,他仍然不为所动,对外严重申明自己是“独立国”。不但不买汉朝的账,而且对匈奴更加不客气,直接就对着干起来了。
解忧公主原本以为,凭她为汉朝所做的努力,“娘家人”自然不会放任她不管。她的书信一到,汉朝肯定会派兵来为她撑腰,打退匈奴。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她左等右等,盼星星盼月亮,等到花儿也谢了,就是不见娘家有人来。
前面已经说了,汉武帝死后,年幼的汉昭帝即位,匈奴也换了新的单于,由于两个对手都是“新鲜派”选手,都没有直接开打,而是选择了拖延时间的“和亲”。结果这样的和亲谈来谈去没有谈出什么名堂(汉朝唯一的收获就是迫使匈奴放了苏武等人),西域却开始兴风作浪了。
她哪里知道,此时的大汉正值多事之秋,自己的事都忙不过来,哪里有空来管这个“嫁出去的公主,泼出去的水”呢?
汉朝、匈奴与乌孙三国的恩怨情仇
原因是汉昭帝驾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