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汉朝那些事儿(第四卷) > 第十九章 变化无常

第十九章 变化无常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楼兰国王去世,楼兰人请求汉朝归还楼兰王子,以即位做楼兰国王。但问题是当时楼兰王子虽然在大汉是作为“人质”,却无法无天,目空一切,结果因犯了法落得和司马迁一样的下场——受了宫刑。换句话说,这个楼兰王子已是废人了,但这件事汉朝向楼兰国又难以启齿,说出去无异于自寻麻烦。因此,面对楼兰的请求,汉朝的回复只有简短的四个字:另立新王。非但如此,汉朝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另遣一个王子入汉朝。新上任的新王慑于汉朝的国威,只得再派一个王子到汉朝当人质。

楼兰国是汉朝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冲,也是一个小国。自公元前108年赵破奴将军率领七百精骑猝不及防地掳获楼兰王后,楼兰国已臣服汉朝。汉军走后,匈奴发兵击之,楼兰王只好把一个王子送到匈奴做人质,另派一个儿子到汉朝做人质,来个两头都不得罪。李广利西伐大宛凯旋时,匈奴中途拦截汉朝军队未成,又派骑兵潜藏在楼兰国,寻机打劫汉朝过往使者、商队,汉武帝下令派兵拘捕楼兰王抓来问罪,楼兰王直言了匈奴和汉朝都得罪不起的苦衷,汉武帝就没有治他的罪,匈奴从此也不信任楼兰王。

但这个新王又是个短命鬼,上任没有多久就一命呜呼了。结果这次头脑开窍的匈奴人马上放了在匈奴的王子,让这位叫安归的王子即位当了楼兰国王。

第二个民族英雄就是傅介子。

安归上任后,汉朝不干了,他们马上派出汉使到楼兰,要求安归亲自去汉朝朝觐。去还是不去,这是个头疼的问题。就在安归犹豫不决时,他的小老婆和继母对他进行了劝诫:“先王曾派两个王子到汉朝,结果却是黄鹤一去不复返,如今大王您还想去自投虎口吗?”

杀鸡儆猴

最终安归决定不再去步两位王子的后尘,对汉使进行了义正词严的拒绝。拒绝容易,但后果安归也是知道的,汉朝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安归本来就是在匈奴长大,此时自然玩起了“投入母亲的怀抱”的知恩图报游戏,索性撕下“两派三刀”的伪善面罩,直接归附匈奴。

结果范明友不但一战而扬名海外,班师凯旋时,头上多了一顶“平陵侯”的帽子。而范明友手下的平乐监傅介子因为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引起了霍光的另眼相看。

楼兰的举动,汉朝自然不能不管。于是在平定乌桓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傅介子出场了。

一切都照计划进行,出奇的顺利,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入乌桓城的范明友,最后清点战利品时,数到被汉军砍下的人头居然有六千人之多,伤的更是不计其数。试想,一个小小的乌桓总共才那么一点儿人,用灭顶之灾来形容这次偷袭一点儿也不为过。

霍光派傅介子出使西域各国,进行游说工作,目的只有一个:和匈奴站一条线上是没有出路的,只有跟着汉朝才有好日子过。公元前77年,傅介子奉命出使大宛,并且受大将军霍光的指令,去顺路责罚楼兰、龟兹等国早些年的罪过,并扬言“大将军”(霍光)要带兵来亲征。楼兰王和龟兹王是见风使舵之人,马上向他谢罪,并且诚恳地承认自己的“罪过”。

此时的乌桓正为匈奴的退兵而欢欣鼓舞,正敞开城门举行“庆功宴”,结果有一大群来路不明的人不请自来,他们冲进来就是一阵刀光剑影,猝不及防的乌桓人顿时血肉模糊,哭爹喊娘,只有四处逃窜的份儿。

傅介子眼看他们认罪态度良好,于是来了个“杀鸡儆猴”的表演,这时刚好也有匈奴使者到乌孙等西域各国游说,正在龟兹停留没有走,傅介子便乘机杀死了匈奴使者,然后,才大摇大摆地回国。

听说匈奴退了,范明友马上对部队进行了紧急整改,首先卸下身上的所有的包袱,用身上的干粮饱食了一顿,然后下达禁口令,不许再高声喧哗半句,最后,焕然一新的汉军,开始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前冲锋。

接下来傅介子向霍光进行了工作汇报:楼兰、龟兹等西域各国对汉朝反反复复,不给他们一点儿颜色看看,他们是不会甘心服汉的。

于是,范明友的军队行走得很慢,因为他们不单身上要背着重重的干粮和行李,还要高声呼喊。口号很多,无非是大骂匈奴的“冷言恶语”,比如骂匈奴出尔反尔,比如骂匈奴无情无义,总之有什么狠毒的话尽管往匈奴身上招呼。结果范明友率军慢腾腾地边走边骂,直把匈奴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走到塞外时,效果看得见了,匈奴早已听到风声,主动放弃对乌桓的军事行动,脚底抹油,开溜了。

霍光对他的话表示赞同,但同时也表示了无奈:国家在汉武帝时因多年动武,导致国库已成赤字,如果想直接对西域各国动武,只怕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有困难。

结果范明友被委以重任,被封为度辽将军挂帅亲征。范明友只带了两万人马就呼啦啦地朝匈奴奔去。按照汉武帝时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动用人马都是十万以上,这点儿人马显然少得可怜,然而,两万人马,对范明友来说已足矣。因为他得到霍光的交代,只需吓退匈奴就行了,真正的目的在于对付乌桓。

傅介子说:平定西域各国,不用千军万马,仅凭我一人之力就足矣。随后在霍光的惊讶声中,他说出了心里的计划,很简单明了,两个字:暗杀。傅介子的解释是:只要去西域暗杀了龟兹王,就可以起到对西域各国震慑的作用。

霍光作为朝中实际的“揽权者”,当然有高人一筹之处,很快,他就想到了一条妙计,八个字:明攻匈奴,暗取乌桓。用意很明显,与其等你匈奴来“吃”乌桓,不如我大汉先下手为强,先“吃”了乌桓再说。

杀鸡儆猴,实是一条不错的妙计。霍光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他把傅介子行刺的对象由龟兹王改成了楼兰王。楼兰王是喝着匈奴水长大的,不除去这样不听话的异类不行啊。

这件事的直接后果是匈奴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扬言要倾国之兵对乌桓动武,这下乌桓才知道马蜂窝捅大了,于是马上向汉朝求救。汉朝本来恼怒乌桓平常的“不安分”,但面对乌桓可怜兮兮的求救,此时掌管朝中一切大权的“总理”霍光陷入了左右为难的艰难境地。救,只不过去做吃力不讨好的苦事,不救,乌桓如果真被匈奴给“吃”了,对汉朝来说是此消彼长的不利大事。

于是乎,傅介子马上上演他的第二次“西游记”了。楼兰王听说傅介子又来了,很不高兴,只是派普通官员来迎接他,自己则给了傅介子一个“闭门羹”。傅介子打定主意,见机行刺安归,此时楼兰王连面都不愿见,怎么行刺?于是对接待他的官员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奉天子之命,翻山越岭远道而来,不是来白吃白喝的,是来给你们发奖金的,你们如此怠慢,大王连见都不见我,看样子我还是去别的地方好,这年头真奇怪,有奖金都没有人愿拿。”说着故意露出所带的金银珠宝。

就在汉朝和匈奴大打“和平”的牌子、进行忽悠和反忽悠时,一个不显山不露水叫乌桓的小国却浮出了水面,他站出来第一个公然“宣布”独立。汉朝和匈奴正忙得不可开交,谁也没有空闲来管这个不安分小国。眼看汉朝和匈奴都对他“无动于衷”,乌桓决定首先给匈奴一个“下马威”再说。结果在攻其不备之下,竟然如入无人之境,直到匈奴中心地带挖了老单于的坟墓才尽兴而归。

接待官哪里见过这么多黄灿灿的金子和亮晶晶的银子,眼睛都直了,急忙向安归进行了汇报。安归听说天上竟有掉馅饼的事,那自然是喜上眉梢,赶紧安排酒席,为傅介子“接风洗尘”。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民族英雄”范明友。

傅介子把金帛放在桌子上,直看得安归眼花缭乱,于是来者不拒,两人开始痛饮,结果等安归喝到有七分醉意时,傅介子有话对安归说了:“我们大汉天子有密诏在,只是这里人多,不便当面陈述。”

但这种“乐”并没有乐多久,随着汉武帝的逝世,西域各国又开始不安分起来,而此时汉昭帝年幼,霍光只能和匈奴进行没有结果的和亲谈判,但随后两位“民族英雄”的出现,却让这一切得到了改变。

安归于是令左右之人都退到帐外去了。接下来的故事就有点儿老套了,傅介子乘宣读密诏、安归跪身接旨之机,轻而易举就将手中的小刀插进了安归的胸膛。然后,傅介子割下安归的人头,威风凛凛地出了帐篷,对早已呆若木鸡的楼兰士兵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的大王私通匈奴,多次杀死汉使,汉朝天子特派我来诛杀他,安归死有余辜,与你们没有任何关系,你们千万不要轻举乱动,最好都臣服我大汉,否则难免赴安归的后尘。”

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他们一相情愿的想法,随着汉武帝派出赵破奴和李广利的千里远征,他们终于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拿鸡蛋碰石头,无异于自取灭亡。于是他们马上对汉朝表示臣服,对汉使的态度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见面语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楼兰士兵此时早已是群龙无首,被傅介子的气势所慑,惊恐之余,都纷纷表示“臣服”。傅介子接下来充分发挥一名领导的才华,进行了长篇大论的演讲。他首先表示,各位的官位和职位都不会改变,给楼兰士兵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接着,他安排了新的楼兰王。这个新楼兰王便是在汉朝做人质的尉屠耆。他叫楼兰臣民耐心地等新王的到来。最后,他提着安归的人头,扬长而去。

前面已经说过,张骞的两次“西游”,结果西域各国都知道了遥远的东方有一条巨龙,他的名字叫汉朝。而汉朝急于联合第三方的力量,以便对头疼的匈奴形成合围之势,但结果西域各小国虽然羡慕强大的汉朝,但并不畏惧,原因是:汉朝离他们太远。山高皇帝远,能拿他们如何?

傅介子凭借一腔热血,在楼兰境内取了安归的人头,来去如风,如入无人之境。结果他被霍光封为义阳侯。而“软禁”在汉朝多年都没有自由的尉屠耆时来运转,拿着霍光封给他的鄯善王印,带着嫁给他的汉朝宫女,领着派给他的亲兵护卫队,风风光光地回到了楼兰国。他上任后,楼兰国马上变成了另一个名字——鄯善。

西域各国的见风使舵